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7、妙喜苦行寻宝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八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梵施国王地盘上,有一商主名为现喜部,他有一子名为妙喜,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待现喜部去世后,为满足众多乞讨者愿望,妙喜决定前往大海取宝。待他取宝顺利归来后,妙喜即开始对众多商人广行布施,令其皆从贪执财富之种种强盗行径中解脱。他前后六次深入大海,尽量以所获珍宝向乞讨者、与他同行之商人、强盗等人布施财物。尽管广行种种布施,但仍有众多强盗不舍强盗行为,妙喜对此亦无能为力。他想:我现在尚不能根本摧毁这些强盗恶业陋行。

带着种种苦恼,妙喜进入睡梦。梦中有一身色美丽之天女对他授记道:“大智者,切勿灰心失意,具智又精进不懈之人无事不能成办。有一班达儿洲为天人依止之处,你若前往必会发现一如意宝,此宝能令三界遍满财富。此地原本为超越凡人、具福德者所居之地,除去具福德者、具毅力者之外,普通人不可能到达那里,希望你能抵达班达儿洲。

要去班达儿洲可依下述方式:此地西面有玛拉雅山,山下有种甘露妙药。依精进力得此妙药后,可解除众生饥渴、劳累之困。从此越过七大洲、七座巨山、七大洋后,会碰到顺行、逆行大海,你可凭船渡过。登船后依风力可直抵岸边,抵岸后又会遇到顺行、逆行山王。山上有风能刺伤眼睛,有一具意妙药可以对治眼疾,使用过后即不会再遭受厉风损害。接下来会碰到普漩大海,海上会刮曼嘎狂风。渡过大海狂风后,有普漩山王,此山实为可怕之山。不过有螺肚妙药,此药被众多毒蛇缠绕,只要将药置于头顶就能遣除一切灾难。

再往前行又会遇一蓝水大海,海中有一赤目罗刹。有妙药名为玛刚,读诵佛经即可渡过蓝水大海。此时又会出现一蓝水山,山上有五百凶目夜行罗刹。那里有一具意妙药,见闻触摸者均可依此解除蛇毒。欲得此药,必得以守持斋戒、修大慈大悲心遣除毒蛇危害后才能得到。将此药与治眼疾之药等种种药配合后,会见到罗刹马车山,此山极难行走,不过你以自己福德力仍可跃过罗刹马车山。

接下来会碰到巴山,恐怖艰险。铜林中有一铜眼毒蛇,它所放毒气被风吹散后,凡接触者都会死亡。铜眼毒蛇于六月中所放毒气可达于一由旬之地,六月过后它便饥饿难眠,不再放毒。在一竹林山洞中取到妙药后可念诵佛号,毒蛇及其余危害则无法近身。

过后又有七大山,山上有铁竹林利刺,只能以铜鞋底方可行走于上。越过铁竹林、七大江河后即到达三峰山。三峰山有金刚刺山,此山亦只能以铜鞋底方能越过。过了铁山、铁水等众多山河后,又出现一烟目山,全山上下遍满毒蛇毒气。山顶有一石墙围绕之水池,池中有一珍宝洞,洞中有不死长生妙药。如此地沙砾附着于自己手脚及腹部,念诵密咒后,所有危害均不可能伤及自身。

有七大山遍满毒蛇,越过如此七大山及七大江河后有一白色耸入虚空之山峰,山脚下有城名为日何得嘎,如天界一般。曼嘎大悲商主于其中对一切众生均生慈悲,众人将其称为帝释天,他会向你讲述前往班达儿洲方法。”天女即如是于梦中对妙喜作此授记,宣说完毕后即消失不见。

释氏源流应化实际--施食缘起
释氏源流应化实际–施食缘起
救面然饿鬼经云。阿难疾至佛所。白言。世尊。我于昨夜。见一面然饿鬼。身形羸瘦。枯焦极丑。面上火然。其咽如针。头发蓬乱。毛爪长。身如负重。而语我言。汝于三日。必当命尽。生饿鬼中。我即问言。以何方计。得免斯苦。饿鬼答言。汝若施于恒河沙数饿鬼。及婆罗门。并诸仙等饮食。汝得增寿。世尊。我今云何得免此苦。
佛言。当今勿怖。有陀罗尼,名一切德光无量威力。即说咒曰。那摩萨缚怛他揭多。缚路枳帝。唵。三跋啰。三跋啰。吽。先取饮食。安置净盘。诵咒七遍。称四如来名号。加持已。弹指七下。于净地上。殿臂泻之。其恒河沙数饿鬼前。各有摩伽陀斛。四斛九斗饮食。如是鬼等。遍皆饱满。是诸饿鬼。吃此食已。悉舍鬼身。尽得生天。若四等弟子。若能常诵此咒奉施饮食。是人即得具足无量功德。颜色鲜洁。寿命延长。是诸饿鬼。常来拥护。具足吉祥。

