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42 第六章 3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学生为何需要寻找上师?

是什么促使学生寻求老师呢?理想上,是为了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证悟,但从这样的愿望开始是很稀有的。人们经常是在面对灾难、身体的痛苦或无望的病情诊断时,才开始对心灵的观点感到兴趣,因为直到此时,我们才认识到生命是充满了令人恐惧又担心的无尽痛苦,于是我们开始到处寻找避免它的办法。

在这种背景下,当我们初次遇见上师时,很可能只视他为可以抱怨、哭诉、讨论或祈请的对象,类似是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或甚至「神」的替代品。虽然可能会花上一段时间,但最终我们会了解,想要从这种痛苦的存在中解脱,唯一的办法是「证悟」;而要达到证悟,我们只能藉由追随心灵之道,以及找到一位心灵上师,才有可能成就。

我们对证悟的渴望,有助于对心灵之道培养出真正的虔敬心;但这种渴望很难唤起,更难以维系。在我们过度拥挤的脑子里,虔敬心可能会昙花一现,但许多其它邻近而不安的情绪马上就会将它染污。然而,纵使我们只经历到真实虔敬心的吉光片羽,但其实价值却无可估量,因为即使是最轻微的一瞥,也能引导我们走上正道。

理论上,我们是因为渴望证悟而寻找上师,但实际上,学生常常由于相当不同的理由而被上师所吸引。例如,上师可能体态优美,或拥有一人令人无法抗拒的翘臀,或拥有美妙的声音;而对于我们某些而言,这些可能就是让我们有所反应的仅有准则。但是,一旦被勾摄住了,我们就应该试图将这些世俗的吸引转为虔敬心,并以对证悟的渴望来追随上师。如果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发心,与上师的关系就永远不会动摇。但是,如果我们的发心被物质利益或其它的世俗欲望所染污,事情就一定会出错。

错误的发心会导致虚妄的期待,这是任何上师都无法令你满足的。即使我们自认为是心灵道上的学子,但是这种错误的发心,仍会令我们经历世俗的失望,一如我们在轮回计划受阻时所感受到的一样。当关系逐渐成熟之后,我们不仅会视上师为自己的导师,更会视他为心灵之道的关键。他不再只是提供读书清单、回答无止境问题的那个人,而是我们佛性示现的体现。由于佛性太过抽象,以至于我们几乎不可能靠自己之力而与它连结上,所以我们得请上师——也就是自己佛性的反映——来替代我们连结。这就是「以上师为道」(take the guru as the path)的一种方法。

金刚乘中说,上师即是「佛」,上师即是「法」,上师即是「僧」。「上师」在此不仅是指外在的上师,也指内在的、秘密的上师。因此,从甚深的层次而言,上师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心灵之道的整体。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行指引》 41 第六章 2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老师示现,以启发学生

一位好老师知道如何能有效地教导学生,但一位伟大的老师能启发各个阶段的学生;从初学者一直到较有经验的修行者,在他们心灵上变得更加成熟时,启发的来源也会跟着变化。我们身处于一个批判性的世界,大家都知道,若是美国总统或身价百万的运动员做了些微可疑的事情,当事件曝光时,他的对手——特别是媒体——就会大肆宣扬报导。

同样的,若是学生们企图以他所认定的道德正直可靠人士之举止当作评定上师的基准时,相同的批判心态也会指向上师。但问题是,过了一段时间,当学生在心灵上变得愈成熟,寻找的真理愈高深时,上师必须能够给予他们相当不同类型的启发。初学者经常被上师的谦卑与简朴所启发;然而过些时候,到了开悟要粉碎概念时,如果上师离不开出离者「道德性」的外表与特征的话,要打破阻碍学生进步的藩篱,他可能就不具足够的挑战性。

愿意受到启发,或倾向不再接触,这两者都是相对的反应。有些人由于看到托钵乞食的安详比丘而受到启发,有些人则是由于半醉半裸的瑜伽士。有些金刚乘学生从穿着稀奇古怪、佩戴大量金饰又不守礼仪规矩的上师——而非一位圆满的比丘——获得更多的启发,这显示我们启发的泉源是相对而主观的。不仅每个人会从不同的地方受到启发,而且,让十五岁的人感到启发的东西,等他到了四十岁,就不再有具有相同的效果。

