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者的100句心髓 — 顶果钦哲法王讲述 (七)

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13

心无旁骛地专注於修持殊胜的佛法,

听瑞的人们啊,

它将在死亡之后引导你。

正盛之青春年华赐予我们健康和力量,热切地想要享受人生。我们怀著不灭的热忱,竭尽所能地来增加财富与权势。对一些人来说,达成自己的目标,同时意味著要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将了悟,所有占据我们心神的事物,是多么虚荣无益。唉,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要回头已经太迟了。

至美的事物从未能够诱惑死亡,至钜的财富无法贿赂它,至大的力量或权势无法迫使死亡等待片刻。一国之君也必须遵循它的召唤。它将卸除将军的武装,即使他拥有一个威力强大的军械库。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在一生中所获得的灵修觉受,是唯一的助力。

赶快!让我们在老迈夺走体能与智力之前修行。让我们背弃凡俗生活的迷惑与幼稚散乱,全心修持佛法。那么在死亡时,就会如无与伦比的冈波巴大师所说的:“最好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悟究竟本质,即法身。中等的情况是,我们肯定将投生净土,充满喜乐,如同孩子回归家园。最差的情况是,我们将了无悔恨,因为我们已遇见上师,并如实地修持他们给予的法教。”让我们从此时此该开始准备,在死亡的时刻,我们所领受的法教将能够派上用场。

  14

因果业报的真理必然使行为结出果实,

听瑞的人们啊,

避免所有负面与邪恶的行为。

假若死亡只是意味著,我们将如水被干涸的地面吸收,或如熄灭之火焰般消失,那么我们可以不去在意死亡。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死亡之时,我们舍弃了肉身,却保留了心识:这个心识在死亡与投生之间的过渡状态中–称为中阴–游走。

在中阴状态下,我们没有有形的身体,无法如常地使用五种感官。我们被迫脱离父母和朋友的陪伴,如同一根从一团奶油中抽出的毛发。尽管如此,有一件事物却如影随形: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如果恶行较多,我们将无法逃脱轮回下三道的痛苦。相反地,如果善行较多,我们将投生上三道,继续朝解脱迈进。当我们的心在中阴多变的体验里游走的时候,我们既无法选择去做有利於自己的事,也无法从从容容地决定要走哪一个方向。我们没有出路。如同风中的羽毛,我们受到自身业力的迫使,被死亡的士兵拖著走。我们没有暂时喘息的片刻,好让自己振作起来。我们无法随意停留或离去。我们的心神被抛过来丢过去,不听我们使唤。

要了解并相信因果法则主宰宇宙和一切众生,这一点是重要的。密勒日巴尊者说,如果他能够全心奉献於佛法,并在一个生世中获得证悟,乃是他确信业之法则的缘故。每一个行为无可避免地都会有一个结果。我们行善或行恶的痕迹,留存於心识的下层。要消除恶行的痕迹只有两个方法:一是经受恶业所带来的自然后果–痛苦,二是在可怕的业果出现之前,有适当的对治解药来清净恶业。

当上师告诉我们,所有的善行和恶行具有不可避免的后果的时候,我们听得清楚明白,但不是真正相信他的话。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我们就不敢犯下最微小的恶行,反而会大大地著重於从事所有的善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善行。难道一个人会去管金块有多小而不珍视它吗。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证悟者的100句心髓 — 顶果钦哲法王讲述 (六)

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11

你出生那天,死亡便开始接近,

听瑞的人们啊,

切记,没有任何时间是可以挥霍浪费的。

婴儿的诞生乃天下一大乐事。然而,没有任何事物能够阻挡婴儿逐步迈向死亡的过程。在他的一生当中,无论他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方向,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他免於一死。俗话说:“太阳渐行渐远,西山之阴影则渐行渐近。生命愈是开展,死亡愈是逼近。”

当婴儿成长为青少年,他仍然认为自己来日方长。这真是大错特错!不断地把事情延后再做是愚蠢无知的。死亡可以在任何时刻降临。每一次呼吸,就更加趋近死亡一步,如同一支被领进屠宰场的动物,每走一步,就离死亡愈近。

今生只有一次;来生则无可计数。切勿牺牲无数的来世,来追求今生虚幻的安乐。如果我们日复一日地忽视佛法的修持,在死亡的时刻,我们将懊悔万分,而且为时已晚。一个垂死之人能够开始修行吗?当下即是献身於修行的时机。在死亡时刻,修行的觉受是唯一能够帮助我们的事物。

  12

从根本而言,没有所谓的迷妄,它的生起只是暂时的,

听瑞的人们啊,

检视造成迷妄生起的原因的本质。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擦洗黑炭,都无法把它洗成白炭。我们可以想象无明是自性的一部分,如同黑色是煤炭的一部分。果真如此,无明和迷妄就无法被根除。事实上,无明和迷妄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它们无法改变我们本俱的自性–佛性。佛性如黄金般纯然且不受改变。无明至多可以暂时遮蔽佛性,但佛性本质却不会改变。

