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十)完结篇
— 慈诚罗珠堪布
若自心动,乃至语言、施为运动,见闻觉知,皆是心动。
“若自心动”,如果一个人起心动念,会是一种什么状态?
举个例子,我想说“一杯咖啡”。首先,意识会产生要表达的内容——一个抽象的意象;然后,身体中的气流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脑;大脑引发声带振动,再经由空气传播而说出“一杯咖啡”四个字;最后,对方听到声音,心里也会呈现出相应的内容。就这样,我表达完毕,别人也听懂了。
假如我说完“一杯咖啡”时,对方心里没有出现一杯咖啡的概念,则双方无法沟通。语言不通的人之间就是这样,能听见声音,但无法传递思想。可见,声音只是一种载体,沟通主要依靠的是心,即意识。
密法和藏医都认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功能在大脑。大脑有500个特殊的脉(“500”指数量很多,并非具体数字),这些脉控制着人体的各项器官,器官通过大脑认知外面的世界。这一原理在密法中有着详实的阐述。简单地说,心里先冒出念头,推动气脉明点的气进行流动;气作为推动力,使大脑的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最终,大脑使眼睛、耳朵等器官感受到外面的世界。
“乃至语言、施为运动”。“乃至”二字,表示中间省略了从念头产生、气流运动、大脑变化到眼耳鼻舌等器官感知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心动”之后,经过中间这些运作,产生了说话、做事、走路等运动。
“见闻觉知”,运动包括看、听等感官的觉知。
“皆是心动”,这一切都源于心的活动。心若动,大脑及其他器官会随之而动,人们可以谈话、运动等;心不动,则无法感受外界。如果没有心,所有器官的功能当下消失,身体就会立即变成一堆毫无知觉的物质——尸体。
此处的“心”,指心的本性。虽然让我们看、听、说的不是心的本性,而是心的外表——意识,但意识与心的本性关系密切,其本质即是佛性。因此,也可以说产生念头是佛性在动。准确地讲,佛性当然不会动,但概括而言,这些都是佛性的作用——因为有佛性,所以产生了念头;有了念头,从而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
心动用动。动即其用。动外无心,心外无动。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动本无心,心本无动。动不离心,心不离动。动无心离,心无动离,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动即心用,用即心动。不动不用。用体本空,空本无动,动用同心,心本无动。
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在逐句讲解之前,我们先整体了解一下这段所要表达的思想,以及几个关键字的含义。
达摩祖师在这里想要阐明的是:从感官世界即世俗谛的角度而言,所有的说话、运动、做事等都是真实的;但从心的本质来讲,我们从没说话、运动,从未做过任何事情。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如此,在我们眼里非常真实的东西,其实根本不存在。
像这样分成两个角度,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察方式。举例而言,电影《黑客帝国》中有一个场景,男主角在大街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与物,都与现实生活一模一样、毫无二致;但在他看的同时,这一切根本不存在,全部是电脑程序。
有与无同时存在,互不矛盾,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现空无别”。“现”指各种各样的现象,凡是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人、动植物、山川大地,大至宇宙太空,小至一粒微尘,这一切在我们的感官里都是存在的。从这一层面讲,有善恶因果,有天堂地狱,有现实生活,有你我他……。“空”即空性,是所有现象的本质。从这一层面看,上述一切现象当下都不存在。以上是达摩祖师在这段所阐述的主旨。
这段有三个要点,就是反复出现的心、用、动三个关键字。我们需要明白其基本含义、因果关系,这样才能了达词句的意义,否则就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这里的“心”指光明的心,即佛性、如来藏、心的本性,而非我们现在的意识。若理解为意识,虽然也能解释得通,但层次要浅薄很多,所以不能这样理解。
“用”,字面意思是作用。它不能单独成立,准确讲,是谁在发挥作用呢?是意识。因此,“用”是指凡夫的意识,包括阿赖耶识、末那识(即我执)等。
“动”,即运动。佛性不会运动,因为它没有因果,不是无常的。直接运动的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本体是佛性,因而有时也会说佛性在动。
了解了心、用、动的概念,下面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心动用动。”心动就是作用在动。
所谓“用动”,是指意识从最初尚未发挥作用,到开始发挥作用、产生效果乃至最后消失这样一个从诞生到消失的过程。
何为“心动”?人能看、能听、能说话做事,都是心在运动;心若不动,这一切无法发生。实际上,心动就是用动,即意识在发挥作用。
“动即其用。”“动”,意识的运动,即起心动念;“其”,指代前文的“心”,即佛性、光明、如来藏。这句话的意思是,起心动念是佛性的作用。
