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9 导言 4

导言– 调整你的心

伤悲之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康楚仁波切建议我们要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与加持,「让我因而生起伤悲之心」。但是,何谓「伤悲之心」(heart of sadness)?想象有一夜你在做梦,虽然那是个好梦,但在内心深处,你知道自己终究会醒来,而这一切都会结束。我们在生命中也是如此,不论我们的感情、健康、工作或生命中其它面向目前的情况如何,一切的一切迟早都会改变;而如小摇铃般一直在脑后提醒你这种无法避免之事实的,就是所谓的「伤悲之心」。你会了解,生命正与时间赛跑,因此不该将修持佛法拖延到明年、下个月或甚至明天,因为未来可能永不到来。

「与时间赛跑」这种态度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修持上。我亲身的经验告诉我,当我答应自己:「下周我即将开始修持」,多少就确定了我永远不会去做,而我猜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所以,当你理解佛法修持不只是正式的静坐禅修,而是不停地与自己的骄慢与我执对抗,以及学习如何接受各种改变,你就会即刻开始修行。举例而言,想象你坐在海滩上欣赏落日,没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你感到很满足,甚至很快乐。但突然间,那个小摇铃在脑袋中开始响起来,提醒你这可能是你看到的最后一次落日。你理解到, 如果自己死了,来生很可能完全不具足欣赏落日的能力,更不用说有能力理解何谓「落日」。光是这种思惟,就会帮助你的心专注于修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8 导言 3

导言 — 调整你的心

佛法教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佛教的各种修持是我们用来对治「自我珍爱」习气的技巧,每种技巧都是用来攻击各个不同的习气,直到完全去除「我执」这种无法抑止的冲动为止。因此,虽然有些修持看起来像是佛教的,但如果它反而强化了我执,事实上会比任何非佛教的修持还更危险。

在这年头,有太多教法都是为了让我们「感觉良好」而做的,甚至一些佛教上师们也都有如「新时代」(New Age)的先知了。他们的开示完全都着重于肯定我执的显现,以及为自我感觉的「正当性」背书,这两者都与窍诀教授中的教法无关。因此,如果你要的只是感觉良好,那不如去做个全身按摩,或是欣赏能提振精神、歌诵生命的音乐。佛法教授并非设计来让你开心的,相反的,它是特别用来暴露你的缺失,让你感到极为糟糕的。

你可以试着去阅读《普贤上师言教》,如果它让你感到沮丧,如果巴楚仁波切令人不安的真理动摇了你世俗的自信心,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那是你终于开始理解某些佛法的征兆了。同时,感到沮丧不见得必定是坏事,由于自己最羞耻的缺失被暴露出来而感到消沉丧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心里不会觉得刺痛呢?然而,完全了解自己的过失,不是比全然无知更好吗? 如果对自己个性中某个特定的缺点一直浑然不觉,你如何能去处理它呢?因此,窍诀教授也许暂时会令你沮丧,但它能帮你把过失抓出来曝光,让你能彻底地根除它,这就是「佛法穿透你的心」的意涵,或是康楚仁波切所说的:「佛法的修持结了果」,而不是经验到好梦、乐受、极喜、神通、强大的直觉等等这些我们许多人都希望获得的所谓「好的」体验。

对康楚仁波切而言,当修行者对她过去不断唠叨而在乎的事不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时,那就是佛法修持开始结为果实的征兆了。例如,在你还未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之前,若是有人称赞你的发型,你就会沉醉在喜悦之中;若有人建议发型还可稍微再改善一点,你就即刻掉入无可挽回的沮丧之中。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完全不予响应,就是你的修持结了果,你也开始成为真正的佛法修行者,这比经验到上百万个恩宠、令人鼓舞的梦或乐受还要更好!

