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3.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7

当我们死时,什么也带不走,尤其是我们一向如此珍视、如此盲目依赖、如此想要永远保有的身体。

而我们的心却不见得比身体还要可靠。只要好好看它几分钟,你会发现心就像跳蚤一样跳个不停,念头无端地生起,每一刻钟都被混乱所席卷,沦为善变心的牺牲品。如果这是我们唯一熟悉的心识,死亡时还要依靠它,那真是一场荒谬的赌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5、象王恭敬出家相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十一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久远之前曾转生为一只大象,与众多飞禽走兽住于密林中,森林环境优美。优雅如白云般大象乃象群之王,它以悲心护持所有大象。象王拥有两头雌象,一名贤姆,一名极贤姆。

有一日天空乌云密布,不大功夫即开始电闪雷鸣。一些持明者与他们美丽贤惠之妻及眷属在虚空中飞行时,手中落下一花瓣,此花乃为这些人于无热恼湖中所采撷的一朵大如车轮之金莲花,其香味可谓芬芳扑鼻。此花最终落在象王面前,它心想:两母象谁先赶到就将此花送与谁。结果极贤姆先来,象王就将金莲花交与它,极贤姆以恭敬心将之戴在头上。

贤姆看到极贤姆额头上佩戴有金莲时不禁想到:象王把如此胜妙之莲花送与极贤姆而不给我,实在令人气愤。它内心生起极大嫉妒心,随即就舍弃象王,前往另外地方独自生活。刚开始时它不吃不喝、心烦意乱,只知自生闷气。后来看到布喜山岩洞中有一身披袈裟之缘觉正在坐禅,它就将从大海中所取睡莲供养此缘觉。贤姆自己则于布喜山近旁发恶愿道:“以我今天供养缘觉善根,愿我将来转生为王妃,并能将象王杀死。”它边发愿边走上山顶,并从山崖纵身跃下。

贤姆后来转生为一位国王之公主,她不仅能回忆前世且长相秀美。她最终嫁与另一位国王为王妃,其后有一日便开始伪装生病。国王因担心而内心不悦,王妃则打妄语道:“我所患病以檀香等药物都无法治愈,只能用布喜山中象王之牙及骨骼为我制成床铺,并用象牙珍珠装饰我身体才能将此病医好,除此之外,再无良方。”国王则想:我王妃可能前世见过或听闻过象王之名,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尽力照办。国王于是找来猎人命令道:“你们中有谁能得到象王牙齿,我即赐予他大量钱财。”猎人们回答说:“如能办到,我等定当尽力而为。”

王妃又向他们面授机宜:“你们若欲捕到象王,我这里倒有一条妙计:你们均应打扮成出家人模样,然后用毒箭射死它。”等猎人到达布喜山后,其它大象看见猎人均起疑心,它们就将情况告诉象王。象王安慰它们说:“这一点无需怀疑,他所着僧衣乃为具惭愧心,代表寂灭道之象征,他必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大家理应前往拜见。”

猎人此时则躲在树下向象王瞄准,结果射出一只毒箭后恰中象王要害,它马上血流如注、疼痛倒地,象群与极贤姆均痛苦万分。待它们将毒箭拔出来后,象王心想:我命绝矣,但象群从今往后将无依无靠,这可如何是好?于是它就宣说谛实语道:“我对害我之猎人无有丝毫嗔心,反对其生起欢喜心。以此话语真实力,愿能息灭毒箭毒性。”

结果以其谛实力感召,它刚刚言毕,伤口即刻愈合,象王瞬间就解脱一切痛苦。猎人目睹之后深觉稀有,他对象王生出信心,并对其顶礼,且将国王、王妃之命令及其来由全部汇报给它。象王听到后对猎人再次生出悲心,它将自己两根象牙拔出后交给他,并最终以谛实语之力令象牙再度长成。

