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37 第五章 1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五章 运用你的想象力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观想的修持

「观想」的技巧贯穿于整个前行的修持,但它在使用我们想象力的方式上,与其它许多禅修——例如「止」的修持——相当不同。在我们迷惑的生命经验中,想象力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 到、感知到的每件事,都是自己想象力的产物,而且,由于我们相信自己所创造的各种幻相,它们因而成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以至于我们完全忘记它们只不过是幻想而已。因此,想象力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而利用它来改变并稀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就是所谓的「观想的修持」(practice of visualization)。

初学者会遇到的一个小问题,是英文「visualization」(观想)一词有可能造成误导。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观想」是指专注于某个形象,然后将它保持在心眼中。但是,外貌只是观想修持的一个元素而已,绝对不是全部。每个人对事情的态度与理解,都随着他的处境与教育而改变。直到最近,在西藏长大的佛教上师们都视色拉、绿色蔬菜与草是动物的饲料,而不愿去吃这些东西。现在,藏人已经熟悉西藏以外的食物,这种态度也随之改变了。正是这种显相上的转变,我们将它运用于「生起次第」(梵utpattikrama)之中。

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在网际网络上发现。大多数的色情图片都很小——当然远小于真实的尺寸。从逻辑上而言,很难相信那么小的图片能让活生生、会呼吸的人激起性欲,但是它们真会如此。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设定了我们会对某种特定的图像做出反应,因此,即使是从小小的14X8公分的YouTube屏幕上看到,它都依然有力量让我们感到兴奋,或令我们生气、悲伤,甚至抑郁。

在某种程序上,这就是观想的运作方式,与物体的大小或所谓的「写实」程度完全无关。现代社会的金刚乘学生常会对修持观想感到很困难,我想部分的问题来自于像我这种藏传老师。我们假设一切有情众生都与藏人用相同的方式处理事情,因而教导大家想象佛陀佩戴着藏人喜好且深具意义的饰品,一如传统西藏绘画上的形相。但是,成为一位完美的藏人肖像专家,并非修持观想的重点。

修持观想的主要目的,是藉由培养清净显相,使我们对现象世界凡俗而不清净的显相能够加以净化。然而,不幸的是,「清净显相」又是一个易于被误解的概念。弟子们经常试图在心中再造一个与唐卡完全相同的影像,其中有平板、不眨眼的本尊,身边环绕着冻结在空中的云团,而他们的佛母看起来像是过大的婴儿。以这种错误的版本来修持观想,等于是把一种比你与生俱来的还糟糕的显相灌输给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摧毁了培养清净显相的整个目的。

那么,「不净显相」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如同前述,「不净」并非意味着我们观想的对象被尘垢所覆盖,或是污秽、肮脏,「不净」并非「在外面」;在此处,「不净」意指问题「在里面」。

我们透过标示为「贪爱」、「嫉妒」、「骄慢」、「无明」、「瞋恨」等的各种情绪滤镜去看世界,因此,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被这五种情绪的无数变形所染色,而这些变形有些连名称都没有。想象你去参加某个派对,一眼就瞥见某个吸引你的人,你的「贪爱」便会立即启动,为此人贴上「性感」的标签;如果其它人妨碍了你,你的「瞋恨」滤镜便会立即启动,为此人贴上「讨厌」的标签。随着夜晚流逝,又有其它人激起你的不安全感,使得你批判他们、打量他们;你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并诋毁他们来膨胀自己的骄慢,所有这些都是被「深度无明」的滤镜所激发。这张清单可以持续地列举不完。

所有这些不同的显相都生自我们一己之心,然后再经由我们的情绪所过滤。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大小事情必定会导致失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无法记得自己感知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产物,反而执着于「在外面」的显相,并相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在金刚乘「观想的修持」中所要处理的东西。这一切都与「修心」有关。声闻乘所提供的诸多方法之一,是以「身」与「语」的戒律来灭除我执,诸如先前所提到的;剃除须发、托钵乞食、穿着袈裟,以及避免各种世俗的行为(如结婚或性行为)等方法。菩萨乘的修心除了持守「身」与「语」的戒律之外,还加上观修悲心、生起菩提心等。最后,金刚乘不仅经由持守戒律瑟观修悲心来修心,它还提供我们从不净显相转化至清净显相的方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36 第四章 8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四章 你的心灵热身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四共加行

