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46 乘(6)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10. 禅宗有许多和圆满证悟相似的公案。请您谈谈禅宗和圆满的异同。

我没有资格去表述两者的区别。首先我从未真正研究过禅宗,而且我对金刚乘的理解也很有限。非常概括地讲,禅宗似乎是大乘佛教的精华。禅宗用的是大乘的佛经,例如《金刚经》,那是他们的基石和根本。

大圆满是金刚乘的教授,不仅使用所有我刚才提到的大乘佛经,而且也用密续的方法。我感觉,仅就见地而言,禅宗与大圆满是一样的,有些打坐冥想的技巧也是完全相同的,但它们所使用的方法可能有些区别。例如,大圆满从不拒绝仪轨,然而禅宗可能特意让你避开那些。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可能是小差别;但另一方面,这可能是很大的差别,因为这显示了大圆满的勇敢。我认为禅宗非常殊胜和深奥,真的很希望中国能够保持它的教法和修持。

 

 11. 刚乘怎样看待净[11]法门?对于发愿往刚乘是否也提供了有效的修持法?

在很多方面,净土的修法和金刚乘非常接近,因为金刚乘里也讨论净土、净观[12]等。或许只有一点点区别,比如在净土法门里,到达净土差不多是一个物理过程——你发愿往生净土并为此修行;然而金刚乘里,它更加像是对净土的发现和认识,净土就在这里,就在你读着这本书的地方。

  • [11] 净土(梵Sukhavati,英Pure Land/Buddha Field):狭义上讲,净土是由佛或大菩萨显现的佛刹。通过清净的信心、具足的福德及专一的决心,修行者可以在转生中阴的阶段重生于净土。广义上讲,净土是智慧的清净显现。
  • [12] 净观(英Pure Perception):金刚乘视外境为佛剎、视自他为本尊、视音声为咒语、视思想为智慧之展现的观点。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45 乘(5)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8. 行金刚乘有四条根本戒律[10]旦不小心犯戒就有可能堕入金刚地狱。这是否意味着修行金刚乘很不安全?如果修者违犯戒律该如何补救?

首先,重要的是要理解,没有先守持所有的三昧耶戒然后再修行这样的事,因为守持三昧耶戒就是修行本身。大乘的经典里说过,所有其他的戒律都像是陶罐,一旦被打碎就无法真正修复;然而大乘的戒律像是金罐,即使它凹损了,如果有一个好的金匠,甚至能把它修复得比以前更漂亮。

与此类似,违犯金刚乘的三昧耶戒可能很容易,但是修复它也同样容易。说到违犯根本戒律而堕入金刚地狱,我想要指出的是,金刚地狱不应该被认为是为违犯三昧耶戒的人们准备的恐怖地方。基本上,金刚地狱是一种状态,在那种状态里的人不能欣赏和理解绝对的不二。你可能是个正直的人,遵纪守法、道德高尚,但是你没有于究竟意义上理解不二的能力,对于金刚乘的修行者来说,这就是金刚地狱,因为它看上去很不错,所以不太容易产生从中走出来的愿望。

 

 

9. 不少中国学喜欢经常念诵甚抄写《刚经》和《经》。《刚经》说,若以见我,以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说的是不可以执着于声与相等形式,藏传佛教中有很多较为形式化的修行方法,例如观想、磕头、念经咒等。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修法?

在《金刚经》里,佛陀说,那些把佛理解为具体色相的人,其见地是错误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正是金刚乘想要表达的,不过是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般若智慧的重点就是,你是否对佛陀有一种二元的分别,诸如“色”,“色”这个概念意味着英寸、厘米、英尺,当然还有重量、颜色、形状等。如果你在颜色、形状和大小的局限之内来看佛,那么你不会理解佛。这个观点在金刚乘里是用方便的方法教授的。

在金刚乘的修法里,你可能会把佛观想为坐在莲花上、有一千只手的本尊,这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莲花会被压坏的。有超过两只手、三只眼睛、多个头打破了我们关于人的形色的概念,特别是当佛以长着动物头的形象出现时,那真的把形色的整个概念都打破了。所以,以这种方式,密续里关于本尊和坛城的教授,恰好与金刚经所教授的内容互补。

  • [10] 十四根本戒(英Fourteen Root Samayas):又称“十四根本堕”(Fourteen Root Downfalls)。为新译派(Sarma Tradition)十四条主要的三昧耶,包括:(1)诋毁金刚上师;(2)违犯佛陀的教法;(3)嗔恨金刚师兄;(4)舍弃对众生的慈心;(5)舍弃愿菩提心或行菩提心;(6)诋毁经典与密续的教法;(7)为根器不成熟者宣说密法;(8)伤害自身身体;(9)舍弃空性;(10)与恶友为伴;(11)对空性不起信解;(12)令信士对教法生厌;(13)违背三昧耶誓人;(14)诋毁女性。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 44 乘(4)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6. 刚乘中,守持密乘戒[9]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事情吗?

