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一讲)

因果的奥秘(21/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丁二、白业果分二:一、白业  二、果

思惟白业果分二:一、白业;二、果。

戊一、白业分三:一、略说  二、广说  三、殊胜十善业

己一、略说

今初。《本地分》说: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起过患欲解,起胜善心,若于彼起静息方便,及于彼静息究竟中,所有身业。语四、意三,亦皆如是。其差别者,谓云语业及云意业。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对于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生起过患欲解,生起殊胜善心,对这些黑业发起静息方便以及静息究竟。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有身业,就是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的白业。举例来说:了知杀生的过患,即“对杀生起过患欲解”;与贪嗔痴的杂染心相反,和无贪、无嗔、无痴俱行,即“对杀生起胜善心”;受持不杀生戒律仪,防护自己的相续,即“对杀生起静息方便”;远离杀生,即“对杀生静息究竟”。其余的语四善业、意三善业都是如此,差别在语业或意业。比如:什么是离妄语?即:对妄语生起过患欲解,生起欲离妄语的殊胜善心,对妄语发起静息的方便,以及对妄语静息究竟。对于从初始到究竟的所有语业、意业,也应如此了知。

己二、广说

事及意乐、加行、究竟,如应配合。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事者,谓他有情;意乐者,谓见过患,起远离欲;加行者,谓起诸行静息杀害;究竟者,谓正静息圆满身业。以此道理,余亦应知。

白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应当一一配合而了知。例如:远离杀生业道中,事,是其他具有生命的有情;意乐,是因为见到杀生过患而发起远离杀生的善心;加行,是发起种种止息杀害的行为,也就是受不杀生律仪之后,恐怕杀生的习气发动,而时时防护杀生的内因外缘;究竟,是圆满止息杀生。对其余九种白业也应当依此理类推而了知。

有人问:只是不杀生,是否属于白业呢?回答:不属。如果只是不杀生就属于白业,那么植物人不会杀生,他是否一直在增长功德呢?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终生都被监禁,没有机会作杀、盗、淫等恶业,那么他是不是终生都在积聚功德呢?因此,白业唯一是以善的意乐来安立。例如:只有在认识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杀生的善心,才是属于离杀生的白业。论中“见过患,起远离欲”七个字是关键,而且“见过患”是因,“起远离欲”是果,由此可见观察修的重要性。如果不观察黑业及黑业果,不见过患,就不能发起远离欲,如此一来,即使下士道的十白业道也无法真实趣入,修行将成空中楼阁;相反,若能对黑业果数数思惟,对其过患见得越真切,就越能发起远离黑业的善心。由此才能誓受不杀生等律仪,从而遮止恶趣。

以下举例说明:

晋代的许真君,年轻时喜欢打猎。有一天,他射中一只小鹿,母鹿为小鹿舔伤痕,舔了很久小鹿都没有活过来,母鹿也因过分哀伤而死去。许真君很疑惑,便剖开母鹿的肚子,只见母鹿的肠子寸寸断裂。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杀生的残酷,于是悔过自新,折断弓箭,不再打猎。后来,他得道成仙,全家都升天了。

对应公案来说,许真君后来修的是离杀生的白业:事,是其他有情;意乐,是由于认识到杀生的残忍,良心发现而生起了断杀的强烈愿望;加行,是折断弓箭从此戒杀;究竟,是圆满静息杀生。

再看清朝康熙年间周安士居士的事迹。安士先生曾撰写戒杀、戒淫两本书,他自述每次经过一切神祠时,必定发愿说:我从二十四岁起一直到寿终,在此期间,如果杀害一条小鱼虾,乃至家中眷属有一人伤害一只蚊虫、蚂蚁,唯愿尊神诛杀,迅雷击碎我所著的书板;我从二十四岁起一直到寿终,临河见鱼,仰面见鸟,如果不思救度,反而萌生杀机,也等同此誓;我从二十四岁起一直到寿终,梦中如果见人杀生,不能至心称佛名号、发起救度之心,反而欢喜赞成此事,也等同此誓。