猎人手捧两根象牙前往王宫,国王不爽前约,赐予其大量奖励。而王妃看到象牙后不禁生起后悔之意,她向国王坦白了自己前世以嫉妒心发下恶愿之全部经过,并忏悔道:“我太不应该将在寂静山林中、以寂静行为苦修之象王因嫉妒心而杀害。”她后悔不迭,并伤心哭泣。

猎人安慰她说:“王妃不用伤心难过,大尊者以其谛实语加持,现仍安然存活,且两牙又复生如初,还继续保卫象群。”听到此话,王妃也从内心生起欢喜之意。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贷钱办食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贷钱办食
经律异相云。罗阅城人民聚集共议。各出百钱。饭佛及僧。有鸡头婆罗门。贫无钱财。以助彼众。众人语言。汝无钱财。宜速出去。
鸡头便还。忧愁谓妻言。我无钱财。助众饭佛。诸人驱我速出。妇答言。汝可至弗赊蜜多罗长者舍。从其假贷。便往求告。十日当偿。若不还者。我身及妇。当为奴婢。
长者便贷金钱百枚。持诣众中言。今我得钱。听我在次。众语鸡头言已办。不须卿钱。
鸡头便还。夫妇二人。诣世尊前。恭敬顶礼。具以白佛。佛告鸡头。汝便请佛及僧。鸡头受教。遂请佛僧。
时天帝释。语毗沙门天王。汝佐此婆罗门办食。复语毗湿波伽摩天子。汝可化作高广讲堂。俱答言受教。
佛告鸡头。汝可请王共一日食。即至王所。白佛愿大王明日受请。集佛讲堂。
时王严驾。群臣围绕。佛与众僧。天龙拥护。往诣讲堂。受鸡头食。咒愿食已。说微妙法。王及大臣皆大欢喜。

又久远之前,印度鹿野苑一河边,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野兽之王,它腹部呈现白色,背部皮毛又为黑色,非常美丽庄严,兽王恒以慈心保护野兽。与此兽王肤色基本相同,另有一兽王名为天施者也统领着另一群野兽。

梵施国王有次与眷属一同前往森林中打猎,众人看见群兽后便各个手执兵器欲将之全部猎杀。兽王则从容走到手执弓箭之国王面前说道:“大国王,你今日将如此众多之野兽同时尽数杀死,恐怕利益并不大。不如我每日供养你一只野兽,你看如何?”梵施王答应了兽王所提建议:“如你真能履行诺言倒也不妨日日送来,否则我定要将你们统统杀死。”根据兽王所作承诺,梵施王率众归国。

兽王则集中起全部野兽后说道:“为避免所有野兽同时被杀,我和天施商量后决定每日为国王送去一只野兽。”按两位兽王吩咐,接下来每天便有一名野兽被送往国王处。后轮到一母兽时,不巧它正怀有身孕,而当天恰好又逢到它应被送往屠宰场。母兽便请求天施道:“我腹中小兽明日即将降生,能否容我生下它后再死?我怎能忍心让它与我一道葬身屠宰场?”天施回绝说:“明日就是你大限之时,谁会替你前去?我实在无法安排。”眼见天施不同意,母兽便去找大悲野兽王请求说:“我命该绝,但我想生下孩子后再死,我欲用舌舔舐其身、以乳汁喂养它,待把它交与我妹妹后,我定主动赴死。为保护我腹中胎儿,我今日能否不去国王那里?”

兽王见它对子甚怜,不觉对它生出强烈悲心,它安慰母兽道:“你好好看护自己孩子,长期享受安乐生活去吧,我来代你赴死。”为获无上菩提,兽王一边安慰母兽,一边发下替它牺牲之大愿。

当兽王动身前往国王那里时,众野兽皆以痛苦心情依依惜别。兽王告诉它们说:“你们不要跟我前来。”然后又向它们宣说佛法,随即便独自前往梵施王处。众野兽一直目送它直至再也寻觅不着踪影,大家都如与父亲分别一样伤心难过。

