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39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9)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5. 有些世间成就,其我执远甚于普通。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在解脱之路上有更多的障碍?

更强的对自我的执着意味着更多的不安全感、更强的偏执狂、更加容易激动生气、更加盲目,以及更少的自在放松。所以,那些我执更强的人有着更厚的外壳,当然就更加不幸。

像晋美林巴祖师那样的成就者有一个又一个的发愿文,发愿永远不要重生为比尔·盖茨。因为当你获得了世俗的成功,不能修行的概率会大很多。但那并不意味着所有成功的人都有着更强的我执,或者修行路上障碍更多。事实上,这些所谓的富有的成功人士,如果他们有福德,当他们认识到所有的财富和世俗的成功并未带来幸福时,这些所谓富裕而成功的人经常转向精神之路。从世俗的角度,佛陀自己拥有了一切,然后因为他超凡的福德,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在精神之路上成熟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贫穷的人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修行佛法。从一开始就穷困的人们通常并不一定适合精神之路,因为他们一直都还没有尝到世俗成功的滋味,很多时候他们纠结于自己很贫穷、要变得富裕的想法。

16. 对于这些事业上相对成功的我主义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如果你能接触他们,如果你足够善巧,你肯定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到他们。向他们传教不一定奏效。但是,像我以前说过的,那些我执很强的人实际上不安全感也很强。哪里烟多,哪里火大。所以哪里有不安全感——如果你知道是哪种不安全感——你就可以从那里介入,并通过那个不安全感与之沟通。

但是像晋美林巴那样的伟大祖师永远都不会想重生为一个世俗成功的极端自我主义者,因为那样的人不会听别人的话,即使听了也听不进去,因为他们的自我如此膨胀。但是,我们依然没有理由舍弃他们。如果你和这些人是朋友,如果你在意他们,你可以修行并把福德回向他们,这样他们会以某种方式和佛法结缘,如果不是这一世,或许十世之后。毕竟对一个大乘行者来说,救度众生永远都不晚。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8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8)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3. 我想部分中国会认为,为了追求精神之路,您应该要舍弃世俗的爱和关系,那为什么还要在寻找它们?

首先,我想要说有很多事情应该放弃,但我没有力量放弃;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但我却因太懦弱而没有做。所以基于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感到困惑是有理由的。

但严格地说,从佛法的角度,你应该舍弃任何滋长你的傲慢、我执和贪心的事。这件事可能是关系,但也可能是假装舍弃关系。

14. 那您为什么穿僧袍?

你说的没错——在未经训练的人看来,我穿的衣服和僧众们很类似,我想人们看到这个可能会感到困惑。我所穿的大部分衣服并不是出家众的僧袍,但期望大多数人能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公平的。

根据在家修行的瑜珈士传统,我应该留长发。但我真的没什么头发可以留,这被我的一个学生静蕊大声宣扬,她管我叫“光头”!

但是有件事我需要澄清。藏传佛教有个传统,即便你有伴侣,也穿僧袍。蒋扬钦哲确吉洛珠就是如此,顶果钦哲仁波切也是如此。我决不是说我有权利效仿他们。西藏话里有个谚语:“狮子可以跳过的地方,狐狸最好不要尝试”,否则它会摔断肋骨。

但就如同上一世噶玛恰美仁波切[7]所说:这是一个符号的年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穿僧袍的传统。据信在佛陀进入涅槃后,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将经历四个时期。在争议时期过去之后,就是符号时期。而代表佛陀的符号就是僧袍,据说僧袍能启迪人们的善根。这也就是为什么,噶玛恰美仁波切与许多过去和现在的宁玛、噶举派上师们都遵循并践行这种传统。而我也是这种实践的仰慕者,因为如果我们连僧袍都失去了,那就什么都不剩了。

然而我得说,我不知道事情将会如何发展。我随时都有可能出家,但也随时可能会结婚。那也是可能的。

  • [7] 噶玛恰美仁波切(Karma Chagme Rinpoche):莲花见解脱宝冠持有者,其将宁玛和噶举两大宗派的法源汇融成一支,创立内多噶举派,成了这一派系的开山祖师。目前第七世噶玛恰美仁波切驻锡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寺庙。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7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7)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1. 您为什么有朋友?