轮回的过患

有情众生如蚕一般制造了自己的牢笼,并死于其中。举例而言,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如何处理「钱财」这个概念。从历史上来看,人类对这个特定抽象概念的发展极其勤奋,我们为了赚更多的钱财而甘愿受痛苦的胃口,似乎是永远无法满足的。

强酸碰触肉体所产生的疼痛,是我们容易想象的一种粗重的痛苦,但还有许多不同的各类的痛苦,除非我们亲身经历,否则就感受不到它们。要分辨并理解自己痛苦的「因」是最困难的,特别当它们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好」东西。例如,强劲的世界经济是我们最着名的金融专家们所鼓吹的好东西;这是真确的,在健康的经济环境中,好的产品人人可得。然而,对于那些活在经济繁荣另一面的人,生活很可能相当糟糕,更别说「美好」了。

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美好的」的论调,然而,果真如此吗?把大部分人们所过的生活视为「美妙」,充其量只是过于浪漫了。如果你如此认为,那么你必定还未理解第一圣谛——「了知苦」。事实上,生命是由大量和合的、恒时流转且一直改变的现象所组成,因此它只会充满痛苦,因为和合的现象无可避免地会导致不确定性衰败,并且拆解我们所珍视的一切。这有何「美妙」可言呢?

「不确定性」是轮回最残酷的过患之一。当现代人读到如《普贤上师言教》这类的书,其中描述地狱道与恶鬼道众生所经历的剧烈痛苦,我们鲜少把它们当真。由于怀疑主义的习性,我们指控巴楚仁波切用的是恐吓策略,就像其它宗教以地狱之火与下地狱惩罚的教法来恐吓追随者,让他们服从命令一般。我们不愿意相信有地狱;我们宁愿相信十八层地狱只是佛教徒的抽象概念,却不觉察地狱与所有其它恶道的痛苦,就在此处——我们人道——都可以看得到,而且经验得到。

撇开别的不谈,只要仔细地审视大多数人持续受折磨的贫困心态(我们对所有事物都想拥有更多,而无法拥有时就会紧张焦虑),就会知道它占据了我们每天的每个瞬间,让人永远都无法放松,这清楚地显示了人道确实很痛苦。

对于所有的修行者而言,深入思惟这四加行是极为有利的,对初学者尤其如此,因为这是所有转心向法、远离世间法最值得赞叹的方法之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35 第四章 7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四章 你的心灵热身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四共加行

无常

当修行者愈来愈了解无常,他对个人的快乐、名声与舒适的关注就会愈来愈减少,而学习如何去了解无常的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培养我们急需修行的迫切感。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多,今天可能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今夜的晚餐可能是你的最后一餐,绝对没有任何保证可以确定每个人都会活到明天,更不用说「永远」了。

在这个既危险又不健康的世界上,现今五十岁的人能活到八十岁,应该算是相当不得了的成就。五十多岁的人生命已过了大半,而且当我们愈老,感觉时间似乎过得愈快,以为剩下的三十年一眨眼就会烟消云散。首先,我们每晚大约睡八小时,这就占掉三十年中的十年。假设一天看一场电影、吃三顿饭,这又花掉四小时。我们还要闲聊、和朋友相处、查看球赛结果、做家务、付账单、与家人聚会、运动,所有这些可能一天要花掉两小时。当然,大多数的人一天必须要工作七至八小时。因此,如果我们这些五十多岁的人幸运的话,一天只剩下不到两小时,或大约总共两年半的时间可以「活着」。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时间都会被妄想、焦虑、自我怀疑所占据。所以,在此的底线是,几乎没有时间来修持了。

