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奥秘(第十四讲)

因果的奥秘(14/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庚三、粗恶语分二:一、何为粗恶语  二、引公案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辛一、何为粗恶语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粗恶语的事,即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粗恶语的想,是于彼彼想;烦恼,是贪嗔痴任一种;等起,是喜爱说粗恶语的心。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粗恶语的加行,就是以真实语或者非真实语,或者依他人种姓的过失,比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者依身相的过失,如:哑巴、盲人等,或者依他人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或者依违犯禁戒的过失,或者依于仪表行为的过失等,而宣说令人不悦意的语言。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粗恶语的究竟,《摄抉择分》中说:“所谓究竟,就是呵斥漫骂他人。”《俱舍论自释》说:必须对方理解所说的意义。

辛二、引公案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有一位青年,很有才华,二十岁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为副教授,可是过了十年都没有升为教授。他禀赋这样好,为什么十年后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都有指责其他教授的缺点,而且讲得精辟,抓住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写,就是赞叹其他教授的优点,这位才子一听建议,脸色很难看,觉得很困难,因为多年以来批评别人习惯了,再换成欣赏别人,很不习惯。

在这个事例当中,可以体会什么是造作等流果,就是以习惯势力所显现的行为之相。这位副教授一直喜欢指责别人的缺点,养成了恶口的习惯,要他改成一种欣赏他人的方式很不容易,所以串习什么方式就会习惯于什么方式,不在语言上学好,以恶口的串习力,语言上会形成障碍,甚至对别人真心说一句和善的语言也没有能力。还可以看到一点,就是存心不同,后果也截然相反,如果一说话就是指责、嘲讽、打击,这样用心刻薄,福德就会消减。如果待人宽厚,总是赞叹随喜,福德就会越来越厚。所以,待人要常念别人的好。

下面再看一则以恶口受报的事例:

明朝末年,苏州有一位姓秦的书生,聪明好学,而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作诗词,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写成文章,他的缺点是个性轻狂刻薄,说话不让人。见人有缺点,就写诗攻击对方,听到某人作事可笑,就把这事写成歌词。

有位邻居,男女的事有失检点,他知道后,当即写了十首《黄莺儿》的词调笑,内容绘声绘色,写得很露骨。这首词远近流传,因为这件事,他多次挨揍,当街被打,甚至被人剥开衣服来痛打。还有一次,也是因为填词成歌,讽刺他人的行为,结果被人诬告吃官司。因为宿世的习气太坚固,他一直改不过来。到晚年时,他染上了疟疾病,病好了不久就精神错乱,常常吃自己的粪便,又取刀割自己的舌头,幸好被家人发现,夺下他的刀。家人也没有办法,只能把他关在一间空房里头。他找不到刀,就一点一点嚼自己的舌头,再和着血吐出来。房间里发出一股难闻的臭气,让人作呕。而秦生自己却一点知觉也没有。有一天,他从窗户的缝隙当中看见一把劈柴用的斧头,就破窗而出,举斧把自己砍死了。

这是恶口的报应。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人格刻薄,不宽厚不包容。一个人绘声绘色地描述他人的缺点、隐私,以此为乐,必定会引起对方的怨恨,况且把它作成诗歌,让千百人都知道,使恶口大面积的放大,所以无形之中福德消尽。我们这条舌头如果用来劝人行善、注重因果,或者劝人发菩提心、念佛法僧,自己的口德会越修越好,相反用它来宣扬邪说、传播过恶,那也是罪业无量。秦生以前世的善业力,今生才有这样好的舌根,可是用错了,巧舌变为恶口的利器处处伤人,结果自嚼舌头,发疯自杀,报应竟是这样准确。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当中说,有一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饮食、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去。

这位祖母唯独舌头会烂,可见她恶语业很重,她骂人的时候,能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但是这个女强人最后坏在自己的舌头上。舌根和语业关系很大,譬如口不妄语,说诚实话语,舌可以覆面,如果说恶语,说妄语,舌会萎缩、糜烂。

