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释义(三)

《六祖坛经》释义 智慧品(三)

— 慈诚罗珠堪布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我此法门,从中出八万四千智慧。”“我此法门”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法门。敦煌本没有具体讲从哪里生出八万四千智慧,曹溪原本和宗宝本讲得很清楚,“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一般若”指心的本性——如来藏、佛性。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众生先天具备且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的,称为第一般若或原有般若。为什么说智慧来自心的本性?假如心的本性本来不是空性和光明的,本来不是佛性,我们怎么可能证悟这些?正因为心的本性原本具足智慧,我们才能证悟;因为证悟了,我们才能获得八万四千智慧。

借助宗宝本、曹溪原本等版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敦煌本的本意。后来的《坛经》版本,虽被后人附加了一些内容,但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更不是随意添加的,否则佛教界也不会允许。

“何以故?”为什么从一般若生出八万四千智慧?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为”,因为;“尘劳”,烦恼的别名。众生的烦恼不计其数,粗分可归纳为贪、嗔、痴三毒,或贪、嗔、痴、慢、嫉五毒;若是细分,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更多。佛经常说八万四千,这只是一个代表性的数字,表示数量众多。

烦恼虽然不计其数,源头却只有一个——无明,亦即无知、愚昧。因为我们不了解世界的本质,不了解自己心的本性,所以产生了如此多的烦恼。怎么断除无明呢?慈悲心等世俗的善不可能,因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冲突,唯有智慧可以推翻无明。凡夫有八万四千烦恼,由此出现相应的八万四千智慧,每个烦恼用一个智慧断除,有八万四千智慧的原因就在于此。

“若无尘劳,般若常在”,如果没有烦恼,般若一定常在。为什么?因为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这是敦煌本的原文。宗宝本是“若无尘劳,智慧常现”,倘若心中没有烦恼,智慧一定永恒现前。

两个版本用词不同,意思理解上也稍有差别。敦煌本是“常在”,永恒存在——无论是否有烦恼,心中的般若始终存在;宗宝本是“常现”,智慧不仅存在,而且现前——没有烦恼,智慧一定会现前。相较而言,宗宝本讲得更清楚。不过其实两者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毕竟惠能大师的开示距今已有一千两三百年的历史,词语的含义几经变迁,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常在”和“常现”的含义便出现了差异。

《坛经》阐述了很多这方面的核心要义,并且和大圆满、大手印等无上密宗所讲的内容完全一致,只是后者更清楚、更具体。此外,时轮金刚等很多密宗续部,以及达摩四论——达摩祖师撰著的四部论典,都在宣讲一个内容——心的本性即佛的智慧。

既然如此,说明我们已经拥有了佛的智慧,可为什么还不是佛?因为尚未开悟。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与佛在某个部分就完全一样了。之所以现在感觉不到,原因在于我们有太多烦恼,并视其为真实的存在。其实烦恼的本质是智慧,烦恼消失,本来面目必定现前,届时我们就可以永远感受到它的存在。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证悟禅宗顿悟法门,就是“无念、无忆、无著”。无论汉传还是藏传、显宗或是密宗都有这三个概念,特别是大圆满、大手印经常提及,对于打坐修行——尤其是修智慧而言,至关重要!

首先,从字面上简单理解,“无念”是没有念头,“无忆”指不思考过去,“无著”即无有执著。其次,从时间的角度理解,“念”是对未来的展望与执著,“忆”为对过去的回忆和执著,“著”则是对当下万事万物的执著。

此外还可以理解为,“念”是针对所有的念头——过去、现在、未来,善的、恶的、无记的念头,也即对万事万物的执著;“忆”的意思是回忆,是针对过去的事情;“著”即执著,包括对过去、未来和当下的执著。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是唯一的解释,可能还有其他的解释方法。

对“无念、无忆、无著”,有正确和错误两种理解。

错误的理解是什么?如宗宝本所说“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百物”,指万事万物;“百物不思”,即对万事万物没有任何思考。没有思考,自然是无念、无忆、无著。“当令念绝”,因此拒绝、断绝了所有的念头。

四禅八定最后几个层次是无色界的禅定,此时心入于禅定状态,极其细微,不会有明显的思维和执著,完全处于无念、无忆、无著的状态。这种状态,并非证悟空性的禅定,不是禅宗所讲的“无念、无忆、无著”的禅定,而是“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是对佛法的执著。这种执著非但不是解脱,反而成为一种束缚,叫做边见或断见。所谓边,即中的对立;边见,即空性见的对立。

