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三讲)

因果的奥秘(23/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壬二、以事之故

《瑜伽师地论》还说到由事故,受现法果。不善业方面造五无间业及无间业同分,也有受现法果。无间业为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无间业同分,比如:对阿罗汉尼、对母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在天庙、街道、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对极信赖的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对苦难穷困无依无怙而来归投依靠的人,先是布施无畏,后来却加害或者逼恼;劫夺僧门,破坏灵庙。

善业由事故受现法果,例如:母亲无正信,劝进开化,将母亲安置建立在正信之中;母亲犯戒,将母亲安立在具戒中;母亲悭吝,将母亲安立在具足布施之中;母亲恶慧,将母亲安立在具足智慧之中,以此类善业将会受现法果。对父亲也是如此。或者对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是对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乃至对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亲自对佛供养承事,对有学无学僧供养承事,都是对尊重由利益因缘发起善业,受现法果。相反,对尊重事由损害因缘发起不善业,也会受现法果。

辛二、顺生、顺后受业

顺生受者,谓于二世当受其果。

顺生受,即今生作善恶业,第二世将受果报。

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顺后受,即今生作善作恶,第三世、第四世或者十世、百世、无量无边劫之后才成熟果报。

须知,以上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只是从受果的初始时间上安立,并不是仅于现世、来世或者第三生之后的某一世受果。比如,现法受是指现世开始受果,不是仅仅现世受果后世不受,其余顺生受、顺后受都应当如此理解。

戊三、何果先熟之理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

何业先熟之理:在众多业当中,重业首先成熟;如果众业轻重平等,就按临终时何业现前,即先成熟;如果临终时种种业同时现前,就按何业生前串习次数多,即先成熟;如果各业的串习力也平等,就按造业次序,何业先造,即先成熟。

对于此理,博朵瓦格西曾经以比喻说明:比如,一个码头上多人渡河,如果来了一位大官,权势很大,决定是他首先渡河;如果来人权力相等,那就看谁最接近船,谁就先渡;如果平等接近于船,那就是熟人先渡;如果都是熟人,那就看谁先打过招呼就先渡谁。

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如《俱舍论自释》所引颂词中说:相续中的种种业,在生死之中成熟果报之理,即随重业、随近业、随串习业、随先作业,四句之中,以前前业首先成熟。

以上思惟总业果宣说完毕,以下思惟特别业果。

甲二、思别业果分二:一、须成办圆具德相之所依  二、修学所依之因

乙一、须成办圆具德相之所依

第二,思惟别者,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这句是从“修道进程”来说明:应当成办殊胜所依的理由。

论中说:仅仅以远离十种不善为因,虽然决定能获得善妙的所依身,但如果能进一步获得殊胜所依,也就是圆满具足各种功德相、有能力堪修一切种智的所依身,那么修道的进程便不是以其他身所能相比,所以应当努力成办此种所依。

人身是修道的所依,一生修行能获得何种成就,与所依身是否具足功德相密切相关。譬如:交通工具的性能有许多差别,如果性能好,就有能力远程跋涉,性能不好,速度就慢。同理,由宿业所感召的人身,如果缺陷多,修道进程便缓慢;相反,如果人身的功德很圆满,各方面禀赋优良,修道作用就大,进程决定迅速,不是其他所依身可比。基于这个原因,在下士道中,应当着重成办殊胜的所依身,作为后后大乘修行的前提。

道次第中的共下士道,是要将学人引入上士道,因为后后需以菩萨身份成办利他,所以异熟身具足八种功德非常重要。

乙二、修学所依之因分三:一、异熟功德 二、异熟果报  三、异熟因缘

此中分三:一、异熟功德;二、异熟果报;三、异熟因缘。

这三者分别是八种功德各自的体相、作用和能生因缘。

学习这三科有何作用呢?学习前二者,认识到所求目标及其作用,就会产生希望成就此种殊胜所依的欲乐。学习第三者,可以明确应从何处下手实修。了达这些之后,初学者用三年或者十年去修习,所修可以完全决定下来,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处处应当实修这些因缘。比如:农民知道某种果有巨大的作用时,他就会在春天努力积聚能生的因缘,这是农民作业的内容。同理,为了将来获得一个能快速修证大乘的所依身,在下士道时就应努力实修它的因缘。比如:要获得寿量圆满,现在就要开始努力修习远离损害众生的行为及意乐,并且大力放生,将这一项作为日常修行的重点,真实行持、渐次修集。每天在这上面积累、增上,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日都有上进之相,将来决定感得具足种种功德相的人身。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再进修大乘,速度极快,不像从前那样进程缓慢,进进退退总不得力。所以,此处共下士道中,对特别业果的修习,实际上是为趣入上士道打基础。

