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过患 2 – 三大根本苦

  1. 认识轮回本体的重要性    

要根治轮回之病,首先要清楚轮回的本体是什么,这样对轮回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就可以建立出离心,建立修行的基础。 • •在了解轮回的本体时,首先应该不建立任何观点 – 即不说它好,也不说不好,而是通过理性观察,便可一知究竟:若是不好,不好在哪里;若是好,又好在何处。最后会得出结论的。

2. 观察轮回的总体过患

佛并不是说轮回中没有任何的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们积累福报,也可以在轮回中享受一些快乐。但是即使我们现世是幸福的,时间却太短暂了。而且, ● i.如果我们以一个比较长远的眼光来观察轮回,就会发现轮回中大部分时间是痛苦的,相比之下,幸福的时间非常少。 ● ii.如果我们以一个比较广大的眼光来观察轮回,就会发现轮回中大部分的生命都在感受痛苦,相比之下,享受幸福的生命非常少。 ● •如果没有智慧,没有修行功德,轮回就是封闭式的,把所有有情众生关闭于其中,轮转不息,永远不能逃离,这就是轮回的真实状况。

3. 轮回总过患之三根本苦

轮回里的一切有情无不受着“三苦”——苦苦、变苦、行苦的折磨。但人类感受得更为明显,故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将其安立在“人类之苦”里。大恩慈城罗珠上师的开示视频里也是主要针对人类来讲的三根本苦,所以此处关于三根本苦的观修也以人类为主。

3. 1) 苦苦 所谓苦苦,是指苦上加苦,即明显的痛苦。地狱、饿鬼等三恶趣众生,就长劫饱受着苦苦的煎熬。 • •对于人类而言,就是大家公认的痛苦。 比如生病,破产,失去亲人。是指前面的痛苦还没有烟消云散,后面的打击又接踵而至,可以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说,麻风病还没有痊愈又生毒痈,毒痈还没有好转又生疮;父亲不幸逝世,紧接着母亲又撒手离去;被怨敌抢劫一空,又加上心爱之人命归黄泉。在这个轮回中,无论是生在任何地方,都唯有以苦上加苦而消磨时光,连一刹那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的机会也没有。

3.2) 变苦 • 即变化而产生的痛苦。是指现在虽不觉痛苦,但乐不久长,终要变化,当不再拥有以前那些所谓的快乐时,会倍觉痛苦。 • •世俗人认为的快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痛苦。比如: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非常的快乐,但是正因为如此,分散的时候就会格外的痛苦。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痛苦和快乐永远都在一起。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去寻找一个完全没有痛苦的幸福,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当下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一旦失去的时候,会感受到同等或更大的痛苦。 • •现在的人们所拥有的片刻快乐也是瞬息万变,可以说转眼间就会变成痛苦。比如说,本来食用对身体有利的饮食以后,正当觉得吃饱喝足、心情愉快的时候,没想到胃肠里生了寄生虫,突然染上了严重的浪踏病,痛苦不堪。正当快快乐乐的时候,忽然间,怨敌赶走了家畜、大火烧毁了房屋、病魔缠身或者听到别人的恶语中伤等等,顷刻之间就会乐极生悲。从这一点来说,在这个生死轮回中,表面拥有的安乐、幸福、名誉,其实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恒常性、稳固性,终究离不开痛苦。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轮回生起厌恶之心。

4.  总结

在《入胎藏会》中说:“此等皆是舍苦求苦,唯是苦生,唯是苦灭,诸行因缘相续而起。如来了知故,说有情生死之法,诸行无常,非真究竟,是变坏法,不可保守,当求知足,深生厌患,勤求解脱”。 •在这人世间,人们都是舍一苦又求一苦,这里只是苦在生,也只是苦在灭。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是苦在生,身心受逼恼是苦苦,快乐是变(坏)苦,任何时处都是行苦;而任何事情灭去也只是苦在灭。因此,这样由烦恼和业所支配的、所变现的法全都是苦。诸法生时是苦生,诸法灭时是苦灭,唯一只是苦在生灭、苦在相续。这一事实从人生的八苦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几次共修中详细学习人生八苦) •由于因缘发生的这些有漏法的运行都是不断地在出苦,任何一个可意的地方都没办法保持,佛知道这个的缘故,就说有情生死的法,这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在这个有漏生的变现当中,任何一个东西都持不住,都不是究竟的,都是坏灭的,都是保不住的。所以应当求知足,应当把现世的追求全部都退下来,有一点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对于这世上的一切法应当深生厌患,因为从最初受生到最后死之间全都是苦啊。对于苦不应当追求,应当厌患,应当希求从中解脱,不能再做白日梦,以为这里面真的有乐可得。 •摘自~ 益西彭措堪布 《佛为阿难说人处胎会讲记》

