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奥秘(第三讲)

因果的奥秘(3/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戊三、以胜解信成就殊胜之理 

此处,宗喀巴大师引用《海龙王请问经》的教证。我们首先解释论文,再看根本意义是什么。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在尸罗、轨则、净命、正见这四者之中,后者正见尚未亏损、前三者未能圆满清净而稍有亏损的人,经中说将会转生龙中。

“尸罗”:未被杀盗淫妄等自性罪染污的戒律。

“轨则”:对行走等威仪路、穿着法衣等所作事以及读诵等善品加行处,成就轨则,对此等应当如是行,就依此而行。由于这样行持,随顺世间而不被世间讥毁,随顺毗奈耶而不被善士呵责。

“净命”:未被五种邪命染污的正命。

“正见”:相信轮涅因果等的正见,而非持无轮回、无涅槃、无因果的无因生或非因生等邪见。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时有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经中,海龙王向世尊提问说:“劫初时,我也曾经住在大海之中,那时拘留孙如来出现在世间,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的数量都在减少,我也减少了许多眷属。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大海中的诸龙、龙子、龙女,都是数目无量,多得测不到边际。世尊,为什么劫初和现在有这样大的反差呢?”

以下世尊解释这种情况的缘由。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世尊说:‘龙王,假如有人在佛的教法中出家,而不能清净圆满尸罗,对于轨则、净命、尸罗有所亏损,不能圆满,但是见很正直,没有亏损,这些出家人将来就不会转生有情地狱,而是死后生于龙族。’”

下面是讲古佛教法之中,堕为龙身的在家出家四众弟子的数量,以及从龙趣死后将会转生人天,毕竟获得涅槃。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这段大义有二:一、由于亏损轨则、净命、尸罗而堕落为龙;二、由于正见未失坏,故能重新转生人天,并且毕竟以此而般涅槃。

有人想:这些四众弟子行为不清净、毁犯戒律,应当堕入地狱,为什么还能受生龙中,并且从龙趣死后获得人天之身呢?

回答: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者之中,以正见最为根本。这些四众弟子之所以不堕地狱而转生为龙,并且能够重得善趣、趣入涅槃,原因就是对圣教的胜解信没有退失。虽然行为上有许多染污,但因为他们没有退失对圣教的胜解信,心里不会想:业因果都是邪说,我不再信佛教,我不再皈依佛教。所以能够不堕地狱而转生龙中。作为凡夫,行持要像圣者那样清净无暇,的确很困难,但只要对圣教,特别是对业果决定之相,心无怀疑,以这种胜解信之力,便能不转生地狱,而且从龙中死后,一定会转生人天。除了某些趣入大乘的有情另当别论之外,这些人将来都会在贤劫诸佛的教法之中获得涅槃。

由此可以体会见的重要:见如果不坏,一定会获得人天身,而且毕竟能获得涅槃,所以这个正见如同命根。人最怕的,就是丧失正见。比如:一个人虽然在外相上做得很好,但他心中却认为圣教是邪说、无有因果,这就很可怕。虽然以世间标准来看,他是政坛领袖、文艺天才或成功人士,但如果心中不信业果,以此邪见力,乃至邪见未消除之间,他是不可能趣入善趣的,更不能趋入涅槃。这样正反一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一切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对圣教的正见。

我们的行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错乱、染污,一日之中不知不觉造集那么多黑业,根子就是无明,也就是对业果不认识、很糊涂。一切行为的根源是自心,如果自心对业果正见不能决定,身口意的行为便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相反,若能再再思惟业果,对业果的认识能日渐清晰、决定,随之而来的,必定是行为的好转。

戊四、由知业与身心关系密切后,当励力断恶行善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我们可以做一次民意调查,选项只有两项:第一是物质享受、地位、荣誉、爱情等,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能否获得这些,会极大地影响自身的安乐与痛苦。第二是黑白二业与人生关系最为密切。因微细黑白二业将会造成极为广大的苦乐。如果人们普遍选择第一项,那就可以断定人们的行为取向,一定是对这些法非常用心、努力地追求,而对业的取舍漠不关心。对现代人来说,由于缺少对业果的深刻思惟,导致人们内心和行为,大多是按第一种方式转动。由此也可以看到见解与行为的密切关系,所以论中教导我们:对微细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先要不断思惟,待生起坚固定解之后,再转入励力修善断恶当中。方法是先转变见解,再转变行为,对此应有悟性。