妙喜醒来后对天女所言生起大信心,他依照天女教言苦行精进十二年后终至日何得嘎城。尽管曼嘎商主已身染沉疴,妙喜无法近前只得住在门口,但因他精于医道,最终还是蒙商主开许进入其家,进来后二人进行长谈。因妙喜对历算非常擅长,他经过观察、推算就已了知商主大限当在六月之后。妙喜心中自然十分伤感、痛苦,但他依然尽心竭力对商主予药治病。结果在他悉心调理下,商主病情很短时间内就日益好转。

两人关系自此更胜从前,商主疾患最终全部治愈。妙喜则趁机将自己情况全盘告诉商主,曼嘎商主闻言对他一片苦心与精进努力自是赞叹有加,并答应教给妙喜前往班达儿洲之窍诀。他如是说道:“我并未去过班达儿洲,但通过辨认大海方向,我可带你奔赴那里。”

二人便将船只准备齐全,妙喜跟随曼嘎一起上船前行。他们借助风势、飞帆前进一百由旬之后,发现前方海水五颜六色。妙喜便问曼嘎其中原由,曼嘎解释说:“海中有五座铁山及铜、银等不同山脉,故而才致海水变幻多色。”

曼嘎随后于航行途中不幸死去,妙喜孤身一人仍以大精进力奋勇前行。抵达岸边后,妙喜将好友尸体掩埋妥当,随即便再踏征程。他驾船越过一大海后到达一宝山,此山长有茂密森林,巨树参天,山峰也耸入云端。妙喜实在无法翻过山头,无奈之中只得于山下落叶丛中以树叶为床,卧眠其上,但他心绪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妙喜想到:我千辛万苦、长时跋涉,但迄今为止连班达儿洲名字都未曾听闻,而好友却先我离去。不过为众生利益,无论成功与否,我即便死去亦不会对所愿所行有后悔之意。

正当他内心暗自思忖之时,有一名为蓝色供施尊者来到他面前告诉他说:“从此往东越一由旬有三峰山,你可凭地大所成云梯攀援而上。”按尊者吩咐,妙喜终于攀至山顶,结果另一愈发高峻之山又耸立面前。此山纯由水晶构成,山高峰险,飞鸟都难越过山巅,更遑论一般人要爬过去。妙喜无计可施,只得再次席地而坐、冥思苦想。

Continue reading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7、妙喜苦行寻宝”

《生死无惧》4.12 4.13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12

禅坐时,我们的心该怎么“做”?
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不执著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师描述禅坐为“心悬挂在虚空中,无所执著。”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轻率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因某种莫名的理由,死亡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必去忧虑死亡了。

想到这些,我忆起一位西藏大师所说的话:”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嗯,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会安然度过的。'” 这是个很美的理论,不过一旦面对死亡就破灭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6、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七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有一梵施国王,财富圆满,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当时有一商主名为宝,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一般。释迦牟尼佛那时转生为他儿子,庄严善妙,名为宝喜。宝喜精通一切文字、观察法,智慧超群,又具深广悲心,性喜布施。他将父亲财产尽量布施与可怜众生,当父亲去世后,梵施国王就封其为大商主。

大商主继续经营买卖、行广大布施,随后他想到:父亲财富当然属于父亲所有,我用他财产布施并非本事,亦非稀有,我应自己积累福德,力争凭自身实力布施。于是他便广为宣布:“有谁欲与我同去大海取宝?有谁欲当我保镖及种种随员?愿意同去者请做好准备。”不久即有五百人应召而来,大商主便将炊事员、调解争执者、管理财务者、舀水者、观察者等众人全部带往海边。

大商主先派人赞叹入大海、得如意宝之功德,结果许多人纷纷涌上商船,以致船载过量无法行走;他接着又派人宣说海上风险,诸如会遇到食人鱼、巨浪、漩涡、鲸鱼、海盗、飓风、强盗等等群魔危害,告诉众人说凡不顾惜自己生命、不顾及亲友态度者均可登船。因人中本来就英勇者少、懦夫居多,结果大多数人又下船回家。

