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是依靠各种比喻和意义来观修无常。
有些比喻对观无常起很大作用,如米拉日巴在《道歌集》中,就用了八种比喻形容无常:
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
二、美丽的鲜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
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
四、绿绿的稻田终会被镰刀砍割;
五、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
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
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
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
通过这八种比喻来说明万法的无常迁变。如果你修过无常法门,对万法的执著会相当淡薄,一旦眼前出现巨大无常,也不会措手不及、手忙脚乱。
总体来思维劫的增减,也同样是无常迁变的性质。(这个概念对我们来讲,不太容易理解。因为人的寿命相对于一劫来讲很短暂,以短暂的寿命来思维漫长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难懂。)
在往昔初劫时,因福报所感,人们的生活非常快乐。那时候空中没有日月,所有人都是凭借自身的光芒照明,依靠神变行走空中,身体高达数由旬,以甘露为食,幸福美满可与天人相媲美。然而由于烦恼和不善业所致,诚如《俱舍论》所云:“先前有情如色界,而后渐次贪执味。”后来众生福报日趋直下,人与人之间产生我所执,还出现了男女相,身上的光也自然消失,大地上开始产生庄稼等,逐渐变成了如今这种状况。
如今的状况是什么样呢?人寿不到百岁,而且每个人强烈执著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群体,为了保护各自的财产名声、政治经济等,日日夜夜地忙碌着,所造的恶业层出不穷……
我们现今的寿量、福报等还算是不错,但随着人们烦恼越来越粗重,势必导致福德越来越减弱,寿命越来越短暂。最后到了人寿三十岁、二十岁、十岁时,饥馑劫、疾疫劫、战争(刀兵)劫分别会盛极一时,南赡部洲的众生几乎濒临灭绝。
疾疫劫出现时,在七个月零七日中,瘟疫疾病到处肆虐,人们得病即死,药石无效,大多数人都难以幸免,最后人类所剩无几。
战争劫出现时,并非哪个国家发动侵略战争,而是人心残忍到极点,相续中充满杀心,自己所见之人犹如怨敌,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都成了杀人利器,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相残杀,经过七日七夜。
饥馑劫出现时,在七年七月七日中,大旱无雨,井河枯竭,五谷不生,五味隐没或变味,物资、珍宝、屋舍等也渐渐毁坏。由于饥饿难忍,人们甚至将人寿百岁时的人骨挖出来熬汤喝,将之作为最胜营养。
到了最后,诚如《俱舍论》所云:“劫以兵疾饥荒尽,次第七日月年止。”在经过七日的刀兵劫、七个月零七日的疾疫劫、七年七月七日的饥馑劫之后,99%的人类都已经灭绝,许多地方徒留财产而无主人,处处是一片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景象。
到那时,弥勒菩萨所示现的幻化身,将为剩下的人们,传扬断除杀生之妙法此时人类身高到了一肘左右,人寿增长到二十岁。尔后逐渐递增,到了人寿八万岁时,怙主弥勒出世,在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之后转大法轮。
这样往返增减满十八次以后,人类的寿命长达无量岁,此时胜解佛出世,在印度金刚座示现成佛。此佛的寿量、事业最为广大,住世寿量是前面贤劫千佛寿量的总数,饶益众生的事业也等同于千佛事业的总和。
劫的增减变化就是如此,到了最后,这一贤劫也会杳无踪影。所以,观察劫之增减,也不离无常的本性。
《弥勒下生经》云:“坐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华林园,其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大会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佛既转法轮,度天人已,将诸弟子入城乞食。”《增一阿含经》云:“尔时去雉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阿罗汉,第二会有九十四亿人,第三之会九十二亿人民,皆是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法弟子。”
《俱舍论讲记》中说:“住劫总共需要经历二十个中劫。其中第一个中劫与最后一个中劫比较慢,中间十八个中劫则十分快速。第一个中劫是人寿下降,即初劫人寿为无量岁,这样下降到八万岁,再从八万岁下降到十岁;最终一个中劫是人寿上增,即从人寿十岁增至无量岁;中间则是人寿上增到八万岁,再下减到十岁之间为一中劫,如此往返十八次,也即十八个中劫。住劫共有二十中劫。同样,世间的形成、毁坏、灭空都是二十中劫。这样的八十个中劫,即称为一大劫。”
胜解佛:贤劫千佛中的最后一佛。
以上这些道理,对凡夫人而言无法想象,有信心的人虽可对此深信不移,但要想如实了知,恐怕有一定困难。
因而,万法无有任何实质可言,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全部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方广庄严经》云:“三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其他经中也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
无常的道理在文字上很简单,但你们内心有没有对此产生定解,这要靠个人努力。虽然大家同时听受无常的法义,但由于每个人的缘分和接受能力不同,得到的利益也有千差万别。