丙一、异熟功德分二:一、总说  二、结说

丁一、总说

初中分八:一、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牵引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

第一,寿量圆满,就是以往昔能牵引长寿的引业所牵引,而获得长寿久住。这是菩萨寿量具足,譬如:龙树菩萨住世六百年。

二、形色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故,颜容殊妙,根无阙故,众所乐见,横竖称故,形量端严。

第二,形色圆满,就是因为形色与显色妙好,容颜殊妙,六根没有缺漏,所以众人喜见。又因横竖比例相称,所以形量端严。这是菩萨形色具足,譬如:阿底峡尊者。

三、族姓圆满者,谓生世间恭敬称扬、诸高贵种。

第三,族姓圆满,就是诞生在被世间人们所恭敬、称扬的高贵种族中,或者说生在豪贵之家。这是菩萨族姓具足,譬如:义成王子、达摩祖师等等。

四、自在圆满者,谓大财位,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具大僚属。

第四,自在圆满,就是获得广大的财富地位,富裕显贵,又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广大僚属。这是菩萨自在具足,譬如:阿育王、松赞干布等。为何必须具足这些条件呢?因为大乘所修是自他二利,如果没有广大的财位、眷属,利他的修行就不能炽盛、随顺,因此具有富贵自在,修行大乘才方便。譬如:要成办一件小事,只需具足一般条件,而要成办大事,就要方方面面具足圆满的条件。同理,大乘的道修行大、事业大,因此对所依身的要求相对也高。

五、信言圆满者,谓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语于他无欺,堪为信委,于其一切诤讼断证,堪为量故。

第五,信言圆满,有“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两种德相。“众所信奉”,即:有情信奉自己的言教。因为自己平常待人真诚,从不欺人,以这种诚信而堪为人们所信赖、委托。“断讼取则”,即:对一切诤讼、断证,自己的语言都堪为定量,也就是在争论不下、事情不能裁决时,自己的发言能够作为准则。这是菩萨信言具足,譬如:无著菩萨等。

六、大势名称者,有大名称,有大美誉,谓于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德,由此因缘,为诸大众所供养处。

第六,大势名声,就是具有大名声,美名流传于世间。具体来说,即:对于布施等善法,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等摄善法戒的功德相,而且对各种技艺、工巧业等,辗转妙解,智慧超人。以这个因缘而成为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之处。这就是菩萨大势具足。

“勇健精进”:菩萨行善时,勇猛、坚决、欢喜而不生懈怠。“刚毅”:菩萨行善的意乐和行为坚固不动。“敏捷”:菩萨修和敬业时,所作十分机灵迅捷,远离愚钝。“审悉”:能够审细思择一切法义。这些都是菩萨的德相。真正的大势名称不是虚设,而是由这些大道德感召而来的。

七、丈夫性者,谓成就男根。

第七,丈夫性具足,就是成就男根。譬如:仲敦巴尊者、给孤独长者。

八、大力具足者,谓由宿业力,为性少病,或全无病,于现法缘起大勇悍。

第八,大力具足,就是由于前世善业力的缘故,行持自利利他时,身心没有厌倦,身体少病或者无病,无论遇到现法何种缘,都能发起大勇悍心。

“为性”:以无疲厌为自性,天性坚固堪能。“于现法缘起大勇悍”,是描述大堪能的心态,即:由于往昔生中做事样样都能圆满,以这个造作等流,不论遇到现法何种缘,心力自然勇悍,没有畏惧、怯弱,认为无论做什么,决定都能成办。这是菩萨大力具足,譬如:世亲菩萨、宗喀巴大师等,都是具足大力的菩萨。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