轮回过患 1 – 总说轮回的痛苦

1。调整发心,确定学佛的方向和目标。

1.1 生生世世唯一的生存目标 —发菩提心,度化一切众生:

大乘佛教的目标,就是度化一切众生。 有了菩提心才能够救度众生。上师反复强调过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尽管升起真实的菩提心非常难,我们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上课前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2现阶段的目标—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因为出离心可以让我们走上解脱道,也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我们现阶段就是要为了出离心而奋斗。
没有出离心的话,我们就总是不能从轮回中跳出去,并且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所有修行也好,念佛也好,做其他功德也罢,都变成世间法。由于他的动机不是为了得解脱,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的圆满,在这样的基础上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我们要建立出离心。
那怎样才能升起出离心呢?

1.3 通过共同四加行的修法,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四加行包括:

人身难得 寿命无常(已完成)
断除对现世的贪欲心

轮回过患 因果不虚  (即将开始)

断除对来世的贪欲心

外加行中,第一个修法是人身难得,第二个修法是死亡无常,通过这两种修法,可以 断除对现世的贪欲心。

怎么断除?

通过它们,就能知道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得到以后也不是常住不灭的,而是瞬息万变、变幻无常的,由此就开始真正明白人生的价值,真正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这时你会觉得:哎呀!这么难得的一个人身,现在我却得到了,如果我不去修行,仅仅为了满足眼耳鼻舌身的需要,而去追求这些物质生活、追求这些世间圆满,是很不值得的。当有了“很不值得”的念头时,就可以断除对现世的欲望。

1.4 目前的结果与要求

目前的结果:就是要求我们不过度地留恋世间的生活。为什么要说“不过度地留恋”呢?因为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不可能做到根本不留恋,而只能做到不过度地留恋世间。

1.5 检查自己的修行
a)有没有确实觉得人身难得?
b)有没有确实觉得寿命无常,人身非常难得,却很容易失去?
c)如果有,我们是否利用难得是人身和宝贵的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以后还要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己检查自己修行的结果。因为每个修法的目标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加之我们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应该很清楚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有没有缩小?如果没有,我们要更加努力。

2 宣讲轮回过患的意义

2.1)虽然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痛苦,但是往往痛苦一过,我们就忘了。为什么忘了呢?
因为欲望,我们希望生命中出现更美好的东西,出现奇迹。所以我们就忽略了过去经历过的很多痛苦。我们以为虽然发生过的有些事情确实很痛苦,但是以后一定会出现更好的东西可以去追求和得到。 很多人都希望这辈子过得好,而眼光稍远一点的人还期望来世也能得到健康、长寿等世间享受。 如果放不下对现世和后世的贪欲心,就无法建立出离心;若无出离心,就不能修解脱法。所以一定要了解轮回过患,断除对现世和后世的贪欲心。

2.2)因为有些痛苦被遮盖了,我们看不到。我们对于生命和世界都只有非常粗浅的了解。虽然也体会到一些轮回的痛苦,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即使在这么一小部分我们能看到的轮回之中,我们也选择了忽略轮回中成千上万的痛苦,只看重寥寥无几的幸福,奔着这为数不多的幸福奋斗一生。所以佛让我们整体的,全方位的去了解轮回过患。了解了之后,我们才会懂得应该怎样去做。

3. 佛教对轮回痛苦的定义

澄清误解:
并不是说轮回中没有任何的幸福和快乐。如果我们积累福报,也可以在轮回中享一 些快乐。比如前世的福报,这一世含着金勺子出生,心想事成。但是,现世的幸福,就短短几十年,时间太短暂了。
如果我们以一个比较广大的眼光来观察轮回,就会发现大部分的时间和生命都在感受痛苦,相比之下,能够享受幸福的时间和能够享受幸福生命非常少。所以佛教说轮回是痛苦的。

轮回过患的定义:

“所谓的轮回,就像陶师手中的 轮盘、井中的水车、瓶中的蜜蜂一样接连不断地旋转。比如,将蜜蜂放在瓶内封闭瓶口,那 么蜜蜂只能在瓶中飞来飞去。同样,无论生于善趣或堕入恶趣都超不出轮回的范围。善趣的 人间天境如同瓶内上面的空间,三恶趣就像瓶内下面的空间,六道众生就这样以有漏的善业和不善业为因,连续不断地投生流转,为此叫做轮回。”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引导文

所谓的“过患”,指这里的一切在缘起上都不合真理,叫做“过”,它的根本动力是无我真实义愚和业果愚。由这两种颠倒力量,或者说根本无明和支末无明的力量所驱使,不断地感召三苦,乃至人间八苦、六道诸苦等。也就是由这种过失导致无数的患难。