龙钦巴说,在究竟上,我们真实本性的太阳虽然持续地升起,但是它被我们善行的白云与恶行的乌云遮蔽了。一切断除恶业与积聚善业的努力,如同闪电般不停地闪烁明灭;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埸兼具快乐与不快乐两者的迷惑之倾盆大雨。他告诉我们,这就是轮回的收成被持续巩固的方式。「啊!多么可怜啊!」我们全都受到「因」、「缘」、「果」的法则影响,因此没有任何人能享有真正的独立自主。

我们努力地积集「因」与「缘」,期待能带来成功或乐趣的「果」,却忘了那些「因」与「缘」正好跟抗生素的作用相似。吃抗生素时,一方面因为某种症状获得缓解,我们会感觉较好,但另一方面,由于抗生素会让身体的其它部分不舒服,我们反而感觉更糟。我们未曾意识到,这些为了追求独立、财富与成功所做的每件事,也都会是自己随后所将经历的一切因缘之「因」,它会支配并控制自己之后的生活方向。因此,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计划必定会像最初期望的结果一样发生。

当我们以有限的显相经验到所谓的「顺境」时,例如,申请到首选的大学,或得到一份好工作,我们就会把好运归功于辛勤的努力上。而当不愉快的事突然把自己横扫到意料之外的路上时,我们又变得迷惑。我们忘记在积集成功因缘的过程中,同时也种下了许多产生逆境的因缘。我们的计划可能奏效一次、两次,或甚至很多次,但是对于那些失控的因缘,我们却完全无法抵挡,只能受其操控,因此总有全然不奏效的时候。

讽刺的是,世间法的成功需要我们积集特定的因缘,例如良好的教育、诚实的商业伙伴、可靠的法律咨询等;但是在些过程中,让我们整合这些因缘的体系,也确定了由于我们易于近观其控制,因而是脆弱的。这是我们所遗忘的,我们常自认为刀枪不入,但是除非这个虚妄的安全感被粉碎,否则要成为真正的心灵修持者是非常困难的。只有承认自己的脆弱,我们才能放下对「生活总会按照计划进行」这个虚妄假设的执着。

在究竟上,为了获得证悟,我们必须耗尽一切的「业」,无论是善业或恶业,不只是尽可能地多收集善业与抛弃恶来而已。「业」在本质上是根基于因缘的,由于我们一切的行动都由「业」所决定,因此它只会与我们的独立自主直接抵触。所以,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独立自主。

在每天修持之前先思惟因果,其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去理解「业」的复杂功能与系统,更是要提醒自己,我们对任何一切都完全无法控制。

这也把我们带到下一个主题——轮回的过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34 第四章 6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四章 你的心灵热身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四共加行 

思惟四共加行(四个共同的基础),双称为「转心四思惟」,是为佛法修持做准备的经典方法,这个方法至今都还管用,毫不过时。当然,最好的是你能随时都在心中保持这些思惟,否则的话,你可以试着在每天修持之前朗读它。

珍贵人身

在此,我们为了有能力与机会在此生修持佛法,而生起感恩之心。对佛法修持而言,拥有人身是极为重要的。不像动物或那些住在歹徒与私人军队横行之地的人,阅读这本书的人大都享有基本的个人安全感。你的生命并非经常置身危险中,清醒时并非都在绝望地寻觅食物或栖身之地;我们大多数的人甚至能钦羡宏大的事业与非凡的人物,偶尔还受到如密勒日巴这种伟大的历史人物所启发而感到敬畏与不可思议。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愿:「愿一切有情众生都快乐」,而不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确实拥有一些特质,让自己有资格说是拥有珍贵人身。

问题在于,我们未必善用自己的好运。例如,没有任何人能阻止我们和朋友在邻近的咖啡馆里悠闲地度过一小时,然而,只有极少数其它道的众生能享有这种奢侈来浪费时间。想象如果我们生活在耶路撒冷或加萨走廊,永远活在被射杀或炸成碎片的威胁下,会是什么感觉。因此,当我们有机会享受闲暇时光与个人安全的奢侈时,我们真的应该珍惜并善用它。