再看粗恶语的事是能引生恚恼的境,这也提醒我们,对方如果是会受伤的境,对他说粗恶语,就会伤他。我们说某人的过失、缺陷或丑闻时,如同对他的伤口发射利箭一样,让他痛苦。这样就明白,凡是在对方不能接受的时候,不能随便说恶口。什么时候能方便说呢?就是自己有善心,而对方又信任你的时候,才可以指出对方的过失。但是凡夫人很多时候并不是善心状态,而是以烦恼触动。我们的语言只有两个方面,说功德或者说过失,以贪嗔痴说粗恶语,这都是恶业。一般人会认为,我打他一拳,这是恶业,因为触犯了对方,让他受苦,而恶口并不是伤害对方。实际上,对方的过失就是他的伤口,恶语就是利箭,对他会造成伤害。

太平府有一位周某,常常谈论别人的短处,他和一位书生是好友。书生的妻子美貌有才华,风流放纵,但实际上并没有外遇。有一天,周某和书生一起吃饭,忽然对书生说:“兄长的度量真大,为什么受外人的欺负却不计较,反而在这里豪饮呢?”书生惊愕不解。周某说:“尊夫人笑谑放浪不羁,老兄还不知道吗?”说着他挽起袖子,竭尽笑骂诋毁之能事。同桌的人认为他说话荒诞不经,连连罚他喝酒。周某又说大话:“你们都冷眼旁观,我是热心肠的汉子,不能作那种想说又不说的庸人之态。”书生气得脸红回家了。他的妻子听到此事,愤恨而死。

康熙八年,周某参加省试,刚领试卷进入考场,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写了“好谈闺阃[1]”四字。他急忙用衣袖擦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潦草地写完文章。一出考场他就吐血而死。

这也是恶语伤人,人们一般会拿直爽作挡箭牌:“我很直爽,我有什么说什么。”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有什么就能说什么,天下凡夫都是有过失、有缺憾的,是否以直爽,从今天至未来际,把每个人的过失都应揪出来恶骂一遍呢?三界凡夫都是业障病人,对待病人的方式是要去悲悯疗治,而不是对他恶骂攻击。周某说他是热心肠,不象别人想说又不说,他敢在大庭广众之中,随意向他人笑骂嘲讽,这像是肆无忌惮地举着剑任意刺人脸面一样,所以书生心怀忿恨,他的妻子也羞耻而死。由此可见,话语有时比刀剑还厉害,一句话就可以摧毁一个人。报应如何呢?周某当众破人名声,致人死地,导致以“好谈闺阃”四字印在试卷上,使他脸面丢尽,而且一出考场就吐血而死。天道好还,骂人者骂自己,坏人名声者坏自己名声,所以说别人的短处,须要慎重,没有必要时不能随便说。

下面再看《感应篇汇编》中的几则公案:

梁朝有一位到溉,他的祖父曾经挑粪谋生。等到到溉作了吏部尚书,有一次何敬容请他,他没有答应,何敬容就对人说:“到溉还有一点余臭味,现在就学着一副贵人的架子。”到溉听了,怀恨在心。(何敬容依到溉的种姓过失而嘲讽他,堂堂吏部尚书,听了有何反应呢?就是怀恨在心。人心普遍就是这样的报复心理,以恶口而结怨。)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问刘孝绰:“我很想买东邻的地,可是地主不让,怎么办?”

刘孝绰说:“只要多装几车粪堆在他家旁边叫他难受,他就搬了。”

到洽听了,很愤怒,后来以这件事把刘孝绰害了。

所以,一句话会伤天地和气,一件事会酿成终身祸患,为人处世的时候,不能这样冷嘲热讽,这会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古人说: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

明朝汉洲有位王生,喜欢指责他人的过失,邻居死了儿子,他呵斥说:“因为你造恶深重,所以有这种果报。”不久他的两个孩子都病死,邻居反讥他:“你造恶是不是更深重呢?”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试名列四等,王生指责说:“你文章写得实在荒谬,怎么有希望优取呢?”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试名列五等,族兄反讥他说:“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谬呢?”