将出海航行所可能遭遇之危险连说三遍,并依次砍断三条缆绳后,宝喜等人所乘商船便似离弦之箭一般飞速驶向大海深处。等众人到达宝洲后,观察者交代说:“宝洲里有相似如意宝,也有真正如意宝,诸位在取宝时一定要审慎观察,取精去粗、取真去伪。此宝洲尚有共命罗刹女,极易诱惑男子,大家务必提起高度戒备。另外,能致人陶醉、晕眩之果实,若食之则要连续昏迷七天。诸如此类危险,我等皆需提防。七日之内,非人尚允许我等驻留,七日后则必须离开。七日后诸位将不会成办任何事,狂风肆虐时会将大家刮向别处。”

众人均依观察者所言小心翼翼、抓紧探宝,并纷纷找到真正珍宝,大家将所获宝藏堆放于船舱中就开始返航。待他们顺利抵达赡部洲后,宝喜终于得以按其意愿广行布施。

商主宝喜即如是先后六次前往大海取宝,并依所得珍宝于鹿野苑城中广行布施。此时有另外地方之五名商主,多次前往大海都遭遇众多违缘,船只损害、所欲成办之事无一成功。他们不觉心下思量道:都云宝喜商主福德深厚、人人称叹,若能依其福德力护佑,我等事业想必定可成办。于是他们便向宝喜请求帮助,宝喜为难说道:“按常规来讲,一人若七次前往大海恐非吉祥,因船只可能受损。我如第七次出海,未必能顺利返回。不过眼见你们如此恳请,我不由生出悲心,我尽量满足你们愿望吧。”

商主随即率领这五人同往宝洲,在获取宝珠后返航旅途中,商主心想:我们越过风浪、顺利抵达岸边之希望非常渺茫,看来我应把最珍贵宝珠置于口袋、拴在腰间。想到这,商主便对那五人说道:“我们所乘船只万一受损,你们定要抓紧我身体。”

又航行过一段路程后,众人发现一海岛,结果轮船不慎撞上,船只彻底损毁。五人急忙紧紧抓牢宝喜,而宝喜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根本不考虑个人安危,他只想到:我若想活着将他们带往岸边几乎无实现可能,不过海中喜清洁之龙王素不欲与尸身共住,若我立刻死去,龙王定会将他们送至岸边。打定主意宝喜便对众人说:“大家无需惊恐,此刻更要以稳固心态与欢喜心抓牢我身躯,我不需你们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将你们顺利送至岸边。上岸后,你们可将我身上宝珠带回并分配,凭此珍宝,七世以内都可令诸位尽享无穷财富。”宝喜言毕就边为获圆满菩提而发愿,边用利刃割下自己头颅。性喜清洁之龙王即刻便将其尸体抛至岸边。众人也因之而安全上岸。平安抵岸后,五人卸下宝珠并平均分配,然后又将宝喜骨灰好生供养一番。

当时之五位商人即是后来释迦牟尼成佛时之五比丘,世尊最初将其从轮回大海中救度,最终又以菩提支法宝以为分配,使他们皆获暂时、究竟安乐。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度除粪人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度除粪人
经律异相云。舍卫城中有一旃陀罗儿。除粪自活。世尊遥见。即呼唤之。其人报曰。不敢亲近。
佛言。欲度汝。手执其人。至恒水侧。沐浴身体。复至祇洹。敕诸比丘。度为沙门。
其人劝励精进。勤苦日新。未经旬日。便得阿罗汉果。六通清彻。涌没自在。诣大方石。当中央坐。补衲故衣。
王闻佛度旃陀罗儿。念佛释种豪族姓家。左右弟子皆出四姓。来入宫室。受供信施。云何礼敬。吾今当往。责数如来。见前比丘。诸天礼觐。王前语曰。比丘见王。即没石中。还从石出。
王诣佛所。问言。向者比丘。名字何等。有此神力。佛言。此是除粪人。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便说譬喻。犹如淤泥中。生香洁莲华。云何大王。有目之士。取此花否。王言。世尊。花极香洁。当取庄饰。秽污当观母胎。胎中产生。功德之花。
时王白佛。彼人快得善利。不可思议。自今以后。请此比丘。供养四事。无所乏少。