实际上,黑白业不是与我们无关,而是关系密切,从未分离过,就像身体无论到何处,影子就跟随到何处,同样,我们的心在哪里,业就在那里。而且,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从造业的第一刻开始,它便在相续中如滚雪球一般地辗转增长。等到业成熟而爆发时,已是无可遮止,会显现极为广大的苦乐。

业本来是这样和自己的前途息息相关,而我们却总是大大咧咧、满不在乎,这是很严重的无明病。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应当对黑白诸业能生广大苦乐的道理,尽快生起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对微小善业也要尽力圆满,对微小罪业也要努力断除,只有这样做,才有获得善趣的希望。以前,自己对小罪也许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小善也很不重视,但这并不说明自己的见解行持很高,反而是一种业果愚的表现。现在认识上发生转变之后,应该把这些恶相改掉。既已学佛,就要效仿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行为,不能放纵。我们举几则大德的公案来说明:

在汉地丛林的库房门上,常会贴有一副对联:“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其中有两段谨慎因果的千古佳话。当年,杨歧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到了夜间看经书时,禅师自己买油,不敢私自取用常住的油。宝寿,是洞山自宝禅师的别号,禅师也是在五祖戒会下作监院。一次,五祖戒得了寒病,需用生姜和红糖熬膏,以备常时服用。侍者到库房求这两件药,监院说:“常住公物怎么可以私用?拿钱来买。”戒禅师就叫侍者拿钱去买,而且觉得和这个人很投合。后来洞山住持缺人,有人请戒禅师推荐一人,戒禅师说:“卖生姜汉可以。”

民国印光大师初出家时,见到这副对联和沙弥戒中所说盗用常住财物的果报,心中非常恐惧。以后,他担任库头整理甜食时,即便手上粘到糖的气味,也不敢以舌舔食,只是用纸揩拭而已。

弘一大师是位大书法家,向他求墨宝的人很多。一次,一位弟子寄给他一卷宣纸,请他写字。他写完后,不知如何处理剩余的宣纸,但还是谨慎地写信询问,可见大师行持的谨严。

以上都是了知微恶能生大苦之后谨慎防护的典范,希望道友们依此行持。

戊五、以教证说明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这一颂告诉我们:善恶业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具有最切身的关系,就像鸟在空中飞翔,鸟影始终随着鸟儿一起飞行。同样,做了善行或恶行,这个业不会空耗,它始终是随着我们一起转的。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这两颂是以比喻显示有无善业的两种去向。人生只有善恶两条路,没有中间路线,无善业的下场,一定是在恶趣中受苦,作善业必然趣向善趣,这是以法性力决定的。所以,人不能活在幻想当中,只有日日努力行善才不会落空。了达这一点,就会在心中决定:人生除了行善之外,没有第二条正道。

譬如:坐自驾车旅游,如果资金雄厚,一路都会很舒适方便。车在半路上抛锚了,只要打个手机,保修公司马上就来,而且可以住高级宾馆,享受美味佳肴,没有半点苦恼。为什么能这样?就是因为有资金。假如资金缺乏,就很苦恼,简直寸步难行。同理,如果从现在开始努力行善,便是积累资粮,等到资粮深厚时,就能显现善趣安乐。所以,励力行善比赚钱更重要。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集法句经》又说:“即使只有很小的恶,也不应轻视,认为它没有损害。就象水滴虽小,但是逐渐积累起来,将会充满大的容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

经中又说:“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恶,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同样,通过积累点滴的恶行,愚夫的相续中,恶业将会极为充满。”

譬如:卫生间的水龙头漏水,我们不能认为问题小,不必处理。如果不及时关闭,拖延一夜之后,家中就会变成大水缸。同样,虽然刚开始只是造一点小恶,但小恶集多了,相续之中将会变成恶业充满的状态,到那时就无药可救了。

譬如:某个大公司的财会人员,开始认为拿一支笔不要紧,后来觉得拿十元、百元也无人知道,最后发展到,几十万、几百万都可以划到自己的腰包里,而且内心也变得没有任何羞耻感。所以恶如毒素,不能任其发展。一个人造恶次数多了,由于串习力的缘故,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恶习而转。