因此,无论如何近距离地检视每位上师,无论以多少方式来评断他的价值,无论我们的论点多么符合逻辑与推理,重要的是一位要记住,一切方法都是有限的,百分之百地信任自己的逻辑与分析是极其愚蠢的。上师「上师」的梵语「Guru」,其中一个词义是「老师」(teacher)或「大师」(master),代表教授并传递知识的人,如教导学徒的木匠大师。假设你毫无天赋且正失业中,还有一家人要仰赖你活口。有一天,某个木匠教你学做木器,和他工作了几个月之后,邻居们也开始付钱请你为他们做些木器。想象你会多么感激教你谋生技能的老师,对他的帮助会多么感恩。在心灵之道上,当我们发现某人愿意接受并教导我们时,感恩是无限的。

金刚乘的经文中提及,对于寻求证悟者而言,上师比三世诸佛的总和还要重要。他的工作不仅是教导,而且还要引领学生。他是我们最重要的同伴、家人、丈夫、妻子与心爱的孩子,因为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达到证悟。

遗憾的是,近年来,「上师」一词已失去其原有的意义。这个时代的迷惑众生贪着一切纯净、无染的事物,因此他们紧抓着上师的原则,恣意地破坏它、丢弃它,然后移向下一个他们能践踏的完美珍宝。这太常发生了,因此在现代世界中,上师不仅不被信任,还经常被通俗文化拿来嘲弄取笑和。但是,对于认真追随心灵之道的人而言,上师的引导是无可替代的。

我们之所以追随心灵之道,是为了想要战胜情绪并获得证悟,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戒律、指引与勇气,来面对自己多生多世一直逃避的一切。这正是上师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搅乱我们的生活,还有最重要的是,否定「我执」的每个愿望。因此,如同吉美·林巴所极力建议的,我们将通行证给予上师,让他来摧毁自己的生活之前,应该对他做大量的研究,因为我们必须能够完全信任他。不幸的是,如今很少人会关注这种细节,因此这个阶段的过程往往就被忽略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40 第六章 1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今天想要修行佛法的人是非常幸运的,他们手边有大量关于佛法的讯息,以书籍、录音、网站、视讯的形式呈现,所有这些都非常有用。但对那些要认真追随心灵之道的人而言,讯息只是故事的一小部分。要全心全意地追随佛陀的教导,你必须先有一位心灵导师——上师——接受你做为学生。之后,关于你在证悟之道上需要做什么、需要何时去做等,他会给你非常特定的建议。藉由这种方式,你会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启程迈向心灵之道有如计划一趟旅行——例如计划前往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有些旅行者会投入大量的时间,阅读旅游指南或者上「Google」网站查询最佳路线与住处来计划旅程。这是个有效的方法,但这只能达到某个程度而已。另外一些旅行者喜欢更简单、更安全的方法,那就是请一位自己认识、信任又去过马丘比丘的人同行,让他带路。同样的,希望追随佛教证悟之道的人,应该依循法教中所称的「四正量」(Four Authentics):(一)佛陀的纯正话语(即佛陀的教法);(二)对教法的纯正阐述,这存在于往昔伟大上师的释论中;(三)由纯正个人经验得来的结果所做的更进一步的阐述;(四)一位纯正的上师为此经验所做的表述。

实际上,这是指纯正的佛教上师会分享他对教法与修持的纯正个人经验;而这些教法与修持,是由纯正释论的相关描述所阐明过的;而这些释论又精确地代表了佛陀的纯正话语。由于纯正的上师是此过程里的关键因素,所以,学生对上师拥有绝对的信心与虔敬心是非常必要的。

检视上师

那么,我们如何分辨所遇的上师是「纯正的」呢?最实际又简单的方法,就是运用逻辑与常识。上师是否自私,是否以自我为中心?他对轮回生活是否太感兴趣?若是如此,那么他可能不是你要的上师。若是你找到一位上师,她对轮回生活并无任何兴趣,而且是位非常的佛法修行者,你仍然应该自问:「她是否具有足够的慈悲,对我的证悟真正地感到兴趣?」