在某些因缘之下,无明暂时形成,一如天空的云朵,暂时遮蔽了太阳的灿烂光辉。但当我们飞向云朵,进入云朵之时,却无法触摸到云朵。在这之前,云朵不存在,最后也将消逝在稀薄的空气中。至於太阳,则从未改变,完全没有受到云朵的影响。

无明制造的障蔽是偶然生起的,是短暂的,是无可执取的。它们无法改变或影响我们的本然自性,也不是本然自性的一部分。无明,一切迷妄之根源,诱惑众生进入轮回。然而,无论无明看似多么坚实,它也从来不具有一丝一毫的实相。既然无明从未生起,那么它也无法存在,更别说去止灭它的存在。一旦对於空性的了悟去除了无明的障蔽,成佛之自然本质将显现。一旦风吹散了云朵,从未停止照耀的太阳将显露出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证悟者的100句心髓 — 顶果钦哲法王讲述(五)

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9

故乡和土地如同牧民的放牧地,

听瑞的人们啊,

切勿深深执著。

我们称自己的出生地为故乡。然而事实上,在六道轮回之中,没有一处不是我们的故乡,因为我们曾在那么多地方投生那么多次。如同牧民随著季节迁移营地,我们每一次投生,就换一个家乡。执著於某一片土地有什么意义呢?

  10

六道轮回中的众生都曾是照料过你的父母,

听瑞的人们啊,

切勿对他们生起“我”和“我的”的想法。

我们和一切众生共享六道轮回这个故乡。在无限的过去生世中,每个众生都曾是你的母亲、你的父亲、你的朋友或你的敌人。因此在短暂有限的今生中,去分别你喜爱的朋友和你想要摆脱的敌人是毫无意义的。对於朋友、敌人、死板狭窄的见解,加深了执著与嗔恨,遮蔽了你的心。

我们紧抓著“我”及“我的”概念不放,并盲从因这些概念而生起的喜爱与嫌恶的情绪,使我们累积了恶业。让我们停止这种作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证悟者的100句心髓 — 顶果钦哲法王讲述(三)

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5

家人如同市集上的人群般短暂,

听瑞的人们啊,

切勿争斗阋墙。

家人之间的联系如同市集人群的聚合般短暂。在我漫长的一生当中,我不只一次亲眼目睹夫妻、亲子反目。大家庭往往是强烈执著与嗔恨上演的地点;这些执著与嗔恨经常引发争执与怨恨。当家庭出现纷争的时候,光是一些片刻的敌意或成见,就可能导致紧张的场面,而使一些家庭成员仿佛被邪魔附身般,彼此杀害或自杀。

当男人和女人因业力结合时,他们应该为了和谐共处而努力。争吵一点好处也没有–它们为每一个陷入争执的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你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和颜悦色地对待所有的家庭成员,以身作则地用慈爱一点一滴地让家人亲近佛法。

在寺院中,许多比丘或比丘尼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让大家感觉彼此团结一致,持守良好的戒律是重要的。和谐的寺院社群是构成佛法的基础。

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弟子与上师维持圆满纯净的关系(这种心灵上的联系在梵文中称为“三味耶”(samaya),他们在修行道上将不会遭遇任何障碍。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已跨越了金刚乘的门槛,在同一个坛城中心,从同一个上师处接受灌顶,成为修行道上的兄弟姊妹。因此,我们之间所发生的任何争执与不睦,都是严重的错误。如果参加金刚乘竹千(drupchen)大法会的人爆发争执,那么在爆发争端的刹那,整个法会就被糟蹋了,如同一罐被落入老鼠染污的牛奶,因不洁而无法饮用。

 

6

钱财如同魔术表演,不过是诱惑与欺骗,

听瑞的人们啊,

切勿被贪欲的绳结系缚捆绑。

巨大的财富、精致的华服和美食–即使你拥有你所渴望的每一件事物–都无法永久。有所积聚,势必有所耗尽。无论你积累多少财物,迟早都会用尽。权势和地位也是如此,有起必有落。没有人能够永久占据相同的位阶。所有的聚合注定以分离为收场。在某个时刻,十万人聚集在一起,但几个小时之后,他们解散。生命是短暂的,出生无可避免地皆以死亡为终结。可曾有过任何一个生命逃离死亡?

