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8、兽王善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二十二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兽中之王,当时国王率军队将众野兽团团围住以图剿杀,野兽们见状蜂拥至大河边欲求解脱困缚,但因数量太多、嘈杂混乱而致众野兽皆困滞于河中不得逃脱。兽王便对子民们说道:“你们可全部踩着我脊背过河。”说完便趴在深水处以脊背当作桥梁。

众野兽就用蹄子踩在“肉桥”之上,一一向河对岸奔去。而兽王躯体则被踩得遍体鳞伤,但他一直精进忍耐、苦苦支撑。最后还剩下一只小野兽尚未过河,此时兽王全身骨架几欲散裂,难忍剧痛阵阵袭来。但它仍下定决心要使这只小兽摆脱困境,同时亦在心里发愿道:愿我得佛果时,这些众生都能从轮回大海中获得解脱。刚刚发愿完,兽王就因身体衰竭撒手西去。

当时之众野兽即是后来拘尸那城城中居民;当时之小野兽即是后来普行外道之极贤者。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如理如法治理国家。当时他有一得力骏马不幸死亡,邻国听到消息后便派人前来传口信道:“你或者每年向我国缴纳赋税,或者就别跨出城门一步。否则,我们定会用绳子捆住你脖颈,将你逮住。”梵施国王根本不为所动,他既不交税,更是随意进出城门,且到其他地方另觅骏马,并最终又获取一匹宝马。

春暖花开之际,梵施王前往森林中游玩,并一路逛过许多城市。邻国听到后迅速集结起四种军队向梵施王治下国土大举进发,梵施王则骑跨骏马与之奋勇作战。敌国军队将长矛刺入骏马体内,并将内脏也刺穿拽出。骏马此刻感受到难言巨痛,如撕心裂肺般遍布全身。但它仍咬牙强忍,并且心中暗想:绝对不能将国王舍弃在这恐怖战场,定要把国王救回城中。

离战场不远有一五彩花园,骏马就足踏花苗之上回至王宫。刚顺利抵达宫中,骏马便倒地而亡。梵施王感慨不已地说道:“我此次能捡回一命全赖骏马拼死相救,我原本就想把一半国王财产分与它,怎奈它现在已无法享用,何况它要这财产也无法派上用场,不如干脆替它广行布施以积功累德。”

当时之骏马即为现今之释迦牟尼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敷宣戒法
梵网经云。尔时卢舍那佛坐千叶莲花上。放大光明。告千花台上释迦佛。说心地中金刚宝戒。是佛本源。菩萨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佛即放无量光明。为诸大众说一切诸佛大乘戒。佛告诸菩萨言。汝等一切发心菩萨。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
佛子有十重无尽藏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盗财物。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酤酒。第六不说四众过。第七不自赞毁他。第八不悭惜加毁。第九不瞋心不受悔。第十不谤三宝。及第一不敬师友至第四十八破法等戒。诸佛子皆当敬心受持。

久远之前,在一大雪山脚下住有五百头大象,释迦牟尼佛那时即为象王。象王肤色美丽,相貌端正、庄严。一次,五名猎人欲猎杀大象,众象处境十分危险,它们若要逃亡,也只能从一狭窄羊肠小道上穿行而过。猎人则在此必经之路上,用一晚上时间挖好一深坑以备陷杀大象之用。随后,五猎人就开始在远方以种种手段恐吓象群,妄图使它们慌慌张张跑向已设好之陷阱,如此便可一网打尽。

众大象到达大坑旁边时均逡巡不前,象王便跳入坑中、挡住坑口,用自己身躯作为众象过坑之桥梁。其它大象于是纷纷从象王身体上踩过,等众象均已安全过坑后,象王才站起身来跑离此地。