“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不要想:只是做一点小善,以后不会在我的身心上造成影响吧!譬如水滴滴滴落下,逐渐就能充满大的水瓶。通过积累点滴的善行,菩萨的相续中,善业将会极为充满。”“坚勇”是菩萨的异名,体现出行善坚固勇悍的品格。

现在很多媒体宣传某人脑子一动,投机而暴富了,某人炒股票,一夜之间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诸如此类,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只要找到一个窍门、漏洞,抓住机会就能一夜暴富。在这种邪见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滋生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愿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愿积累点滴之善。我们说滴水能够穿石,一切都是渐积而来的,但人们却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想侥幸收获。这种侥幸心态的根源,就是业果愚。相反,了达业果之后,深知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不可能无因无缘从天上掉下黄金。这样如理思惟,便能养成安分守己、务实勤恳的品格,也就是:自己会从现实出发,时刻注重当下的业,会用心去圆满当下的每一个善业。这样落在实处逐渐积累、充实,菩萨的相续之中就会充满善业资粮。这样一种需要从低处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处把握的认识,对一个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否则,离开当下的业,何处还有所谓的修行呢?

《本生论》中说,往昔佛作菩萨时,有一个小湖中盛开着鲜花,各种鸟儿都在湖面上嬉戏,湖边有花草树木,风景十分美丽。菩萨化为一位鱼王,保护这些众生。有一段时间,天不降雨,湖水接近干涸,鱼儿快要干死了,鱼王菩萨因此生起悲心而祈祷:“唉!这些鱼儿这么痛苦地死去,我不能亲眼目睹生灵遭受涂炭,希望天神此时降下甘霖!我不记得自己曾经造过杀业,如果这一点真实,上天应当降雨。”说完谛实语之后,顷刻之间,乌云滚滚下起了大雨,雨水满湖,鱼儿欢喜活跃。“菩萨尚且要这样发心及时地成就一切善业,何况轮回之中受生的凡夫呢!”马鸣菩萨思惟忆念了以上故事之后,说出了以下教言: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这一颂的意义非常重要,说到串习力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人的习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是以串习力造成的。一般会说,某人天性善良,某人天性邪恶。其实所谓贤善性情,是以业造成的,即:多次缘善业串习,习惯成自然,便会转成稳固的贤善性格。人的恶,也不是注定为恶,而是串习身语意的不良行为,不知不觉之中变成恶人。所以,如果立志作善人,方法就是常常串习善法,一心只往善处去做,这样就会逐渐转移习性,成为善人。刚开始做时,会困难、生硬一点。(这和写字等一样,只要能坚持练习,决定会习以成性;然而向外追求,最多只能成就一种技艺,而向内追求善,就能养成贤善的习性,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到了习性稳定之时,就是本性难移:是善性,难以被人移动;是恶性,也是刚强难化。这时不需用力,自然以天性会处处流露。所以论中说:“他世现行犹如梦”,这一世如果在善法方面串习,来世业力现行时,就如做梦一般。做梦不需提前设想,要做什么梦不需励力,但稀奇的是,在没有任何准备之下,由于习气力的缘故,各种行为相状的梦境自然就会显现出来。同样,在善业方面,从细处注意积累,长期地串习,将来这个善业自然就会涌发。

对“他世现行犹如梦”,这里举一则公案证明。

宋朝的大居士黄庭坚,是江西修水县人,二十六岁那年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黄州知州。

一天,他在午睡时,梦见自己走出州衙门,来到一个村庄,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在案上供了一碗芹菜面,口中喊着某某的名字。黄庭坚走到近前,看到那碗面还热气腾腾的,很好吃的样子,便不自觉地端起来吃,吃完回来。一觉醒来,口里还有芹菜香味。这个梦非常清晰。当时他认为只是做梦,也就没在意。

等到第二天午睡,梦境和前次一样,醒来后也是口里有芹菜香味。他心中感到很诧异,便走出衙门,按梦中所能回忆的道路走去,这样一直走到老婆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看到的竟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就问她:“您有没有在外面喊人吃面?”

老婆婆回答:“昨天是我女儿祭辰,她在生之时,爱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她的祭辰,我都要在门外喊她吃面。”

黄庭坚问:“您女儿死去多久?”

