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文化

藏传佛教的历史与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

要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首先要从印度佛教讲起。不仅是藏传佛教,实际上所有的佛教宗派都起源于印度。

  • 佛陀的诞生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他本是一位王子,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在2500多年前,悉达多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

当时,这位王子目睹了太多的人间疾苦,因此他下定决心要为天下众生寻求一条真正的解脱之道。于是,在29岁那一年,他独自一人离开了皇宫,踏上了艰苦的修道之路。

悉达多到处寻师访友,探索真理之门。经过了六年的各种尝试,他认识到苦行并不能导向解脱。接着,他来到了今日印度的菩提伽耶,静坐于菩提树下,终于证得生命的实相,获得了正等正觉的圆满果位。那一年他35岁,被世人尊称为“佛陀”,也就是一个完全觉悟的人。

按照显宗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开始广转法轮。“法轮”是佛教的专用名词,象征佛陀所传讲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将所证悟的智慧传授给他的弟子们,弟子们再把这些真理代代相传,就像车轮一样转动不息。

佛陀一生中传法的主要内容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他根据当时受众的根器利钝,传讲了不同层次的法门,就如同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次一样,由此形成初转法轮、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

  • 初转法轮

佛陀成道之后,在鹿野苑首次宣讲佛法,即初转法轮。这一时期,佛陀传授了佛教的基础常识,以及与佛理相符的世间法则,其内容主要是以小乘为主的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

佛教按其理论、思想以及目的,可分为大乘和小乘。这里并不是说他们外形上有大小的区别,而是就其发心的大小来区分的。小乘佛教以戒、定、慧三学为基础,以最终达到自我解脱为目的,没有度化一切众生的思想;大乘佛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成佛,更是为了天下所有生命的解脱,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的,因其发心广大,称为大乘佛法。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期形成的理论体系,称为小乘佛教。当时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佛教在印度开始逐渐成熟。接着,佛陀在小乘思想的基础上,扩充了更加积极、深广的法门,即是二转法轮。

  • 第二转法轮

佛陀在第二次转法轮时,主要宣讲的是以大乘空性为核心的内容,即显宗的无相法门。《心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句偈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四句话浓缩了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的所有思想和内容,即般若空性。

因果、转世、轮回等思想并非佛教所独有。在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所有的古老宗教都认为有一个永恒的“自我”。他们普遍认为当人的肉体消失以后,精神的一部分也会消失,但是“自我”永远不灭。佛陀开显的无我、空性智慧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观点,这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根本的区别之处。

佛陀教导我们,因缘汇聚所生的一切都是无有实质的。虽然从感官的角度讲,世界是存在的,但从更深的层次观察,世界不存在,自我也不存在,究竟上并无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感知的一切现象都是意识的分别作用。

为什么佛陀在第二次转法轮时才阐述空性的道理呢?这是因为考虑到众生的接受能力。在第一次转法轮时,佛陀只讲了众人容易接受的简单法则,而空性的概念讲到了存在或不存在、主宰或无主宰的问题,完全推翻了人们固有的世界观。

经典中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有一次在开示般若智慧的时候,五百个阿罗汉听闻后心生恐惧,当场吐血而亡。原因就是小乘根机的阿罗汉无法接受般若智慧和空性的观点。因此,在人们根机成熟之后,佛陀才给予空性等更高的教法。

按照不共大乘的观点,大乘佛法是由佛陀宣讲,之后再由菩萨集结而成,例如《般若十万颂》《心经》等。二转法轮的地点是在佛教圣地之一的灵鹫山,佛经中很多般若空性的经典皆出自于此。

  • 第三转法轮

当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以及空性的理念在受众中逐渐成熟之后,释迦牟尼佛又转了第三次法轮,宣讲了论藏慧学——光明如来藏的思想。

佛陀在第三转法轮中讲到,外境只是人类感官的一种结论。佛教讲六道轮回,当六道的不同众生用不同的感官去看世界时,所见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的人去观察世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佛陀见到的世界是一个非常清净、完美的世界。这或许与普通人的常识有很大冲突。

佛说,因为业力不同,各道众生所感知的世界也是不同的,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行,证得最高的智慧,现见佛的世界。从显宗的角度来看,光明如来藏是佛教中最高深的内容。对此普通人更加难以理解,所以佛就把高深的理论放到最后传讲。