当兽王来至满地血污、骨架四散之屠夫所居地时,屠夫们并未立即杀害它,他们将它带到国王跟前。国王惊讶不已:“你拥有如此多之野兽,为何还要亲自前来?”兽王便将原委详细告之,国王惭愧感叹道:“你真正是利益众生之大士夫,我等才似真正旁生一般。”国王对它赞不绝口,又让它坐于宝座上,兽王则趁机向众人宣讲佛法,国王非常满意。

从此之后,国王也施予其它野兽无畏布施,并不欲令其返回继续当兽王。兽王则说道:“山中野兽无依无靠,它们痛苦非常,我一定要回去。”梵施王马上开许。而当兽王回至山林中时,所有野兽均欢喜迎接。

母兽最终顺利产下小仔,大家皆欢喜问讯,兽王则将两兽群都保护起来。

对大尊者代受别人痛苦时之安忍精神,我们理应生敬。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3.6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6

心性是生与死的基础,
就像天空把整个宇宙拥抱在胸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3.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三月

本觉

本初的、纯净的、原始的觉醒,是最深奥的、最精要的自性。

3.5

只要是诚实看待生命的人,就会发现自己老是活在一种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状态。我们的心总是在清楚与迷惑之间游荡,如果我们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这也是某种清楚。让我们真正感到不解的是,虽然我们常觉得迷惑,有时候却十分清楚呢!

这种持续的不确定感,让人丧气和绝望;但如果你能观照,你会发现它的本质会产生间隔 ( gap) ,若你能看见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转化的绝佳时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64、喜洋洋化干戈为玉帛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五、安忍品 十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国王名为山王,他有次率领军队前往森林中打猎。在树荫下休息时,从北方来的商人在向山王供养财物时,顺便赞叹了他们金刚棒国王种种功德。山王闻已生起极大嫉妒心。

回宫后,山王便派人传信给金刚棒国王说:“如你不到我这里向我顶礼,我定要派大军扫荡你国。”金刚棒国王也为一位凶狠、好斗之国王,他听到后不觉嗔心大长,即刻率领四种军队开赴山王治下国土。两国人马针锋相对、残酷厮杀,结果双方都有大批人员伤亡。

大臣则趁机对山王国王进谏道:“二位国王势均力敌,不如就此放弃互相讨伐,如此征战对两国都无任何利益,团结和合方为相处秘诀。”山王国王采纳了大臣建议,主动放弃了这场无谓厮杀。

金刚棒国王眼见自己军队也损失惨重,心里对战争自然就生起厌烦心,他最终也撤军言和。

山王国王又以恭敬心送给金刚棒国王一批财物,几天后,还将自己如天女一般美丽之女儿嫁与他为妻,金刚棒国王心满意足、满载而归。

山王之女名为那玛,嫁与金刚棒后不久即怀身孕,而胎中婴儿正为释迦牟尼佛所转生。以此之故,王妃一日心生一念:我欲使国王为我亲执宝伞,还要释放监狱中所有囚犯。国王果然按其意愿如是照做。

那玛后生下一太阳般光明灿烂且身上具足如意宝花纹之太子,太子降生后逐渐精通一切论典,又非常长于忍耐,不久即成世间众生无偏亲友。金刚棒年迈之后扶植太子当上国王,自己随后老死归西。太子登上王位后依佛法治理国家,他有次心中暗想:愿我王宫中能降下天人饮食、衣物、宝饰等物。结果终遂其愿,一切所求乘愿而来。因新国王对所有亲友都欢喜承侍、恭敬对待,故而众人都唤他作喜洋洋国王。喜洋洋国王以自己福德力令鼓声地方民众受用圆满、如天人一般。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嘱儿饭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嘱儿饭佛
法句经云。有大长者。名修罗陀。财富无数。笃信奉佛。自誓常以腊月八日。请佛及僧。长者临终。传嘱子孙。吾死之后。奉行不废。 儿名比罗陀。后日渐贫。居无所有。腊月已至。无钱供办。愁戚不乐。佛遣目连。往问比罗陀。汝父直月欲至。当设何计。比罗陀答言。父亡教令。不敢违之。唯愿世尊。怜愍勿弃。八日中时。回光临盼。目连即还。具白如是。 比罗陀将妻至外家。贷百金钱。还家办食。佛与众僧。往诣其舍。受食咒愿。比罗陀无悔恨意。欢喜还家。 其日夜半。诸故藏中。宝物自然充满。比罗陀夫妇。明旦见之。且喜且惧。惧官见问。所从得此。夫妇共议。当往问佛。即诣佛所。具白如此。 佛告比罗陀。安意任用。勿有疑难。汝之履信。不违父教。持戒惭愧。没命不二。闻施慧道。七财满足。福德所致。非为灾变。智者能行。不问男女。所生之处。福应自然。闻佛所说。益加笃信。

