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4 前言 2

前言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文化配件多有用?

从亚洲发展出来的心灵之道,例如佛教或印度教,都装载了各式各样的文化配件,而且为了适应各个种族的需求,也发展出各种特定的仪式。亚洲的人们喜好跟佛法有关的各种盛典与仪式(这种带有戏剧感的仪典,至今还持续地利益许多修行者),然而,如今佛教哲学已经在亚洲之外传播,我们就必须面对某些挑战。许多古老的佛教仪式虽然很适合亚洲人,但是对欧美或澳洲等地的人而言,就比较难以消化。甚至出生在尼泊尔、不丹或西藏这些传统佛教社会里的年轻人,也很难理解一些佛法比较仪式性的面向。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许多由来已久的东方传统看似有点过时,就武断地认为它们在现今变迁的世界中是无用的。虽然也许有些面向不再有用,但大部分佛法里所谓「宗教性」(religiosity)的事物,还是非常有用且值得保存。由于文化既非独立也非永恒的,因此有关仪式方面的事物,仍可教导并加以运用。这也就是说,佛教修持中必要的那些古老文化元素,无疑地应该传递给现代人。


以合掌表示尊敬或致意的「合十印」(anjalimudra),就是一个优美而普遍的手势;将它应用在大礼拜上,也是众所接受的修持方式。想象如果这种修持被现代化,有人告诉你可以用握手十万遍来取代合掌,虽然理论上并无任何逻辑可说它行不通,但它就不会有相同的效果。强大而长久的习俗总会驾驭逻辑,而且老办法往往正是最佳的方法;往昔大师们非凡的洞察与远见,也在他们制定的这些广为运用的修持法门中得到见证。例如,禅坐时要挺直背脊,不论人们来自何种背景,这个方法都一直适用于所有人类。

当然,对现代的修行者而言,与前行修持有关的习俗与传统仍然非常合适。举例而言,像我这种人,就对既定的结构与可度量的目标感到鼓舞与启发——有如寓言中绑在驴子帽上的胡萝卜。但是我们处于末法时期(degenerate times),很难在众多仍然存在的善巧方便中,分辨出何者仍然适合现代人。逻辑告诉我们,由于时代艰困,因此前行的每个项目都不只要重复习俗上的十万遍,而是三十万遍,甚或更多。然而,也有一些人鼓吹把数量降低到各一万遍,来激励那些会因数量庞大而气馁的人。

喇嘛项仁波切(Lama Shang Rinpoche)曾说,想要修持大手印(梵 Mahamudra)的人,应该不要把「先修完前行的积聚」看得太严重;他认为前行与所谓的「正行」应该一直同时修持。这里所说的重点是,前行的目标不应只是累积数量而已,而是要让它穿透我们的心,弄乱我们对骄慢的羽毛,并且确实地削弱我们的我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3 前言 1

前言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在我们开始任何计划——例如学习新的语言——之前,若能毫无疑问地知道自己为何要做,并能确定它值得自己去贯彻,是会有帮助的。一旦建立起这个基础,你自然会问:「我应当先做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如果是学习新语言的话,答案也相对地单纯。对初学者而言,当然从字母学起;但是,如果谈到「圆满成就心灵之道」这种更具雄心大志的主题时,事情就会变得有点复杂。虽然我们必须提出同样的问题,但是比起学习语言的学生,这条探索之路对于渴望成为佛教徒的人而言,将更为危险。为什么?因为在佛教世界中,问题与答案都已经被制度化了。

理论上,由于每个人的心灵旅程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我应当先做什么」这个问题,也就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遗憾的是,只有圆满证悟的诸佛与大菩萨,才能就每个人需要先做什么给予精确的量身教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这般圣者的可能性却极为微小。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始?我们该何时开始、该做什么?是否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忽视或略过的?由于我们缺乏证悟诸佛的个别指引,因此,唯一能依赖的就只有佛法现存的一般化教授,而这是数世纪以来揣摩臆想的成果。虽然这不像是个激励人心的消息,但是请诸位不要绝望。这些揣摩想象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最初都是由一些世界上曾经存在过、最伟大的学者与修行者所发展出来的。因此,「如果要依循佛法之道,我该做什么?」如果你这个问题所获得的答案是修持「止禅」(shamatha meditation)或「四加行 」(four foundations),那么你大可放心,这个答案虽不中,亦不远矣。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前行」(藏 Ngondro)这项修持愈来愈被看作是一种惯例或习俗。这并不是新的现象,习俗或传统原本就一直环绕着心灵修持的方法而衍生。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能避免它,或甚至该不该避免它。例如在缅甸、日本、泰国等地,现今妆点佛陀智慧的当地色彩,即是过去让教法生根发展的极大助力。但是今天,只要有个想要步入金刚乘(梵 vajrayana)的弟子一接触到教法,就会被告知:做任何其它事情之前,必须先完成「前行」。然而,佛陀所有教法背后的意图,就是要我们超越人为的习俗与文化,这些都会随着时代、国界与主流思想而有所改变。设若佛教的律法是被教导于某个飞沙走石之地,佛陀无疑地会建议比丘们使用现在所谓的「罩袍」(burka)来保护脸庞。如果这个传统之后被移植到一个潮湿无风的热带森林,当地的比丘们可能不会觉得这条戒律有何启发人心之处。