那时,印度有六个大型的城市,佛陀与他的弟子们经常在这些城市的精舍之间来往传法。第三转法轮的地点就在印度北部的广严城。

  • 密宗的法轮

直至佛陀八十岁的时候,他在印度的南方城市传讲了最后一个法门,即密宗法门——时轮金刚。当时,佛陀为香巴拉的国王以及根机成熟的受众传授了密法,同时还给予了时轮金刚的灌顶,并在当地建了一座时轮金刚塔。这个塔后来被毁掉了,现在只剩下遗址。这是佛陀一生当中所传的最后一个法门。

通常认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之后的四十年中,转了三次法轮。前三次是公开宣讲的,属于显宗法门。其中第三转法轮中的一些内容则属于半显半密。最后一次所传的密宗法门,可以说是第四转法轮。这些皆是有经论典籍可寻的。

第三转法轮指出,每一个众生都是佛,只因为自己的烦恼没有清净,蒙蔽了佛性而已。对此很多人不能理解,认为自己怎么可能是佛,而且还认为显宗和密宗水火不容。实则不然,在密宗里,这些道理讲得更为透彻。实际上,密宗并没有超越显宗的内容,佛陀是将般若空性与光明如来藏二者相结合,最终形成了密宗的境界。所以在佛陀后期的传法中,兼容空性光明的圆满境界逐渐突出,以至于密宗法门在后世的兴起亦是必然。

佛陀以层层渐入的善巧之道,建立了三乘法门,让众生都能按各自的悟性听闻。这就像学习世间的知识一样,小学就学小学的课本,中学就学中学的课本。层次不一样,课本的深度也不一样。当佛法的基础牢固,众生根机成熟之后,佛陀最后才传讲了密宗的法门。总的来说,不管划分为三转还是四转,皆是佛陀传讲的正法。

  • 佛陀入灭之后

在佛陀入灭后的两百年间,有过多次集结教法的情况。特别是到了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当时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他以佛教正法治国,集结经典、广建佛塔供养舍利。那时,阿育王派了许多僧人携带佛陀的舍利出使国外,以至于当时整个亚洲、欧洲都有了佛法的踪迹。另外,在佛陀成道、传法、荼毗等重要的地点,阿育王专门刻立了狮头石柱以示纪念,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能准确地找到佛陀的遗迹。

在阿育王之后几百年,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龙树出生于南印度,他开创了空性的中观学说,被誉为“第二佛陀”。接着公元四世纪中北印度的无著、世亲兄弟二人大力弘扬唯识学说。到了公元七世纪初,唐朝的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印度那烂陀大学时,取回的经书六百余部,也主要都是唯识、中观等显宗法门。

那时,印度已有无上密法——内密,但玄奘大师未能把密宗法门带到汉地,可能是与当时众生的根机能否堪为法器有一定的关系。其后一百多年,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以及不空三藏等祖师将密法传入了中国的大唐,称为唐密。在此之前的修行者,无论是汉地的还是其他地方的,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参学求法,实际上都没能把真正的密法带回来。到了十二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后,印度佛教日益衰落,趋于消亡。

以上是印度佛教的大体概况。

二、藏传佛教的历史

藏传佛教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是从佛教的传入,直至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代国王朗达玛灭佛之前的时期;与之对应,朗达玛灭佛之后,到佛教再度发展的时期,也就是这之后的一千多年,称为后弘期。

2.1 藏传佛教之前弘期

吐蕃王朝期间,对藏传佛教弘扬的三个关键人物:第一是拉托托日,第二是松赞干布,第三是赤松德赞。

吐蕃王朝的第一代国王叫涅赤赞布,他出生于公元前360年,那时佛教还没有传入西藏。涅赤赞布建造了吐蕃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去过拉萨的人可能都见过这座宫殿,巍峨耸立,非常雄伟。

  • 拉托托日时期——佛教经典传入西藏

吐蕃王朝从第一代到第二十七代期间,佛教并没有传入西藏,直到第二十八代国王拉托托日时期,一些佛教的经典和法器被带到了西藏。当时佛经全是梵文,没有人懂得其中的意思,国王也不知道这些是何物,但感到非常贤妙,便取名为“玄秘神物”,遂置于宝龛中顶礼、恭敬。当时还得到授记:“过五个朝代以后,会有人对经中含义心领神会”。这预示着正法的开端。

关于佛教进入西藏的具体时间,佛教界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对此有一些分歧。有些认为是公元333年,有些认为是公元501年。当时所谓的“进入”,只是几部佛经、法器的出现,而佛教的思想见解还未在藏地正式建立。这和当年佛教传入汉地的时候有点相像,也是由几个印度的僧人带了一些佛经和佛舍利来到了洛阳,建了汉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佛教最初传入西藏的时候也类似这样。