下面通过几个比喻来说明心、用、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比喻。将“心”即佛性比作大海,“动”即意识比作海面的波浪。谁在“动”?确切地说,不是大海而是海浪。但海浪是大海的一部分啊,因此既可以说“大海不动,海浪动”,也可以说“大海在动”。两种说法都可以,而前者更为准确。
这个比喻让我们明白,所有的见闻觉知都是表面现象,一如海面的波浪。所谓“动即其用”,是说这些表面现象都是心的本性所产生的作用。
第二个比喻。古筝上的弦,静止时没有声音,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但只是琴弦在振动,此外并没有一个叫做振动的东西。所谓振动,仅仅是琴弦的一种运动。真正发出声音的是琴弦还是振动呢?两者都是,没有弦或弦不振动,都不可能发出声音。
“心”——佛性、光明的心,好比琴弦;眼耳鼻舌身意及其运动好比琴弦的振动,是“动”,同时也是“用”。具体讲,琴弦振动产生的效果是作用,具体发挥作用的是振动。
琴弦的作用是发生振动,是振动产生了声音,没有振动不会有声音,而没有琴弦不可能有振动,因此源头是琴弦。同理,我们现在的意识及一切见闻觉知,都是佛性的作用,全部来源于佛性、光明的心。心开始发挥作用或者说心有了运动以后,如同琴弦振动后发出声音,意识及见闻觉知的一切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动即其用”所表达的含义。
反过来讲,我们说话、做事、发怒的当下,本质上这些并没有发生。就像琴弦发出声音,其实是琴弦的振动使周边空气产生压力波,波传进耳朵振动耳膜,才产生了声音,琴弦本身是没有声音的。又如第一个比喻中,当海面上波涛汹涌时,只有海面的水在动,其下大部分海水依旧宁静。同样,无论我们多么悲伤、愤怒,此时此刻,心的本性上面都没有这些烦恼,它始终如如不动、纤尘不染。
“动外无心”。“动”,指意识;“心”,即光明的心、佛性。除了意识以外,没有佛性。为什么?因为佛性就是意识的本质。没有意识,怎么可能有本质?意识与其本质佛性肯定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分析、表述的时候,可以将其分开,但实际上并非两个,而是一体。
对此,达摩祖师在《悟性论》中曾用冰和水的比喻加以解释。当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水会凝结成冰,而冰的本质永远是水;当温度升高,冰又融化为水,其本质从未改变。“动外无心”中的“动”即意识,好比是冰;“心”即光明的心、佛性,好比为水。水结冰时,除了冰,没有水,此时水以冰的形式存在,二者形式不同,本质一样。因此,可以说冰外无水,“动外无心”——意识以外没有佛性。
烦恼即菩提,也是同样的意思。仇恨、嫉妒、傲慢等烦恼,就像冰一样。当内心充斥着这些烦恼时,心的本质却是光明,如同冰的本质永远不会离开水,只是我们自己未能感受到而已。“烦恼即菩提”蕴含着极其深奥的意义,借由冰与水的比喻,就比较易于理解了。
从本质上讲只有佛性,没有其他。佛性本身具有很多功能,可是在凡夫的感官世界里,佛性成了另外的模样:欲望、愤怒、嫉妒……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无明,导致我们不见本质只见错误的表象,好似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见到的并非真实的颜色。然而,在这些情绪肆虐的同时,它们的本质永远都是智慧和光明。
每年冬天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中,都会展出形形色色的冰雕,它们看起来与实物毫无二致,但其本质始终是水。同样,当我们的心变成仇恨之时,其本质永远都是光明。遗憾的是,普通人无法看到本质,只能感觉到表面的愤怒。佛教所谓的修行,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训练自己,当烦恼涌现时,有能力直接看到它的本质——没有烦恼,只有光明。
“心外无动”,佛性、光明的心之外,不存在意识的动。借用前面的比喻,可以理解为“海外无浪”。人的意识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有时表现为菩提心、慈悲心、出离心等善念,有时表现为欲望、仇恨、嫉妒等烦恼。无论是善还是恶,其本质永远是光明。
简单地说,“动”即运动;具体而言,是意识在运动,“动”指的是意识。“动外无心,心外无动”,意识之外没有光明,光明之外没有意识。这岂不等于说,光明就是意识,意识就是光明吗?是的。所谓烦恼即是菩提,轮回即是涅槃,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动不是心,心不是动。”水结成冰的时候,虽然冰的本质是水,但其形式不是水。水为液体,冰为固体,液体和固体并不相同。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烦恼不是菩提,菩提也不是烦恼。
尽管心的本质是佛性,但世俗人看到的永远是仇恨、嫉妒、傲慢等负面的一面,而无法见到其本性清净的一面。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凡夫只能看到其中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
从究竟意义上讲,胜义谛和世俗谛并不存在。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心的真实面目,只能看到它的一种形式——心的现象。此外,即便谈及现空无别时,现象与空性也不尽相同,有必要分开观察。假如不加分别,很多时候逻辑上是很难讲通的。比如,喝水可以解渴,这是从现象的角度讲。若不分二谛,单从空性来讲,水自然离不开空性,空性能用来解渴吗?空性表示一无所有,怎么解渴?可是二谛分开以后,一个是现象的部分,一个是空性的部分,能够充饥解渴的是现象,而非空性。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动不是心,心不是动”,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形式虽然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
