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住心禅定略讲

九住心禅定略讲

–晋措堪姆

禅定的种类:

  1.世间禅属于修福报的部份,也许可以让定力更深,但所入的定不能称为正定。

(1)可以生天        (2) 可修神通

  2.出世间禅:配合“四法印”来修禅定,这样的入定才是属于“正定”。(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色界定及无色界的四种定。)

1)容易去除五欲。

        五欲就是我们身体的五官(眼、耳、鼻、舌、身)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的种种贪恋、染著,也就是俗称的“财、色、名、食、睡”。   

2)得到正定以后,再不断的运用观照的智慧。“止”与“观”就是在静“止” 的禅定之中     “观”缘起、观涅槃寂静、观法空性,再一次的入定以后就称为“证果”。

欲界九心住即欲界定

虽属世间有漏定,但却能帮助成就出世间圣道的定力基础。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谓有苾刍(比丘),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1)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2)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我们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一会就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3)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没有修禅定的人,心念一向是向外攀求的。

慢慢的适应在这样的修道环境里头。对于外面那些五欲,以及障碍禅定的五盖(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等能够逐渐降伏。

 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4)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进一步地专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深入。

心思一方面在所缘境上,另一方面还在想以前的事情,但仍然离所缘境不远,所以称为「近住」。

修行禅定时,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这四个步骤,就是让我们从「摄心守意」开始,一直到整个心意时时刻刻都能保任在所缘境上的四个阶段。

5)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思维种种的执着的过患,内心能够调伏外境的诱惑力,顺入所缘境。从而达到四正勤,即是:

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起。对三摩地之功德生欢喜心。讲禅定三摩地(寂止)的功德,让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欢喜,特别愿意打坐,这是调伏。这样很多禅定的过失都会自然消失。

6)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到了第六住即是心念寂静的阶段,这时已经开始有定力,完全可以扣住所缘境。所以不相应的杂念、妄念一现起,能够明白的分别,清晰地斩断它。因此这个阶段专门在分别内心的起心动念究竟是好是坏。

这里的寂静则是指还没进入禅定之前,只要我们内心第八意识的这些过去种子一冒出来,就能够立刻发现。所以已生的善才能令增长,未生的恶令不起,已生的恶能当下斩断它。

7)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正念一失掉,恶寻思及随烦恼暂时出现的时候,内心立刻觉知,能够不忍受,立刻把它们驱逐出去。前面调顺、寂静对治烦恼的力量就小一点,这时候力量进步了,能熄灭一切贪及不欲等内心的障碍。

8)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静坐的时候,正念刹那刹那相续不断都是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不动。要勇猛精进,就能达到在时间上完全是一直明静而住,在内心的止观也没有杂乱的妄念来侵犯。

9)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一次又一次这样修习,不断重复的这样修习,所以最后得到一种境界:一盘上腿,正念一提起,自然的就明静而住相续下去。

达到这个境界时,不需要心里面有意的安住在所缘境上,叫明静而住;也不需要特别的精进勇猛,内心的三摩地不昏沈、不散乱任运地相续下去,这叫做等持。

修禅定的五种过患:

(一)懈怠。懈怠,是贪着吃喝玩乐而不想修行的念头。修行没有成果,都是因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进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遗忘圣言。圣言,也即上师教给我们的修行诀窍与方法。修禅定的时候,把上师讲的诀窍都给忘了,致使无法正常修行,就叫遗忘圣言。

三)昏沉和掉举。昏沉属于无明烦恼,因为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专注于修行目标或所缘境;掉举属于贪心烦恼,思维曾经吃喝玩乐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乱,故而无法专注于目标。这两个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碍,甚至会影响到禅定的本质。

(四)不行对治。在修行的过程中,心里已经开始昏沉、掉举,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乱想,心根本不在目标上了,却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对治,任其发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错,后面也会变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对治。

(五)无沉掉时行对治。当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却强行去扰乱这个状态。比如多此一举地去观察:我现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赖耶识还是心的本性光明,是无常还是痛苦等等,强迫让自心离开禅定境界,这叫无沉掉时行对治。

五种障碍当中的前两种,会影响进入禅定;第三种,会影响禅定的本质;后面的两种,会影响禅定的发展。所以,作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设法对治、祛除这五种障碍。

五个障碍的八对治:

(一)信。也即对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种: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够清净、净化我们的内心,并让我们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时候很有兴趣。其实,世间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欢的工作和做不喜欢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进、努力。

(四)轻安。开始修禅定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枯燥,身体坐久以后,会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当禅定训练好以后,就会产生禅定的喜悦——心里很平静、很舒服,不但内心快乐,而且身体保持毗卢七法的姿势坐了很长时间,也不但没有不适应的感觉,反而很轻松,这就叫轻安。在禅定境界比较高的时候,才会有轻安。

依靠信、欲、勤、轻安四者,就能驱除懈怠。其中前三种是方法,轻安是结果。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离开、不遗忘修行的目标。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没发现,这就是因为没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么,意识一旦离开目标,立即就会发现,马上就可以调整回来,中间一分钟都不会浪费。

(六)正知。“知”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四法印(见慧灯之光)当中,讲过一个侧面的监视或者观察,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时候,有没有昏沉、掉举,都清清楚楚。否则根本不知道有没有掉举、散乱、昏沉,虽然修了一两个小时,但这一两个小时怎么过去的,却完全不清楚,这都是因为没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发现有昏沉、掉举,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对治,这叫作思。阿毗达磨当中讲过五十一个心所,其中一个心所就是作思。其实,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动机: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饭,这些念头怎样产生的呢?因为在我们内心当中,有这样一个心所、动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舍。“四无量心”当中的“舍”和禅定八对治行当中的“舍”是不一样的。八行当中的舍,是禅修时,如果没有昏沉、掉举,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静,不要去扰乱、动摇这个状态,让它一直保留、持续,这叫做舍。

