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整发心,确定学佛的方向和目标。
1.1 生生世世唯一的生存目标 —发菩提心,度化一切众生:
大乘佛教的目标,就是度化一切众生。 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上师反复强调过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尽管升起真实的菩提心非常难,我们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上课前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2现阶段的目标—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因为出离心可以让我们走上解脱道,也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我们现阶段就是要为了出离心而奋斗。
没有出离心的话,我们就总是不能从轮回中跳出去,并且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所有修行也好,念佛也好,做其他功德也罢,都变成世间法。由于他的动机不是为了得解脱,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的圆满,在这样的基础上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我们要建立出离心。
那怎样才能升起出离心呢?
1.3 通过共同四加行的修法,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四加行包括:
人身难得 寿命无常(已完成)
断除对现世的贪欲心
轮回过患 因果不虚 (即将开始)
断除对来世的贪欲心
外加行中,第一个修法是人身难得,第二个修法是死亡无常,通过这两种修法,可以 断除对现世的贪欲心。
怎么断除?
通过它们,就能知道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以后也不是常住不灭的,而是瞬息万变、变幻无常的,由此就开始真正明白人生的价值,真正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时你会觉得:哎呀!这么难得的一个人身,现在我却得到了,如果我不去修行,仅仅为了满足眼耳鼻舌身的需要,而去追求这些物质生活、追求这些世间圆满,是很不值得的。当有了“很不值得”的念头时,就可以断除对现世的欲望。
1.4 目前的结果与要求
目前的结果:就是要求我们不过度地留恋世间的生活。为什么要说“不过度地留恋”呢?因为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恋,而只能做到不过度地留恋世间。
1.5 检查自己的修行
a)有没有确实觉得人身难得?
b)有没有确实觉得寿命无常,人身非常难得,却很容易失去?
c)如果有,我们是否利用难得是人身和宝贵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以后还要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己检查自己修行的结果。因为每个修法的目标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加之我们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应该很清楚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有没有缩小?如果没有,我们要更加努力。
2 宣讲轮回过患的意义
2.1)虽然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痛苦,但是往往痛苦一过,我们就忘了。为什么忘了呢?
因为欲望,我们希望生命中出现更美好的东西,出现奇迹。所以我们就忽略了过去经历过的很多痛苦。我们以为虽然发生过的有些事情确实很痛苦,但是以后一定会出现更好的东西可以去追求和得到。 很多人都希望这辈子过得好,而眼光稍远一点的人还期望来世也能得到健康、长寿等世间享受。 如果放不下对现世和后世的贪欲心,就无法建立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就不能修解脱法。所以一定要了解轮回过患,断除对现世和后世的贪欲心。
2.2)因为有些痛苦被遮盖了,我们看不到。我们对于生命和世界都只有非常粗浅的了解。虽然也体会到一些轮回的痛苦,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即使在这么一小部分我们能看到的轮回之中,我们也选择了忽略轮回中成千上万的痛苦,只看重寥寥无几的幸福,奔着这为数不多的幸福奋斗一生。所以佛让我们整体的,全方位的去了解轮回过患。了解了之后,我们才会懂得应该怎样去做。
3. 佛教对轮回痛苦的定义
澄清误解:
并不是说轮回中没有任何的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们积累福报,也可以在轮回中享一 些快乐。比如前世的福报,这一世含着金勺子出生,心想事成。但是,现世的幸福,就短短几十年,时间太短暂了。
如果我们以一个比较广大的眼光来观察轮回,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都在感受痛苦,相比之下,能够享受幸福的时间和能够享受幸福生命非常少。所以佛教说轮回是痛苦的。
轮回过患的定义:
“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 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比如,将蜜蜂放在瓶内封闭瓶口,那 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善趣的 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引导文
所谓的“过患”,指这里的一切在缘起上都不合真理,叫做“过”,它的根本动力是无我真实义愚和业果愚。由这两种颠倒力量,或者说根本无明和支末无明的力量所驱使,不断地感召三苦,乃至人间八苦、六道诸苦等。也就是由这种过失导致无数的患难。
选自益西彭措堪布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
4. 轮回的痛苦分三种:苦苦,变苦,行苦。
4.1 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当中; 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4.2 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比如: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非常的快乐,但是正因为如此,分散的时候就会格外的痛苦。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痛苦和快乐永远都在一起。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去寻找一个完全没有痛苦的幸福,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当下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一旦失去的时候,会感受到同等或更大的痛苦。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4.3 行苦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它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总而言之,从三种痛苦的角度来看,三界六道都是充斥着轮回痛苦的。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通过观修有漏皆苦或轮回痛苦,就会升起出离心。
5.思考轮回痛苦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眼光放远一点,去考虑过去和未来,就会觉得确实在轮回中很没有安全感,感到很恐怖。这样的感受是正确的,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
虽然我们不喜欢这样的恐惧感,但是不去思考的话,可能当下我们成功地回避了这些不好的心理反应,但是它使我们变得更愚昧,不解决任何问题。
产生恐惧的感受后我们要怎么办?
5.1)不管有多难受和恐惧,我们必须去面对。这样的感受会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办法。全方面的去思考轮回是非常有必要的。
5.2)不要太看重当下的感受。虽然当下的感受是不太好的,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好的。有时候,表面上当下的感受非常好,但它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很不好的。(如生病时动手术或吃中药)
5.3)用佛教的智慧来突破。
6. 观修轮回过患的次第
人道苦
旁生之苦
饿鬼之苦
地狱之苦
非天痛苦
天人的苦
修法时,在身、口、意的要点做完后,就静下来思维所有生命的基本痛苦——生老病死,以及轮回的三种基本痛苦。思维轮回当中唯一是苦性,没有快乐。所有的安乐终会变成痛苦之因,要对“轮回中没有安乐,唯一是苦”生起定解。所有世间俗人都是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从人道的痛苦开始思维以后,如果感受很深,其它的不修也可以;如果印象不是很深刻,就要去观察轮回里细节的痛苦。
轮回中没有乐,皆是苦,通过强烈的苦的思维,我们一定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