“动”与“心”,二者本质上没有区别,完全一体;但从凡夫的角度看是两个,此时现象与空性不能混为一谈。空性和现象是为未证悟的人划分的,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分别。达摩祖师之所以有时说二者不是一体,有时又说是一体,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动本无心,心本无动。”从空性的角度讲,动本来就没有心,心也没有动。“心”——佛性、光明的心,当然不会运动,否则佛性就变成了无常的。无常的肯定不是佛性,因为佛性是永恒不变的。
“动不离心”。“动”指八识,主要是第六意识,其本质不离佛性、光明的心。这句话和“色不异空”是一个意思,相当于冰不离水、浪不离海。“心不离动”,对于未证悟的人而言,虽有八识,但其本质是佛性,因此光明的心始终存在。成佛以后,八识消失,只有佛性。《心经》有几句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动无心离”,“动”没有什么“心”可以离开的;“心无动离”,“心”也没有什么“动”可以离开的。因为,它们本质上是无二无别的。
“动是心用,用是心动”。八识是佛性光明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佛性、光明的心的运动。确切地讲,光明的心没有运动,但由于意识的本质是光明的心,意识会运动,所以也可以说光明的心会动。
“动即心用,用即心动。”八识的运动是佛性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佛性的运动。这两句与前两句意思相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不动不用。”“动”和“用”都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既没有动,也没有用。
之所以“不动不用”,原因在于“用体本空”。“用”——意识,其本体为空性,因此是不动的,即“不动不用”。但在凡夫的世界里,有动也有用。
“空本无动”,“空”即空性,它远离所有的无常法,故而本身没有运动,没有作用。这是从空性的角度讲。
“动用同心”,无论运动还是作用,二者的本质同样都是光明的心,最终归于光明的心。这是从现象的角度讲。
如同现实世界和梦中世界一样,我们的内在精神也有一真一假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永远在一起:一个是本质佛性、光明,另一个是它的现象、假象。
每个事物都有这样的两面性。譬如一张桌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的物体,这是现象;其本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逐层分析,桌子的本质是分子,分子的本质是原子,原子的本质是原子核和电子……直至基本粒子,其本质又是更小的物质。佛教认为,一切物质的本质,最终都归属于人的意识。外界所有大大小小的物体,包括最基本的粒子,都是我们内心投射出的画面。
对此,目前科学的结论与佛教已非常接近,但是科学家仍在试图寻找一个更具体、更基本的东西。佛教的观点是,基本粒子并不存在,只有相对的基本粒子。因为,所谓的基本粒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所构成,最后一切都会化为能量,而能量也是我们内心投射出来的。简而言之,物质世界跟梦境一样,是由意识创造的一种幻觉。这是佛教的终极答案。
众所周知,物质有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人们肉眼可见的宏观世界中的物质,绝不是它们的本质。对于这一点,佛教和科学不存在任何争议。其实意识也是如此,我们感觉到的各种情绪,与看到的桌子、砖头、建筑物等宏观世界的物质一样,都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表面现象。
意识的本来面目,好比物质的微观世界。物质最后可以分解为能量;意识最基本的本质则是光明的心,佛教称之为光明——这与物理学的光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以说,意识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世界,宏观不是它的本质,微观才是。
物质的微观世界,透过显微镜等可以得知。为此,科学家研发出不同类型的显微镜、粒子对撞机等仪器,用来分解物质,找寻物质的基本构成。而意识的微观世界,只有通过禅定的力量、证悟的智慧才可以感知。佛教徒通过打坐观照自心,寻找内心的本质。一旦真正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当下就会明白所有的想法、念头都是错误的、虚幻的表象,从而可以立即断除由此导致的众多烦恼——这是佛教追求的目标。
以上讲完了“动用同心”,无论动还是用,二者的本质都是心。心又是什么样子呢?“心本无动”,心的本质没有任何作用,也没有任何运动。
实际上,“心”“用”“动”是同时存在、无法分离的。人们与生俱来只懂得看“动”“用”,不懂得看“心”,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现在,我们要通过佛教的修行去看“心”,不看“动”和“用”。