随着你的修习愈深入,你就会愈加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可悲的是,在这年头,大家都流行愈快摆脱它愈好,新进的金刚乘弟子将前行视为自己被允许接受更高深教法之前所需克服的门坎。这是极大的错误!而且也是个潜在的危险,因为它几乎无法被驳斥。然而,许多人都抱持这种看法,而其后果也开始愈来愈难以收拾。例如,在佛教圈里,有种心灵「政治正确」的作用,因此,即使像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累积十万遍大礼拜」这种最轻微的建议,也会受到极大的排斥。如果愈多人这么想,这项珍贵的修持被贬为无意义仪式的风险也就愈大。当然,依循一套步骤分明的修行之道,是有益又令人感到有所成就的。但问题是,现今的佛弟子们总是太过亦步亦趋地依循既定的修持。其实每个弟子的需求都不同,因而上师需要培养的一种善巧,是要找出最适合每个人根器的修持方法。

举例而言,假设你必须教导隔壁的邻居学骑自行车。你首先发觉她在清晨注意力都难以集中,而那却是她需要骑去上班的时刻。做为老师的你,于是建议她离家前先喝一杯咖啡来提神。结果成效奇佳,不到两天,她就在早晨安全地骑车上班了。不久之后,她的堂兄要她教如何骑车,由于你建议的那杯咖啡对她的骑车经验非常有效,于是不管他是否需要,她就将这个建议传递给堂兄。接着,她堂兄又将同样的讯息传递给弟弟,弟弟又传递给女儿,如此一路传递下去。过了五百年,就衍生出一种严密的教派——他们一定先喝完咖啡再骑自行车,否则就不上路。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2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1961 年出生于不丹,被认证为蒋扬钦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的转世,自幼跟随许多伟大的上师习法,特別亲近的是顶果钦哲(Dilgo Khyentse)法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青年时期,便已开始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例如成立佛学中心、资助修行者,以及出版经典书籍,并到世界各地弘法。仁波切承继了传承上之宗萨佛学院及其闭关中心的弘法职责,于印度与不丹创立佛学院,并在澳洲、北美与远东地区成立許多佛学中心。他所创立的「钦哲基金会」(Khyentse Foundation)更在近十年来以各种创意的方式,在全世界各地致力于护持佛法的工作。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有《近乎佛教徒》(亲哲文化出版社)、其简体字版《正见》(友谊出版社)、《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亲哲文化出版社)、《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商周出版社)与《人间是剧场》(亲哲文化出版社)等,影响深远。仁波切也是闻名影坛的获奖导演,亲自撰写并执导过《高山上的世界杯》与《旅行者与魔术师》两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以及最新即将完成的第三部电影《VARA: the Blessing》(暂译为《加持》)。

译者简介

姚仁喜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之弟子,曾译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近乎佛教徒》(亲哲文化出版社)、其简体字版《正见》(友谊出版社),以及《朝圣:到印度佛教圣地该做的事》(亲哲文化出版社)。此外,还翻译《普贤上师言教》(橡实文化)。

加州柏克萊大学建筑硕士,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曾多次受邀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鹿特丹等国际建筑展。2007 年荣获国家文艺奖,并曾获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远东杰出建筑建筑设计奖、柏克萊大学环境设计学院杰出校友等多种奖项。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 序言

 序言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修持,不是要让你“自我感觉良好”,那只是满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让你活得开心快乐,那只是昙花一现的幻觉。

《前行修持指引》集结精练了历代大成就者的解脱心法,它不只是一个进入高阶修行的通关护照,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即使顶果钦哲法王也终身不辍地反覆修持。

礼敬吉祥圆满(译注1)

快!请您开展无尽的悲心之网,温柔地拥抱这一切受苦的众生。他们无止尽地追逐快乐,却只带来不幸与伤悲。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对於佛法有由浅入深的次第教授,涵盖所有佛教徒必须理解的基本观念,既可提供对佛法有兴趣的初学人当作基本功练习,而对於修行有成的佛教徒来说,也一样能从中获到无边的法益。

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适合现代修行人的学佛方式,你不用听闻佛法的八万四千个法门,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据个人根器,有不同深浅的体悟和受益。

相对于世俗修持者对前行的忽视态度,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重申前行是一切修持的根基,是沿阶梯爬佛学大山的基本功,也是值得终生自我修持的一套心法。书中指出了不少修持前后的自我心理建设,以及过程中可能经历的种种挑战,真切坦率地言明修持的困难及珍贵,为初入门者建立正确的修持心态。而不少正在修持路上困惑彷徨的学佛者,也能在本书中获得再接再厉的勇气和力量。

译注1: 「吉祥圆满」(Tashi Paljor)为顶果·钦哲(Dilgo Khyentse)仁波切之名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