简单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实际上是法缚。人们对世俗的贪婪、愤怒等,属于世俗的束缚;对于空性的执著、禅定的错解,看似属于出世间,其实是一种束缚——法缚。佛法方面的束缚,同样会使人们束缚于轮回而不得解脱。

未证悟者去打坐,有时内心非常平静,没有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也没有执著当下,感觉没有明显的念头。不了解禅修的人,往往以为这就是《坛经》所讲的无念、无忆、无著。他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首先是无念,因为没有任何念头;其次是无忆,因为没有回忆任何过往;同时也是无著,因为心里非常平静,没有执著任何事物。于是他觉得自己证悟了,现在修的就是空性、光明、佛性,甚至是大圆满、大手印……然后一直停留在这个状态,年复一年地修持。但这只是一般的禅修,修持时间再长,没有什么功德,也不会有进步,充其量不过心很平静而已,因此修行人需要格外注意。

进入这个层面不是很难,稍加用功就能达到并安住其中;然而要突破它,进入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并非易事。其实方法特别简单,可是简单的东西却很难突破。之所以困难,并非缘于要学复杂的理论、做很多仪轨或者念很多心咒,而是在于其中没有任何事情可做,此时佛教的各种理论、仪轨等等毫无用处。一旦突破这个层面,便进入了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那才是真正的证悟。

总之,大家一定要懂得辨别这三个词的正确与错误之分,它与实修关系密切。藏传佛教对这些区分格外重视,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等很多论典都曾讲过。这其中虽没有复杂的理论,但如果不能正确分辨,实修者就很难正确应对、及时调整。至少我们应当了解禅定的状态分为几个层次,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否则,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或正在修禅宗的本来面目、密宗的大圆满,从而白白浪费时日,十分可惜。

“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不起任何妄念、念头,此时便是自己心的本性真如。真如是佛、如来,真如性是佛性、如来藏。

如何证悟佛性、真如性?怎样了解、感受它呢?“用智慧观照”

当我们心中产生愤怒、贪婪或愚昧无知等情绪时,意识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变化。那么佛性用什么去感受呢?首先,眼睛、耳朵等感官统统用不上;其次,意识也很难彻底了解深奥、具体的佛性,因为意识想出来的都是概念性的、抽象的内容。这时,唯有用智慧去观照。

打个比方,人类通过可见光观察外界的物体,不过只能看到物体的表面;若想深入探究,需要借助诸如X光等穿透力较强的光线。同样,如果依靠意识,只能看到表面的各种情绪;若要了解最深层,则要用智慧,它像X光一样拥有强大的穿透力。

智慧从何而来?《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中反复讲,智慧来自闻、思、修三方面:闻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修所得的智慧,其中最重要的是修所得的智慧。意识的深层原本存在智慧,通过修行可将其启动,慢慢加以开发,用它便能看到心的本性。正如《坛经》所云,“用智慧观照”,藉此可以见到内心的最深层——佛性。

接下来,“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之前讲过,目前我们尚处于意识表面,感受到的都是表面情绪的变化;我们受到各种念头的左右和牵引,滋生出无数烦恼,进而做出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如果能从每个法的最深层彻见其本质,便可深切体会到表面的变化如幻如梦,犹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实,由此可以对情绪不取不舍。

不再执著于情绪,就得到了真实的自由。证悟之后,我们仍然会产生情绪,但由于已经看清了情绪的本质,因此不会受到影响,完全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看着情绪自生自灭,根本无需取,也无需舍,这就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证悟者的境界中没有执著,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存,仍然可以照常工作、生活,但不会带来烦恼和痛苦。证悟者依然会有生老病死,然而由此产生的烦恼、痛苦将不复存在。证悟不能抵抗衰老,但可以抵抗衰老带来的痛苦。死亡也是如此,证悟之前,死亡来临之际会带来许多恐惧和痛苦;证悟之后,死亡独自前来,没有携带任何其他东西。既然未带其他东西,我们就以不取不舍的态度对待。因此,“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这就是真正证悟了心的本性。

需要说明的是,证悟有不同的层次,它不等于成佛,离成佛还有遥远的路途。不过这条路和之前的路不同,是一条“高速公路”,可以很快走完,抵达成佛的终点。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三昧”,即禅定;“般若三昧”,即般若禅定。这不是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禅宗的禅定,亦即证悟空性的禅定。

进入甚深法界和般若三昧有何区别?唯一的区别是角度不同,前者说的是空性见解的方面,后者讲的是禅定修行的角度。“若欲入甚深法界”,如果你想进入法界,意思是如果你想证悟空性;“入般若三昧”,如果你想进入般若三昧,意即如果你想修持证悟空性的禅定。在《坛经》中,定与慧是不会分开的,大圆满、大手印也是如此,但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开宣讲。这一点,后文会有详细的介绍。