很难。在你思考的那一刻,你就违犯了三昧耶戒。但是金刚乘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在你思考的那一刻,你也可以修复三昧耶戒。所以这是一条非常非常非常美丽的路径。从究竟意义上来说,修复它比违犯它有更多的机会成功。原因是当你修复的时候,你就距离真理更近,而真理永远不会失败。正是这一点使得金刚乘非常殊胜。

例如,如果你受戒过午不食,而你又碰巧吃了点东西,你就犯戒了,你不能吐出来然后说你没有吃。然而在金刚乘中,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漂亮或者一个人很丑,你就犯戒了,但是你可以通过持咒、应用见地以及立刻纠正这个念头来修复它。此外还有一些修法,照之修持,只是以某种见地吃一片饼干,就可以积累比邀请几千尊佛共进午餐还要大的功德。所以不去修行金刚乘,那一定是疯了。

 

 7.如果遇见对刚乘有误解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理想情况下,我们绝不应该让那些不欣赏金刚乘的人接触到它。不过,如果是一个思维开放的人正在寻觅修行之道,遇见金刚乘,产生了误解,这可以通过闻思修来纠正。

但是当然,有些人反对金刚乘,是因为他们真的对金刚乘有误解,把它看成是邪恶或染污的。对这类人,如果有时间、开放性和适当的条件,应该尝试通过逻辑和推理来帮助他们了解金刚乘的见地和修法等。但如果某人并没有兴趣听这些,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开他,并在远处为他的证悟祈祷。

  • [9] 密乘戒(梵Samaya):又称“三昧耶”,金刚乘灌顶(Empowerment/Initiation)中受灌者需要守持的一系列誓人或戒律,作为在上师与弟子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灌顶的一部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 43 乘(3)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4. 声闻乘、菩萨乘和刚乘的修者所受持的戒律有何区别?

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佛教的见地呈现的方式也不同。从究竟上来说都是同样的见地,只是剂量不同。对于能力弱一些的人,需要更多定义好的行为准则,例如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等。然而追随大乘的人应该具有更广大的能力,所以给他们更广大些的见地,其中包含更加概括性的定义。这使得菩萨道更加复杂,而同时又有着丰厚回报,因为如果在行为上没有利益众生,即便不杀生、不妄语或者不偷盗,也可能是违犯了戒律。

对于能力较弱的人,解决方案和问题本身被定义和区分得非常清楚。然而,对于更高根器的人,从究竟意义上来讲,这二者之间不存在区别。问题本身就是解决方案,密续就是这样传授的。

所以,广义地说,不同乘中戒律的关键区别在于,声闻乘所禁止的,在大乘佛教中可能被允许;大乘佛教所禁止的,在密乘佛教中可能被允许。

 

5. 为什么修行金刚乘成佛其他乘要快得多?

“快”和“慢”是从修行者的角度而人,并且只是相对的概念。但作为一种方法,金刚乘确实更快。举例说,你很渴,我们知道你的渴需要通过喝水来解除,但是我们遇到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你不相信水确实是水。所以我们只得骗你喝,把水说成牛奶、蜂蜜、橙汁或者其他什么。我们给水染色,让它看上去更有吸引力,然后我们才能让你喝。这个过程需要些时间,因为我们必须榨柠檬汁、给水染色、做上不同的标记,并说服你接受它对你有好处,等等。但是如果你有能力看到水就直接接受它是水,那么工作就完成了,你直接喝就行了。

重要的是,要知道,当我们说金刚乘是较快的路径,我们纯粹是从路径的角度说的,然而事实上,需要花多少时间真的取决于修行的人。有的人可能很谨慎,因而选择较长而安全的路;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一条捷径,但路上会有很多障碍。如果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障碍,本来是走了捷径的人可能反而比选择长路的人更晚到达目的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 42 乘(2)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2. 怎样选择正确的修之路?

我并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佳人选,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讲,我是如此幸运,出生在佛教国度的佛教家庭之中。基本上,我从母亲的子宫里蹒跚而出的那一刻起,一切就都是佛教的——佛龛、经幡、佛塔——真的是所有一切。

另一方面,探索精神之路的过程或许是心灵旅途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而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是的,后来我经历过,但属于已经是佛教徒却还在寻找的那种佛教徒。我认识一个伊朗人,他和他的穆斯林家庭一起生活在穆斯林国家,然而对精神之路的探求最终把他带向佛教,这使我深受鼓舞。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满足感是在你尚未真正找到却仍在寻找的时候来临的。寻找的过程是成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这一过程必定会非常美妙,并且有所收获。