如果世间学校都宣讲无常的道理,那多有意义啊!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像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一样,睁眼闭眼都是想钱,除了钱以外,好像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其他目标。倘若懂得了一点佛法教理,他们就会知道生活的尺度,懂得把握分寸。
放眼当今时代,唯一能救护众生的妙药就是佛教,如果依靠佛教调伏自己身心,确实有百利而无一害。
下面分别观察四季变迁也是无常的:
夏天,所有草地一片青翠,雨水犹如甘露般普降,人们尽情享受舒心悦意的美景,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绚丽多彩。
上师跟几个道友到河边休息时就说:“如果我要死,宁愿在冬天死,不愿在春天和夏天死,因为这个环境太美了,真不想离开。”
夏天的景色虽然美,但到了秋天,瑟瑟的冷风会将绿野变成黄色,所有的花草也渐渐枯萎凋零。秋天遍地都是落叶,给人带来一种无尽的凄凉之感,此时会深深感到万法无常。
到了冬天,地冻如石,滴水成冰,寒风凛冽,就算是经过许多马路寻觅,也找不到夏天盛开的一朵鲜花 (马路:一匹马一天所走的路程。许多马路即一匹马许多天所经过的路程。)
同样,如果我们思量昨天和今天、今天早晨和今天晚上、今年和明年……也会发现万法时刻都在迁变之中。
因此,上师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假如以智慧观察内外诸法,就会发现无论是外境的春夏秋冬,还是身边的亲友住宅,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善知识。包括外面菩提学会的道友,刚开始有哪些人,后来离开了多少,如今又新加入一些,这部分人还是会变的……所以从我们周围的事物上,也很容易看到无常的影子。
举世闻名的印度泰姬陵,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从它的故事中也可以发现万法无常之理。
世间上的一切法,诚如上师如意宝所说,皆为指示无常的善知识。器世界、有情世界的种种显现,如果你能观,则统统是无常的比喻;如果你不能观,那书本里讲的窍诀再殊胜,有些人也会当成耳边风,对自相续不一定有利。所以,希望各位道友从周围的事物上,能深深体会到无常的甚深意义!
“无常四际”生际必死,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
1.生际必死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此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依靠处。因为生生世世跟着我们的,只有善业和恶业,
2.积际必尽
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即使是统治南赡部洲的国王,也有沦落为乞丐的时候。如南朝皇帝梁武帝,他在位时,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举国上下一片繁荣,但到了晚年,侯景发动叛乱,他成了侯景的俘虏,囚于台城,最后被活活饿死。
3.合久必分
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譬如,某地的大市场或大法会上,虽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成千上万的人,最后也都会各奔东西。
4.堆际必倒
一切修砌成的建筑,都将土崩瓦解。从前,繁荣昌盛的村落及寺庙,都有贤德之士管理和住持,可是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废墟,已经变成了鸟窝雀巢。
总之,不管是什么人,死亡突然来临时,只能放弃一切,随业力飘往后世,此时财产、眷属一个也带不走,只能在恋恋不舍中独去独来。《无量寿经》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寂天论师也说过:“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人死的时候,命绝的痛苦,唯有自己一人承受,纵有多少亲友围在身边,也无法让他们分担丝毫。此时此刻,就像从酥油里拔出一根毛般,自己孤孤单单地离开人世,除了念经对自己有帮助外,财产、地位、名声等没有任何用处,全部都要统统放弃。
要知道,面对死亡,唯一佛法才有帮助,其他一切都派不上用场。以前上师如意宝常引用《教王经》的一个教证:“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希望每个道友把它好好背下来。这虽然是佛陀对国王的教言,但实际上对每个人都同样适用,当你趋入死亡时,财产、眷属等世间美好不会跟随,紧紧跟着你的是什么呢?就是生前造的善业恶业。造善业会获得快乐,造恶业则感受痛苦。《千字文》中也说:“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祸害是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
修无常不能只是口头禅,应在实际行动中去了解、去观修。它的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领会其中含义,然而如果要付诸于实践,确实不是那么容易。不修的话,觉得这没什么,但若修到一定时候,因为自相续的常执太深厚,故很难一下子断掉。
高际必堕:高高在上的地位、英勇无比的军队也都不会长存。
人对权力、地位的欲望,永远无有餍足之时。现在很多人不安于现状,想自己的地位越来越提升,其实就算你圆满拥有人间一切,内心仍然不会知足,这种贪得无厌终将毁了自己。正如有些上师在教言中所说:“欲望毁希望。”
潜下心来想想,在我们眼前,无常的现象一直在不停上演,可因为以前从未受过这方面教育,心总被常有的执著遮盖着,自然见不到万法的真相。
既然一切皆为无常,那无论在自己身上发生什么,都不必觉得很倒霉、很痛苦,同时,在别人身上发生时也能理解。因此,修行对我们来讲很有必要,若把这些道理学得相当好,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清楚一切都是如梦如幻,没有恒常稳固性。
以上讲了地位再高也不可靠,下面讲亲人和怨敌的关系也同样无常.