当我们烦恼炽盛,比如正值火冒三丈之际,从“动”和“用”的角度讲,恨不得要打人、骂人,而当下的“心”——烦恼的本质,依然是一片清净、光明。此时,若能看到这个“心”,则愤怒立即变成佛的智慧,人当下就会开悟,这叫做烦恼转为道用。实际上,也不存在转,因为本就如此,“心”永远清净,并非从不清净变成清净。“烦恼转为道用”也就是密法讲的“烦恼即菩提”。达摩祖师反反复复使用“心”“用”“动”三个字,最终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家先从理论上了解,然后再学习方法——如何回避“动”和“用”,直接去看“心”,这叫做观心的修法。若能真正做到三者只看其一,不看其他,则烦恼立即消失,当下就是佛的智慧。
稍微有一点大圆满、大手印境界的人,也会有愤怒等烦恼,但他们会马上去看心的本性。一见到心的本性,仿佛沸水注入冷水后立即平静一样,怒气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找也找不到了。有境界的人通过观心消除烦恼,这是对治烦恼的最佳方法。
对于未证悟的佛教徒来说,当遭遇情感波折、亲人离世、事业不顺等坎坷,感到伤心难过、茫然无措之际,虽然用不上观心的方法,但一定要记得用菩提心、出离心,至少是无常的心去面对,这样也能很快打开心结,走出困境。希望大家能从《恒河大手印》《法界宝藏论》等大圆满、大手印的著作,或者《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等般若经典中挑选一两个偈子背诵下来。每当感到愤怒、郁闷或焦虑时,背一下偈颂,思考一下它的含义,然后静一静,便能很快化解烦恼。
当然了,若是缺乏一定的修行能力,几分钟后烦恼又会卷土重来,但力量会大为减弱。成佛确实不易,然而解决眼前的情绪,只要找对修行方法并稍加努力,并不是很难。
当前,人们的精神疾病日益严重,无论有钱没钱、有名没名,所有人都越来越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不开心。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自己层出不穷、无限膨胀的欲望在作祟。对此,以其他方法很难化解,用佛教的方法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我们一定要把佛法的每一句话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自己遇到烦恼时,若能用佛法予以对治,修行就成功了。假如学了很多、修了很多,烦恼袭来时却仍然束手无策,这种闻思修行无疑是失败的。
佛教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它讲的不是鬼神等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真实的经验和感受,并且已经由无数修行人体验过。我们若能真正学以致用,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同样实实在在的感受。
学佛修行的意义,在于通过佛教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烦恼,并且将这些方法分享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能藉此消除烦恼,这就是自利利他。很多人认为,做慈善帮助他人,必须依靠物质。对有些人来说,物质是很重要;不过对如今大部分人来讲,精神上的救助比物质更重要。我们学佛、发菩提心的目的,不正是为了自利利他吗?成佛可以绝对地自利利他,目前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大的力量,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利利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家要好好修行,将所学的方法转换成自己的经验。否则,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亲身感受,不仅自己需要时用不上,讲给别人听的时候,语言也是苍白而缺乏说服力的。
故经云:“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接着,达摩祖师引用了一段佛经:“故经云:‘动而无所动。’”佛经说:表面上意识在动,所有感官在动——看、听以及感知外面的世界,但本质上并没有动,没有感知。前面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这句话。
如果只站在世俗的立场,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矛盾,虚无缥缈。倘若自己稍微有一点修行体会,就能切实感受到“动而无所动”。当我们“动”,譬如特别郁闷、焦虑、愤怒之时,一经打坐,立即接触到本质,发现心的本性上根本不存在这些。既然不存在,焦虑什么?愤怒什么?所有情绪刹那间便会消失殆尽。
有些人希望依靠别人度过一生,替自己摆平所有问题。这或许可以实现,但基本上很难;即便找到这样的后盾,又能依靠多久?世事无常,况且别人未必有能力搞定一切。我们此生最亲、最可靠的莫过于父母,儿女遇到困难时,他们一定会无条件地尽力给予帮助,但问题是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帮,尤其是内在的精神问题,旁人很难分担。
所以,与其靠别人,不如靠自己。最好的方法是用空性见、菩提心、出离心陪伴自己。尚未证悟之际,当感到孤单、焦虑、难过时,有人在旁陪伴、疏导固然会有帮助,可远不如自己去打坐:想想菩提心、出离心,即使回想轮回痛苦、人生无常等最基本的四加行的内容,也能很快解开心结,渡过难关。若是证悟了当然更好,一切问题都不在话下。
