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前行
第十二章 上师瑜伽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观想
咒语观想
心中带着满溢的虔敬,念诵《莲师七句祈請文》(Seven‐Line Prayer to Guru Rinpoche)来引请上师,然后念诵「莲师心咒」。
当你念诵祈请文时,要专注于所观想的坛城,尤其是观想自己的上师,你要尽己所能長时间地凝视着他的面孔。往昔的大师们曾告诫过我们,在咒语观想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厌倦,因此他们建议,当你注视上师面孔而感到疲倦時,就应当把注意力转移到他的整个身相,或他的动作,或他所放出的光芒,或你对他的虔敬心,或咒语的声音,或环绕的随从本尊等。
然后,一再地转换你专注的焦点。学生们常常会提问:「是否只应该在正式的日修时才引请上师,还是在其他任何场合都可以?」答案是:「這取决于学生的情况。」对那些抽着大麻、游荡于加德满都街头,半杯卡布奇诺咖啡就能在咖啡馆耗上大半天的佛法浪人而言,他们或许应当正式禅坐,並且念诵一千万遍或一亿遍的心咒。而那些在伦敦、纽约或巴黎从事繁重工作的人们,在上班途中或等候公车时念诵心咒,他们或许可以得益更多。给予每个学生的方法,完全要看他们的个人情況,以及他们的自律程度而定。
「上师瑜伽」之心要
概略言之,「上师瑜伽」帮助我们培养并增长虔敬心,但此修法最核心的要点,是将你的心与上师的心相融。这个「相融」(mix)的过程其实不仅限于心,它包含了我们了我们的整体——身、语、意的全部。因此,我们应当尝试将自己的每一部分都与上师相融,从你的身分、身相、音声直到嗅觉与味觉,都应如此。在此,我要再度强调的是,名词与语言有时会误导。「相融」一词自动地意味着在此有两个分离的个体存在,而将它们融为一体是可能的。
但是,诚如普贤王如来告诉我们的,心的本性本空,所有现象的本性也是如此。虽然从广袤的现象界角度而言,似乎有个两分离的个体要被融合,然而由于外在的上师即是你虔敬心的反映,因此这个「相融」的过程,比起只是把两种元素混为一体要深奥得多。事实上,你是在确立一种理解;从未有一个所谓「上师」的分离个体,可以与你的心相融。换句话说,你的心与上师的心从未曾分离。
外在的上师
正如我们说过的,外在、内在、秘密的上师即是我们的心性。虽然如此,我们初学者仍会寻找一个榜样来启发并引导自己,于是我们向他皈依;而为了表达对佛法的感恩,我们对他献上供养。很多人都向往能找到某个对象或任何对象,使用我们唯一会用的沟通方式,诸如哀号、抱怨、哭求、祈请等,来向他们描述我们所有情绪的高低起伏。而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修行之道——从金刚乘的角度而言,「道」即是「迷惑」——为我们提供了外在的上师。
当然,所有的修行之道最终都会被抛弃,但此刻,你应当继续将自己的虔敬心,连同崇慕之心与不动摇的清净显相,都献给外在的上师。然后慢慢地、一步步地尽量将自己跟内在、秘密的上师相融合,过了一段时间后,你会了悟外在、内在、秘密的上师其实从未曾与自己分离。

渴望与上师相连系
很多学生喜欢谈论自己想到上师时的心情,有些人心里感到很充实,胸臆充满各种感受;也有人感到自己受到关爱,因而完满。我想,这些学生想要表达的是,他们渴望与自己的上师相连系。确实,当我们想到他就会生起强烈的感受与触动;但重要的是,我们同时也要谨记,感受与情绪是非常易于变化的。感受属于暂时性的世界,因此它只是另一层外皮,最终仍需要剥除。
我们与上师情感上的连系,并非我们在心灵之道上要努力的唯一成果。就目前而言,上师与我们似乎是分离的,然而随着我们在法道上进步,修持的善巧方法之一就是不断自我提醒:事实绝非如此。任何我们所接受过的教法,丝毫都未曾说过上师是分离的个体,这种有个「上师」与「弟子」的想法,完全是我们自己所犯的错误,而且它又被习性所强化。如果我们已经完全信服上师与自己一直都未曾分离的话,「上师瑜伽」就完全是多余的。虽然,感觉「连系」就意味着他是个分离的个体,但我们仍然执着于自己与他「连系」的概念,正是这个概念把我们束缚在二元分别上。
「上师与自己不可分离」的认知,是我们所会拥有的唯一永远无法被剥离的了悟。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