从这一段中,可见安士先生断杀的猛利誓愿。真正的白业,就是需要这种能断的决心,仅仅未杀生不能称为白业,而必须是在见到杀生的过患之后,发起断杀的善心,才能称为白业。

再看,在家居士远离邪淫业道:事,是非所应行、非支、非时、非处;意乐,是认识到行淫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邪淫的善心;加行,是平时努力防护相续,不造邪淫;究竟,是圆满远离邪淫。

宋朝黄庭坚曾作过一篇戒淫、酒、肉的发愿文,其中说:

“我从昔来,因痴有爱,饮酒食肉,增长爱渴,入邪见林,不得解脱。(这是见到过患而生起过患欲解。)今者对佛发大誓: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淫欲;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食肉。(这是生起远离欲,发起受持清净律仪的殊胜善心。)”

“设复淫欲,当堕地狱、住火坑,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淫乱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设复饮酒,当堕地狱、饮烊铜汁,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酒颠倒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设复食肉,当堕地狱、吞热铁丸,经无量劫。一切众生为杀生故,应受苦报,我皆代受。”

“愿我以此,尽未来际,忍辱誓愿,根尘清净,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随顺如来,于无量众生界中,现作佛事。”

以上是以离杀生和离欲邪行来说明,其它白法的意乐、加行、究竟等,说法相同,事和十黑业中所说一样。

总而言之,先要了知黑业的过患,然后发誓、受持不造这些黑业的清净律仪,也就是应当具有“见过患、发誓不造、励力守护”这三个内涵,才是白业。自己可以在心中观想:永远不杀生或者某时某地不杀生,或者不杀某种众生等。其它九种也照着这样观想,这就成为白业。如果能在上师、三宝等所依前发誓,功德特别大。这个立誓相当重要,如果能立誓尽形寿不造,进而立大誓尽未来际不造,功德更是无量无边。如果暂时做不到永远远离,也可以发愿在某些特定时期不造。比如:发愿一年之中的一月或者四月不杀生,一月之中的十五或三十日不杀生等,也有很大功德。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一讲)”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讲)

因果的奥秘(20/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戊三、此等之果分三:一、异熟果  二、等流果  三、增上果

己一、异熟果

第三,其果分三:异熟果者,谓十业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说,此中上品杀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饿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经》说,中下二果与此相违。

首先,对十黑业道分品。每种黑业都可以按照事和贪嗔痴的上、中、下品,而分成上品、中品、下品。因为业有三品,因此所感召的异熟果也有地狱、饿鬼、旁生三种。按《本地分》所说:“于杀生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于那落迦中受异熟果,如于杀生如是,于余不善业道亦尔。”(由于对杀生亲近修习、多多串习的缘故,而在地狱中感受异熟果。杀生是这样,其余九种不善业道也是如此。)总而言之,以上品的杀生等十黑业一一都能感生地狱,以中品的十黑业一一能感生饿鬼,以下品的十黑业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经》所说中、下品业的感果情况与此相违,即:中品十黑业感生旁生,下品十黑业感生饿鬼。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领受等流果[1]  二、造作等流果

等流果,包括造作等流果和领受等流果。《入阿毗达磨论》说:“同类遍行因,得等流果。果似因故,说名为等。从因生故,复说为流。果即等流,名等流果。”(果和因相似,所以叫“等”。果是从因出生,所以又叫“流”。果是从相似因所流,所以叫“等流果”。)

庚一、领受等流果

等流果者,谓出恶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贪嗔痴三,上品猛利。

领受等流果,按《本地分》所说,是指以黑业力堕入恶趣,受果穷尽之后,脱生为人时,仍然要按十黑业的自性,依次领受相应的果报,即:以杀生业会感得寿量短促;以不与取业会感得资财匮乏;以邪淫业会感得妻不贞良;以妄语业会感得多遭诽谤;以离间语业会感得亲友乖离;以粗恶语业会感得闻违意声,即常常听到不悦意的恶声;以绮语业会感得言不威肃,即说话没有威德力;以贪、嗔、邪见会感得贪嗔痴上品猛利,即以贪欲业会增上猛利贪欲,以嗔恚业会增上猛利嗔恚,以邪见业会增上猛利愚痴。