  • 松赞干布时期——藏传佛教的初步形成

佛教在西藏真正的弘扬,开始于松赞干布时代,也就是公元600-700年间。松赞干布迎娶了后来深受藏族人民爱戴的唐朝文成公主,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了。松赞干布对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位时期,他授命吞弥·桑布扎前往印度学习文字与佛典。桑布扎学成后回到藏地,进行了文字改革,创造了现在的藏文,一直沿用至今。之前,西藏的文字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一般平民难以掌握,因此也没有得到普及。

现在的藏文与梵文都是由笈多文演变而来的,所以比较相似。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拼读的象形文字,比如甲骨文、埃及的文字;另外一种是可拼读的字母文字,藏文就属于字母文字,其拼读写都有自己的规则,简单易学。有了自己的文字之后,无数的藏文著作和翻译才能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诗歌、绘画、建筑等文化艺术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阶段是藏传佛教的初步形成期。正是由于文字的创立,奠定了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基础。而佛教思想降临雪域,重新构建了藏族社会的价值体系,对当时的影响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 赤松德赞时期——大兴佛法

— 迎请堪布菩提萨埵

八世纪中叶,到了国王赤松德赞时期。为了大兴佛法,国王首先迎请了当时的印度高僧——堪布菩提萨埵入藏。据史料记载,堪布菩提萨埵活了九百岁,是一个很长寿的人。这一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讲,大家可能难以接受,但过去一些真正的修行人,不论他们的寿命还是身体,都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思量的。

这位印度的大成就者来到西藏时,佛教在藏地才刚刚起步。由于受本土宗教与传统势力的阻碍,佛教的弘扬不是很顺利,因此堪布建议赤松德赞应该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大师。

— 迎请莲花生大师

在八世纪后半期,印度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莲花生大师,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这一时期,他积极建寺并组织翻译了大量的经律论三藏及续部,创立了佛法规范。

莲花生大师进藏以后,很多的困难迎刃而解,佛法在西藏的弘扬得以顺利。据说大师到了晚年84岁时,不知所终,又有说他亲身示现了不生不灭的真谛。总归来说,莲花生大师是藏传佛教的奠基者,也是整个藏地民众及各宗教派共同的顶严。

— 桑耶寺:藏传佛教文化中心和起源地

菩提萨埵、莲花生大师和赤松德赞,被称为君臣三尊。公元762年,他们共同兴建了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该寺与汉传佛教的洛阳白马寺类似,都是历史上该地区的第一座寺院。在此之前,西藏还没有正式的佛教寺庙,只有很多本土的苯教寺院。

桑耶寺的建造奇特非凡,是按照佛教的宇宙观布局设计的。中间的大经堂象征着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东南西北的四大殿表示四大部洲,周围还有若干小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桑耶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藏传佛教的起源地和藏族文化中心,其地位举足轻重。

历史上,桑耶寺曾多次遭受火灾及人为的摧毁。寺院中心大殿原本有六层,现在只能看到三层建筑。上面两层是文革以后依照过去的原貌重建的,只有第一层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其中壁画大部分是真迹。另外,一些历代大德珍贵的文物也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莲花生大师的用具、嘎乌盒以及法器等。这些藏品异常珍贵,平时都被保护起来了,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对大众展示。

— 伟大的译经史

桑耶寺也是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译经院。鼎盛时期,曾有数千译师同时从事译经工作。包括从印度、尼泊尔以及汉地邀请来的大译师们,都曾集中在这里进行经藏的翻译。当时的翻译范围并不限于佛教经典,还包括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

为了确保佛经译文的准确性,译经院制定了严格的翻译流程与制度。首先,从印度母本经文的甄别、筛选、翻译到校对,层层把关。因为同一部佛经,其印度梵文版本也有很多种,所以当时到印度去甄选梵文母本也很有讲究,务必找到最正确的版本。其次,当时所有的佛经论典只有在这个地方进行翻译的,才可以被收入大藏经。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翻译的都视为不合格。

藏文《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集,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是佛语部,意思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讲述的佛法,是佛教显宗和密宗经律部分的总和;丹珠尔主要是指对佛经的解说和注释,以及密宗仪式的叙述等论典。

藏文《大藏经》共有4000多部佛教典籍,是世上保存最为完整的佛典。其中,有许多经典在印度早已失传,所以藏文《大藏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无比珍贵的宝藏。