我们前世最有缘的众生,今生可能特别讨厌;今生依依不舍、感情上特别执著的,却往往是前世的怨敌来讨债。所以,依靠佛理来观察,若对一个人特别耽著、从心底特别喜欢,说明这个人曾是你的怨敌。
世间人的感情变化,诚如《入行论》所言,有时不需要多大事情。他们建立感情也容易,给一点点财富,说几句好话,或者露一丝微笑,两人就能成为无话不说的密友;而感情破裂也容易,本来是难舍难分的亲友,只因中间出点误会,如一方遇到困难时,另一方没来看望,或者一个人说话时,用词稍有不当,对方就非常生气,从此再也不理他了。所以,凡夫人是很难取悦、很难契合心意的。
《入行论》云:“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所以,在座的僧众、居士们,一定要发愿:尽量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对不管是亲生的兄弟姊妹,还是怨仇似海的敌人,都以慈悲心来一视同仁。虽然在凡夫位时,完全同等对待有一定困难,但至少应在道理上明白。只有这样发愿,其结果才是永恒稳固、不易迁变的,否则,今天跟这个私交甚笃,明天跟那个撕破脸皮,这些私人恩怨都是不可靠的。
苦与乐也是无常的:
然不同的是,我们为了求法、修行,尽管暂时无吃无穿、历尽苦行、饱经沧桑,但终究会苦尽甘来,获得无上安乐,就像往昔出世的诸佛及米拉日巴尊者等前辈那样。所以,为了求法而受苦,是非常值得、非常有功德的。尤其当我们年轻时,若能下很大功夫苦行,那么到自己晚年、乃至生生世世,必定会感受无上的快乐。
所以,修行肯定能得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你能不能下功夫。人有了境界的时候,定会散发出慈悲和智慧的光芒,令众生获得无穷的利益,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反之,假如你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感悟和境界都没有,就算偶尔获得一些地位、学位,但这个好景不常,过一段时间也会消失的。
因此,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务必要通过修行获得一些境界。这种境界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必须要下一定功夫。不管你有智慧、没智慧,只要肯下功夫的话,有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获,这是决定的!
可能有人认为:“有些人造了杀生等滔天罪业,但表面上看来,他不仅没有感受痛苦,反而生意兴隆、生活美满,这是否有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呢?”
并没有。如果你去详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现在造的恶因,不一定马上成熟;而他正在感受的乐果,则是往昔善业的果报。所以,因果绝对不会错乱,倘若一个人通过造罪而积累受用,虽然暂时获得了快乐,但终究会感受漫无边际的痛苦。
一个人的幸福美满,若依靠造恶业而得来,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最终痛苦必定会纷至沓来、无法避免。
与之相反,一个人生活艰苦、遭受磨难,若是为了行持善法,那也只是短期的,最终势必会迎来光明。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一些违缘或困难,不要特别去在意、去耽著。
对于无常的苦与乐,没必要患得患失,特别去耽著。当你快乐时,背后肯定有痛苦相伴;当你痛苦时,背后也必然有快乐相随。所以,痛苦和快乐是交杂而生的,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快乐。因而,对今生的一切幸福受用、荣华富贵,我们也不要贪执不舍,理当追随佛陀及前辈大德的足迹,将其如唾液般弃之不顾,一心一意希求正法,甘心情愿承受身体的苦行及精神的磨难。
要知道,超越生死轮回之法,只有佛教中有,而要真正获得它,不经历一丝一毫痛苦,轻而易举就想得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说一般凡夫人,即便是藏汉两地的大成就者,在求法过程中,也难免会经受诸多苦难。不过,修行时越有违缘,就越有动力,以此也可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一点磨难都没有,修行过于顺利,有时候反而容易退失道心。所以,我们要想做个真正的修行人,就一定要随学前辈大德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尽力去排除、去克服,把修持佛法的伟大事业,在今生今世中贯彻到底。心中要默默发这种誓愿。
修行人关键要有一种心力,假如你心力比较强,就算表面上比较弱小,但仍能达到自己的修行目标;可是如果你心力不够,大多数发心都围绕着自己,天天想着“我怎么样吃饭”、“我怎么样成就”……这完全没有一点意义。
好人与坏人同样是无常的:这一点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来阐述。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
能言善辩、知识渊博、智勇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
(二)从出世间方面而言:
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
实际上,无常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就算你现在再有智慧、再有能力,到了一定的时候,也会变得糊里糊涂、任人欺负.
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
所以,在人短短的一生中,有时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人会变成坏人,坏人也会变成好人。
信心和出离心,这二者是佛法的根本。按照噶当派的观点,生起信心主要有四因:一是依止善知识,二是亲近善道友,三是修行无常,四是多看经论。我们也务必要依此而实地修行,否则,今天自己是个修行人,但由于分别念是无常的,明天会变成怎样也很难说。
综上所述,通过这几节课思维无常的各种喻义,大家理当深信:上至三有之顶、下至无间地狱,皆无有丝毫恒常稳固的,都是迁变增减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