我不是一个已经征服了对安全感、伴侣和乐趣的需要的圣人。但如果你问我是不是个很好的男友,我想不是,而且现在,我绝不会是个好丈夫。

人们问我为什么有女朋友的时候,我感到他们对我有着很高的期待——认为我在普通人之上。这着实令我担心。我非常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一个百分之百的人,拥有所有人类的特质、弱点、长处和过患。当人们对我的期待超过了他们对其他人的正常期待时,这变得很困难,因为人们期待我做些超人的事,而我却只是个人。

这还会变得更复杂,因为很多时候,为了鼓舞、引导以及和人们沟通,我确实必须装得比普通人高一点儿。但有时这也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理想的是,如果人们视我为普通人而追随我,而不是超人,我会很开心。如果人们视我为一位努力修行、珍视佛法,并想要帮助他人理解佛法的普通人,这会更好。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人,你会感到孤独。普通人也许不理解,但这种情况下,我想我说的是许多其他的活佛,以及我自己。人们也许不相信我们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身边环绕着几百个随时准备好放下一切而遵从我们意愿的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活佛和高阶仁波切们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有那些娱乐设施和如此繁忙的行程安排。

于是,也许出于不安全感与孤独,有几次我曾向女孩子示爱。但也有女孩子追求我的时候,那是完全人性的事情。业力在这其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当业风以某种方式吹起,人们就相聚。有时无论你做什么努力,这都难以改变。我唯一做的就是发愿——不管我被吹到、推去或拉来哪里,无论怎样我都能利益自他。

12. 谈恋爱的时候,您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爱情?

谈恋爱时有两个方面:理性(脑)和感性(心)。我的头脑里会有这样的认识:没有什么会成功,尤其是在关系上,当两个我执相遇时。仅是一个我执以及它自己的呈现与活动,就已经让任何努力都难以成功了。当两个我执、两种不安全感相遇时,更是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我这样的人听过也读过无常、烦恼的游戏和不安全感,所以我有警惕,至少有时我不会因为外表或者自己当时的感受就接受事物。

我得说,从佛法的角度来看,有这样的认识是一种加持,因为,虽然我不是个好的修行人,或者也没有在修持我所知道的那些方法,至少我的头脑里有这样的认识。在恋爱中你会变得盲目,对这些事情视而不见,你的理性会消失。当然,如果你在正确的因缘下遇到正确的人,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的时间里,事情可能会成功。但这样的认识,说得消极一些,也让你怀疑;或者说得积极一些,能让你保持些许清醒。

当然,有时候感性会胜利,它可能胜利几天或者几个月。所以,我认为这种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即使一般人也该有,因为这只会对他们有益。

我见过很多人在遇到感情问题时完全没有理性,全然都是感性。我为他们感到难过。他们非常盲目。但我也见过一些很是消极和悲观的人,因为他们非常理性、富于逻辑,所以害怕坠入感性之中,害怕堕入情⽹,那也不好。但是我得指出,理性和感性的争斗会持续下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6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6)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0.仁波切,您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提到您有位朋友,这让很多感到困惑、不解,甚难过。请问您是出家吗?

