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无惧》4.8 4.9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8

因为生命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因此中阴经验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特质的重要部分。不过,我们通常会遗忘中阴和其间隙,因为我们的心从这个阶段跳到下一个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其中的过渡期。

事实上,中阴教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片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个念头和情绪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逝灭 ,又回归心性。中阴教授让我们更具觉知,尤其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露出来。

4.9

我们已经被教导成浪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当我们讨论心 时,所谈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学者在研究 心 时,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剧的结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4、具乞要回如意宝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五

— 索达吉堪布

 

无数劫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商主具乞,他同与自己力量相等之儿童共学文字、工巧、历算、商业、六十四种艺术等一切学问,并一一精通。当时有一朋友为他宣说了积聚资财所要遭受之诸多危害,诸如:童子前往异地他乡要遭受种种艰难困苦;要受敌人迫害;恐怖危险之地所带来之危害;水灾;缺乏饮食之危害;寂静处受到猛兽及强盗袭击之危害;进入大海后被风浪吞没之危害;遭遇罗刹女危害……朋友讲完种种困苦之事后问他:“你对这一切危害是否都已了知无遗?你还能心甘情愿、无偿享用父母财富吗?”

具乞羞愧回答:“对这些我都不大清楚,因我一直被非法迷惑。以前我一直以为获取财富无需经历太多痛苦,现在方知财产来之不易。既然如此,若我再继续享用父母资产实在不应该,对我而言亦太痛苦难堪,我要自己积累财富。”于是具乞便向父母禀告说:“我欲前往大海,开拓一番商主事业。”父母当然予以拒绝:“前往别处会遇到众多危害,还是不去为好。我们家七代之内都可尽享祖传财产,无论如何享用都不会耗尽,受贫苦之困,你好生享受就是,哪里还用东奔西走、劳碌求生?”

具乞坚持说:“这样生活太不应理。七代之内不享用也不为过,但我若贪著些微家财则实属好逸恶劳,你们务必开许我出海远航!”

看到儿子心意已定,父母便也不再执意挽留、劝阻,具乞便得以顺利前往海中取宝。待其取到无价珍宝并欲将之运回时,谁料竟因具乞于海边沐浴而不慎将无价宝失落海中。他马上就欲凭借自己大精进力而舀干海水,再拾珍宝,具乞便在内心发愿道:“为重获如意宝珠,愿大海水迅速干涸。”此时有成千上万天人前来帮助,狂风、烈焰也从旁相助,大海海水日渐缩小。

海神讽刺具乞道:“大海壮阔无边,而你却如此微小,要想令海水枯竭岂不如蚍蜉撼大树一样不自量力?你要舀干大海就如自己妄想衡量虚空一样,只能是徒劳无益。”具乞商主回答海神说:“大海绝非大无边际,用由旬作单位就能将之量尽;而我拥有之精进力才真正不可测度。海水必将干涸,你等海神均应仔细审视我之力量:看那虚空中早已遍布天尊,无量天尊都在帮我;大风、烈火也呐喊助威;你们好好看着,我现在即便想把水洒向虚空都不可能,因空中已密布天人,水都无法泼进;既然所有天尊都在助我一臂之力,以后天空中亦不可能再降下雨水;风也会帮我吹干大海。如此一来,令大海枯竭又有何畏难之处?倒是你们实应恐怖,若不送还我如意宝,我绝对有力量与你等比试一番。更何况我已皈依过佛法僧三宝,三宝又怎能不垂怜我而帮助你们?”

海神听罢只得点头赞许:“大士夫,你所言的确不虚,你之精进毅力亦令人佩服。我们还是将如意宝送还你,望你能将之尽心供养三宝。”海神言毕即将如意宝完璧归还。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化丑儿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佛化丑儿
百缘经云。舍卫城中。有一长者子形貌极丑。状如恶鬼。年渐长大。父母厌恶。驱令远去。有人见之。皆生怖惧。在于山林。采果存活。飞鸟走兽。无不怖走。
世尊慈念。将诸比丘。到林欲度。见佛避走。佛以神力。使不得去。
时诸比丘。各在树下。跏趺禅定。世尊化作丑陋人。衣服粗弊。满钵盛食。渐向丑人。丑人见已。心怀喜悦。今此人者。真是我伴。即来共语。同器而食。
食已。时彼化人。忽然端正。丑人问言。汝今何以忽然端正。化人答言。我食此食。以善心观彼树下。坐禅比丘。使我端正。
丑人闻已。即便效之。遂发善念。心怀喜悦。即向化人。深生信解。
于时化人。还复本形。丑人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前礼佛足。佛即为其种种说法。得须陀洹果。即于佛前。求索出家。佛言。善来比丘。剃除须发。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舍利子比丘曾转生为一能广积财富之施主,他将所有财产全部变卖为黄金,并以之打造成七金瓶埋于地下。后当其临死之时,因强烈贪执金瓶竟转生为一条毒蛇死死将其守护。过了很长时间后,城市已衰败空弃,而蛇却再三转生为同类,一直牢牢缠绕金瓶不放。