又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一大商主,名为大吉祥,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大商主后与五百商人一同路经一艰险、狭窄、陡峭岛屿时,遇到以婆罗门形象现身之毛髻罗刹。罗刹在路上拦住他们后假装说道:“毛髻罗刹残害我们,不让我们从此经过,你们也勿经过此地为好。”大商主不客气地回应说:“你们这些婆罗门最好少管闲事,自己走好路就是了。”

罗刹闻言内心不悦,他一时心烦气躁、脸色铁青,伸出双手张牙舞爪,发髻也堕落于地。他瞪着火红眼珠说道:“难道你这位商主还要向我进攻不成?赶快从此地滚开!”大商主看到他恐怖形象后一点也不为之所动,他拿起弓箭便开始向罗刹射去。结果所射之箭统统落在罗刹发髻里,商主举弓向罗刹掷去,弓也一并落入发髻之中,就连商主进攻所用木棒、粪便也全卡在发髻里。商主毫不在意,他又用身体向罗刹进攻,结果整个身躯也卡在发髻中。罗刹此时洋洋自得问道:“你双手、双脚、头颅全入我发髻中,除此之外,你还有何等可供进攻、炫耀之处?”

商主毫不退缩地回答说:“虽我双手、双脚、头颅全卡在你发髻中,连身躯亦入其中,但我仍拥有你无法卡住者,这就是我秘密之心。只要我心未曾气馁,则我精进心亦断不可能失去。精进不失,我当然要与你作战到底!我这精进之力,你又如何能消灭?”

罗刹只得无奈叹气道:“你所言的确不虚,你所拥有之精进确实令人感动,我实在应向你顶礼。如你这般精进下去,自他痛苦都可一并解脱。”

商主最终以其精进带领五百商人顺利渡过难关,毛髻罗刹也远离嗔恨、守持五戒,商主还为他宣说佛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此罗刹即转生为静住夜叉。释迦牟尼佛后来将其调伏,令其皈依并持守五戒。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10 4.11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贪欲、嫉妒等也会产生。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认为它们是干扰或障碍,反而视为修炼的绝佳时机。其实,如果你以执著和厌恶的习性,来对待这些情绪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经分心,而且并没有察觉本觉的存在。用此种方式反应情绪,不但更增强、深化情绪,更把你紧密绑在妄念的锁链上。

大圆满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识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觉能量鲜活炽烈的示现。当你慢慢做此修炼时,就算是最强烈的情绪也无法纠缠你,也会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耸,而又沉没回到海洋的宁静中。

4.11

错误的见解和信念,是我们的妄想中最具破坏力的。希特勒和波帕 (Pol Pot)不是也曾经坚信他们自己抉择吗? 而我们也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从相信,到毫不犹豫地坚信,进而付诸行动,因而带给自己甚至别人无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义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正见 “。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5、猴王不忘下属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六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于吉祥雪山山脚下,长有一片药材丰富之森林,释迦牟尼佛当时变现为一只猴王。森林中有一烈卓达大树,枝繁叶茂、气味芬馥。猴王住于树下时,发现一根树枝已弯入水里,而此时众多猴子正争相觅食水果。猴王颇富远见,它害怕弯入水中树枝日后会为猴群带来违缘,便深感应先将此树所结果实吃光,于是它就对众猴子说道:“我们应首先采摘此树果实,其余果树待日后慢慢享用不迟。”猴子们就开始吞食此树果实。

此时枝条上有一颗果实尚未成熟,蚂蚁就搬来很多树叶覆盖在水果上,结果众猴均未发现这漏网之果。一段时间过后,此果渐渐成熟,味道鲜美时自然落入水中。果实沿河漂流,而河水下游有一国王,国王妃子当时正好在河边沐浴。王妃突然闻到一股芬芳香味,她寻香而去,结果发现了上游漂来的这颗果实。她将此果从河中捞出来后一闻,顿觉气味芳香无比。王妃将它供养给国王,国王一尝喜不自胜,他竟想:只要能吃到此种果实,失去王位都不觉可惜。既然果实是从上游漂来,想必上游一定生长有果树,我一定要找到果树,这样才可长期享用,这果味、形色实在妙不可言。