一个梦境到底是好的或坏的征兆,是很难分辨的。巴楚仁波切说,一个好梦很容易是障碍或魔罗(梵Mara)的化现,因为如果你把它看成是目标已经达成的征兆,那么你可能就会停止修持,或对自己的能力显现出自我膨胀与憍慢。因此他说,如果你昨夜梦见与佛陀共进晚餐,你应将此梦视如一口痰一般,不用多想,更不必记录下来,或与别人谈论它。事实上,你应该有点担心,若是感觉自己多了一点悲心,或增加了一点虔敬心,你也都要担心,因为这些都可能让你研读或修持的纪律松懈下来。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7 导言 2

导言 — 调整你的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心灵修持会不断地改变

不论你是日常修「止」,或是长期闭关, 你的修持一定会不断地改变,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例如,你可能会发现在早晨心智清晰,到了下午却昏昏欲睡——这是所有人类所受的苦,由于我们都陷在身、语、意三个硬壳中,因而受到五蕴(five skandhas)与五大(five primary elements,五大元素)所支配之故。

或者你也会经历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震荡,例如,周二晚上你情绪稳定又快乐,但到了周三早上脾气却变得极为暴躁,甚至连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都会令你感到不愉快,这些状况都会在某些时候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又如今天令我们感到鼓舞的事,明日则会让我们气馁;今天令我们伤悲而决心出离世间的同一件事,改天又会是令我们一头栽进娑婆轮回深渊的原因。这些让情绪摆荡的罪魁祸首,就是完全依赖于五大的「蕴」(aggregate)。因此,我们的修持完全无法持续而连贯。正因为缺乏连贯性,所有的修行者——特别是初学者——更应以各种方式激励自己去修持。如同我们不会只给婴儿一个玩具玩耍,同样的,修行者也不应只以一种修持方式来自我设限。如果某一天,你觉得声闻乘的教法可能有助于厘清出离的利益,你绝对就应当去运用它。也许明天你发现,思惟现象如幻的本质更具启发性,因为它让你了解几乎没什么事物可以出离,你也应该毫不迟疑地去运用这个见地。你要善巧地以此时、此刻对自己能产生作用的方法修持,而不要限制自己,因为对初学者而言,对修持培养出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发现一、两种修持对自己最有效,你就应该专注于其上。这有点像迁居到城里去,一开始你到处游走,在住家与工作的地点之间尝试各种路径,直到终于找到最方便的一条路径后,才固定下来。

还有某些时候,任何寻常的逻辑都起不了作用,即使最明显的事实,像是「死亡迫在眉睫且无可避免,一切众生——包括朋友、家人,甚至是自己,都无法逃避」,你都无法接受。当你的心被这种顽强的愚痴占据时,你应当向上师、佛、菩萨祈请,请求他们帮助你能真正接受「死亡无可逃避」的事实。而且切勿落入圈套,以为必须先学习厌弃轮回,并培养强大的「出离心」,才能做这种祈请。伟大的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ӧn Kongtrul Lodrӧ Tayé)曾说:「不论任何事情你都应该依赖上师,包括加持我们不再渴望轮回。」事实上,我们甚至应当祈请上师,请他让我们不忘祈请。

在修行者之间常有一种很普遍的误解,总以为如果要认真地修持,就必须移居到加德满都或某个洞穴里,然后修持就会自动完成。事实并非如此,你只要看看目前住在加德满都的学佛者,就能了解地理位置并不保证心灵的进步,这些佛法浪人有的已经住在加德满都三十多年了,然而他们却未曾有所改变。他们的心和当初到达时同样的僵硬,有些人还每况愈下。他们还是背负着一般人都有的世俗垃圾,却以「佛法修行者」之名来伪装。虽然这种伪装不难看破,可是一旦被识破,他们便无法承受这种屈辱。因此,你可以确定,为了能有效地修行而离家出走是不必要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6 导言 1

导言 — 调整你的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

现今许多的佛法修行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听闻佛法开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们的心仍像木头般僵硬。在生活中,当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时,我们就感到快乐;但是当计划受阻时,我们就感到受伤,而且还常刮起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这是佛法从左耳进、右耳出令人困扰的征象。我们不免会怀疑:「我的习气真的有可能根除吗?有可能将它稍加调整吗?想象有一天我终能抵达某个境地,那时的每个行动都会是佛法的修行,这样想象合理吗?」我们有如刚学开车的新手,看着教练流利地换档、看后照镜又踩煞车,心里想着:「我怎么有可能学会开车?」在某部由海意菩萨(Matisagara)向佛陀请法的大乘经典译注2中,功德光王菩萨问了佛陀一个有趣的问题。他请问佛陀,如果「真谛」与「证悟」都无法以语言描述,那么我们这种凡俗、愚痴的众生,如何能发愿成为证悟之道的弟子?佛陀回答:对教导这「不可说法」之道的人示以尊敬,当佛陀站立时,你也站立着回答;礼敬他,以有礼节的言语尊崇他;保护他、仿效他;供养他衣、食、住、医药与其它物资;或者只是景仰其事业、随喜其德行、忽略其过失,这就是我所谓的「护持不可说法的修持」译注3。佛陀同时也指出,佛法修持的核心不在持咒的多寡或禅定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一般、单纯的日常行持之中。在此,以「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为例。虽然大多数的人不会有深仇大恨的仇家,但总会要与令自己厌烦的人打交道。对初学者而言, 低调地避免冲突可算是一种修行,但是如果你必须面对全世界最厌烦的人而躲避不掉的话,你可以仿效阿底峡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时,他带了一个令人极度厌烦的人做为随行侍者,以便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修持安忍。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像他这种程度,但面对着令人厌烦又无法避免的同伴时,至少可藉此机会将「厌烦」当作修持的对象。

