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楚仁波切建议我们要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与加持,「让我因而生起伤悲之心」。但是,何谓「伤悲之心」(heart of sadness)?想象有一夜你在做梦,虽然那是个好梦,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自己终究会醒来,而这一切都会结束。我们在生命中也是如此,不论我们的感情、健康、工作或生命中其它面向目前的情况如何,一切的一切迟早都会改变;而如小摇铃般一直在脑后提醒你这种无法避免之事实的,就是所谓的「伤悲之心」。你会了解,生命正与时间赛跑,因此不该将修持佛法拖延到明年、下个月或甚至明天,因为未来可能永不到来。
但是,如果挑选不同传承中的名词,然后把它们像语言炒面般地混在一起,事实上才是最违背「不分教派」的做法,而且毫无益处。例如,「平常心」(ordinary mind)一词对「大手印」修行者是某个意思,但对「大圆满」修行者又是另外一个意思。同样的,「不分心散乱」(do not be distracted)在声闻乘(梵shravakayana)传统与金刚乘传统有相当不同的意义。因此之故,我试图以宁玛派对这些修持的解释为主轴,而我同时也要恳请诸位,未来如果你读到未曾在本书出现的名词时,请勿轻易忽略它们。
虽然我最常参照的是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龙钦心髓前行释论》,以及噶举派大手印前行的论释,但是不论你依循的是哪个前行传统,都有许多很好的参考文献。修持《龙钦心髓前行》的人,可以参考所有之中最特别的前行释论——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的《普贤上师言教》(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它是 一系列直接又根据经验的窍诀教授(pith instructions)。修持大手印前行的人,可以藉由冈波巴(Gampopa)的《解脱庄严宝论》(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与许多其它典籍来充实自己。修持「道果」(藏 Lam Dre)的人,可以参考萨迦传承不同的《三现分》(Three Perceptions)教法;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宗喀巴深奥又殊胜的法教《菩提道次第广论》(藏Lam Rim;The Gradual Path)。
其它值得研读的典籍包括:《楞伽经》(梵 LankavataraSutra)、寂天(梵 Shantideva)的《入菩萨行》(梵 Bodhicharyavatara)、莲花戒(梵 Kamalashila)的《修习次第》(Stages of Meditation of the Madhyamika)、阿底 峡(Atisha Dipamkara)的《菩提道灯》(Lamp for the Pathto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