以上八个对治,可以去除五个障碍:“舍”可以作为无沉掉时的对治,作思则对治不行对治。正念则可以对治沉掉、遗忘圣言等等。

藏传的九住心“调象图”:

《调象图》所描述的内容是「九住心」。透过连环图示,再配合《阿毗达磨集论》与《经庄严论》,更能清楚地了解,成办「安止」的方式。

道路六弯,象征「六力」:
听闻力、思维力、正念力、正知力、精进力,与串习力

以调伏大象,来比喻调伏自己的内心……
以火焰的强弱有无,代表「念、知力」的大小…..

僧人右手持「正知」(棍子)的法器,右手持「正念」的钩索。大象象征心,黑色代表「昏沉」。猴子代表「掉举」,兔子代表「细微的沉」。

「五妙欲」表掉举之境。在路上,有ABCDE五种妙欲,它们是修定的进程上令我们分心的东西。

A是一面镜子,表色和色的诱惑。

B是一对乐器,表声和其诱惑。

D是一个装了香水的海螺,表香和其诱惑。

C是水果,表味和其诱惑。

E是一块布,表触和其诱惑。

A、B、C、D、E就是色声香味触觉的外境,对应眼耳鼻舌身。

路上有一些火,这些火表四作意。

在初修时(图的最下方)火比较猛,越往上走,火越小,这指开始修的时候必须用功力度大和很刻意,到后来不必太过用力和极刻意了。

1.『内住』──心依止于佛像等任何一种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和尚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追不到,这时象被猴拉着跑,二者全身示现极黑色,意有所表;而路上也可以看见火冒得很炽盛猛烈。这是说明在开始的时候,心完全不受控,必须很用力修,而且很用力修也不太见成绩。

2.『续住』──持续同一个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大象头上白色渐增,代表「明分」与「住分」渐长…..和尚手拿工具在追象但还是追不到,象还是被猴拉着跑,但二者黑色少了一点点。这是说明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心能在很短的时段里,停驻在所缘上。

3.『安住』──当心已从先前的所缘涣散的时候,心再度专注于先前的所缘,安住修三摩地。

和尚的钩索绑到象了,象已不再被猴拉着跑,但还是跟着猴子。二者黑色又少了一点点,这时兔出现了,但注意看,在这时,象猴兔开始看向和尚了(前2阶段,象是看着追着猴的!),大象向后看视,表示了知自心散乱,再次专注于所缘。

这部分图表示,在这阶段我们稍微能摄心,心开始有一点点受控了,但一旦外界干扰心仍会涣散了。

4.『近住』──令所缘逐渐增广,安住修三摩地。
大象、猴子、兔子黑色渐减……

5.『调伏』──修三摩地时,若生起昏沉的话,透过思维三摩地的功德,来产生修习三摩地的兴趣,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透过「正知」令心不流散。提振自心,引入「三摩地」……

现在和尚不只钩索绑到象,连棍也出动得很好了,而且是和尚拉象而猴子乖乖地拉着象尾巴了,象猴兔半白了。此时仍然有兔。这是说明在这阶段我们基本上已对粗的沉掉有控制了,但还存有细微的过患。

 6.『寂静』──修三摩地时,若生起掉举的话,透过思维涣散的过患,来止息不喜欢修习三摩地,心能持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兔子已消失,表细微的沉掉也受控了,但仍然有细微的掉举。这时象猴的白的程度已过一半了。注意这时火很小了,表示这时候只间歇用力保持定就足够了。

7.『最极寂静』──修三摩地时,若生起贪心和忧愁的话,令其马上止息,安住修三摩地。

注意这时和尚不必再藉外力指挥了,只是轻轻地盯着象就足够了,猴子已消失,表猴子也受到降服了。表示在这阶段,细微沉掉亦难生起;稍有生起,能无间略起功用而断除。

8.『专注一趣』──透过认真努力的方式,让心能按照自己所想要地安住于所缘上,安住三摩地。

大象黑色已尽,猴、兔已离。最初稍依念知,沉掉流散不能障碍,「三摩地」运行不断……。这说明在此阶段时,能长期处在定中,心已完全受控。

9.『等持住』──不须努力,任运而成的,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安住于所缘上,安住于平等住三摩地。

和尚坐着修定,象乖乖地躺在他旁边,温驯的不得了。

在第9部分的和尚,他的心有彩虹延伸出来,这是说随等持住心后的境界和修持。

彩虹路上的飞天和尚表身的轻安,和尚骑象表心的轻安。

最后,和尚骑白象,而且有火和剑,这是表止观双运。

这火和下面表四作意的火意思不同,这是指智慧火。

剑是表能断轮回的无我智慧正见。

图里的和尚心出两条黑光,表二障,而他正在用无我智慧正见剑砍断两条黑光。

依止安住心的方式「九住心」,心能完全如自己所愿地,平等安住于所缘上的,被「轻安」所摄持的三摩地──「安止」的性相。

在止的状态之下,被观察自己所缘的力量,引出的「轻安」的乐所摄持的,对自己的对境加以分析考察的智慧──「胜观」的定义。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