这个公案是显示骂人者常被人骂,责人者常被人责,我们指责别人时,先要看看自己,自己也不是完人,有哪一处不可以被人指责呢?既能指责别人的过失,自己满身过失为什么不会被别人指责?骂人者反遭人骂,要想人不骂,只有不骂人。

孙文懿公既矮小又丑陋,县令李昭言嘲笑他说:“像你这般人物,世上能有几个?”这一年,孙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了科第,不久执掌选拔官员的职务。这时候,李昭言正好是以选人的身份等候调遣,孙公笑着说:“没想到你的那句话,终于成了好兆头!”李非常惭愧,就辞官回家了。

所以,今天在上可以骂别人,明天在下怎么办呢?今天有钱时可以骂穷人,明天做乞丐时,又怎么办呢?世事无常,我们骂别人,觉得比别人高,可是一旦失去名位、财富时,不遭别人骂吗?换一角度来看,众生有一处短,你还没看到他有一百处长,一处你超过他,你没想到有九十九处还不如他,所以不能轻视任何人,常常要觉得不如人家,这样就不容易犯指责人的毛病。菩萨为了调伏众生,随顺时机的恶口,是现威猛相遮止他造恶,这是大善业。但是一般凡夫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自己德行不够,别人对你没有信任感的时候,不要轻易说过失。

佛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者的妻子,怀孕之后,身体就臭秽不堪,谁也不愿接近她。她满月生下一个孩子,皮包骨头,身相瘦弱憔悴,非常难看,而且这孩子身上沾着粪便。

他长大后,不愿意呆在家里,而且贪嗜粪便,父母和亲友们都很厌恶,不愿意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在外流浪,以粪便为食。为什么他会这样颠倒异常呢?也是受业力支配,他也是不自在的。他的前世因缘是这样:

往昔拘留孙佛时代,他出家做一所寺院的住持,当时有几位施主供养僧众洗浴,洗完后再用香油涂身。僧众中有一位阿罗汉,住持一见他就起嗔心,恶骂他:“你一个出家人还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何差别?”阿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之心,就在他面前示现种种神变。住持当时就忏悔罪业,以恶口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体常常臭秽,人都不愿意接近他。

在对阿罗汉说“和人粪涂身有何差异”时,他的心中就已落下相应的印象,因缘聚合,果然显现身体臭秽、贪吃粪便的恶相。一切都是心作心显,口里如是说,心中如是分别,就会如是现前。这是依他起无欺的显现。

佛世之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宝多得无量,长者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又有身孕,生产之后,前面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这样接连产下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生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遗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一个小孩,身体虽小,胡须和头发都已经苍白,他弯腰驼背地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了解,我是前世以恶口骂僧,此生才在母胎里经过六十年受这种苦恼。”亲属们听他这样说,都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当时世尊知道老小孩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着大众来到停尸场所,叫小孩:“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孩说:“我是。”连问三次,都回答是。大众请问佛陀此事的前世因缘。

佛说:“那是迦叶佛的时代,一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遣一位老比丘作僧众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安居期间,得道的圣僧才可以和大众一起自恣,否则没有资格。老维那没有得道,僧众不许他布萨自恣。他心里恼恨,发劳骚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能安心办道,今天竟被拒之门外,不许自恣布萨羯磨。’

然后他就辱骂僧众,不久被关入一间屋子里。他怒气未消,大声叫嚷说:‘我要让你们常在黑暗之中不见光明,就像今天我被关入暗室一样。’

说完之后,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在地狱之中受极大痛苦,今天才脱免做人,承着恶口黑业的余报,还要在母亲胎狱中住六十年,不见天日。”