如果自己拥有了这些内在的力量,那么随时都可以派上用场。这样一来,只要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则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过得幸福惬意。不仅自己幸福,还能利益众生,利己又利他。这一切的前提是修行,我们应当趁着还没遇到问题时抓紧训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终日去来而未曾去”,我们整天忙忙碌碌、来来往往,但就本质而言,这都是错觉,如梦境一般,从来没有发生过。
“终日见而未曾见”,每天看到很多东西,但本质上从来没有看。
下面以此类推,“终日笑而未曾笑,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喜怒哀乐、行住坐卧,若懂得看它们的本性,一如梦中的感受和情绪,都是不存在的。以上是佛经告诉我们的。
人们一天到晚终日操劳,同时心里交织着种种情绪。如果不懂得看心的本性,那么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能说没有发生过。但如果懂得看心的本性,则一切只是一种现象——即前文讲的“动”和“用”,在本性的层面上从未发生,因为本性永远清净。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
“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里的“心”,指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意识。佛经讲:道的本质或心的本来面目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意识来思考,因为意识带有严重的无明,没有证悟的智慧。
佛经中经常出现“不可思不可言”这句话,实际上“言语道断”就是不可言,“心行处灭”就是不可思。心的本来面目不可思、不可言,唯有用智慧去看才能感觉到。
“见闻觉知,本自圆寂”,见闻觉知的一切,都属于表面现象,仅仅存在于世俗层面;本质层面上,它们从未产生,也从未存在,因此叫做圆寂。
“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只缘推寻痛痒不可得。”诸如内在意识产生的嗔恨、欢喜,外在肉体产生的疼痛、瘙痒等林林总总的感受,只要用智慧去推究、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根本不可得,本质上从未诞生,也不曾存在,全部都是错觉。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无异于没有任何感受的木头人。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
“故经云:‘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不但嗔堕地狱,喜即生天。’”从世俗的角度讲,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嗔恨令人堕地狱,慈悲使人投生人道或天道。在世俗的世界里,这些因果关系完全正确。
“若知嗔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如果了知嗔恨、慈悲的本质是空性,那么只要不执著,就不会造业。有执著才会造业,证悟空性以后,没有了执著,何来造业?
禅宗经常讲,只要不执著,做什么都可以。对此,大家千万要正确理解,否则会出大问题。有人做了一些坏事,声称“我不执著”。这是不执著吗?当然不是!去医院打个针,就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执著了。连打针都怕,何谈其他?拿不执著当借口,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实际上,不执著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证悟空性,深刻体会到没有任何可以执著的东西,达到此种境界才是真正的不执著,才是真的放下。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略标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若不见性,讲经决无凭,说亦无尽。”若自己尚未证悟便去讲般若、中观等佛法,则根本毫无凭据,无非说了一堆理论而已;而理论是讲不完的,说再多也没有用,因为自己未有实际体悟,抓不住佛法的核心要点。
中观和阿毗达磨的一些理论,在古今哲学中都有近似的观点,现在更不乏这类思考方法,但它们并未达到佛教这般深奥的境地。因此,未证悟而去讲经说法,顶多涉及哲学层面而已,根本不可能传递佛法的真正内涵。
“略标邪正如是”,自己还未证悟的情形下,很难宣讲真正的空性,最多略微讲讲何为邪、何为正,诸如不信因果为邪,相信因果为正,哪些是十不善,劝人行善断恶,等等,仅此而已。
“不及一二也”,这些善恶因果的内容,在整个佛法中所占比重极少,大约不到千分甚至万分之一二。佛教真正的核心是佛性——光明和空性,未证悟时只能涉及很浅薄的层面,根本没有能力传讲如此深奥的内容。
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这是本论末尾的一首颂词。
“颂曰:心心心,难可寻”。为什么有三个“心”?我个人理解,它们分别代表过去的心、现在的心和未来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哪一个心,我们都很难找到其本质,很难把握住它。因为人心极易变化,加之看不见、摸不着,不像外界的物质那样容易把控,因此要定义它很困难。
“宽时遍法界”。“宽时”,即证悟之时。心证悟时,可以完全融入法界。