然而,佛陀所陈述的重点是:我们心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反应中显示出来。例如,当计划受阻时,你的情绪改变有多快?一分钟前你的感觉还好,突然一阵北风吹来,勾起你过去情绪危机的全部回忆,让你重复经历每个痛苦的细节。你到了无法自己承受不愉快的地步,于是打电话给朋友。他注意地倾听,而你径自地展现所有的痛苦,完全不考虑后果,不多时,朋友也跟你同样地沮丧、消沉起来。这么做的目的何在?做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它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如果你是「施受法」(Tonglen)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基本上,也该是时候让佛法确实穿透佛弟子之心了,特别是像我这种已经在这方面兜转了很久的人。而且,即使你在一百次的尝试中只成功了一次这种穿透的话,那也是值得获颁勋章的成就。

译注2:即《海慧请问经》。汉译本为《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大正藏》卷十三,
页400)

译注3:《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九。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功德光王,从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于不可说法中而成正觉。世尊,若法不可说,何故今言护持正法?」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言,我于不可说法中而咸正觉。然善男子,不可说者,谓以世俗文字语言,于无为法中而不可说,若以文字语言诠总持门,施设建立显明开示,乃有所说,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又善男子,有说法师,于如是等甚深经中,广大受持,为他演说,如理修行者,若人能于此法师所,恭敬、尊重、承事,种种供养,密为护持,饮食、衣服、坐卧之具,病缘医药,善作供施;能护善法,善护语言,于非语言而为藏覆,此即是为护持正法。」(《大正藏》卷十三,页496a)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5 前言 3

前言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

 

《龙钦心髓前行》

佛教中许多所谓的「前行」,都以特有的名词来涵盖其独特且深奥的教法。我们以《龙钦心髓前行》(Longchen Nyingtik Ngondro)为例,虽然它是众所周知的「前行」,却包含了佛法中一些最深奥的语言。类似「脉」(梵 nadi)、「气」(梵 prana)、「明点」(梵 bindu)等字眼一开始就出现于法本中,而且自始至终重复许多次。《龙钦心髓前行》背后的伟大启发即是「大圆满」(梵 mahasandhi;藏 dzogchen)传统,它包含了藏传佛教中一些最古老、最直接的智能法教。例如,在「上师瑜伽」(梵 Guru Yoga)中有关灌顶(梵 abhisheka)的段落,就包含了与「四种持明果位」(four stages of a vidyadhara)相应的内容;对某些人而言,仅是听闻持明(梵 vidyadhara)的名号,就感到非常鼓舞了。

虽然这些概念可能一开始会让初学者感到迷惑,但它们都不是留到法道终了才出现,而是一开始在前行的阶段就引介给大家,以便帮助学生熟悉这些名词与其背后不凡的意义。虔敬而精进的修行者,很可能每日复诵这些词句十年或甚至二十年,才极为欢喜地逐渐发现它们所代表的深义。例如,多数佛法修行者都非常熟悉「菩提心」(梵 bodhicitta)一词,大多数的人也都相当确定它与我们想要在心中建立的某种善良、慈爱的念头有关。然而事实上,「菩提心」的真义却只会在许多年的修行之后,才会浮现。

关于本书

本书的对象并非全然新进的佛教徒,而是针对那些对佛法至少有些概念,而且不论花多少时间都愿意理解佛法语言的人,或者是那些强烈地渴望修持的人所写的。我希望本书对所有想要修持藏传金刚乘法道的人都有所用处,但是,就如同你将会发现的,虽然全书内容充满了一般化的论述,我还是以《龙钦心髓前行》做为主要的参考,并且相当依赖于宁玛派发展出来的名词与解释。

