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 41 乘(1)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1. 初学者该如何理解不同的乘之间的异同?为什么佛陀要教授万四千法门?我们怎样选择适合我们的法?藏传佛教有什么特别的地

2009年,我在澳大利亚生病了,最终医生不得不摘除了我的胆囊。此前,出于对我的爱与关心,我的朋友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很多争论。有一群人完全反对西方手术治疗的方式,建议采用传统的医药与疗法,例如中国针灸、顺势疗法、自然疗法等。不管怎样,最后由于严重的疼痛,情况紧急,我没有选择,只能就诊西医外科,做了手术。

佛法就像那些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每一种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事实上,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述,真正的方法比这个数字还要多得多,因为众生有如此之多的烦恼、情绪、疾病以及内在的痛苦,这些都需要不同的疗法。因此,针对有着不同病症、不同弱点、不同文化的众生,佛陀有着不同的教授。藏传佛教并不比其他的教派更加殊胜。西藏人不应认为自己的方法最殊胜,那样想是很傲慢的。

但是老师们为了鼓励学生,不让他们分心散乱,倾向于说某种特定的方法对你来讲是最好的。但那仅是一种训练的方式,不应该理解成一种方法比另一种好。

佛陀自己在般若部的佛经中说,如果有人认为这个教授仅仅是针对声闻、缘觉[1]或者大乘等某种特定的修行人的话,这并不是良好的态度。把佛陀的教授分割开来并加上偏好是非常不敬的做法。佛陀所说的每个字都是如此殊胜而珍贵。中国的大乘佛教绝不应该看低声闻、缘觉和上座部[2]佛教,同样,藏传佛教也不应看低其他的教派。

我不是在提倡政治正确,而是在普及一种智慧——了解佛陀的教授是多么珍贵。每个教法都针对特定的听众、根器和时间。例如,当佛陀教导出家僧侣时,他可能会说不要靠近女孩子。但这和歧视女性无关,因为在其他的教授里,例如密续的教授,女性是智慧的精华。

另一个例子是,佛陀教导出家僧侣,在托钵化缘的时候,无论别人供养的是什么都必须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会看到上座部的僧侣接受肉食。大乘修行者不应该为此批评上座部。佛陀不是在开许吃肉,而仅仅是说僧侣们在化缘时不应该有分别心。在金刚乘里,佛陀关于不应该有分别心的教诫是从另外一个非常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的。佛陀说你不应该选择,因为选择是在做一个判断以及表达一种偏好,是一种二元的思维。

所以,佛教分为不同的乘,这本身就证明了佛陀的伟大。佛陀并不只针对一个类型的人进行教授,他的教授没有被文化、时间和环境所局限而变得偏狭。如果受到这些局限,那么现在,佛陀的所有追随者都应该裹着印度腰布,袒露胸部,因为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他在印度教授佛法时人们的普遍装束。但同时,我们不应该认为,佛陀为适应不同弟子的根器而采取不同的教授方法,只是说一些他们想听到的来娱乐大家。佛陀所有教法的终极目标是粉碎二元的自我,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教法鼓励我们保留二元分别的意识。

仅仅这一点就能证明佛陀的无量悲心与无边法力。因此,一个聪明的精神之道探求者应该意识到,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来讲,有无数种选择,是多么好的消息。

  • [1] 缘觉(梵 Pratyekayana/Pratyekabuddha yana)九乘之一。缘觉是不依靠听闻佛法而通过自身智慧的力量独自觉悟的解脱者。他们比声闻有更加深刻的智慧。
  • [2] 上座部佛教(梵Theravada):也称“声闻乘”,属于小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40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10)

《八万四千问》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7. 为什么有时学佛者的表现得更加严重?是否修到了定的程度,在我执快要被打破的阶段,修者有时会显现更加严重的我执?可以这么问吗?

是的,当然可以。这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这意味着佛法只是进入了他们的头脑,而没有进入心灵。佛法成了自我的另一个工具。有时用坏了很多念珠、压坏了很多坐垫的人看上去像是很好的行者,但这只是外表。他们或许曾经把自己关进一间房里,装作在修行,却没有真的修行。这是很常见的。

我的老师们告诉我,精通佛法和修行好的人有两种外相表现。精通佛法最好的表现就是变得谦逊,修行好最好的表现是没什么烦恼——不会激动或愤怒。如果你没有这两种表现,那么你就没有学好也没有修好。

我认识一个堪布,他很博学,通晓仪轨文本与经文,并且精勤持戒,对自己的学识渊博与戒律清净非常骄傲。他出生于西藏,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倾向于看低女性。有时候很难区分他看低女性是因为西藏文化,还是以修持戒律为托辞,那是他惯于吹嘘的。

同一个寺庙里,我记得有位当地的尼师,她没有名气,也不博学,却每天在寺庙里勤劳地清洗供杯,并准备供佛的酥油灯。这些都是寺庙里琐碎的杂事,没有什么人愿意做。堪布并不尊重这位尼师。

总之,随着时光流逝,尼师因为健康问题往生了。她走得如此优雅,让我想起佛经里的偈颂,释迦牟尼佛说:“真正追随我的人会像狮子一样死去。”当我看到她往生时的状况,没有财产,没有任何要保护的东西,如此自在,我强烈地忆起了这个偈颂。此后一段时间,这位堪布遭遇车祸而折断了脖子,他没有往生,但已非常接近死亡。从他的示现中,我学到了很多。他很恐惧,因为佛法从未进入他的心灵深处;他很慌乱,他的行为像是不想死却又感到死亡即将来临的普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所有关于无常和死亡的知识都只是停留在理智上。更为难堪的是,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恐惧,因为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还是虚伪,还是想要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他很在意。

这实在把我吓坏了。看到这些,我想,我要是最终像这位堪布一样可怎么办呀?所以,对自我的执着会在最不可能的人心里出现。

但是正如你在问题中所说的,我们刚刚开始修行时,有一些修行人的自我也可能表现得更加强大,这是因为自我被引出来,正在反抗呢。这种情况实际上并不太坏。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