— 藏文学科的分类

《大藏经》涵盖的知识范围很广。藏族对学科的传统分类,有大五明和小五明之分,共计有十种专业学科,包括了语言、建筑学、天文、地理、医学、逻辑学、艺术等等。这些也均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内容。其中,藏医学非常先进,逻辑学更是一种严密的思维方式。

在藏族的传统天文学里有一种天文星算的方法,能准确推算出月亮的运行轨迹。比如,月亮位于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近地点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它的线速度比较快,而远地点地心引力较弱,线速度比较慢,这些都可以准确计算出来。除了彗星这类没有固定轨道的天体之外,凡是有固定轨道的天体都能计算。当然这仅限于太阳系以内的星体,不像现代天文学可以探索到更为广阔的宇宙。

藏文《大藏经》里包括了众多科目与知识,它们也都是在那个时期被翻译出来的。从整个藏译历史来看,桑耶译经院对当时的佛学、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

  • 朗达玛灭佛——前弘期的结束

吐蕃王朝从第二十八代开始,展现出与佛教非常深的因缘。王朝的历代国王都笃信佛法,并且在雪域藏地大力弘扬。直到公元838年,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朗达玛继位。虽然朗达玛在位只有六年时间,但他作为国王势力强大,手段残酷,其在位后三年的灭佛运动使西藏进入了黑暗时代。

朗达玛下令毁坏寺庙、杀害僧侣、损毁佛经,他还在寺庙里故意画上出家人喝酒、打猎等图像,以抹黑佛法。在这之后,拉萨一带根本看不到出家人。这给藏传佛教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久之后,恶王朗达玛被降伏。就像唐朝皇帝灭佛之后,唐朝紧接着就灭亡了一样,朗达玛灭佛后,吐蕃王朝结束了一千多年的统治,至此走向灭亡。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就此结束。

  • 黎明前的黑暗

整个前弘期,佛法得以成功弘扬,寺院遍及藏地各处,家家户户都信仰佛教,出家修行人和在家修行人比比皆是。在灭佛后的黑暗时期,正是依靠这些在家修行人,佛教的法脉才得以传承了下来。

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有六十年的时间是佛法的空白时期。当时出家人被驱散,在家修行人则一直隐蔽在家里。外表上看他们是普通人,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有着非常坚定的信仰。如果没有这些在家身份的修行人,就不可能有后弘期,藏传佛教也不可能再度弘扬并延续至今。

在灭法期间,曾有三位僧人秘密带上佛经,从拉萨绕道青海,在一个山洞里隐居修行。他们将佛经偷偷带出来,期望有机会能再度弘扬佛法。他们保存了大量的律藏论典,为后弘期戒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这三位僧人续存佛法的功德,后世尊称他们为三贤哲。

在前弘期,藏传佛教的派系只有一个宁玛派。因为古老、旧译的宁玛派从七世纪开始到朗达玛灭佛结束,继承了从前弘期流传下来的所有思想以及相关仪轨,所以虽然佛教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但在生死的边缘上,却保住了印度佛教完整的哲理体系和戒律规范,为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了珍贵的种子。

2.2 藏传佛教之后弘期

公元十世纪前后,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见权力斗争激烈,便率领部属迁徙到今天西藏的阿里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古格王朝。

古格王朝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王朝创立伊始,代代国王秉持祖先的传统,恭敬三宝,建造寺院。他们从印度迎请了阿底峡尊者等众多高僧大德,佛法由此逐渐达到全盛,从那以后称为后弘期。

  • 古格王朝——赴印度请法

到了智光国王这一代,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一心渴望把佛法再次弘扬起来。那时,从西藏到印度非常不容易,由于气候或疾病等原因,每次派出百余人前往,能平安学成返回的只有寥寥数人。很多僧人、学者、翻译家都死在了求法的道路上。但是所有平安返回的人,都是满载学识,非常出色。

智光国王一方面不断地派人去印度请法学习,另一方面四处筹集资金,准备祈请大德来西藏。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智光不幸被一个新疆的邻国俘虏。智光的后人菩提光前去交涉,结果对方提出,若想换回国王,就要交出与国王身量相等的黄金。当时,菩提光筹到了几乎等量的黄金,但是始终还差头部的黄金。正当他们继续筹集的时候,智光告诉菩提光说:“你们不要为了救我而浪费这些黄金,把黄金带到印度去迎请阿底峡尊者,请他一定到藏地复兴佛法。”最后,智光国王死在了牢狱里。

