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55 上师与传承(5)

《八万四千问 》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0. 仁波切,可以解释刚乘中根本上师的概念吗?

根本上师的定义非常复杂。有时根本上师指授予你灌顶[2] 的人。根本上师的概念是密续里特有的,在大乘里找不到,在声闻乘里肯定也找不到。在金刚乘里,有根本上师这个术语和现象。根本上师的概念和很多事情相关。在金刚乘里,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元素都被用作路径。

我们有属于某个佛部的倾向——莲花佛部、珍宝佛部、金刚佛部、事业佛部和如来佛部,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和元素。虽然五部佛不能完全分开,但其中之一可能较为突出或起主导作用,那个就成为你修行的根本佛部。因此,所有的“根本”就从这里开始了——根本上师、根本本尊,等等。有时候,根本上师也指那个给你直指教授[3]的人。可能有很多位上师为你直指心性,但如果某位上师的直指教授让你终于能一瞥心的本性,那么,这位上师就与你有着极为深厚的因缘,他或者她对于你就是非常特殊的。

11. 您可以谈谈您的根本上师吗?

对我来讲,即便只是宣称自己有根本上师也是种很大的傲慢,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曾经做过一名学生。一个学生必须是一位真正的追随者,而我从未做到过这一点。因此,我不敢把他们叫做我的根本上师,这样做会染污我所有的上师的名字,对于密续的传承也是一种耻辱。

相对来说,那些曾为我传授教法的上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便是在世俗的层面,他们也属于曾经在地球上行走过的最伟大的人。有个像我这样的学生,像我这样的产品,或许不是证明我的上师们很伟大的最好方式。但我想,即使只是提到他们的名字,对大家也是有所助益的。我从那么多伟大的上师处接受过那么多的传授,我必须单独提出顶果钦哲仁波切,因为他的善良、慈悲、关怀、人性和信赖。他对我如此信赖,甚至不需要我去努力赢取,仅仅是这一点,我亿万次转世也难以报答。

  • [2] 灌顶(梵Abhiseka,英Empowerment/Initiation):金刚乘的灌顶旨在唤醒弟子的本初智慧、心性的力量和对心性的证悟。在灌顶中弟子得到修持某个特定法门的开允,通过修习最终掌握对此法门的了悟。
  • [3] 直指教授(英Pointing-Out Instruction):对心的本性的直接教导。根本上师给予直指教授,令弟子辨识心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4 上师与传承(4)

《八万四千问》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8. 作为您的弟,不论仁波切您做什么,我们对您的信都不会动摇,但是对别的就很难起净观,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或许只是业缘、业债或者业的连接,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如果伴随着正确的动机和训练的话。但是当然,有一个上师并不是不喜欢其他上师的理由。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跟随世界上的每一位上师,也不是说你只能有一位上师。

有时候西藏喇嘛们好像主张,一旦你成为某位上师的弟子,你就应该只追随这一位上师。那不一定正确。关键取决于你有多大能力。蒋扬钦哲旺波有一百一十三位上师。其他喇嘛会忠告你不要徜徉在太多的上师身边。那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时学生们,特别是非常年轻的学生,如果听到太多不同的指示,就会产生困惑。

那些所谓的我的学生,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信心、执着或者只是盲目的幻想,但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看到我和道格拉斯·米尔睡觉。如果他们看到道格拉斯·米尔滴着汗和我睡觉,可能他们会改变主意。

 

9. 某些瑜伽看似疯狂的为是他们修部分吗?我们这些弟可以效仿吗?

是的,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他们修行的一部分,也可能是他们慈悲的示现。他们想要不断地把地毯从你的脚下抽走,想要不断地打破你的概念,想要不断地打破他们自己的概念。

当你对自己正确的见地有足够的信心,当你对自己不受希望和恐惧影响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那么是的,你应该试着模仿他们。但是如果你有希望和恐惧,即使只是一点点,那你就不能模仿他们。相反,你应该发愿有一天能像他们那样。因为狮子一跃而过的地方,狐狸跳不过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3 上师与传承(3)

《八万四千问》上师与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6. 有的刚上师在现上像是没有任何执着的疯狂瑜伽,我们如何分辨这是具德上师的现,还是不如法的做法?