数万年飞逝而去,当此蛇最后一次转生为毒蛇时不禁心中暗想:我过去如此贪执此金瓶才致相貌这般丑陋,多生累世以蛇形存世,如今真应该供养殊胜福田。想到这里,它就爬至路边呼唤路人。结果当一人路经此处时隐约听到有蛇声召唤自己,但他只闻其声、未见其形。再仔细一听,只闻得蛇声阵阵:“请至我面前。”那人这回方才找到声音出处,他胆战心惊地说:“你乃恶性众生,我怎敢到你身边,你若咬我一口,我可如何是好?”

毒蛇安慰他说:“我若杀你,你就是不过来我也会杀害你。”那人只得战战兢兢来至毒蛇前,毒蛇向他表白道:“我有一金瓶,欲令你以之积福累德,如做不到则我定咬啮你无疑。”过路人连忙回答:“我当然可以做到。”毒蛇就说出了自己想法:“请替我将金瓶供斋与僧众,供斋当日,我亦欲亲往观瞻,到时你应来接我同去。”这人便按毒蛇吩咐将金瓶供养与僧众,并讲明事情原委。

供斋当天,此人手提口袋来到毒蛇面前,毒蛇非常高兴地钻入口袋,那人便背着口袋向寺庙进发。途中遇到一人,此人连续问过三遍“你从何处而来”,但背蛇者根本就不予答理。毒蛇怒火顿然生起,它心想:别人连问三次,你这人为何不作答?生起嗔心后,它便想施放毒气。不过转念又想到:此人在帮我积累福德,我实不应将其杀害,不但要宽恕他,更应向其忏悔我生嗔之过。于是它便要求背自己之人在一寂静地停下来,并将自己放于地上,然后向他忏悔道:“我刚才竟对你心生嗔恨,现在我向你真诚忏悔。”

忏悔后又继续行走,终于到达僧众住处。僧众此时正接受应供,背蛇者也将鲜花、食物供奉上去。毒蛇内心喜悦非常,它立即对僧众生出信心,并恭敬观望他们。僧人们应供完毕后就开始给毒蛇宣讲佛法,毒蛇喜悦更是无法言表,它将剩余六金瓶也一并供养。毒蛇后来安然离世,并以此福德而转生三十三天。

当时之背蛇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6 4.7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连绵不断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你会发现自己每个心念之间存有间隙,当当下的念头逝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时,你会察觉间隙的存在,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所以,禅修就是要让念头缓慢下来,让间隙愈来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震撼那些 天真、怠惰和自满的人,唤醒我们了悟世事无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实相。佛陀临终时说:

在所有的足迹中,
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
在所有的正念禅中,
念死最为尊贵。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73、清净发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六、精进品 四

— 索达吉堪布

 

久远之前,无惧王如来出世时,于其教法下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婆罗门子,智慧超胜、严持五戒、修持佛法。

有次他与五百人一同前往一非常恐怖之地,当地有五百强盗。强盗中有一人为婆罗门子熟人,趁夜晚天黑,这人找到婆罗门子说:“你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想办法逃跑就是,否则你们这些人均会被我们杀死。”婆罗门子则暗自思忖:我若告诉同伴,他们定会杀死这名强盗,众人便会因此而堕恶趣;我若保密,众强盗又会将我们五百人杀光,这些强盗又会因此而堕恶趣,这可如何是好?左右为难之际,婆罗门子又想到:宁可我堕恶趣,亦要把与我相熟之人杀死。他只欲让我逃脱,我若告诉众人,他必不答应,看来只有牺牲他一人了。想到这,婆罗门子便抽出宝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诛杀。

五百人最后均安然脱险,大家快乐欣慰之余又不免对婆罗门子所行生起疑问:“你历来都是人中最善良、最优秀者,为何也会动手杀人?”他则心胸坦荡、毫不掩饰地说道:“我不惜造作大恶业,就是为众生利益、为帮助朋友同伴渡过难关。我所杀者乃你们公敌,为此而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五百同伴感恩戴德道:“你为救助我等,自己甘愿承受三恶趣痛苦而杀人救众,你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该以何为谢?”婆罗门子郑重说道:“如欲报恩就请发菩提心。”结果这些人全部发下菩提心。