“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若想进入法界,修习证悟空性的禅定,就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此处宗宝本讲得更清楚,“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意思是,必须修习般若空性,学习《金刚经》——“持诵”不仅指念诵,还有持其文字、持其内容之义。密宗的持明什么意思?“明”是心的本性,“持明”即证悟以后才能持觉悟的智慧。持《金刚经》也是如此,让我们以闻思修的方式“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见性”,见到本性,亦即证悟。学习并修持《金刚经》,便可明心见性,也可进入般若三昧。前半句讲见解,可以证悟;后半句讲禅定,同时可以修持。

“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这个人的功德无量无边,《金刚经》中佛陀对于学习、念诵并修持《金刚经》的人明确表示赞叹。“不能具说”,不具体讲,意思是此处不展开细说,各位可以参看《金刚经》。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

佛教一般分为三乘——人天乘、小乘、大乘;若不包括人天乘,并将小乘佛教分为两个——声闻乘和缘觉乘,加上大乘,也是三乘;密宗有讲四乘,以上三乘再加第四乘——最上乘法,即密法。《坛经》也讲四乘,其中“最上乘法”指的是禅宗,即显宗讲如来藏的部分,其内容与密宗是一样的。除此之外,禅宗的修行方法非常独特,与密法接近,甚至可以认为是密法大手印的一部分。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坛经》以及佛经中的此类内容,都是针对上根之人——具有大智慧的人宣讲的。

“小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小根机——不具备大智慧之人,如果听闻了《坛经》,不能生起信心。

宗宝本是“心生不信”,用字与敦煌本稍有不同,意思也有所差异。“心不生信”是心里生不起信心,如听到“烦恼即是菩提”“当下我们的心是佛性,与佛的智慧无有差别”,很多人不会生起信心,但并不严重;而“心生不信”则比较严重,他们会认为“烦恼怎么可能是菩提?”“心的本性怎么可能是佛性?”不仅不相信,而且产生了邪见。

“何以故?”为什么不相信?下面用了一个比喻,陆地和海洋同样降下大雨,结果却迥然不同。

“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阎浮提,如漂草叶”。“阎浮提”,意为人间,此处指陆地。如果大雨落在陆地上,会成为洪水,把很多东西像草和树叶一样冲走。宗宝本及其他版本中增加了几个字,“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古时“城邑”指周围有城墙的城镇,“聚落”是没有围墙的村庄。天降大雨之时,城镇村落像枣子或树叶一样会被洪水卷走。

接着看敦煌本,“若下大雨,雨于大海,不增不减”,大雨降于海洋,海面不会增高,也不会降低,没有任何改变。

“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如果是大乘根机者,亦即前面讲的上等根机之人,听了《金刚经》,就会打开心胸,开悟解脱。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由此可见,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般若智慧,可以证悟自己心的本性。

“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上等根机之人听闻《金刚经》,会用智慧观照,而不依靠文字。意思是,他会自己证悟。如同大雨落于海洋,海水不增不减,证悟之后智慧也不增不减,因为智慧本身存在,只是之前未被发现而已。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最早的敦煌原本是“不从无有”,正确的应该是“不从天有”,意思是雨水原本不在天上。

那么从何而来?“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这是一种传说。有时龙王高兴,会从江河湖海中取水,给人间降下吉祥的雨,佛经中也有提及。不过这属于特殊情况,多数降雨还是自然现象。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有情”,是人、动物等众生;“无情”,指草木等。龙王将雨水洒向人间,令一切有情、无情全部蒙受滋润。

“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最后所有的水流归入大海,海纳百川,融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我们原有的佛性相当于海洋;通过闻思修所得的智慧,相当于龙王从江河湖海取水洒向人间,汇成河流;最后所有的河流回归海洋,与海水融为一体。同样,闻思修所得的智慧最终和原有的佛性融为一体。

前文讲过,大圆满中原有的智慧被称为母光明,是每个人本来既有的心的本性;通过闻思修得到的智慧,即开悟,叫做子光明。证悟之前,可以分为母子二光明。证悟以后,修到一定层次,母、子开始合为一体,具体而言,当坐上进入光明禅定时,至少在这个阶段,母光明和子光明融为一体;当出定回到现实生活中,则有母光明和子光明之分。最后成佛之际,母子彻底融为一体,无二无别。我们最终要实现的,就是母子融合,一味一体。