非常难,真的太难了。我们有责任要考验这些上师。即使没有完美的测试,你也可以用些常识。如果一个上师行为癫狂做事离谱,你或许可以尝试对他同样地癫狂离谱。如果他真的不为此生气,也没有因此过多地改变价值取向、行为和思考方式,那么或许他并不坏。你可以用他的方法来考验他。他可能会辱骂你或者忽略你,那么你也同样的对他,看他是否会生气或者难堪。

这需要很大勇气,但在你接受他做上师前,先这样测试一番是很好的。而大多数人没有耐心做这样的测试,他们通常急切而匆促地做出一位上师持守三昧耶戒的结论,这样总是有点不够的。

这种测试通常得花很长时间,事实上需要好多年。真正重要的是,观察这位上师对世俗生活有多大兴趣,观察他对自己以及学生们的精神价值有多大关注。

有很多上师行为上政治正确,道德上也很完美,但他们可能执着于人们的看法。如果上师太过执着于人们的看法,意味着他们只对形象和外表感兴趣。所以这是种欺骗,但却能起作用,因为人们就是只对外表感兴趣。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啊,我的上师真好,他总是笑眯眯的。”但从未听到有人说:“啊,我的上师真好,他总是皱着眉头责备我。” 创巴仁波切的学生们对他非常虔诚,这一点我很钦佩。因为一般说来,他不是那种行为最完美的人。这些学生——特别是西方学生——一点儿也不傻,他们都非常聪明。他们不仅在创巴仁波切活着的时候对他非常虔敬,而且在他圆寂后,他们的虔诚心依然持续。在我看来,这表明创巴仁波切是一位值得依止的上师,而这些学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有些老师非常和善,有着僧人的庄严相貌,也有行为端正的优秀弟子,但他们从未被考验过,弟子们的虔诚心也未被考验过。所以我不知道。只有当一个上师经受处境和因缘的考验时,我们才能分辨他或她是好还是不好。

 

7.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那些疯狂的瑜伽的做法,并对之起信?例如帝诺巴[1]吃活鱼等等,还有很多古代和现代的例

如果寻找和选择上师只为追求解脱、证悟真理,那么其他的事就比较简单了,也不那么重要。但如果你是为了追求自我满足,想成为重要机构的一部分,或成为一位重要上师的弟子,那么你就会开始以上师的行为和外表来做判断。所以动机非常重要。

所以,一旦有了正确的动机,甚至在寻找上师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那么在这个动机的基础上,你可以应用分析上师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常识让你确信这是位伟大的老师,那么不动摇的信心就会逐渐慢慢成长起来。

通常来说,重要的是,对“一切都是我们的投射,一切都是我们的心”这一点有坚定的认识。举个例子,当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他会把她看成整个世界最美丽、最具吸引力、最值得渴求的对象,这就是一种投射。当然,同样还是这个女孩,当这个男孩和她结婚很多年以后,不再那么喜爱她的时候,就会看到各种过患。这证明一切都只是心的投射。

对“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这一点有坚定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净观,因为即使上师也像所有其他的事物一样,是你自己的投射。所以当你把上师看成一个完美的人,那是你的投射。当你开始看到上师在犯错误,那也是你的投射。所以,有了“一切都是自己的投射”这样的觉知,我会说百分之八十五的净观修行已经完成了。

  • [1] 帝诺巴(Tilopa,988-1069):印度瑜伽士。帝诺巴及其主要弟子那诺巴(Naropa,1016-1110)是噶举传承重要的源头。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2 上师和传承(2)

《八万四千问》上师和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3. 我们怎样积累这样的福报?

渴望遇见已经证悟的人,渴望和他们在一起,渴望能够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德与加持,这些始终是关键所在。一旦你有这样的渴望并为之努力,你就不会把挑战视为痛苦,并且你为此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积累福德的方法。

从根本上,有了不仅为自己、并且是为一切众生而出离世俗轮回、追求证悟之道的愿望,然后在此基础上,忆念三宝、持戒布施、精进闻思修以生起智慧,所有这些都将增长你的福德。

4. 有那么多众要度化,的上师这么少,怎么办呢?未来这种情况会好转吗,还是会更加糟糕?

如佛陀所说,只要有众生,就有佛。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众生,我们应该满怀信心,安心相信,有成千上万的佛菩萨在为他们的解脱而辛勤工作着。

5. 刚上师有哪些类型?

