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13
心无旁骛地专注於修持殊胜的佛法,
听瑞的人们啊,
它将在死亡之后引导你。
正盛之青春年华赐予我们健康和力量,热切地想要享受人生。我们怀著不灭的热忱,竭尽所能地来增加财富与权势。对一些人来说,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意味著要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将了悟,所有占据我们心神的事物,是多么虚荣无益。唉,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要回头已经太迟了。
至美的事物从未能够诱惑死亡,至钜的财富无法贿赂它,至大的力量或权势无法迫使死亡等待片刻。一国之君也必须遵循它的召唤。它将卸除将军的武装,即使他拥有一个威力强大的军械库。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在一生中所获得的灵修觉受,是唯一的助力。
赶快!让我们在老迈夺走体能与智力之前修行。让我们背弃凡俗生活的迷惑与幼稚散乱,全心修持佛法。那么在死亡时,就会如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悟究竟本质,即法身。中等的情况是,我们肯定将投生净土,充满喜乐,如同孩子回归家园。最差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无悔恨,因为我们已遇见上师,并如实地修持他们给予的法教。”让我们从此时此该开始准备,在死亡的时刻,我们所领受的法教将能够派上用场。
14
因果业报的真理必然使行为结出果实,
听瑞的人们啊,
避免所有负面与邪恶的行为。
假若死亡只是意味著,我们将如水被干涸的地面吸收,或如熄灭之火焰般消失,那么我们可以不去在意死亡。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死亡之时,我们舍弃了肉身,却保留了心识:这个心识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过渡状态中–称为中阴–游走。
在中阴状态下,我们没有有形的身体,无法如常地使用五种感官。我们被迫脱离父母和朋友的陪伴,如同一根从一团奶油中抽出的毛发。尽管如此,有一件事物却如影随形: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如果恶行较多,我们将无法逃脱轮回下三道的痛苦。相反地,如果善行较多,我们将投生上三道,继续朝解脱迈进。当我们的心在中阴多变的体验里游走的时候,我们既无法选择去做有利於自己的事,也无法从从容容地决定要走哪一个方向。我们没有出路。如同风中的羽毛,我们受到自身业力的迫使,被死亡的士兵拖著走。我们没有暂时喘息的片刻,好让自己振作起来。我们无法随意停留或离去。我们的心神被抛过来丢过去,不听我们使唤。
要了解并相信因果法则主宰宇宙和一切众生,这一点是重要的。密勒日巴尊者说,如果他能够全心奉献於佛法,并在一个生世中获得证悟,乃是他确信业之法则的缘故。每一个行为无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个结果。我们行善或行恶的痕迹,留存於心识的下层。要消除恶行的痕迹只有两个方法:一是经受恶业所带来的自然后果–痛苦,二是在可怕的业果出现之前,有适当的对治解药来清净恶业。
当上师告诉我们,所有的善行和恶行具有不可避免的后果的时候,我们听得清楚明白,但不是真正相信他的话。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我们就不敢犯下最微小的恶行,反而会大大地著重於从事所有的善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善行。难道一个人会去管金块有多小而不珍视它吗。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