上师可能会以无数的方式启发你。例如,他的气味、微笑、衣着,或者他跟你都是同一支足球队的球迷。无论最初是何种原因吸引你到上师跟前,也无论那个原因是多么肤浅,它都有可能让你们结缘。然后,结缘之后,很重要的是你要彻底地检视他。这个建议来自于佛陀本人,远在现代世界颂扬言论自由的风潮之前很久,他就强调我们不可盲目地跟随老师,而应该彻底地检视上师,显示他对逻辑与推理的力量异常尊重。除此之外,今日的我们,对于伴随着心灵教授而来的各种文化包袱,更需要有充分的意识。

全球化让我们的世界似乎变得更小,在许多第一世界的民主国家里,具有权力者的操作必须透明化即是一个明显的表征。这是一个合理的原则,但强制透明化并不一定会有好处,反而可能造成伪善。过去几年中,有些藏传喇嘛受到甚多的批评,大体而言,这些批评都始于欧洲与美国的报纸。就在最近,有位新闻记者写到关于西藏喇嘛的物质主义倾向,初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有点不以为然;后来再读一遍,却让我觉得她确实有些很好的观点。

她描述藏传喇嘛们如何地责骂富有的现代学生们购买欲太强,接着又指出,同样的这些喇嘛却带着第一世界施主们吸取的巨款,回到尼泊尔或印度来购买昂贵的新车与金表。她说得没错,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从某种相当狭隘的角度来看,你可以说,如果所有的高阶喇嘛卖掉他们的金杯、银器的话,收回来的钱可能足以喂饱数百个饥饿儿童好几个月也用不完。

然而,在严厉评判这些戴着劳力士表的喇嘛之前,我们也不要忘记,即使外表简朴、谦卑的比丘,实际上也可能躲在虚伪的面具之后。当某些喇嘛小心翼翼所树立的简朴、谦卑形象稍微被提及可能是个骗局时,他们就会吓得不敢动弹。对于这些喇嘛而言,以既谦卑又简朴的形象被大众所公认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若是被指控自己还隐藏了另一张「脸」,他们就会痛苦至极。从这个观点来看,我反而佩服那些我行我素、不为栽培谦卑形象而烦心的喇嘛们,如果他们想一次戴四个劳力士表,就去戴吧!然而,我们必须留意自己是以何种逻辑与推理来检视上师。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39 第五章3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五章 运用你的想象力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资粮田

观想通常都会涉及想象的一个「资粮田」(field of merit,皈依境),其中的各种细节会根据你所修持的前行而有所不同。

做为初学者,你对观想的各个细节无须太过偏执——当然,除非细节很能给你启发。你随时都要记住,自己所观想的一切,本身都是幻相,它是根据你自心对各种不同信息的诠释所虚构出来的想象而已。在此最根本的是,这些幻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何谓「资粮田」?想象你想要发财,因而需要某些资金来投资:农人则需要一块田地来种植或畜养牲畜;生意人为了某个新项目需要业务贷款或金主融资。同样的,追随心灵之道者,由于渴望将自己与所有的受苦众生都从轮回之网解脱出来,因此需要积聚福德。为此,我们需要使用两种资粮田——圣者的资粮田与众生的资粮田,经由这两种资粮田,我们终能收获证悟之果。

因此在前行中,从头到尾都会使用到这两种资粮田。我们在圣者的资粮田中观想诸佛与菩萨,想象他们给予我们力量、悲心与遍知,支持我们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而在众生的(一般的)资粮田中,我们观想有情众生,对他们每一位都生起悲心。如此,我们在两种资粮田中都积聚福德。因此,修行者应该记住,当我们藉由相对的修持来积聚福德时,我们如果不是向诸佛祈请,就是对有情众生生起悲心,不论以其中的哪一种形式,这两种资粮田都会是我们每个修持的一部分。