当时有一奸臣名为恶意,性情暴虐,他时常内心作意:若能杀死喜洋洋,则国民皆可归我统治。于是他便给山王国王去信离间道:“喜洋洋实为你敌人之子,如能将之杀死,你即可统领整个世界,我那时也可成为你手下大臣。”山王听信恶意一派挑拨之语,他于是派人前往喜洋洋处传口信道:“你父亲曾抢走我财产,令我感受巨大痛苦。现在,我要用我大势力向你报复。”喜洋洋闻言想到:如果山王率军到我这里,我治下民众可能会被其伤害,不如我亲自前往劝解。他就派人回复山王说:“我历来恭敬、佩服你老人家,大王不用亲赴我国,我当送上门去。”随后他就率大军奔赴山王国中,并在离其国家不远处之恒河岸边驻扎下来。

喜洋洋又派恶意奸臣捎口信说:“我爷爷乃我长辈中最受我恭敬者,我何不到你脚下顶礼问安?”而奸臣却将原话歪曲说成:“不畏惧你的国王让我告诉你,叫你山王前去他脚下顶礼。”山王听后怒火万丈,奸臣趁机又煽风道:“喜洋洋力量微弱,加之人又愚笨,怎能伤害如你这般的大国王?”山王就率领四种军队欲与喜洋洋部下一决高低,人马于是向喜洋洋驻地开拔而去。

喜洋洋国王此刻正趋入一艘如天宫一般之大船里,船上众人载歌载舞将其围绕,国王则欲在恒河中沐浴。待其在恒河中尽情游乐、沐浴后,又往全身涂抹上油脂。当他正欲吃饭时,军队开始擂响战鼓,一时鼓声浩大、声震如雷,山川大地尽皆震动不已。山王闻已心中不悦,他问奸臣道:“擂鼓为何?”奸臣回答说:“此种鼓声响起之后,天人饮食就要现前,喜洋洋他们即将进餐。”山王听到后不禁咋舌:“喜洋洋国王既具有如此福德威力,我们若伤害他,恐怕会遭雷击等报应。”他又想到:我这孙儿真有大安忍力。

喜洋洋此刻已了知山王国王开始有些踌躇不决,他想:我应以方便法摄受山王国王。主意一定,他就故意对已到跟前之山王国王说道:“众人多有谣传,言你欲与我相斗。如你真要挑起战争,那我也只得放弃安忍。我会令天炸惊雷,将你与你眷属统统杀死。”

山王国王立即瘫软下来,他因恐惧而主动要与喜洋洋握手言和。山王请他前往自己那里,按规矩对他恭敬礼敬又多加赞叹。喜洋洋则以佛法令山王趋入正道,随后回到自己国家。

喜洋洋之所以能获取天人般财富,原因在于:

久远之前,喜洋洋曾转生为鹿野苑一婆罗门,名为根具。根具曾供养一生病缘觉以粥混合之药,又持宝伞为缘觉提供荫凉。以此异熟果报成熟,根具后才转生为财富圆满之喜洋洋国王。

当时之恶意奸臣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