某个人在累积了巨大财富之后,或许会心满意足地回顾自己的成就,并骄傲地想著:“我是一个富有的人。”然而,他也可能如此深刻反思:那些财富有哪些、有多少是靠著谎言、欺骗、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获取来的。长远来看,这些负面行为只招致痛苦。

只要是以诚实正当的方法来获致财富,用之於正途,那么财富本身并不邪恶。财富可以纾难解困,可以供养三宝,可以资助僧团,以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些因善心人士资助而受益的人不可贪婪,应把领受的财物仅仅用於修行。施者与受者双方都应离於执著,把财产视为在梦中获得的虚幻礼物。从究竟的观点来看,财富本身不具有真实的存在,同样的,你透过布施所获得的功德,也不具实体,也不是真实的。但是,它仍然能够带领你臻至成佛–成佛的一个面向,即是离於对所有现象的执著。

然而,一旦你被贪欲控制支配,你的双手就会被贪欲系缚,你的心就会被贪欲封闭,不但无法布施,甚至连目睹他人慷慨布施也会令自己痛苦。这种态度制造了投生饿鬼道的因缘。在饿鬼道的众生,无时无刻不受饥渴的煎熬。

强烈的执著甚至会使我们落入地狱道,承受剧烈痛苦。在佛陀住世期间,一个拥有一只美丽托钵的比丘过世了。由於这位比丘对托钵具有强烈的执著,因此甚至在遗体被焚化前,就投生为一条毒蛇。这条毒蛇一出生,就盘蜷在托钵内,对所有接近的人发出威吓的嘶嘶声。这件事传到佛陀耳中。佛陀说明了那条蛇的来由。然后,佛陀用真言规劝毒蛇弃绝恶念。结果那条毒蛇立时离开托钵,逃入森林。然而毒蛇的执著与嗔恨仍然十分强烈,以至於火焰从它口中冒出。它死了以后,即刻投生炎火地狱。在同一刹那,火葬比丘的柴堆被点燃了。於是,同时有三把火–毒蛇口中之火,地狱之火、火葬柴堆之火–燃烧著。人们替那个不幸的比丘取了一个绰号“燃三”(He who burned three times)。

在早晨供养水供食子、於傍晚供养烹煮食物的炊烟,可以纾解饿鬼道众生的饥渴巨苦,尤其当我们用大悲心来做这些供养的时候,效果更大。

爱和了无执著是真正的慷慨布施的基础。我们应该慷慨大方,尽可能地布施给那些急需帮助的人。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证悟者的100句心髓 — 顶果钦哲法王讲述(二)

上师是一切加持之源,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之总集。《修行百颂》是十一世纪的伟大学者帕当巴桑杰的心灵证言,由顶果钦哲法王加以论释。其意义深奥又简明易懂。诚挚认真的修行者将发现,这些偈颂中的所有教导,都是正统佛法修持不可或缺的精髓。

3

把今生的身、心、灵献给三宝,

听瑞的人们啊,

来自三宝的加持必会生起。

对三宝及总集三宝於一身的上师所生起的全然信心,将使心如同清澈平静的湖水,可以清晰地映照加持之月。有了这种信心的力量,我们的心将安住於三宝所赋予的宁静沉著之中。如此一来,无论情况是好是坏,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4

忘却今生的目标,转而把焦点集中於来世,

听瑞的人们啊,

那才是最崇高的目标。

用只顾今生、只追求自己的健康、长寿、舒适的狭隘眼界来修持佛法,是徒劳无益的。相反的,你应该努力思惟自己在所有来世之中,将面临什么样的状况。你不应该只思及自己的未来,也要考虑所有众生的未来。无论你做什么,行为背后的意图决定了结果的善恶,如果你要掌控和转化你的心–毕竟,这是佛法的目标–那么先检视那些潜在的意图和念头是重要的。你修持佛法究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为了自己去寻求快乐,避免痛苦,常是我们的第一考量。但是如果你往后退一步。把自己视为无限有情众生的一个,那么你个人的渴望和恐惧就显得微不足道。正如你渴望获得快乐一般,所有其他众生也渴望安乐。然而,在他们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几乎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会为他们带来痛苦。如果他们能够听闻和遵循深奥的佛法法教,那么他们将如同盲人恢复视力一般地了解到,只有善行能够为自己和他人、为今生和来世带来安乐。小心谨慎地从事善行,避免恶行,是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获得证悟的永久安乐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如果你没有把这个真理完全融合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那么你声称希望帮助他人,也是徒然。

这是为什么当你遵循法教,并付诸实修的时候,必须如此思惟:“愿我获至证悟,把这些法教传予一切众生,引领他们证得佛果。”而不是怀抱著自己将因为博学多闻而受人敬重或有所回报的想法。

如果你的心趋向如此正面的目标,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你所说的话语,你所从事的行为,将如仆役服从主人的命令一般,会自然而然地朝同一个方向前进。但如果你的心是散漫的,充满执著、嗔恨和无明,那么无论你做了几百万次大礼拜,或持诵几百万次咒语,都形同享用掺杂了毒药的美食。这不是我们趋近成佛的方法。

试著在任何情况下,努力持有圆满纯净的念头,那么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行为,也都能保有它的正面力量直至证悟,如同落入海洋的水滴,能够和海洋一样长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