她说:“二十六年了。”黄庭坚一想,自己正好是二十六岁,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便又询问她女儿在生时的情况,家里还有些什么人。老婆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时喜爱读书,信佛吃素,很孝顺,但就是不肯嫁人,在二十六岁那年生病死了,临死前她说她还会回来。”

黄庭坚问:“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

老婆婆指着一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可以进去,我给你倒茶。”

黄庭坚走进房里,看见靠近墙边有一个锁着的大柜子,就问:“这里面是什么?”

“全是她的书。”

黄庭坚说:“可以打开柜子看看吗?”老婆婆说:“我不知道钥匙在哪里,所以一直未打开。”

黄庭坚想了想,忆念起钥匙的位置,果然取出了钥匙,打开书柜,发现里面有许多文稿。黄庭坚仔细阅读,原来他每次应试的文章都在里面,一字也不差。这时他完全明白,自己是回到前世的老家,于是他跪在地上叫母亲,说自己就是她女儿的转世。然后回到州衙门,带人来接母亲,以奉养终身。

对这则公案,我们观察的重点是:前世串习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黄庭坚居士前世喜爱文学,这种串习直接影响到今世,连写的文章都一样。他前世对母亲孝顺,孝顺的习气也相续到这一世。例如,母亲喜爱清洁,他就亲自为母亲洗便器,直到作官以后,也从未改变。(他的孝行被后人尊为二十四孝之一。)而且,前世他信佛吃素,这一世也是学佛吃素,参禅获得成就。因此我们可以相信,今生只要努力串习善业,来世不必特别策励,自然就会趣入善法。这是法尔规律。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如果这一世没有好好修集布施、持戒等善业资粮,虽然今生生在富贵之家,具有健壮的体魄,潇洒的仪表,又有地位、权势、亿万家产,但是没有修集善业资粮,未来世就会穷困潦倒。”

“种等虽卑不着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相反,虽然种姓、相貌、财富、地位等都很下劣,譬如只是一个环卫工人,这一世的社会地位低下,只能去扫垃圾,每月工资只有几百元,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但是,只要他不耽着恶业,具足布施、持戒、安忍等功德,便能从此世开始,如夏季江河不断流注,最终将充满大海一样。此世命终之后,下一世的前景灿烂,安乐会极大幅度地增长广大。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因此,对于以善和不善业感生来世乐苦的道理,应当发起定解,心中应有坚固不移的认识,在此定解的基础上努力断恶行善。相反,没有信解,怎么能做到如欲而行呢?”这是说,对业果的信解不可或缺。要想内心自然缘善业而转,它的因,就是对业果具有坚固的信解。没有信解,怎么会有善法欲呢?又怎能如欲而行呢?

戊六、摄义

学完业增长广大之理,主要是应当生起明辨业果相的智慧,而且此后自己在行为上应当契合业果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以小发展为大的规律。举例说明:譬如,科学家是从对自然界细微之处观察分析开始,最后才能做出伟大的成就。同理,学习诸佛菩萨的清净经论,如果对每一句法义都能如理地听闻、观察,此业一旦增长广大,就会使智慧越来越深广、越来越敏锐。再如,我们不离自己的生活,做好每一个利益他人的行为,这样渐渐发展,利他心会越来越强烈,利他的行为也会越来越精纯,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修成的。又如念佛,把每一声佛号都念好,句句念得心里清清楚楚,从最基本的当下一声佛号下手,力极功深,净业就会坚固,最后整个极乐世界都可以由净念而现前。再如,对自己的上师、道友,能从细微之处开始观功德,这样发展下去,清净的信心就会逐渐养成,自己的修行也会不断上进。如果是说法的法师,就从以善心对他人开演一分道理出发,以利他心踏踏实实来做,最后就能对无边众生作大法施。

所以,明白此理之后,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贯彻实行。应当说好每一句话,爱护好每一个生命,节约好每一滴水,走好每一步路,用好每一分钱,尽好每一分心。如果一切都是以遵循因果正规的方式趣入,一定是功德日日增长,过失日日减少,不必等到十年、百年,日日就有上进之相。

了达了业决定的道理,我们一颗浮躁妄动的心就会平静下来,自己会明白:做人应当安分守己、素位而行,因为眼前样样是业,离开现前的身口意,哪里会有真实的修行呢?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就会注意在当下修行,不是离开当下另外还有业的取舍,不是离开鲜活的生活另外还有修行。所以,应当实实在在地行善。每天对亲人、朋友,对所接触的有情都要有善心,对身边的每件事,都要尽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点滴做起,才能获得增上生乃至决定胜的成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