还有,往昔一位三藏比丘见到一位老比丘缓慢地进餐,说他象老牛反刍一样,以此恶业,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后来成为最后有者,生来即长有两个咽喉,反刍食物。另有一位三藏比丘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如牧童一样。”结果他五百世转为牧童。有一位年轻比丘,见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样子很滑稽,就随口说道:“你刚才的模样像猴子。”结果五百世转为猴子。迦叶佛教法中五百僧人,给比丘取“断足”、“断臂”等的恶名,由此许多世中堕入地狱,又在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死去,这一世转生为释迦族的五百女子,也是手脚被琉璃王的军队砍断。所以,无论取何种恶名都会以业增上广大,需要感受五百次那样的等流果,确实说什么就会变成什么,语业的势力不可思议。

明白业无欺变现的法则之后,我们不能乱想不能乱说,在语言上要谨慎,不能嘲讽别人,不能给别人取外号。以前大恩上师讲《百业经》时,我们许多道友都在因果上有很大进步,也都纷纷发愿,不对他人取恶名。

庚四、绮语分三:一、何为绮语  二、遣除疑惑  三、引公案说明绮语及其果报

辛一、何为绮语

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绮语的事,就是能引发无利益的所诠义。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然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

绮语的想,虽然《摄抉择分》仅仅说是“于彼彼想”,然而此处,是对所想说的意义彼想而说,这里造绮语时不需要能理解语义的对境,所以,绮语究竟不需要“于对境无误想”这个条件。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等起,是爱乐宣说无关系的迷乱话语。

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

绮语的加行,是发起勤勇宣说绮语。“发勤勇”,即发起欢喜、勤作。

究竟者,谓才说绮语。

绮语的究竟,是才说绮语便已究竟。

下面宣说绮语的七种分类:

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讼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

绮语有七类,即:斗讼诤竞语、诸婆罗门恶咒术语、苦所逼语、戏笑游乐语、处众杂语、颠狂语、邪命语。

一、斗讼诤竞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

二、诸婆罗门恶咒术语:对婆罗门等外道的论典或者梵志的咒语,以爱乐心(“爱乐心”三字是关键)受持讽诵。换句话说,对于在佛法之外能引生无义利的所有书籍、报刊、杂志、影视、网络论坛、流行歌曲、体坛新闻等等,如果以爱乐心受持赞美、大声朗读或者对他人宣说分别,都叫绮语。如果是为了辩论,为了显示内外教的胜劣差别,为了观察轮回的苦谛等而宣说,则不属于绮语,因为并非以爱乐心宣说的缘故。

三、苦所逼语:譬如,遭受种种身心痛苦而发出的伤心感叹之语等。

四、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爱欲等的语言。

五、处众杂语:乐于在公共场合,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

六、颠狂语:宣说如醉酒般的语言以及如颠狂者般的语言。

七、邪命语:譬如,为了追求名闻利养,在施主前说一些无意义的语言。

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者,谓前后语无所连续,若说杂染,若歌笑等,若观舞时而发言词。

 “语无系属”,即前言后语不相关、不连贯。“无法相应”,即宣说杂染的语言,如《瑜伽师地论》说:“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显现染污的缘故,叫做“非有法语”,就是偏离正法的语言。)“非义相应”,即引发无意义的言语,如:歌舞戏笑等,或者观看舞蹈时发出的言词。

前三语过,是否绮语,虽有二家,然此所说,顺于前家。

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是否属于绮语,虽然有两家说法,但此处按前家所说,判定属于绮语。

以上绮语的事非常广大,凡是不能引生利益的话语,均属绮语的范畴。以这条来衡量,没有以正法摄持的话语都成为绮语。

辛二、遣除疑惑

有人想:我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现代人,难道连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吗?难道我不能尽情地谈论政治、战争、经济、体育、文艺等的话题吗?难道朋友之间不能互相开开玩笑吗?这些都要控制,佛法真是不自由。为什么要这样来限制我们呢?