诸天人见闻之后就作偈赞叹道:“恶人挖坑欲捕象,具智象王不畏惧,以身作桥度众象,恶人诡计不得逞。”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马王,名云行,住于魔女罗刹国,当时有五百商人无法脱离险恶环境,多亏马王引路,方才得以顺利抵达赡部洲。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狮子王,名具髻。当时有五百商人突遇毒蛇缠绕,狮子王就不顾生命将他们全部救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7、代人受刑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二十一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商主名为善得。他有次前往海中取宝,归来路上,未至家门时就遇到众多乞丐向其讨要如意宝珠。善得从海中取来之珍宝,各个都价值连城,但他从未对之生贪,反而将成千上万宝珠全部布施。布施一空之后,善得只得再次前往大海中取宝。这次他取到比上次增上一倍之如意宝珠,待其返回后才发觉,实际离家已逾八十余年。

善得当时看见一些刽子手正欲处死一人,慈悲本性使善得决定要将此人拯救下来。他先给每个行刑者赠与价值连城之无上珍宝,然后告诉他们说:“我欲到国王那里请示,在我未回来前,请千万不要杀死他。”

善得飞快赶到国王面前,对国王真情祈请道:“我愿送与国王大量珍宝,以求能买下此人性命。”国王却冷酷答言:“这人严重违犯国家律法,坚决不能将之释放,亦不能让你赎去。若你真欲买下他性命,则必须将你全部财产尽皆上缴给我,而且你自己还要代那人伏法受死,这样方可谓公平合理,我也才有可能将他释放。”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初建戒坛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初建戒坛
戒坛图经云。佛在祇树给孤独园院中。楼至菩萨请佛立戒坛。为结戒受戒。
尔时如来依言许已。创立三坛。佛院门东。名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置僧为比丘受戒坛。
戒坛从地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为入佛法初门。散释凡惑。非空不遣。
时天帝释施以覆釜。置于坛上。以盛舍利。大梵王施无价宝珠。置覆釜上。供养舍利。
是为五重。表五分法身。大梵王所施宝珠大如五升瓶。有大福德者见之。光照八百由旬。薄福德者见之。犹如墨聚。
坛既成已。于时十方诸佛。无量菩萨。天龙八部。悉皆云集。诸佛登之。共议结戒轻重持犯等相。
又议度尼灭正法相。诸佛通议曰。古有四部。今何独无。初虽正法灭半。尼行八敬。还住千年。
故此二坛唯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僧受戒坛。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戒坛也。善得听罢不觉高兴想到:我现在终于能救他一命,我愿足矣!他于是便把所有家当、连带从大海中捞取之所有珍宝,一个不剩全部献给国王,并在国王前说道:“请大国王释放此人,我已把我所有之一切财富全数堆积于此。”

国王接纳后告诉刽子手说:“你们可将善得抓捕杀死。”刽子手立即逮住善得,正欲用兵器砍断他头颅时,所有刽子手之双手却突然僵硬起来。众人顿感惊讶不已,就将此事向国王禀告,于是国王决定亲自执行死刑。而当他手执利刃正欲挥刀砍向善得时,国王双手瞬间就掉落于地,此残忍国王自身最后亦在惨烈痛苦中死去。这位愚笨而凶暴之国王即现今之提婆达多。

此外,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成为具神通之外道仙人。某次夜半三更时刻,有五百商人在旷野中因迷失方向而致恐惧、痛苦不已。为给这些哀哭不停之众生指路,仙人便将自己双手用油浸透,再以布包裹后点燃,以此身肉燃烧之光亮为众商人点亮前程。最后因仙人清净善心与希求菩提善法之真实力感召,当下天即大亮,仙人双手也完好如初。五百商人因感稀有而生起信心,为报答仙人恩德,从此之后就开始行持善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6、人药王子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二十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有一自在部国王,统领八万四千小国。当时赡部洲疾病流行,而王妃恰巧在此时怀孕。但让众人深感惊奇者乃在于,王妃从怀孕这日起,凡身体任何部位所触碰之众生,无论患有何种疾病都能得以治愈。

九月怀胎,一朝分娩。当王子降生后,刚来至人间就响亮说道:“我能治愈一切病患。”此时整个赡部洲龙、天均说道:“此王子乃为人中最好之妙药。”此话传出后,众人皆称其为人药王子。