像智光这样的一国之君,为了振兴弘扬佛法,宁愿放弃自己的自由和生命,如此伟大的人物在藏族历史上比比皆是。这足以证明,为了佛法的再度弘扬,过去藏地的先辈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 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

阿底峡尊者是印度整个佛教界的泰斗,他十一岁便到那烂陀求学,三十岁时已圆满具足一切显密法要,被印度人视为国宝。智光国王派往迎请尊者的使团刚刚抵达印度,印度佛教界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意图,从而极力阻拦他们与阿底峡尊者见面。

想要迎请阿底峡尊者,必须经得那烂陀寺方丈的首肯。我们无法想象当时他们经过了多少努力,想尽了多少办法,才最终打动了方丈。当使者讲完求法的前后历程后,方丈说道:“从你们的国王到平民,上上下下所有的人对佛法的虔诚感动了我,即使这样,我也只答应将尊者借与你们三年。三年之后,你们务必将尊者送回。”

当时,阿底峡尊者年事已高,他便请示了本尊绿度母三个问题。第一,可不可以前往西藏;第二,此行对西藏是否有价值;第三,此行一路是否有生命危险。绿度母告诉尊者说:“留在印度,你可以活到九十岁,但是如果去往西藏,你的寿命将会缩短二十年,只能到活七十来岁。如果去西藏,完全可以利益西藏人民,对西藏的佛教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去还是不去,度母让尊者自己选择。这时阿底峡尊者想到:“如果我能够利益到西藏人民,让佛法光明得以传递,即使寿命缩短二十年,也是值得的。”就这样,尊者决定前往西藏。

公元1042年,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出发,穿过尼泊尔来到了西藏的阿里。尊者在西藏的时间,前后加起来共有十二年。这十二年间,他将整个藏传佛教的混乱状态重振一新,树立了佛之法幢。他要求任何修行皆以戒、定、慧为基础,主张学密之前先学显,并将发起菩提心作为一切修行的基础。

阿底峡尊者的到来,为藏传佛教的振兴和弘扬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公元1054年,尊者于72岁时,在西藏的聂塘示寂涅槃。

  • 藏传佛教各派的创立及传承

后弘时期,也就是公元十一世纪初,佛教开始复兴。阿底峡尊者在西藏创立了噶当派。噶当派有新旧之分,旧噶当派是阿底峡尊者创立的;格鲁派是在噶当派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创立于十四世纪,创始人是宗喀巴大师;萨迦派的创始人是萨迦五祖;接着在萨迦派中,又诞生了另一个教派,叫作噶举派。噶举派有很多分支传承,但其创始人都是玛尔巴大师。再加上前弘期的宁玛派,这就是藏传佛教的五大派系。

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教派,如觉囊派诞生于十三世纪,创始人是笃布巴等,觉囊派中也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教派呢?这并不是因为争权夺利,所有教派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为了普度众生。

一千多年来,许多大成就者们留下的证悟心要,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如今在藏地,各派的寺院教育内容、方法等各具特色。大部分是以显宗的五部大论为主,另外少部分是密宗的内容。因此,藏传佛教本身是一个显密圆融的完整体系。

今天在座的各位,如果有人想学习佛法,学任何一个教派都是一样的,每一个教派最后都是引向解脱的成佛之路,只是方法各异。但如果自己不认真,那么你无论是学汉传、南传还是藏传,学任何一个教派都不可能让你成就佛果。因为这并不是某个教派的问题,而是学佛者自身的问题。就好像一个病人去看病,医生给他开了一个很好的药方,但是他自己不服药,那么他的病就没有办法痊愈。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认真地学习,跟随哪一个教派都能够成佛,都能够解脱。这和我们世间中做任何事情是一样的道理。

藏传佛教里还有一些分支法脉或传承,今天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关详细内容,大家可以阅读《慧灯之光》的藏传佛教简介篇。

  • 结语

以上是藏传佛教历史的一些简单介绍。有关藏传佛教的历史以及大德的修行故事,流传广泛,很多事迹都感人至深,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阅读。看看这些藏传佛教的上师们怎样克服艰辛去到印度,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中修行,怎样在没有工资、没有稿费的情况下,翻译了这么多珍贵的法藏。

过去的前辈大德们可能在物质上一无所有,唯一有的就是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善良的心、一种真正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凭着这样的精神,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后弘期,将佛法重新弘扬开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