“遍法界”,意即法界与心的本性永远无法分开。法界不是单空,它既是空性又是光明,光明的这部分是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心与法界融为一体,法界多宽,心的本性光明就有多宽;法界无边无际,心的本性光明也无边无际。那时,心与法界一样能容纳所有的事物,即便被人打骂、挖苦、诽谤,也能全然包容,毫不在意。
“窄也不容针”。“窄”,指尚未证悟时。此时,人的心量极其狭小,小到连一根针都容纳不下。凡是未开悟之人,天生就是如此,事事斤斤计较,有人说自己一丁点儿坏话,或者看自己的眼神稍微不对,立即暴跳如雷:他凭什么这么说我?他为什么这样看我?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接受不了。
一言以蔽之,“心”宽时与法界一般广阔,窄时却容不下一根针,如此奇特的东西,确实难以定义,所以说“心心心,难可寻”。
“我本求心不求佛”,达摩祖师说,我本来就是求自己的心,不求外面的佛。意思是,我不会向外寻求,而是向内证悟自己的心,自心就是佛。
“了知三界空无物”,我知道欲界、色界、无色界,亦即整个世界空无一物——万事万物都是空性。外在没有佛,所以我不会向外求佛。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若想求佛,只需求自己的心,因为我们的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其本质就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我本来就是求心,心是什么样子呢?“心自持”,意思是心(即佛性)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维持着自己的状态,不会有任何变化。虽然用了“求心”,但其实并不需要求,而是发现自己心的本性,因为它恒时存在。这是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内容。
“求心不得待心知”,这句是讲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空性,意思是,求心的时候得不到真实的心。“不得”,即得不到,指的正是般若空性。“待心知”,让我们的心去了知般若空性,意即证悟。
以上两句,完整涵盖了第三转法轮的佛性和第二转法轮的空性。“我本求心心自持”,讲心的光明永远存在;“求心不得待心知”,讲求心时,发现原来心的本性犹如虚空、法界一般,只需让心去感知、去觉悟即可。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佛性是从自己内心中发现,而非由心外得到的,想去心外觅佛的念头一旦产生,罪过便开始滋生,这个人也就成了达摩祖师口中的外道。
偈曰:
吾本来此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结尾这首偈子,在《坛经》中也曾出现过。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达摩祖师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开法会,不是化缘,而是为了传扬大乘的顿教法门,救度迷茫众生。
“一华开五叶”,关于此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一华”指禅宗,即达摩祖师的顿教法门;“五叶”,指后来禅宗所演变的五个流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和云门宗。第二种解释,“一华”,指达摩祖师自己;“五叶”,指从禅宗二祖慧可到六祖惠能之间的五位大师。
“结果自然成”,禅宗的五个流派也好,五位祖师也罢,他们都会继续弘扬达摩祖师的法脉,令成千上万人藉此证悟心的本性,最终成佛。
以上,达摩祖师的《血脉论》宣讲完毕。
三、结语
作为达摩四论之一的《血脉论》,言辞简练,含义深刻,其深度超过了许多经论,甚至接近于大圆满、大手印。本人从大圆满、大手印、第三转法轮的经论的角度去理解《血脉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诸位读者学习了《血脉论》《坛经》等内容之后,至少能够对证悟有一定了解,将来必定会对证悟有所帮助。更具体、系统的修法,可以在学完这些之后,到大圆满、大手印等密法中寻找,这样就更圆满了。
《血脉论》贯穿始终的核心思想是心的本性,这也是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主要内容。无论从世俗层面还是解脱层面,了解自己心的本性都十分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此生最重要的无外乎健康、幸福和财富。前两者都与自己的心、意识息息相关。对于向往解脱之人而言,证悟心的本性意义更为重大,因为这是获得解脱的唯一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修行,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
该怎么努力呢?一是闻思修行,同时尽量积累福报;二是励力忏悔,清净罪业;三是修上师瑜伽,祈祷上师。总而言之,要尽量创造证悟的各种条件,因缘成熟时自然会证悟。我们有生之年未必能在世俗领域取得很大成功,可是在修行方面下功夫的话,一定会有所成就!届时,我们既可以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同时也找到了极具意义的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
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希望证悟,请诸位善加把握!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