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84 第十三章 1

第二部 前行

第十三章 灌顶与上师瑜伽四灌顶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灌顶——引介佛性

菩萨乘的修行者通常经由哲学性与思惟性的分析,来逐渐认识佛性,但这种方式只能让人局部地一瞥佛性。若是要完整发现佛性,必须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思惟与修持佛法,尤其是有关「六波罗密」或「十波罗密」【译注35】。而另一方面,金刚乘则是一开始就即刻引介弟子认识佛性,并且提供一条法道与法门,修行者经由此道,有可能在修持一座法之中,就发现佛性。这种法门有时被称为「密续之道的第一扇门」(firstdoor to the tantric path),但一般则称之为「灌顶」(梵abhisheka)。

虽然这两乘在引介弟子认识佛性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但若是我们因而误以为其中某种方法较好,或这两者之间有好、坏之别,这都是陷阱。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菩萨乘的教法重点完全集中在「意」上,而金刚乘同时还关注「身」与「语」,因此金刚乘修持者以灌顶来引发佛性。他们所运用的「身、语、意」的化现会有名字,例如度母(Tara)【译注36】、文殊师利或观音,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灌顶本身似乎就在告诉你,你本具佛性。

【译注35】「十波罗密」是指菩薩在成佛道上所从事的修行。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善巧方便、祈愿、力量和正觉。

【译注36】度母:从观世音菩萨的眼泪化现的女性菩萨,是大悲心的女性化身。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