首先,重要的是要理解,持守戒律并不是修持佛法的唯一方法。在很多传统的社会里,人们相信,要做个好的佛教徒,你就必须出家。所以很多人似乎受到影响而这样认为。然而这不是真的。修持戒律只是佛陀许许多多教法中的一个——事实上,只是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个——并且有很多其他有效的路径我们可以遵循。

即使在有着严格持戒教法的声闻乘[3]里,在家众也从未被排除在外。佛陀传授了在家众通往证悟的完整道路,而了解这一点绝对是重要的,否则佛陀的教法会变得非常片面而局限,变得只对某种类型的人有效。那就有了大问题,佛法就变得像是种姓制度一样,把某些类别的人完全排除在外。

另一个极端是,有的人相信密续意味着没有戒律。这些人似乎认为:“哦,如果你是一个金刚乘或者密续的修行者,你不必持守戒律——你可以喝酒,可以有女朋友,等等。”这也不是真的。有非常多的密续修行者也是修持戒律的。

所有情况下,当佛陀的教法慢慢渗进人们意识的自相续,就会和人们的习性、传统、禁忌、心理障碍、假设和原则相遇。所以,这些也影响了佛陀不同教法的外在形式。譬如说,在西藏的有些寺院,如果传承持有上师突然有了女朋友或结了婚,人们都会感到震惊。即便在回顾往事时,有人会浪漫地辩解,说这位传承持有者是位大成就者等等,那在当时也不会公开地被社会主流接受。

其实,你是否要做出家人,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佛陀的教法从来都不是由阶级、信条、婚姻状况或者工作职位所决定的。这是一条非常个人的道路。虽然每个人修行的路径不应该被传统或文化所左右,但它的确受到人类自身局限的影响。我不是说这样好或不好,但人的心识就是这样运转与呈现的。

我所属于的传承对于我应该出家还是做个瑜珈士并没有特定的期待,完全没有。例如蒋扬钦哲旺波[4],对外从来没有佛母[5],但是蒋扬钦哲确吉洛珠[6]有一个。“佛母”,顺便说一下,是密乘的语人。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些人因为很多不同的原因,希望我成为具足戒比丘,特别是我更年轻一点儿的时候。甚至现在也还有人这样期望,即使人数比以前少了。个人而言,我从来没有出家的强烈愿望,这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我所知道的自己的个性。而且,现代社会中,以我目前的处境,身边一直有人围绕,给两个选择方向都带来很多情绪。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比丘。

如果你只是个隐居山林的简单的出家人,那做比丘是可以的。你谁也不是,没有人会来见你,那么成为一个好比丘的机会就大得多。但是当你有某个传承的头衔,加上所有那些炒作,你就处于一种被社会设计来吸引很多人的境遇中。吸引有很多种,不一定只是虔诚心。当我越来越了解那些和我自己的个性,我感到虚伪不太好,特别是,因为我认为现在戒律在每个佛教传统中都已不清净,所以我从来没有特别想成为一名比丘,虽然我必须说,我考虑过很多次。

同样地,也有另一群人,可能比之前那群人数还多,他们因为我是敦珠法王的长子的长子,很希望我可以结婚,生下传承的继承人。现在,在我被扭曲的意识中,做出家人还是做父亲,对我个人和我的性格而言,带来的问题是类似的。我会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吗?从我的个性来判断,我必须说,我不这么认为。

你看,不管谁做我的妻子,她都会吃很多苦。我告诉所有的女孩子,不要认为喇嘛和仁波切很有吸引力,不要掉到那个陷阱里,因为那是一种痛苦的生活。

  • [3] 声闻乘(梵 Shravakaya):声闻之道,也称为“上座部”(Theravada)传统,“基础乘”,或现今比较少用的“小乘”(Hinayana)。
  • [4] 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1820-1892):又名“贝玛沃瑟多昂林巴”,被视为是无垢友(Vimalamitra)与赤松德赞王的双重化身。蒋扬钦哲旺波是一位重要的伏藏师(“五大伏藏王”(Five Sovereign Tertön)之第五位),也是19世纪最尊贵的上师之一。他与秋吉林巴、蒋贡康楚生于同一时代,是利美运动的发起者。
  • [5] 佛母(Spiritual Consort):喇嘛或活佛的精神伴侣或妻子。
  • [6] 蒋扬钦哲确吉洛珠(Jamyang Khyentse Chökyi Lodrö,1896-1959):生于噶妥寺附近的历奇亚针,被认证为蒋扬钦哲旺波之事业化身。20世纪西藏杰出的教证俱备的上师。晚年驻锡于锡金,并受王室供养,于当地弘法施教。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35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5)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9.前在城市,有很多才华横溢、相貌美丽的性,她们独、善良,性格也好,但却找不到结婚的对象。我认为这样的性还在不断增加。仁波切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您对她们有什么建议吗?