然而,我必须承认,某部分的我担心如此做之后,反而会对所有其它深奥的金刚乘传承造成伤害,因为各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语汇,包含了精心琢磨的字眼与语汇。为何我不包含其它这些传承的语言呢?尤其我们总是鼓励大家要培养「不分教派」(non-sectarian)的态度,而且要以纯净的观点来看待所有的传承。

但是,如果挑选不同传承中的名词,然后把它们像语言炒面般地混在一起,事实上才是最违背「不分教派」的做法,而且毫无益处。例如,「平常心」(ordinary mind)一词对「大手印」修行者是某个意思,但对「大圆满」修行者又是另外一个意思。同样的,「不分心散乱」(do not be distracted)在声闻乘(梵shravakayana)传统与金刚乘传统有相当不同的意义。因此之故,我试图以宁玛派对这些修持的解释为主轴,而我同时也要恳请诸位,未来如果你读到未曾在本书出现的名词时,请勿轻易忽略它们。

虽然我最常参照的是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龙钦心髓前行释论》,以及噶举派大手印前行的论释,但是不论你依循的是哪个前行传统,都有许多很好的参考文献。修持《龙钦心髓前行》的人,可以参考所有之中最特别的前行释论——巴楚仁波切(Patrul Rinpoche)的《普贤上师言教》(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它是 一系列直接又根据经验的窍诀教授(pith instructions)。修持大手印前行的人,可以藉由冈波巴(Gampopa)的《解脱庄严宝论》(The Jewel Ornament of Liberation)与许多其它典籍来充实自己。修持「道果」(藏 Lam Dre)的人,可以参考萨迦传承不同的《三现分》(Three Perceptions)教法;同时,我们也不该忘记宗喀巴深奥又殊胜的法教《菩提道次第广论》(藏Lam Rim;The Gradual Path)。

其它值得研读的典籍包括:《楞伽经》(梵 LankavataraSutra)、寂天(梵 Shantideva)的《入菩萨行》(梵 Bodhicharyavatara)、莲花戒(梵 Kamalashila)的《修习次第》(Stages of Meditation of the Madhyamika)、阿底 峡(Atisha Dipamkara)的《菩提道灯》(Lamp for the Pathto Enlightenment)。

诸位也会发现我在本书中引用了很多名言,这纯粹是由于我的怠惰使然,我也因而感到一种奇怪的罪恶感。然而,最终而言,我们传达给别人的讯息也只能根基于对自己所学的自我诠释而已。因此我认为,与其挣扎好几个月试图精确地去翻译他们的话语,倒不如直接引用往昔大师们的语句还更好。因为不论翻译有多「好」,也只是从我的观点看起来正确而已。

老天才晓得为什么——不!是「业」才晓得,现代世界完全执着于「性别议题」。因此,容我先警告大家,我使用的有关性别的语句,可能会触犯诸位对政治或其它原则「正确性」的概念。然而,我例举中所使用的「他」或「她」,并非有意的选择。

至于各种不同观想的细节,有的可能过度解说,而有的可能太过草率地略过。因此,与其完全只靠这本书,我建议诸位根据你所修持的传统,参考大师们原始的论释会更好。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本书提及的上师、教法或所用的名词,我建议你参考现在网际网路(Internet)上一些很好的资源,可以在其中查询名词的解释或上师的生平传记。这些资源包括:莲师翻译小组(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藏传佛教资源中心(theTibetan Buddhist Resource Centre)、本觉维基(Rigpa wiki)、那烂陀翻译委员会(Nalanda Translation Committee)与本智出版社(Rangjung Yeshe Publications)等。

弥勒(梵 Maitreya)菩萨说,听闻佛法是开启解脱之门;很多学生便因而想象,对修持佛法而言,听闻与思惟佛法就足够了。没错,对于刚刚开始心灵修持的人而言,听闻、阅读佛法是会很有收获的,而且,比较老道的佛法修行者也不可将它完全放弃。然而,词语是完全依赖于古老假设的抽象概念,因此造成我们不得不使用的语言既暧昧又模糊。究竟而言,只是听闻、思惟佛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修行。因此,在我们心灵之道上,闻、思、修佛法都非常重要,而以修持为其核心。

宗萨∙蒋扬∙钦哲(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仁波切
于印度∙比尔(Bir),二〇一一年十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