回答:在山道上开车,你会不会把车限制在车道中行驶,如果自由的结果是坠入深渊,还要这种自由吗?同样,遮止无意义的话语,唯一使语言引生真实义利,这样的安乐之道为什么不愿意趣入呢?我们的心是作者,舌头是笔,话题是各种颜料,业是不会空耗的,以何种意乐说何种话题,就会在相续中染出何种色彩。所以谈论无意义的话题,就在识田中熏入不清净的种子,对自他的身心都会有影响。当年李伯时画马,圆通秀禅师告诫他,心里念念想马以后就会堕入马腹作马的,同样以爱乐心唱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谈论世间生死的话题,信口开河之时,已经密密麻麻地熏入了生死的业种,所以要出离轮回,绮语是一定要遮止的。

语言对我们的影响很大,热衷于谈论一种世间话题时,我们相续中的世间习气就会以绮语而不断地带出来,津津乐道于轮回无意义的娱乐话题时,我们的心自然就会变得散乱,无法再保持宁静,所以语言和内心的关系密切,不能认为,随便谈论没什么影响,其实句句都有影响。

在今天信息爆炸、迷乱话语满天飞的时代,修行人如果不能禁止绮语,自己的心要和圣法相应,是很困难的,因为所谈论的都是增上贪执、散乱、愚痴的话题,世间法兴趣浓,佛法兴趣就淡,利欲心浓,善心就淡,所以和法很难相应。生活和工作之中,需要有一些世间话题的交谈,这时关键是要保持正念,不能被引入迷乱、邪恶的方面。如果是以辨别智慧分析轮回现象的本质,谈论苦空无常无我,这样是说佛法,增上出离心,但绮语是以爱乐心等烦恼推动,是谈轮回安乐、清净、美好、有意义等,对自他不会引生真实利益,而且会对解脱直接形成障碍,所以绮语是黑业。我们说话就是在心地上刻画,画的不好,就会画出恶趣来。

为什么持咒时要禁语呢?因为以绮语的负面业力,会使心不自在地转入染污,转入无意义,因此即便是如如意宝一样的密咒真言,如果夹杂绮语念诵,也会大大损减持咒的功德。以比喻来说,禁语状态中所念的咒语,就像黄金一般,而夹杂绮语就像在黄金里夹杂了许多废料,起不到纯金的作用,所以续部中说:“清净和不清净相差一千倍,有无等持相差一万倍。”莲花生大士也说:“夹杂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所以不要轻视绮语业,它是很严重的。

辛三、引公案说明绮语及其果报

有些现代派的修行人,把放纵误解为洒脱,往往会以为自己是上根人,不必要在细节上注重。我们看看古代上根人对待修行是怎样一种严谨的作风:

宏智禅师最开始承事丹霞淳禅师,一次他和僧人征诘公案时,不觉大笑,他的师父淳禅师责备他说:“你笑这一声失去多少好事,你不知道‘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吗?”宏智禅师再拜,信服淳禅师的教言,以后虽在暗室之中也不敢轻忽。这说明要真实向上,语言不能轻忽。我们的心随着语言很快会转,话语一出,心就在里头。一说绮语,心就迷乱,当下失去观照。所以为什么在语言上面要遮止那么多的地方,就是因为讲这些不具实义的无义语,会让心偏离正道,失坏正念。真正检查起来,以语言造黑业非常严重,尤其是绮语,出口就是。自己的心稍微不注意,对世间轮回的话题爱乐宣说,实际上已经造下绮语黑业,所以语言上应严密防范。

宋朝光孝安禅师,住在清泰寺,有一天,他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靠着栏杆交谈,最初有天神拥护,倾听他们的谈论,很久以后,天神就离开了。不久有恶鬼唾骂他们,扫除他们的脚印。安祥师出定之后,就去询问,发现他们最初是讨论佛法,然后讲一些家常之事,末后谈到财物供养的事。安禅师了解事实真相之后,终身没有说世俗的话。

所以,爱说绮语的人,护法神会远离,恶鬼也会轻视。护法神护的是正法,如果说的都是染污法,是造黑业,他也没有必要护黑法。修行人要自尊自律,这样才能成为别人尊重的对境。安禅师看到绮语的恶相之后,知道出家人说绮语,天厌鬼怒,终身断除,所以他在佛法上有大成就。