多有臣民将病人带至王子前求其诊治,王子只需用手等身体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以此种方式,赡部洲所有病人均得以康复痊愈。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救尼犍
杂宝藏经云。佛在舍卫国。尔时如来降化外道邪见六师及其眷属。悉使破尽。五百尼犍子作是念言。我等徒众都破散尽。不如烧身毕就后世。即集柴薪。便欲烧身。
如来大悲。欲拔彼苦。使火不然。佛在其边入火光三昧。
诸尼犍子见大火聚。心生欢喜。而作是言。我等不须然火。皆共投身。既到火聚。身体清凉。极大快乐。见佛在中。倍复庆悦。求欲出家。佛为说法。得阿罗汉。须发已落。法服在身。即成沙门。
佛告诸比丘言。昔有商主入海采宝。顺风而往。即往宝所。诸商人众贪取珍宝。满载船中。商主告言。莫重着宝。丧汝身命。时诸商人不听其言。宁共宝死。不肯减却。商主即以自船中宝投弃海中。上诸商人着己船上。是诸宝船装载极重。尽皆沉没海中。唯商主船救诸商人。俱得还家。尔时商主深生悲愍。救诸商人。吾今方便种种说法。度诸外道。

人药王子住世一千年后去世,在其逝世之后,众病人都痛苦说道:“以后又将赖谁医治我等病若?”众人后在将王子遗体焚烧时发现,焚烧所剩之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亦能治愈一切病痛,人们随后就广泛称颂人药王子之骨灰也能治愈疾病。众人在用完王子骨灰后又发现,焚烧王子遗体之地,其上所有灰尘亦可医治众生顽疾。

当时之人药王子即现今之释迦牟尼佛。其他本生传中记载有被称为众生药之王子,其公案也与本公案大致相同。众生药王子沐浴过后之洗澡水,或吹过其身之风,只要能与病者相触摸,都可治愈一切人众所患恶疾;甚或众生药王子居住地之净水,亦能令患者完全康复。

时至今日,人们如若听闻他们名声,依然可凭此根治众多疑难杂症。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5、经中所说无量布施之举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十九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变为赞巴嘎大龙,深具信心、善心,每月初八、十四两天都会守持清净长净戒(八关斋戒)。它自己身体非常庞大,就以此庞大身躯来到人间以利众生享用。当时人间正流行饥荒,牧童等众人看到这条巨龙后就开始割食其肉,而赞巴嘎则心甘情愿依此种方式让众生得以满足。

释迦牟尼佛成为善义王子时,国中有一大臣名罗睺罗,挑起叛变、发动军队向王子进攻。善义于是自己撤离王宫,与父母等人逃亡在外。路上,一家人渐渐将口粮用尽,善义就将自己身体布施与父母食用,使其从危险旷野中得以解脱。此等公案载于《报恩经》中。

释迦牟尼佛曾为花朵王子,相好庄严、财富广积。当时国人普遍得一浮肿怪病,他便将自己骨髓抽取出来用以治疗。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救尼犍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救尼犍
杂宝藏经云。佛在舍卫国。尔时如来降化外道邪见六师及其眷属。悉使破尽。五百尼犍子作是念言。我等徒众都破散尽。不如烧身毕就后世。即集柴薪。便欲烧身。
如来大悲。欲拔彼苦。使火不然。佛在其边入火光三昧。
诸尼犍子见大火聚。心生欢喜。而作是言。我等不须然火。皆共投身。既到火聚。身体清凉。极大快乐。见佛在中。倍复庆悦。求欲出家。佛为说法。得阿罗汉。须发已落。法服在身。即成沙门。
佛告诸比丘言。昔有商主入海采宝。顺风而往。即往宝所。诸商人众贪取珍宝。满载船中。商主告言。莫重着宝。丧汝身命。时诸商人不听其言。宁共宝死。不肯减却。商主即以自船中宝投弃海中。上诸商人着己船上。是诸宝船装载极重。尽皆沉没海中。唯商主船救诸商人。俱得还家。尔时商主深生悲愍。救诸商人。吾今方便种种说法。度诸外道。

