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 31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1)

《八万四千问》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佛教认为烦恼的本质是什么?

传统观念上,烦恼是一个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之上的心理因素——基本上就是,看到无常的事物却视之为永恒;看到很多的零件和粒子却视之为完整一体;看到相互依存的事物却视之为各自独立的存在;看到只能短暂存在的事物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传统上,这就是烦恼的本质,烦恼就是这样作用的。

但在究竟意义上,正如寂天菩萨非常精妙地表达的那样——烦恼的本质恰是智慧。当烦恼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烦恼——一种以误解本质为基础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时,就像水以冰的形态在起作用一样,它被冰冻成关于恒常、固态、独立和自我的固定的观念。但如果没有了误解,冰也就没有了,这些固定的观念就融化成水,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起作用了。

这有点像“挑剔”这种让人讨厌的性格特征,但在某些时候也可能被认为是积极的,因为这样的人对细节有着一丝不苟的关注。再比如,我们叫做“嗔恨”的这种烦恼,如果应用恰当,可以成为明镜般的智慧。

 

2.我们可以摆脱孤独、恐惧和失败吗?在摆脱之前,如何更好地对它们?

自我从来没有一个具体的基础。它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概念,所以是一个从本质上被误解的概念,好比看到一个稻草人却把它当成一个真正的人。但是即使听上去这虚幻得荒谬,人们执着于自我的习性仍然非常强烈。这个所谓的自我看上去如此具体——这么大,这么小,这么尖,这么钝,这么高,这么短,这么敏感,又这么不敏感。但事实的真相是它没有基础。

所以“自我”几乎像是无家可归的人,没有真正的家,却拒绝相信自己无家可归。想象你自己走进那些离家度假者的公寓,以某种方式设法在那里生活,就好像你是公寓的居民一样,即使那并不是你的家。你使用沙发、冰箱、浴室、⽑⼱等一切东西,你看电视,甚至把东西重新放好,熨烫衣物,清扫地板。但本质上,那不是你的家。你可能随时得离开,因为那不是你的。

这就是“自我”一直所感受到的。本质上它是孤独的。关于“自我”最愚蠢的一点,就是否认你真的没有家这一事实。所以在这个否认中你变得如此大胆——你甚至设法印了写有别人公寓地址的名片,来让别人相信你就住在那里。当然这是件让人提心吊胆的事,但也让人兴奋,甚至很刺激,特别是当别人相信你的谎人的时候。

但是自我为中心的游戏就是这么玩儿的,这当然让我们感到孤独。我们怎样才能从这种孤独中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接受没有家、没有基础的事实。不仅如此,事实上,“自我”这一概念,也就是家里的居住者,本身就不存在。所以我们甚至无法把自己界定为一个居住者,也没有作为居住者的资格。但是没有人会听得进去这个,因为这是对自我最大的侮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