属于绮语这一类的恶业,以现代来说,还包括写一些无意义的著作、小说、歌词,做一些引生贪嗔痴的文艺影视节目。凡是传播不能引生真正利益的言论,误人子弟,都属于严重绮语。《寿康宝鉴》记载有一位张某,很有文才,喜爱编小说,印刷出售,他认为笔下云烟,不会损伤阴德。一天夜里,梦到父亲呵斥他说:“你的著作让读者心神荡漾,因而败坏别人的行为。冥府对这些罪案,惩罚最严厉,你本来前程远大,寿命绵长,可是以这个口业你的福寿都折光了。可惜祖先几代培植的福业,在你手上毁于一旦,你还认为不伤阴德吗?”张某惊醒,心里很后悔,不久全家都被淹死。

清朝道光初年,有一位苏城的林阿秀,喜欢唱淫秽歌曲,以这个黑业,他的喉咙长出乳鹅,腐烂而死。所以,不能唱现代流行歌曲,唱多了,身心都会出问题。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所写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淫荡、偷盗、杀人的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他家子孙三代都成了哑巴。现代的小说、影视,很多都是诲淫诲盗,损坏读者观众的相续,罪过比杀人还要严重,因为杀人只是杀一身,而这些是损坏千千万万人的相续。

《寿康宝鉴》附录中有一则公案讲:

渤海有位全如玉,虽然贫穷,可是对行善很勤勉努力,见人作好事,就夸奖鼓舞,始终不厌倦。他曾经尽力抄写善书,普遍教化世人。

有一天他渡海时,船被飓风吹到一座山边,全如玉登上山顶,遥望海天一色,十分畅快,忽然有一位道人从树林中走出,对全说:“世间人崇尚虚假,而上帝喜欢人心真诚,你生平劝人做善事,修善书,都是真心,不求人知,功德很大。”

全如玉谦虚地说:“不敢当。”

道人又说:“读书的儒生具有聪明,却不用来为圣贤阐发清净的义理,反而编造淫词艳曲,流害天下万世,这种人堕入地狱,受无量痛苦,永无出期。你去看看,知道他的罪过,也就会知道你的功德。”

这样道人拉着全如玉的手,行于云雾之中,不久遥见一所城池,题名为丰都,守门人长得奇形怪状,见道人都伏地叩头。又来到一所大衙门,侍卫林立,见到道人也是震慑拜伏,这个殿堂题名为森罗殿。有一位衣冠整齐的阎王出来迎接,对道人以礼相待,极为尊敬。

道人说:“淫词艳曲,最能损害人心。阴间受惩罚,阳间人却不知道,依旧继续造业,让人带他去看个明白,回去转告世人,世人若能回心向道,也是大慈悲。”

就有两个差役把全如玉带到一个地方,见有好几个人,或者受刀砍,或者受犁耕,或者受碓舂,或者受油锅,每次受罪完毕,很快又恢复原形。

全如玉问:“这些是什么人?”

鬼卒说:“这是著作淫秽小说书籍的人。”

全如玉又问:“罪业有尽期吗?”

鬼卒说:“万劫沉沦,想入蛆虫道也不可能,哪里有尽期。”

全如玉心里恐惧起来,想回去。差役把他带回森罗殿,道人和全如玉向阎王告辞,道人仍然拉着全如玉的手回到原来的山头,当时正遇顺风,全如玉告别道人,挂帆乘船归来,逢人便讲自己的见闻,劝人行善。

在名言世间,众生以遍计所执的习气会不自在地随言论而转,如果公开传播不清净、不正确、无实义的言论,挑动亿万人的贪嗔痴,使人心陷于愚暗之中,罪过严重,传播者入地狱疾如射箭。现代人处处鼓吹要“紧跟潮流”,连说话也要赶时髦,可是以智慧来衡量,这个时代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大幅度增盛,到处充斥着污秽、无意义的话题,话语内涵“紧跟潮流”,恐怕只是紧跟现代化的口恶潮流而已。所以,要有因果正见的眼目,才能在语言造作上不误入歧途。

 

[1] 闺阃:指男女之事。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