常见问题

「如何正确观想上师在自己面前?」是大家常问的问题,例如「上师应该在我头顶上多高的地方?」、「他应该面朝着我吗?」、「他应该跟我面朝同一个方向吗?」……再次的,最佳的忠告是别太吹毛求疵,金刚乘之道是「无二分别」的。事实上,整个修持的重点就是证得此种「无二」,因此,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习对这些细节尽可能保持开放而放松。

话虽如此,某些方面我们仍然需要非常明确。例如,在前行的修持中,当你观想金刚萨埵坐在头顶上时,想象他与你面朝同一个方向。而当你修「上师瑜伽」仪轨时,由于染污众生都会认为坐或立于高人一处者,一定较好或较具权威,因此之故,你观想上师与众眷都位于稍高的位置,并且全都在注视着你。

在有些修持中,也许你会发现观想上师在头顶或坐在心中比较有效。有个教法甚至提到观想上师在自己喉间,因此当你进食时,就自动地对他献上供养。观想的各种可能性之选择,是无限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38 第五章 2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五章 运用你的想象力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观想「融入」

究竟而言,佛法最重要的目标——尤其在菩萨乘——就是要证得「无二」(无二元分别),而要圆满这种证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修持观想。在观想中,最重要的则是本尊或上师融入修行者,而与之无二无别。但这修持怎么做呢?想象在镜中或湖面上有个月影,虽然影像清晰可见,但它只是个反射的月影而已,并非月亮本身直接从湖中升起或被塞入镜里。另外一个例子是彩虹,虽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彩虹,但它并无本具之真实;同样的,虽然彩虹空无一物,但我们还是看得见它。月影与彩虹两者,都是同时既空无一物,又清晰可见。所以,在此「无二」是指「显现」(appearance)与「空性」的「无二」。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不认是上师、弟子或任何一切,皆非真实地存在于一己之外。而且,直到我们真正证得「无二」之前,将自己与本尊或上师融为一体的修习是极为有用的工具;对于你要领受加持、灌顶或甚至启发,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修行者在这部分的修持常常发生困难,因为他们总是在理当修持观想与融入时,反而在心中遍处寻觅所有学过的相关理论。这个例子说明了如果在心中塞满太多概念的话,对修持的进展反而会造成阻碍。因此,我们在修持时,应该把理论完全放在一边。

在此,最佳的忠告是应当让它实际可行。心灵修持应当像骑自行车一般,一旦你学会骑车,就无须每天都重复一次「齿轮如何作用」或「座垫该有多高」等这些事情背后的理论,你只要坐上去骑走就行了。修持「融入」的关键是尽量去做即可,别过度担心自己做对与否。到最后,你一定会学到窍门。

在此的「窍诀教授」非常实际——「只管做就对了!」体悟「无二」有点类似学习开车,不论一开始听起来有多荒谬,经过了几星期学习车上的各种按钮与手把,最后你还是必须放下驾驶手册,启动引擎开始开车。观想也是如此,最初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融入过程比较不像消融,反而像是把苹果丢进布袋里。但是,除非你硬着头皮冒险去做,否则什么也改变不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的上师就比较不会像个苹果,而比较像是你倒入水桶中的一杯水。这就是个征兆:你已经开始稍微更加了解「无二」的过程了。

最终你会理解「融入」的过程就与一个封闭的空间与虚空混合进的状态完全相同,而这部分的修持正是许多学生误解之处。想象一个陶罐,它的周遭与内部都是空间,当陶罐破碎时,原先内在的空间与外在的空间混合成一个不可分的空间。我们不可能分得出「内在」与「外在」的空间,空间就是空间,你无法分辨各部分原本来自何处。修持者与上师的相融无别,就应如此。

目前,虽然你无法不将上师或佛陀视为外在于你的独立个体,但是你应谨记,自己所见到的纯属一己之所见而已,任何人之所见、所闻、所思,都是基于他个人的诠释。这个原则不只构成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观想能起作用的主要原因。露易丝(Louise)可能自为是「露易丝」,但她绝对不会描述自己是「观想出来的露易丝」,虽然这正是实际上的她,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的观想。