从这里可以看到业力无欺的作用,以如是业便会领受如是果报,丝毫不乱。所以天道好还,杀人者人恒杀之,骂人者人恒骂之,离人者人恒离之,这就是领受等流果。

《谛者品》及《十地经》中,于其一一说二二果,谓:设生人中,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资财匮乏与他共财,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诽谤、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眷属鄙恶,闻违意声、语成斗端,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损害于他或遭他害,见解恶鄙、谄诳为性。

《谛者品》、《十地经》中说得更为具体,对每种黑业都宣说了两种领受等流果。下面对此一一解释:

第一,以杀生业感召“寿量短促、多诸疾病”。譬如:人间有些一出胎即死亡,有些几岁就得病夭折,有些因意外事故死亡,或者许多人身体不健康,有许多病痛,这些都是杀业的果报。观察当今人类,在捕杀野生动物、宰杀家畜方面,杀业极为增上,依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未来人类的果报将会不堪设想,人寿将会不断递减,而且将会出现各种奇怪的疾病,这就是杀业的过患。

第二,以不与取业感召“资财匮乏与他共财”,即现前贫困、财物没有保障等等果报。“与他共财”就是对财物没有自主权,被迫和他人共同享用。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都很贫困,有些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有些人对自己的财产都不能自在地享用,必须和别人共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就是由于因地造业不清净,比如:挪用财物、欺诈、抢夺等,由如是业就会感受如是报应。所以,要想未来不受痛苦,就必须断绝一切害他的发心与行为。

第三,以欲邪行的黑业感召“眷属不调或非可信妻、有匹偶”。“眷属不调”就是夫妻之间出现矛盾、互相怨恨,“非可信妻”是指妻不忠贞,“有匹偶”就是有外遇。今天,这种业感成熟的相十分明显。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开始出现婚外恋的浪潮,一切并非偶然,这是众生邪淫业增上的果报。许多现代家庭没有和睦之气,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好,家不成家,这都是因为自己造邪淫业而领受破家、坏家的苦果。

第四,以妄语业感召“多遭诽谤、受他欺诳”。妄语是隐瞒真相而欺诳他人,以这种黑业会感召他人的诽谤和欺骗,所以欺人者终受人欺。如果人人都不守诚信,社会将变成人骗人、人欺人的状况,到处充满谣言、诽谤、欺诈等妄语。

第五,以离间语业感召“眷属不和、眷属鄙恶”。离间语是破人关系,使和睦的关系破裂,使不和合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这种业将来会感得身边的眷属彼此不和,是非很多,互相勾心斗角,或者眷属心不诚实,表里不一,即使对他劝说也不听从,反而辩论。

第六,以粗恶语业感召“闻违意声、语成斗端”,就是经常会听到一些恶骂,而且常常以话语的因缘,成为斗争的起因。

第七,以绮语业感召“语不尊严,或非堪受无定辩才”,就是出语不尊严、没有威力,听者心不尊重。“非堪受无定辩才”:语言没有决定的辩才,含含糊糊,语无伦次,即使所说正确,别人也不堪领受,这都是业力很微妙的地方。不具实义的绮语说多了,久而久之就会摧毁自己的语言能力,有辩才的会失去辩才,出语威肃的会变得出语无力。即使想表达有意义的话题,因为业力不自在的缘故,一出口就是啰啰嗦嗦一大堆,没有明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第八,以贪欲业感召“贪欲重大、不知喜足,寻求无利或不求利”, 即:一方面欲望会膨胀,像饿鬼一样没有满足之时,无论再怎么享有,心里都不满足,这是不自在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对没有利益的事会有强烈的追求欲,对有利益的事却无心寻求。所以,由贪欲会导致亡国、亡身、亡事业。

第九,以嗔恚业感召“损害于他或遭他害”。嗔心一旦串习成性,将会变成一种处处想害人、损人的病态心理,或者会常遭受他人的损害。如果修习安忍,心中不去作意能损害相,将会是天下无敌。相反,如果习惯于作意别人损害的相,眼里就会处处是敌人,这样与人为敌,必定将遭受他人的损害。