佛经中说,世尊在因地时曾将眼目、鲜血、身肉一次次布施与众生,其为获无上菩提而行之布施真可谓无量无边。若大海水可衡量,山王微尘亦可穷尽,而世尊仅在因地时布施眼睛等物之数量就已无法数清。

《岗波请问经》中云: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时曾变为一人,有次在旷野中被一猛兽吞食。他在临死时这样想到:这些猛兽已食无量众生躯体,但仍不知餍足,实为可怜可悲!他当时就发愿道:“愿我死后能转生为具庞大身躯之旁生,使猛兽食我肉后都能得到满足。”以此愿力,于其死后确实转生为一庞然大物,并以自身血肉而令所有凶猛动物均得满足。

释迦牟尼佛如是以成千上万种身体利益无量无数众生,使其愿望得以满足。世尊为菩萨时,以血肉满饥渴众生所愿,千百万年中也宣说不尽此等公案。因此,诸多佛经中所讲述的佛陀在因地广行布施之善举,如若广宣,无论如何也宣说不尽,故而此处只能略述大概。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34、无有皮肤  仍要利众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十八

— 索达吉堪布

 

释迦牟尼佛曾有一世为一根达动物。此时有一猎人受别人派遣要剥取根达金色皮肤,当猎人因连日奔波而至饥渴困顿、几近半死不活之时,根达适时出现并救其一命。它给猎人带来清水与水果,但猎人吃下、恢复体力后反心生烦闷。根达问他:“你为何面露不喜之色?”猎人为难、痛苦地说:“我来此目的就为取你皮肤。”谁料根达却高兴地说:“你可随意剥下我皮肤带走。”猎人就将根达皮肤完全剥光后离去。

后来苍蝇、蚊子又开始啃咬根达之肉,根达依然欢喜布施,并令所有食己身肉之众生全部转生善趣天界。

释迦牟尼佛曾经变为一只乌龟,后遇一大商船在海中沉没,五百商人全部落水。乌龟便以巨壳托起五百人游至岸边,并因心力交瘁而致在岸上沉沉睡去。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持剑害佛
宝藏经云。佛在拘弥国。有辅相婆罗门。为人狂暴。动不以道。其妇邪谄。亦复无异。夫语妇言。瞿昙沙门在此国界。若其来者。闭门莫开。
于一日中。如来忽然在其屋中。婆罗门妇。见已默然。都不与语。佛便说言。汝婆罗门。愚痴邪见。不信三宝。妇闻此语。怀大嗔恚。自绝璎珞。着垢腻衣。在地而坐。
夫从外来。问言。何以尔也。答曰。瞿昙沙门。骂辱于我。作如是言。汝婆罗门。邪见不信。夫言。且待明日。明日开门。以待佛来。
于后日中。佛出现其家。婆罗门即捉利剑。而斫于佛。佛现神通。不能得著。见佛在虚空中。便自惭愧。五体投地。而白佛言。唯愿世尊。下来受我忏悔。佛即下来。受其忏悔。为说法要。夫妇俱得须陀洹道。
时诸人民闻佛降化如是恶人。各作是言。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佛告诸人言。非但今日降化如是恶人。过去之时。亦曾调伏降化如是恶人。

此时有八万嘎达嘎虫子开始蚕食乌龟身肉,等乌龟醒来后,发现这些虫子均已趴在自己身上。乌龟此时稍一打滚即可将虫子全部抖落,但它深恐自己翻身后会压死它们,于是便端端直直趴在原处一动不动、任其咬啮。同时又在心里发愿:愿以此布施而得无上菩提。乌龟就在这种无上大愿中安乐死去。

释迦牟尼佛曾在地洞里变为一只雪蛙,极富大慈大悲心。一次,有一猎人将它皮肤剥光后扔掉,雪蛙痛苦难耐,便前往河边清凉之地。

当时有八万蚂蚁爬上雪蛙身体啃食其肉,雪蛙本可以轻松跑开,但转念一想,若自己跑离就会毁灭众生,故而也就稳稳立于原处,让蚂蚁尽情吞食。同时又在心中发下坚定大愿,愿以此行持而力求无上菩提。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