 

常有人问起,「观想」是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否有点倾向有神论?但如前所述,把莲师或金刚总持(梵 Vajradhara)【译注16】观想成西藏唐卡上的样貌是一个错误。即使大家都使用完全相同的一幅唐卡,每个人的显相也都还会有所不同,而且跟画师所想象的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当我们观想莲师或其它本尊时,不妨大胆一点去想象。莲师是无上又殊胜的人,而「无上」所具有的一个面向,通常就是「法相庄严」,或至少是面貌出众。但某人认为的「美貌」,在他人的眼中可能是「丑陋」的,因为每个人的诠释都非常不同。

而且,不论是美国人、墨西哥人或比利时人,绝对无须学习西藏人所认定的「美貌」版本。所有我们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诠释拿来做最佳的应用而已;而且也别忘了,甚至你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句,诠释它们的也无非是你的心,至于它如何诠释,则完全基于你自己的习性与显相。也许你认为你了解我所谓的「美貌」是指什么,但其实不然,你只是对我所谓的「美貌」,发展出你自己的版本而已。另外一个重点是,我们观想本尊手执金刚杵或颅器(skul cup),并非美学上的考虑,也不是因为这些仪轨物特别有用之故。有些学生会问:是否应该观想本尊手执比较现代化的东西,也许像iPad或iPhone?但是,本尊所执的器物、装饰或配件,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应该完全依照神圣法本中之所述,不做任何更动。

我们对往昔伟大上师的相貌知道得很少,莲师真正的相貌是如何,大家只能猜测,即使你翻遍所有的藏传佛教文献,也热找不到丝毫有关他相貌的确切描述。

虽然有一尊称为「很像我」(Look like me)的莲师雕像,其照片广为流传,但也还有其它数尊相当闻名的雕像,却与这一尊造像全然迥异。

我们也应当记得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的: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在一般教法中,有一个重点经常刻意不在前行中去强调,而是到了修持仪轨正行时才会提到的;那就是当你在心中生起观想时,你所观的本尊应该清晰、生动,并以了知「无二」做封印。这点所指为何,在此需要稍做解释。我们用观想莲师如芥子般微小,却坐在须弥山(Mount Meru)甚或如宇宙一般大的宫殿中来做例子说明。乍听之下,这既不自然又不美观,但在修持上却非常恰当,因为容器并非太大,内容物亦非太小,芥子与莲师不同的大小也毫无问题。还有一些修持需要观想宫殿小如芥子,而莲师却大如宇宙,但他仍然可以很舒适地进入宫殿之中。这都是「无二」的练习,而且常在观想中运用。

如同根敦·秋贝(Gendün Chpel)所指出的,金刚乘修行者必须要习惯于相信不可信之事物。密续的观想法门常常要你在心中观想炽热大火,于其中,本尊端坐于一朵脆弱的莲花与清凉的月轮之上,身拥热情如火的明妃,周围还环绕着一群难以驾驭、面露怒色的本尊,手上挥舞着足以令人致命的法器,但这熊熊烈火却完全不会造成任何人或物的伤害。

以理性去分析的话,只会让人觉得不可置信,因为这个场景的一切都自相矛盾,而且完全不可能存在于日常的现实中。但是,重点在于密续行者必须习惯于相信不可信之事物。我们的目标是要结合并消融主体与客体,因而两者合一而不二,不论是贪爱与瞋恨、热与冷、干净与污秽、身与心都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梵 jnana)与「身」(梵 kaya)的合一,也是最究竟的一种结合。

根敦·秋贝又说,我们之所以无法掌握如「法界」(梵 dharmadhatu)这种不可说的观念,并非我们强烈地相信存在的事物之故,相反的,是因为我们强烈地不相信不存在的事物。但是,要把这种「无二」的新知识塞入我们非常固执的二元系统中,必须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

【译注16】金刚总持:意指「持有金刚者」(Holder of the vajra)。在新传中,他是本初佛、一切密续之源;在旧传中,「金刚总持」表示根本上师即使金刚乘法教的证悟总持。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