第十,以邪见业感召“见解恶鄙、谄诳为性”。邪见即颠倒见,如果过去世中曾经串习邪见而不对治,即使转生为人,仍然会因业力的缘故,而习惯于执持恶鄙的见解。执持这种见解会使自己的心随邪恶而转,压制一切白法,所以叫作“恶鄙”。“谄诳为性”:由执持邪见将会转成谄诳的心态。人的心态不是一世养成的,主要是来自前生业力的影响。有些人性格谄诳,喜欢把正的说歪,歪的说正,都是由于串习邪见所造成的心理业病。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讲)”

因果的奥秘(第十九讲)

因果的奥秘(19/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庚二、所依门分四:一、以智愚而有轻重  二、以具戒而有轻重  三、破戒者等之罪业  四、归纳而说依法之重罪

辛一、以智愚而有轻重

由所依门故力大者,谓如铁丸小亦沉水,即彼成器虽大上浮,说智不智所作罪恶,而有轻重。

由所依方面导致业力重大:按《俱舍论自释》来说,譬如,一颗铁丸子体积虽小,但也会沉入水底;如果将它打成容器,体积虽大,却会上浮。以此比喻智者和愚者所造罪业有轻重的差别,即:智者所造罪业虽大,却能从罪业中出离;愚者所造恶业虽小,却会因此而堕落。

为什么智者和愚者所造恶业有这样的轻重差别呢?下面分别讲述根据,先讲愚者造恶力重的根据:

此因相[1]者,《涅槃经》说:诸愚痴者,如蝇粘涕不能脱离,虽于小罪不能脱离。由无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过,虽先有善为恶染污,故应现受异熟之因,变为极重那落迦因。

这个根据,在《涅槃经》中说:无智慧的愚者造作罪业,就像苍蝇粘上口水便不能脱离。意思是,愚者即使是对微小的罪业也不能脱离。因为愚者对以前已造下的罪业没有后悔心,日后又不能行持善业,由于覆藏己过,虽然先前已有一些善业,也会被这个覆藏之恶所染污。对愚人来说,由于以上这些因缘,导致本来只是在现世中应成熟轻微异熟的因,却转成了后世在地狱中感受痛苦的极重之因。

总之,愚者即使造小罪,也会成为地狱的因,这是因为愚者不能发露忏悔、改过自新的缘故。

又如少水投盐一掬,则难饮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钱,不能还偿,渐被逼缚受诸苦恼。

这又好比在一碗水中投入一把盐,水便很难饮用;或者如欠他人一文金钱而不能偿还,将导致利息增长,难以摆脱他人的逼迫、捆缚等苦恼。这是说:愚人造了罪业后,不能及时发露忏悔,而导致恶业力一直增长,最后微小的恶业也会增长成为重大;相反,造罪之后若能具足四力立即发露忏悔,重业也会转成轻业。

又说五相,虽是当感现轻异熟,能令熟于那落迦中,谓重愚痴,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无善行。

又说由于五种相的缘故,导致本来只是在现世中将感得轻微异熟的业,却转成在地狱中成熟异熟果的因。“五相”:一、愚痴深重;二、善根微薄;三、十恶业尤为深重;四、造罪后不起追悔之心;五、先前无有善行。

下面讲智者造恶轻微的根据:

故说轻微是指智者能悔前失,防护后过,不藏诸恶,勤修善法,诸恶对治。

所以应当了知,罪业轻微是指智者具足以下的条件,即:造罪之后,能追悔以往过失;能以誓愿力防护未来不造;能坦诚发露,不覆藏罪业;能精勤修行善法,以对治诸恶。《太上感应篇》说:“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此处,以世亲菩萨的传记来说明:

世亲菩萨最初出家时入了小乘教法,诋毁大乘经典。后来,当他听到哥哥无著菩萨念《十地经》时,深有感触,对自己毁谤大乘经典的罪业追悔莫及,当时准备割去舌头表示忏悔。无著菩萨制止他说:“你以前用舌头毁谤大乘,现在用舌头赞叹大乘,将功补过,还是很好的,割去自己的舌头,不再说话,有什么利益呢?”于是,世亲菩萨开始精研大乘教义,撰造了一百多部大乘论典,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

世亲菩萨早年造下谤法重罪,本来应当堕入无间地狱,但是他在认识罪过之后,诚心发露忏悔,以菩提心摄持而广造大乘论典,宏扬大乘,以此来对治以往毁谤大乘的罪业,因此使重罪成为轻微。