生而为人是极其珍贵的,因为在相当程度上,人类有智能去理解痛苦的本质与其原因。相反的,地狱道众生只知道无情、难以想象的剧烈痛苦与煎熬,让他们无止尽地因麻木而失去知觉。天道众生只知道不间断地快乐,并能拥有任何想要的东西,他们因而缺乏悲伤的体验,也缺乏探究自心的好奇心。在六道轮回中,人道既非太快乐,也未被痛苦所淹没,因此具有最好的能力来了解痛苦。佛陀说,当人是自由而富裕的时,生命就变得「珍贵」。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自由呢?那就是「散乱」。如果心不散乱,我们会是自由的;如果具足正念,我们会是富有的。所以,不要误以为只因健康、受过教育且人际关系良好,人身就有「珍贵」的资格。只有在得遇佛法,迈向心灵修持之道时,人身才变得珍贵。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33 第四章 5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四章 前行略说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遥呼上师

这项修持称为「遥呼呼唤上师」或「向上师哭喊」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意指要向上师提醒我们的存在,以及要呼唤他来帮助我们,这两者都是必要的。佛法修持的核心是「正念」,如同我们一再被提醒的,修行者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不散乱。因此,有了正念做为修持的核心,当我们忆念上师时,我们已经在呼唤他了,而且,也可以确定他已经听见了。从某方面说,忆念上师是最有效的一种正念,但是由于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持续不断地忆念他,所以另一种说法是要「引请上师」,就是要我们自己的心去记得他。

我们念诵任何一种特殊的「虔诚呼唤上师」祈请文,不仅通向上师哭喊请求帮助,还能提醒自己所有佛法修行者所共有的习性缺失。能够承认并理解自己的过失与缺点,是非常有价值的练习,虽然它现在似乎变得不太流行。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对自己个性的反省,应该比现代社会上的一般人更具批判性;现代社会——特别是美国——所强调的重点是在建立自尊以及给予鼓励,而非批判性的分析。

因此,以比较现代的眼光来看,强调批判性反省的这种修持,可能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外来文化的产品。但是,果真如此吗?难道在吉美·林巴的〈引请上现〉(Invoking the Lama,包含在《龙钦心髓前行》中)与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虔诚呼唤上师〉中所发现的这种反省,都只是西藏文化影响佛法的产物而已吗?对于这一点,我思考过很多,而且可以相当自信地说,这并非如此,这种批判性的反省并非由某个特定文化所促成的。整个佛法的目的,是为了拆解我们为自己创造的那个称为「我执」的保护系统。佛法中的每一个字句、每一种方法,其背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抵触、阻断并撕裂我执,直到完全自其中解脱的最终目的达成为止。传统上,在我执的网上造成裂缝与凹陷,是预告了真正佛法修行者的诞生。

然而,我们大多数的人根本不是佛法修行者。我们也许是对佛法有兴趣或受其鼓舞的佛法学生,但是,要成为修行者是完全不同的事。佛法修行都不仅能看出「世间八法」毫无价值,而且能做出极为困难、但非不可能的勇猛努力来放弃它们,从加一个角度而言,佛法学生学习的目的反而被「世间八法」所捆绑——我们是因为自己具有野心,或想要增长知识,或想要赢得另位天真幼稚的佛法学生之心,或想要成为某种形式的心灵导师,而学习佛法。

拥有充裕的时间或正在闭关的人,应该尽可能多念诵一些特别好的「虔诚呼唤上师」祈请文。在蒋贡·康楚的〈虔诚呼唤上师〉与吉美·林巴的〈引请上现〉祈请文中,我们呼唤自己的上师,并藉由提醒自己最隐密的缺失而把「我执」炸出破洞。我特别推荐康楚仁波切的祈请文,因为他祈请许多不同传承的上师,因此从「不分教派」(藏 rismed,音译为「利美」)的观点来看,更是特别殊胜。(宗派主义是心灵唯物主义中,最邪恶的一种。)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