这和关系本身无关,却反映出社会和轮回存在里的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在过去,女性被留在知识的黑夜里,被拴住、被约束、被关在家里。现在的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睿智,并且她们想要独立。

独立的见地和态度在她们的心智里,甚至反映在她们使用的香波里。所以当她们映射出独立的色彩、光芒与光辉的时候,把男人们吓走的概率就高了很多。

但这个问题也说明了为什么关系在本质上是有缺陷的,这源自很多综合的因素。首先,试图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寻找完美是有挑战的。其次,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寻找一位终生伴侣,这有点儿矛盾。也有其他许多因素,看上去微小,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当代世界的一切就是被设计成让我们彼此疏离。

这些因素包括地点和时间的变化。例如,婚姻制度的意义与价值,在荒漠或者游牧民族的文化里,和在上海或北京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仅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读五百年前描写一对拥有完美关系的夫妻的小说,我们听浪漫的老歌,或者读儒家的名人,例如关于婚姻价值的名人。但我们身处2015年,电视有这么多可选的频道,这很自然地使丈夫和妻子疏离,因为他们各有自己爱看的节目。事实上,当代世界的一切,包括所有消费品,都只是在促使我们拥有属于各自的东西,包括各自的车子。婚礼策划师们帮助人们结婚,然而就在同一个公司里,可能有其他人的工作是帮人离婚,因为离婚也是个好生意。当人们离了婚,他们会购买更多东西,因为他们分开居住。

所以,或许是该重新定义婚姻的时候了。永远幸福地生活着,就像五百年前在中国、印度或者其他地方的模范婚姻那样,这种事情将不会再发生了。或许如今我们需要像单身广告、约会服务或者相亲⽹站之类的东西来推广这样的概念:“一位英俊的男人在寻找一位漂亮的女孩作为一个叫做婚姻的公司的共同股东。”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幸有时有助于婚姻的稳定。例如,我认识一个女孩,她有个患癫痫的男友,所以有要照顾那个男孩的理由,这以某种方式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很多时候,丈夫和妻子能很好地一起生活,是因为他们的孩子生下来就残疾或智障。

关于年轻聪明的女士找不到丈夫的问题,我希望自己有个又好又简单的答案,但不幸的是我没有。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可以有很多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包括在想要独立和想要终生伴侣之间的明显矛盾。

对于在努力寻找合适爱人的现代年轻女士,可能我唯一能给出的总体建议是不要太挑剔,并且要从宏观格局上来看待人生。记住被你接受成为伴侣的那个男人有自己的心识,因此他有自己的习惯,有的习惯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可能结婚三年后才会显现出来。

你也应当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从婚姻中得到的是什么。你要一个孩子吗?婚姻是生产孩子的制造业吗?如果那是你的目标,既然如此,那你的丈夫是否听《第九交响曲》就不那么重要了。

并且你应当问自己,这个男人是否会给你很多自由和空间,是否你也会给他自由和空间。我们很快会说我们会给对方空间,但多半我们不会。

我们也应当不要太执着于和一个伴侣永远幸福地在一起。对这个理想愿望的执着经常会造成很多痛苦。

在一个更加基本的层面,所有这些讨论都表明,轮回本质上是有缺陷的,为了让一些事情看上去行得通,某些其他的事情就进行不下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