有和善的上师、博学的上师、戒律清净的上师,有以上三者都具备的上师;有隐藏着的上师、爱炫耀的上师、事业广大的上师,也有传统的学院化的上师,等等。

但是,从严格的精神性立场来讲,上师是件绝对个人的事情。你必须找到自己的上师,这与他的学历、级别、肤色、身材无关,只是一个教给你解脱之道的人,他关心你的解脱,有勇气告诉你你需要听的,而不只是你想听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51 上师和传承(1)

《八万四千问》 上师和传承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 什么是传承?什么样的传承是染的和真实的?为什么染的、真实的传承对于修者如此关键?

这是个很重要的大问题。事实上,我正在写一本单独讨论这个话题的书。有些书籍,比如一位美国人写的《当下的力量》,作者似乎声称自己所写的内容是神为他显现的启示录,但我们却能清楚地看到,书中很多内容是从佛教经典中摘录的。当然,比起传统的教授,这家伙的当地语说得好很多,所以适合当地的文化。

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有一种倾向——也许在亚洲还没那么明显——就是人们不喜欢组织化的宗教。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发展出另一种不同的态度——人们开始对传统和古代的遗产心生厌恶。

这是我自己的观察,或许完全是错的。在西方,人们在教堂体制下受过苦,因为教堂及其相关人员滥用权力。事实上这不仅发生在西方,也发生在东方,寺庙、传道者、僧侣、仁波切、住持以及其他人等滥用权力。至少西方比较好的一点是,如果教堂错了,人们能够真的讲出来,并反对教堂及其决定。

但对于组织化的宗教的不信任助长了当代的这种现象:换几个不同的词句和比喻,人们基本上就可以教授佛陀的教法,并宣称那是他们自创的。听众和读者们会认为:“哇,这个人好伟大,好渊博,好高明。”这些人当然不会提及传授他们这些教法的学术机构或传统,他们会说,“我就是个加州的生意人”,诸如此类。这听起来不那么吓人,事实上,对很多现代人还更有吸引力。

但这类人可能正在毁掉教法,因为现在有那么多自我认定的精神导师出现。这可能是极度危险的,因为没有办法判断谁是真的,而谁不是。我自己也无法判断。我真的不能说《当下的力量》的作者不是一个大成就者。他可能是一个大成就者。只有一个大成就者才能判断另外一个人是否是大成就者。但我们必须谨慎,因为这种示现可能毁掉教法。修行者和知识分子之间永远有很多争论。很多学生被告知不要只是在读书和理性研究上花太多时间,他们被强烈要求去实修。修行的人会说,“如果只是把饭做好但永远不去吃,有什么意义呢?”

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们说,如果你不学习,将会是很危险的。如果只是跟随自己盲目的动机,对所修持的内容没有任何理解,那不仅是幼稚的,也可能很危险。举个例子,你可能会突然丧失对佛法的虔诚和信心,却缺乏把虔诚找回来的理性。但如果你参加过一些分析性和批判性的学习,那么即使你的上师或者金刚师兄们行为欠妥,你总是可以回到那个理性的信心上:“是的,我的上师行为欠妥,我的金刚兄弟们行为也欠妥,但是空性是好的,缘起是真理。”类似这样。

所以,在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很伟大的今天,组织化的宗教与成熟的学术机构作为一种检验与平衡而变得非常重要。当然,他们可能很伟大,但也可能并不伟大,由谁来判断呢?所以最好的、事实上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基于某些成熟的组织和学术机构的分析。我们不能摆脱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术机构和传承成为了重要因素。

此外,我们都是因缘的受害者。无论如何,因缘是我们逃不开的事情。上师和传承碰巧是灵性道路上最为重要的因缘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不仅在金刚乘,而且在一切乘中,师父都如此重要。在金刚乘里,上师就是路径本身,所以,不想有位上师却想修行是自相矛盾的。

2. 为什么我们很少在自己身边看到证悟了的圣?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证悟是可能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菩萨发愿在地球上长时间居住游历是如此重要。但是最终,当他或她来到你家门口,你需要有相应的福报,才能认出这位圣人。如果你真的很有福报,当一位圣人在你眼前出现,你就能看得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