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前行
第十三章 灌顶与上师瑜伽四灌顶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灌顶——引介佛性
何谓「灌顶」?
梵语是一种极为丰富的语言,每个词汇都精细而富含多重意义,因此可做多种的解读。梵语「Abhisheka」(灌顶)的两个基本含意在藏语中被译为「torwa」与「lugpa」。Torwa通常翻译为「拆解」,其所指的是将我们包覆于内的「无明之茧」需要被拆解;而lugpa则翻译为「倾注」,例如倾注加持,或更精确地是指发现我们的佛性。然而,当我们试图了解此词所含藏的完整意义时,这种翻译可能会引起误解,尤其是「倾注」一词与「接受灌顶」的概念密切相关。
对于「灌顶」,最常见的是将它描述为某种仪式中的能力转移,给予了接受者闻、思、修金刚乘法教的许可;我们因而「接受灌顶」。但问题在于「接受灌顶」暗示了某人给予某种我们之前不具备的能力,有如英国女王授予某人「皇家骑士」的头衔一般,而这与密乘灌顶真实要义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在灌顶中,我们被引介一个自己本具于内但尚未认识的面向,而启动这种认识的,就是所谓的「灌顶」。这才是「Abhisheka 」(灌顶)的真义。
灌顶的理论
按照「无上瑜伽密续」的说法,主要有四种灌顶(其它还有许多种,而每种都能再被细分成更多种),每种灌顶都是为了拆解四种无明或染污而设计的。
- 脉、脉络或通道的染污。
- 气、语或风能量的染污。
- 明点的染污,概略而言就是意的染污。
- 前三种综合之残余物(类似「阿赖耶」〔梵alaya〕)的染污,有时被描述为「总基」(ground of everything)的染污。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