若不修此妄矜为智,由轻蔑门,知而故行,是为尤重。

应当简别的是:如果不是按照这样去修,却自以为是智者,因为轻蔑的缘故,明知不能做,却还以愚痴心故意去做,这样罪业尤其深重。

辛二、以具戒而有轻重

《宝蕴经》亦说:“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此中意乐谓菩提心,及其福田俱无差别,然所供物殊异极大,是所依力极为明显。

《宝蕴经》说:“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都趣入大乘,而且拥有转轮王的地位,他们各自都以大海那样宽广的灯器、须弥山那样高大的灯炷来燃灯供养佛塔,如此所得福德虽然极多,然而相比之下,如果有一位出家菩萨在微小的灯烛当中涂上油脂,在佛塔前燃灯供养,则前者所得福德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

对这段经义,从意乐、福田、供物、所依、福德五个方面做比较,就能看出以所依而造业力大的规律。

在意乐上,两者都是菩提心;在福田上,两者供养的对境都是佛塔;在供物上,前者所供灯烛,器等大海、炷如须弥,供灯的数量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有情的数目,然而后者所供只是一盏小油灯;在所依上,前者是在家菩萨身,后者是出家菩萨身;在福德上,前者远不如后者。因上的意乐、福田都相等,供物却是前者殊胜,可见导致果上后者福德大的唯一因素,就是后者的所依力大。因此,以出家身为所依,修福势力极大。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窘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大乘庄严经论》说:“应知出家分,无量功德具,欲比在家分,最胜彼无等。”因为在家身具有许多散乱、贪嗔等烦恼和痛苦,而出家身具备与此相反的无量功德,比如:寂静、离欲、无诤、精进等等。所以,具律仪的出家菩萨,其所依身胜过在家菩萨。

由是道理,则无律仪与有律仪,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时,显然后后较于前前进趣优胜。

通过以上的道理,我们便能了知所依的律仪和造业的轻重具有直接关系。从修行上来说,无律仪和有律仪相比,有律仪修行殊胜;而同为有律仪,其中具一种律仪、具两种律仪及具三种律仪的所依身,在修道进趣上,后后比前前来得优胜。

对于“具一具二具三之身”,可以有多种理解,比如:“具一”是具别解脱律仪,“具二”是具别解脱律仪和菩萨律仪,“具三”是具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和金刚乘律仪;或者“具一”是指具五戒,“具二”是指具沙弥戒,“具三”是指具比丘戒;或者“一”指律仪戒,“二”指摄善法戒,“三”指饶益有情戒。总而言之,所依的律仪越殊胜,修行功德也越殊胜,进度也越快。

《大智度论》中说:“破戒者,堕三恶道。若下等持戒生人间,中等持戒生六欲天,上等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天。上上等持戒中又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证佛道。”可见持戒越殊胜,得果也越殊胜。

如诸在家修施等时,受持斋戒律仪而修,与无律仪所修善根,势力大小,亦极明显。

譬如:在家人修持布施、安忍等善行时,假如能受持斋戒律仪,比如受持八关斋戒来修,这与无律仪所修的善根,在势力大小上有极明显的差别,也就是对同样一种善行,具戒者所修的善根更加殊胜。

《杂宝藏经》中记载:以前,罽宾国中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灾难。当时,许多阿罗汉各施神力,也不能逐走恶龙。后来,祗夜多尊者来到恶龙的住处,弹了三下指,对恶龙说:“你立即离开,不要住在这里。”恶龙马上就转移到远处去了。这些阿罗汉就问尊者:“你我都已获得漏尽平等法身,为什么你能驱走恶龙,我们却不能呢?”尊者回答:“我从作凡夫时起,直到现在,都是精勤地持戒,即使是对微细恶作罪,也像对四根本罪一样地护持,因为戒的威力,我才能够逐走恶龙。”

由这一则公案,可以看出具戒的力量大。总之,以清净戒体为所依,不论修福、超度、驱魔或是成就利他事业,都具有很大的能力。以金刚乘来说,成就密咒的根本也是戒,如《妙臂请问经》说:“咒本初为戒。”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十九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