很多人也在探索,但却在探索过程中被物质所迷惑。正如我们之前讨论的,有八万四千种路径与方法,你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觉相应的。和这种精神之道相遇可能有很多种方式—— 可能是通过读书,也可能是通过和一位戴着佛教护身符的女孩约会。

在寻找的时候,如华智仁波切所说,你应该像只饥饿的牦牛,精进不懈、满怀渴望,另外,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也很重要。同样,我们也必须批判性地看待批判性思维。所以,从愚昧状态开始,你需要变得聪明起来,而最终也得摆脱聪明本身。

 

3. 声闻乘、菩萨乘[3]刚乘各是针对何种根器的众,其见地与修道的法最为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例如,他们如何看待轮回与涅槃?如何看待并对治烦恼?如何看待并调伏身心

广义来讲,“众生的根器”可以有很多含义,基本上主要是欣赏、消化和吸收见地的能力。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倾听和思考的能力,甚至会赞赏“没有轮回和涅槃这些事情存在”那样的说法,因为我们会以听到断见而告终。

这真的是取决于你在具有哪种倾向与能力的环境中长大。假如你在一个热爱上帝的家庭里长大,周围人谈论的都是上帝的存在、神的恩赐与力量、神无所不在全知全能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有时听了太多之后,你会对那种观念产生逆反心理,你想听些别的。人类的心识就是这样运作的。有时,这样的状态可能是听闻空性的完美法器。同时,你可能在一个相信永恒的有神论家庭中长大,并且你自己也无比坚定地信奉上帝和所有那些存在。需要彻底摧毁这种见解。那块地毯需要从你的脚下抽走,以近乎粗暴的方式。在正确的条件和情况下,这也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所有的细节,只有佛陀才知道。

这些倾向性会不断改变,甚至在同一个人的心里,早上和晚上都可能不同。早上你可能更喜欢“空”,但到了晚上你可能更喜欢“有”。那什么样的教导方式比较合适呢?老师是应该随顺学生们不断变化的倾向性,还是应该逆向而为呢?这取决于老师的慈悲和智慧。当文殊师利菩萨宣讲空性的时候,据信有五百阿罗汉[4]因心脏病发作而死亡。我确定文殊师利菩萨知道这个后果,但是或许这正是必要的。阿罗汉们吐血的事实表明他们对空性有了一些理解。

以金刚乘为例,它有不同的方法,归结在不同密续里。有的金刚乘教法,例如事部密续[5],教授戒律,诸如坚持茹素、保持洁净,以及一种倡导分别的本尊[6]与坛城[7]的修法。这种密续的教法比较适合受儒家价值观影响而有着强烈的秩序感和行为准则的心识。

反之,阿努瑜伽[8]的教法涉及到不提倡分别心的、更加大胆的修法,你甚至可以使用正常情况下受到防范的事物来修行,例如酒和肉。对于分别心较重的那一类人,如果由非常善巧的老师来教授他们阿努瑜伽,也是可能奏效的。

所以密续里这样说:如果一个不太善巧的、没有勇气的老师坚持给一个能力强大的学生普通的、有更多分别心的教授,例如坚持茹素、保持洁净等,那么老师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这被认为是很不好的。反之亦然,如果一个教授密续的老师不懂得善巧方便,给一个非常狭隘、执着于伦理道德和正义的学生展示密续本尊拥抱明妃的照片,导致那个学生完全丧失了对金刚乘的信心,那么老师就毁掉了他成为密续修行者的可能性,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

  • [3] 菩萨乘(梵Bodhisattvayana):“大乘”(Mahayana)的同义词。作大乘(Mahayana)和小乘(Hinayana)的分别时,大乘涵括了各密续乘(TantricVehicles),而小乘由声闻乘(Shravakaya)及缘觉乘(Pratyekayana)的教法组成。所谓“大”与“小”的分别在于发心范畴、修行方法及见地深广程度的不同。大乘的精要在于通过智慧与方便、慈悲心与空性见利益一切众生的菩萨戒(Bodhisattva Vow)。(参见“乘”)
  • [4] 阿罗汉(梵Arhat):声闻乘(Shravakaya)和缘觉乘(Pratyekayana)的最高成就。指已断除烦恼的修行者。
  • [5] 事部密续(梵Kriya Tantra):也称“事部瑜伽”(Kriya Yoga),三外瑜伽部(宁玛派独有的三乘)之第一部,强调净治和净化的行持。
  • [6]本尊(英Deity,藏Yidam):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之一,作为保护者或禅修对象的佛的身相,是精神修持成就之根本。本尊通常依据其外表显现而分为寂静本尊和愤怒本尊。
  • [7] 坛城(梵Mandala):字义为“中央及周围”。通常指一位密续本尊及其周围的环境,是本尊存有境的象征性和形象化的表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