闻思修获得的智慧,是用来观察自己心的本性的。之前分析过,眼耳鼻舌身可以看外境,但不能用以观察自己的内心;意识只能看到内心表面的情绪,却无法探究内心深处。因此,通过闻思修从意识中提炼出智慧,亦即子光明,用它去看母光明,便可看到心的本性,也就是证悟。在证悟的境界中,母光明与子光明融为一体;若是修行未达最终境界,从禅定中出来后,母子仍有分别。六祖惠能大师虽然没有用母光明、子光明这样的词,但他讲的内容与密法完全一样。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者,以及禅宗的修行人,对此一看便知。

 

以上讲了上等根机的人,下面谈一谈小根机的人。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小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譬如小草、小树等,洪水到来之际,全被冲倒,再也不能生长,小根机的人也是如此。假如对不能接受空性——尤其是禅宗、大圆满的人,直接宣说“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等,他们根本无法接受。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弘法时,来了两位小乘佛教的比丘,他们在戒律和威仪方面做得非常好。阿底峡尊者给他们讲小乘佛教的人无我,他们非常开心;而当尊者讲大乘空性时,两人态度大变,连忙请阿底峡尊者不要讲这样的空性,他们拒绝听闻(小乘佛教只讲人无我,不讲更大范围的空性)。尊者略显失望,感叹道:仅仅威仪和持戒做得标准,见解上却缺乏智慧,不能接受深奥的内容,还是难以成就啊。

下面提出疑问,“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为什么有些人听闻佛法可以开悟,有些人非但不开悟,反而产生邪见?小根机的人与大智慧的人一样具备佛性,却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别?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主要原因在于怀有邪见、业障深重。这句话非常重要。佛性大家都有,烦恼同样存在,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烦恼不多的人,通过闻思即可证悟;而烦恼根深、业障深重的人,非但不证悟,而且心不生信,更严重者甚至心生不信——生起邪见。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犹如空中乌云蔽日,若无劲风吹散浮云,太阳不得显现。同样,人都有佛性,但由于业障深重,无法得见。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

假如修禅宗的人,都如六祖一样是上等根机,自然好办;如果绝大多数人烦恼深重,该如何是好?小根机的人又如何变成上等根机?对此,禅宗肯定有自己的办法,大圆满也有一系列方法,四加行、五加行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如今大家普遍“邪见障重,烦恼根深”,为何这么说?念了一辈子《金刚经》《心经》,连一点欢喜或激动之心都很难生起,又何谈开悟?如惠能大师一般听到《金刚经》立即反应强烈,更是无法企及。显而易见,我们并不是上等根机者。这种情况之下,倘若期望像过去的人们一样,仅靠不起任何念头修禅定或参话头证悟,几乎不可能!

难道先天的根机决定了我们只能放弃这个法?还是说与此法无缘?当然不是!只是我们的根机与六祖有明显差距,不能采用惠能大师的顿悟方式,这条路对我们来说行不通。

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写出那首偈子,众人震惊。五祖为了保护惠能,当即脱下鞋子将偈子擦掉,说他也没有证悟。次日,弘忍大师找到惠能,见他正在舂米,便问:“米熟也未?”意思是米熟了吗?惠能答曰:“米熟久矣。”米早已成熟。

实际上五祖是在问,你的根机是否已经成熟?换言之,修完加行了吗?惠能答,我的根机早就成熟了。假如他说还没成熟,加行只是修完数量而已,那弘忍大师肯定不会传法。当晚,五祖给惠能讲解《金刚经》,惠能当下大悟。

我们也很想证悟,可是没有惠能大师这样的资本,怎么办?就要通过修四加行和五加行,先让自己的根机成熟,再去修禅宗或大圆满,才能证悟。我一再强调基础修法的重要性,原因就在于此。

我知道很多人等不及修加行,迫切想听大圆满。有机会当然可以听,但是想证悟肯定不可能。有些人恐怕也体会过了,听完大圆满没有任何感觉——并非上师不够格、法不够深,唯一的原因是自己的根机还不成熟。

所幸的是,我们没有如同经文里描述的——像小草、小树一样被洪水冲走,再也不能生长。虽然暂时未能证悟,但是没有产生邪见,也未被彻底摧毁。根机尚未成熟之前,去听高深的法,不一定能适应。比如注射某些药物之前需要做皮试,测试身体能否接受,不经皮试直接注射是很危险的。同样的道理,未修四加行、五加行便直接听大圆满,没被摧毁已经足够幸运了。

所以,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提升自己的根机。通过四加行、五加行,逐步减轻邪见、减少烦恼,提升自己的层次,到一定时候就可以证悟,这是大圆满的方法。现在无论修大圆满还是禅宗,都非常需要这些前行的修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