国王即刻便率领军队逆流而上,到达森林中后终于发现了此棵果树。当大队人马渐渐靠拢之时,成千上万只猴子竟窜出来抢夺果实。国王非常生气,立即命令手下将这些猴子统统杀死。众人马上搬起石块、拿起兵器准备将群猴一网打尽。当国王大军气势汹汹、剑拔弩张之时,猴子开始遭受大恐怖折磨,它们全都战栗不安、痛苦万分。猴王见到众猴所受痛苦后悲心大起,它爬上果树顶梢并向北方如飞鸟一般纵身一跃,结果竟攀上山岩边一根藤条。它将藤条一端拴在自己脚上,然后再跳跃回果树上,用手抓紧果树,脚部又依藤条与对面山崖连接起来。猴王此刻则命令所有猴子从自己身上向藤条那端跃进,最终猴群无一例外全都踩着猴王身体躲过国王追杀。尽管它自己已遍体鳞伤、体力难支,但心态却恒时稳固、毫无后悔之意。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救度贼人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救度贼人
经律异相云。有五百贼。劫掠人物。舍卫国王。敕诸将士。追捕擒获。捉五百贼。王敕杀之。贼大唤佛。
佛令阿难。汝往语王。汝是人王。当爱民如子。云何一时杀五百人。阿难至王所。具说佛语。具陈佛语。白言。杀一人罪多。况复五百。其罪无量。王曰。世尊能使不复作贼。即放令活。
阿难还具白佛。佛语阿难。语王但放。我令此人。更不作贼。阿难先到刑处。语监杀者。言世尊已救。未可便杀。复至王所。世尊语王。能令此人更不作贼。王即原命。且未解缚。送世尊所。
尔时世尊。欲度彼人。在露地坐。贼遥见佛。系缚自解。头面礼足。佛观其缘。随从说法。布施持戒。行业果报。苦集尽道。四真谛法。即于是时。得须陀洹道。
问言。汝等乐出家否。答言世尊。我等若先出家。今日不遭此苦。唯愿大慈。度我出家。佛言。善来比丘。时五百贼。举身被服。变为三衣。自然钵器。威仪详序。皆成沙门。

看到猴王以此种方式解脱所有猴子恐怖急难,国王与眷属深感稀有。他们皆认为猴王不仅聪明智慧,更能不顾自己身命,恒以悲心利益他众,此种作为真乃难能可贵。国王于是命令身边人说:“猴王为其它猴子生命安全竟能以身相救,但恐它自己身体已近崩溃极限,因长时间为众猴做桥梁,它已身力衰竭、无法挪动。我现欲在它身下垫些衣物,你们同时用箭射向藤条、树枝,务必将其射断,那时它自会跌落。”

众人依王所言众箭齐发,最终将藤条与树枝射断,猴王终于跌落到国王所备衣物上。因猴王身体早已伤痕累累。精疲力竭,它一落下后便昏死过去。国王将其置于柔软垫子上,以药物精心清洗创伤,猴王不久即清醒过来。

国王对它说道:“你舍弃自己生命,以悲心布施身体作为桥梁让其它猴子通过,这样行事对自己有何利益?这些猴子安危与你又有何干系?”

猴王回答说:“这些猴子皆听我吩咐,认我为国王,我亦将它们当成儿子一般看待。为利益它们,我才甘愿如此行事。我们友好共处,共同转生为猴子同类,长期集体生活后,我们已如亲友一样和睦。”国王再次深感稀有,他又问猴王“如果大臣对国王如是作为当然再好不过,但国王对属下如此行事恐不应理。为自己利益着想,何苦要毁坏自己身体?”猴王耐心对国王开导道:“大国王,世间虽有这种说法,但此等观点皆来源自恶劣论典,我亦了知此等论典。与我们关系不甚融洽之众生,当他们遭遇痛苦时,舍弃他们都令人无法忍受;而与自己长期友好相处、对自己恭敬有加、关系如同亲友一般之众生,更不必多言。”猴王又趁势将自己如何疼爱猴子、如何攀上藤条之经过向国王讲述一番。

国王不觉对猴王所言所行生起欢喜心,他说道:“你舍弃自己安乐,承担别人痛苦,这样做来,你自己又能获得何种功德?”猴王回答说:“我身虽伤痕累累,而我同类却因之而得解脱、拯救,它们对我从内心恭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我再苦再痛也无不喜悦之情绪,就算我因此而死,我也高兴快慰,因我已拥有清净名声、国王亦对我赞叹、我又获事业无畏惧功德。国王你应明白了知,无悲心之人断不会获得如此功德,他们只能得到与之相反之过失。此等众生除感受燃烧地狱之痛外别无去处,国王实在应该听从我教导,以佛法护持国政。你对眷属与无依无靠众生应似父亲待儿一般饶益他们,尽量增上法政、积累福德,令今生来世快乐幸福。”

国王对猴王自此更是信心大增,而猴王也于死后转生善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