选自益西彭措堪布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

4. 轮回的痛苦分三种:苦苦,变苦,行苦。

4.1 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两个苦字说明了痛苦中的痛苦,真正的痛苦,也就是常人都能觉察的苦。它很明显、很粗大。苦苦主要存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当中; 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4.2 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比如: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非常的快乐,但是正因为如此,分散的时候就会格外的痛苦。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痛苦和快乐永远都在一起。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去寻找一个完全没有痛苦的幸福,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当下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一旦失去的时候,会感受到同等或更大的痛苦。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4.3 行苦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因为它很细微,所以我们的感官对它的生灭没有明显的反应。但它却像火车的车头一样,牵引着后面的痛苦,也就是说,它有能力导致其它痛苦的产生,因为它是有漏法。行苦主要存在于色界与无色界中。虽然色界和无色界没有痛苦快乐,但却是无常的,所以,这两界的众生只会有行苦,而不会有苦苦和变苦。

总而言之,从三种痛苦的角度来看,三界六道都是充斥着轮回痛苦的。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通过观修有漏皆苦或轮回痛苦,就会升起出离心。

5.思考轮回痛苦的结果是什么?

如果眼光放远一点,去考虑过去和未来,就会觉得确实在轮回中很没有安全感,感到很恐怖。这样的感受是正确的,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

虽然我们不喜欢这样的恐惧感,但是不去思考的话,可能当下我们成功地回避了这些不好的心理反应,但是它使我们变得更愚昧,不解决任何问题。

产生恐惧的感受后我们要怎么办?

5.1)不管有多难受和恐惧,我们必须去面对。这样的感受会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办法。全方面的去思考轮回是非常有必要的。

5.2)不要太看重当下的感受。虽然当下的感受是不太好的,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好的。有时候,表面上当下的感受非常好,但它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很不好的。(如生病时动手术或吃中药)

5.3)用佛教的智慧来突破。

6. 观修轮回过患的次第

人道苦
旁生之苦
饿鬼之苦
地狱之苦
非天痛苦
天人的苦

修法时,在身、口、意的要点做完后,就静下来思维所有生命的基本痛苦——生老病死,以及轮回的三种基本痛苦。思维轮回当中唯一是苦性,没有快乐。所有的安乐终会变成痛苦之因,要对“轮回中没有安乐,唯一是苦”生起定解。所有世间俗人都是以快乐开幕,以痛苦告终。从人道的痛苦开始思维以后,如果感受很深,其它的不修也可以;如果印象不是很深刻,就要去观察轮回里细节的痛苦。

轮回中没有乐,皆是苦,通过强烈的苦的思维,我们一定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心。

寿命无常 7 猛厉希求

›强烈的思维,很强烈地在生活当中随时随地很认真和专注地思维。在一段世间当中,这个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随时随地的意思是,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想我今天会不会死亡,也许会。如果全世界七十亿人每一天都这样思考的话,那么每一天死亡的十六万人,虽然是最后一天,但他们的生命也许超过了他们之前所有的时间。但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观念,所以最后一天的时间也浪费了。 ›

另外一个我们出差旅游到了某一个地方,然后离开的时候,比如说离开酒店退房的时候我们就要想,这一生当中住这个酒店就是最后一次,我再也不会回来的,这样想对我们有帮助。 ›

很多其它的方法,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因为无常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容易看到的听到的事实,到处都有,生活当中充满了无常,生活当中没有一个不是无常的。所以我们拿任何一个作为思考的资料都可以。

›强烈地随时随地去思考,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不必要的事情我们不会去做的,至少我们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考虑一下,这件事情真的是要去做吗?这件事情对我的生命当中真的有用吗?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我们会思考的长远一些,本来我们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没有必要去做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

›修无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是很容易的。容易的意思是说,里面没有太深奥的道理,全部都讲的是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之前没有想到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的积极,变得更加的乐观。无常本来就是一个悲观的东西,表面上是悲观的东西,最后可以让我变成积极的乐观的人。

寿命无常 6 死期不定

›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记得《窍诀宝藏论》里有个教证说:“今生琐事死亦无完时,此起彼伏如同水波纹,死时是否有用当慎思,今起当修解脱之菩提。”我们今生所忙碌的诸般琐事,即使到命终也不会有完结之时,一件做完,马上又有另一件,犹如水中波纹般连绵不断。所以,我们对此应当慎重思维,看自己兢兢业业所做的这一切,临死时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那从今天开始,就应该改变方向,去修持能令自己解脱的菩提之道

在生活中观无常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禅定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 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 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

›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因此,我们应时时以无常观督促自己,通过各种教证、公案来观修无常,若能如此,久而久之,生起无常观也并不难。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涅槃经》中也说:“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