五百强盗后来碰到他时也说:“你本善良,为何要杀我们中之一员?”婆罗门子趁机开晓道:“我其实早就知道你等踪迹,但我从未向任何人,包括国王汇报。以此缘故,你等性命方才得到保护。”众强盗听闻后也对他生出信心,并皆发菩提心。

而婆罗门子则以发心清净之原因,迅速圆满了九十劫超越轮回所需之资粮,并逐渐证得菩提果位。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度捕猎人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度捕猎人
法句经云。罗阅祇国有山。山下人生长山林。杀猎为业。佛诣其所。坐于树下。佛放光明。照曜山中木石。皆作金色。
山中男子俱出行猎。唯有妇女。见佛光明。来诣佛所。悉皆礼拜。佛即为诸母人。说杀生之罪。行慈仁之福。恩爱一时。会有离别。
诸母人白佛言。山民务猎。以肉为食。欲设微供。愿当纳受。佛言。诸佛之法。不以肉食。不须复办。因告之曰。夫人生世。所食无数。何以不作有益之食。而残害群生。以自济活。死堕恶道。损而无益。人食五谷。增延寿命。杀生食肉。多病夭亡。杀彼活己。罪业无量。慈仁不杀。所适无患。
男子猎还。见诸妇女。皆坐佛前。嗔恚弯弓。欲图害佛。诸妇谏曰。此是圣人。勿与恶意。即各悔过。为佛作礼。
佛重为说不杀之福。残害之罪。人能不杀。行大仁慈。当愍众生。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在所得利。死升梵天。猎人闻已。欢喜信受。皆受五戒。

又释迦牟尼佛有次住于竹林苑时,得知一比丘身得痈疮病,遍身脓血,谁都不喜与其接触,更不愿探望,此比丘只能住于佛殿外之墙角。释迦牟尼佛就以任何人不能认识之神变所成幻象来至他面前,此时承佛威神,帝释天也手捧福德变现宝瓶来到佛前。世尊即以百般福德之手伸向比丘,五指各放光芒,眷属、天人皆自然现前。在病比丘前世尊顶上宝髻放光赫奕,且光芒直触病者,自然解除他所受疼痛,清除身上脓血。比丘则口念皈依,身体还暂时无法顶礼如来。

世尊右手持宝瓶向比丘头顶倾倒,左手又替他清洗疮口,结果所患顽疾最终全部治愈。比丘高兴万分,他恭敬顶礼如来道:“顶礼大慈大悲无上药师王,我身病既蒙世尊慈悲治愈,则更祈盼世尊能为我宣说治疗心病之法门。”

世尊高兴地为其宣说佛法,并由衷说道:“你对我恩德很大,故而我才为你传法报恩。”此比丘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诸天人眷属在世尊前恭敬顶礼后说:“分明是如来治愈病人,为何如来却说是报答他恩德,此说为何?”

世尊便向诸人叙说起过去因缘:“无量劫之前,有一行非法之恶王与五百大臣,恶王对众大臣宣说道:‘在我国土上,所有轻微触犯法律者均需受到严厉惩罚,必须将其全部财产没收以供我等共同享用。’

五百大臣于是经常殴打富有之人,严厉惩罚他们并剥夺其财产,至于贫穷之人更是会被迫害致死,时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有一居士稍微触犯法律,五百人便欲狠狠毒打他,没打多久,就有人说:‘听说这位居士心地善良,我等最好不要冒犯他,还是将其释放为好。’当时提建议者中有一人即是现在这位病比丘,那位居士即是我。无数劫前我为菩萨时即报答过他恩德,成佛后依然未忘他当初相救之恩。”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死无惧》4.4 4.5

生死无惧

— 索甲仁波切

GLIMPSE AFTER G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四月

Gom( སྒོམ་) Meditation 禅定

4.4

在某种时空环境下,你必须把某些事当真,但如果你太过于执著,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

–佛陀

4.5

想像一个你很亲密的人正在受苦,当你吸气时,观想自己以慈悲心吸进他的苦痛;当 你呼气时,观想你把你所有的温暖、治疗、爱、喜悦和快乐流向他。

现在,慢慢扩大你慈悲的范围,首先去拥抱你觉得亲近的人,然后是你觉得较疏远的 人,再来是你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最后甚至扩及那些你觉得简直像怪物或残暴的人。让 你的慈悲变得广大浩瀚,遍及一切众生,无一例外。

— 索甲仁波切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