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6、月亮王子平静受死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十二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具有强大势力、功德圆满之国王,名为嘎乐嘎者一直未育有子嗣,为此他一直多方向天神祈祷。后有一欲蓄婆罗门大臣为帮助国王早生太子,就向国王建议说:“国王应与王妃同居一处,国家大事可让臣下替你主持。”欲蓄不唯如此建议,还亲自为国王祈祷天尊。

其后一王妃终于怀孕,并降下如明亮鲜洁月光一样的太子,众人也因此而称其为月亮太子。这月亮太子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不久之后,又有三十四位王妃各自产下一子。

月亮太子八岁时开始依止国王上师,每当众王子在从事打猎等活动时,月亮太子却总流露出与众不同之悲心,他之威严远胜其他王子。国王就将他作为王位继承人,其他王子则统治其余诸城市。

后当月亮与其他王子前往众多国家观光时,他们亲眼目睹了一持节婆罗门所拥有之巨大财富。此婆罗门之财富真正堪称圆满、富庶,而且他还将自己名字一一写于很多财物上以为标志。月亮王子一见不觉内心想到:看来我父王也仅仅只拥有国王头衔而已,此人家财才真正是大国王气派。众王子也议论纷纷:“我们以后不如把财物上‘持节’字样全部抹去,换上‘月亮王子’名号才为善妙。”结果众人不单单如是说,最终亦如是实行。

持节婆罗门立刻嗔心顿起,他召集其他婆罗门商议道:“月亮王子欲夺我地位,你们均应明白此中利害得失,故而我们必须除去王子。”这些婆罗门对持节只知应声附和,他们随顺他说:“你来想办法,我们照办就是。”持节便将自己毒计全盘托出:“如大国王梦中出现什么境相需人解梦的话,你们均应向国王吹风,言只有持节方知如何解析梦境。”

国王后感得一梦,梦中他被人捆住自身,随后又被扔进一屋中。当他向这些婆罗门询问此梦到底有何密意时,他们全都向国王推荐持节,说他通晓各种释梦窍诀。国王就向持节打探,持节恶意解析道:“国王之梦实非吉兆,此表两月同时出现,争夺王位,意味着你将王位不保。如此一来,你要么失去王位,要么失去性命。”嘎乐嘎闻言心痛不已,他急忙问:“你有何解救良方?” 持节此时则献上诡计:“大国王,你应把月亮王子及其他王子全部用来火供,以他们鲜血造池,你还要亲赴池中游弋,如此才能摆脱一切危害。”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老乞遇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老乞遇佛
经律异相云。尔时世尊入舍卫城。有一婆罗门。年耆根熟。执杖持器。家家求乞。世尊告曰。汝何以尔。
答言。世尊。我有财物。悉已付子。然后舍是。持器乞食。
佛复告曰。汝能于我法受诵一偈。还为儿说。答佛。能受。世尊即说偈言。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复为娉娶妻。而自舍出家。
边鄙田宅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刹心。弃舍于老父。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豆草。
子少而父老。弃舍行乞食。
曲杖为最胜。为我防恶牛。
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凭仗于杖力。
时婆罗门从佛受偈。还至家门。先白大众。说如上偈。其子愧怖。即抱其父还将入家。沐浴父身。换父衣服。立为家主。
时婆罗门。作是念言。我于今日。蒙世尊恩。如经所说。是为我师。我今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愿受此衣。哀愍我故。世尊即受。更说种种妙法。示教利喜。

国王此刻则自私想到:只要我能活在人世,具功德之太子日后定能重新孕育。于是他就将其余太子全部用镣铐捆缚起来交与持节以作供施。持节满怀歹毒之意又说:“如果缺少月亮身肉,此供施定不会圆满。”国王便派人传语太子道:“月亮,你应听从父王教导,不要违背我之教言,现在你务必马上前来受死。”送信人一路哭泣来到月亮王子面前,当时他正于一暖暖春日在花园中赏玩。

送信人向王子说明情况后,王子眷属皆劝阻王子道:“这都是那持节婆罗门设下诡计妄图杀死你,我们真应该马上将他击杀。”月亮王子安抚大家说:“我自己亦明了此乃持节所做手脚,但我们不应对他生起嗔恨心。如我父母能够长久住世,我舍弃生命也是理所当然。我一定要去,望诸位万勿憎恨持节。”

王子来到父王眼前说道:“若父王开许,孩儿愿直接前往供施之地。”国王闻听后不觉也流出伤心眼泪。而持节则命令火供师道:“你首先烧死月亮,然后再烧其他王子。”当时众王子均非常恐惧,他们凄惨说道:“我们如今就如旁生一般要被毫无悲心之婆罗门杀害,难道月亮兄长也对我们不慈悲、定要舍弃我们吗?”月亮此刻对他们全都平等生出慈悲心,结果以其慈悲力感召,众王子手脚镣铐竟全部自行解脱。正当持节等诸婆罗门恶人惊讶之时,天人开始对其所做所行生出强烈不满,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太阳光辉被完全遮蔽,炸雷滚滚,摧毁山林树木。其后又降下石块雨,砸毁大地之上众多事物;而猛厉雨水则浇灭火供之火。

这些恶性婆罗门头发全部掉光,头顶光秃秃一片。最后,如此猛烈之石块雨将国王、持节婆罗门等人统统砸死,众王妃在得到消息后也纷纷死亡。至于王宫则大多被石块雨砸毁,大多数人也因此而被消灭。

黎明时分,月亮王子将父母尸体火化,一边点火,王子心中一边哀叹道:“呜呼!诸如来皆宣说一切有为法均为刹那迁灭、毁坏无常,看来的确所言不虚。”同时王子亦对其他兄弟宣说心生厌离之语,然后就前往寂静苦行山林中潜心修道。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3.9

生死无惧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9

有时我们会短暂瞥见心性。一首美妙的乐曲、大自然的静谧安详或日常生活的点滴,都是启发的契机,当我们看着雪花慢慢飘落,或旭日升上山头,洒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见自性闪现。每个人都曾拥有这样光明、宁静、喜悦的时刻,且奇妙得令人流连不已。

我想有时我们对这种心性乍现实在是一知半解,但现代文明却没有提供我们理解它的基础和架构。更糟的是,现代文明非但不鼓励我们更深入了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杀了我们的探寻。而就算我们把这体验与他人分享,也没有人会严肃对待。因此我们忽略了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启发 的契机。这或许是现代文明最黑暗最纷乱的一面–“对我们到底是谁”的无知和压抑。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