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者的100句心髓 — 顶果钦哲法王讲述(十六)

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39

六道众生都曾如父母般爱护你,

听瑞的人们啊,

对他们生起爱与慈悲。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我们将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而且不只是一次,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King Prasanjit)所说的:“喔,伟大的国王,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愿你所有的行为、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如此一来,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么?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然而,父母只不过是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不只是我们的朋友,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当做我们的父母,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毫无疑问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心中生起慈悲,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行为的价值取决於内在的态度。惊人的利他行为可能出自於自我本位的动机–例如期望被人感谢,在来世享受业果–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将随著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於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他展现的悲心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他不会想:“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如此这般的慈悲是离於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阳,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离於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你将明白,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40

对敌人生起的嗔恨,是由业行所造成的轮回幻觉,

听瑞的人们啊,

转化你充满嗔恨和敌意的心。

  当我们承受莫须有的罪名,如同西藏人承受中国人加诸於其上的错误行为,必然是我们在前几世对其他人所造作之错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如果我们以更多的暴力制暴,只会制造更多痛苦。

  如果某个人偷盗你的重要物品,你不应该感到烦恼或沮丧,也不应该感到愤怒或懊悔。你不应该挟怨报复。在你的心中,把被盗取的物品供养给小偷,并祈愿你的宽容忍耐,可以清净你过去生世的所有过错。爱是针对仇恨唯一恰当且正确的回应。

  有一个关於佛陀前世的故事,显示了忍辱如何能够臻至圆满的境地。有一天,一个国王偕同王妃和廷臣在森林漫步。当他发现,王妃们趁他在树荫下打盹之际,继续在附近漫游闲晃,并来到附近一块空地,围坐在一个圣者脚边的时候,国王怒火中燃烧。这个独居的隐士是: “忍辱仙人”(Kshantivadin)。国王听说圣者是一个忍辱仙人,於是在盛怒中,挑战圣者著名的忍辱工夫。国王首先斩下圣者的双臂,然后再斩下他的头。然而对於这种突袭,圣者只对国王生起爱与慈悲,并祈愿在来世成佛之后,国王及其王妃将成为他的第一批弟子。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