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20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 16

 

座下的相对菩提心

三境,三毒,三善根。

我们执着于令自己喜悦的事物及所爱之人,例如父母和亲戚。面对令我们不舒服的情况,例如看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心中会生起嗔恨。当我们看到的人既不是好友,也不是敌人时,就没有感觉。我们执着于舒适的状态;面对不悦的状态,我们生起嗔恨;对于无所谓的状态,我们心中生起无明。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中了贪、嗔、痴三毒!我们应当祈请:“愿我能够承担所有众生因三毒而产生的障碍。愿所有众生能够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实践善行,从贪、嗔、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常常如此思维,将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切行中皆持诵。

持诵的例子如:“愿彼诸恶行皆成己之苦;愿己诸善德皆成彼之乐。”这是噶当派大师经常念诵的偈子。在禅修后,念诵这样的偈子是佷有好处的。此外,如果能够在殊胜的法像前祈请,例如在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前,或在上师面前念诵,利益更大。此举一定能让菩提心在心中增长,因此我们应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来修持。

训练从自起。

我们应该如此想:“愿未来所将承受之折磨,诸如地狱道之寒与热、饿鬼道之饥与渴,现皆入己身。愿彼众生堕入地狱道的一切业障,现皆入我心,己愿代彼之痛苦,亦即法教中众生贪、嗔、痴之业报,悉皆成熟于己身。”慈氏瑜伽曾因一只狗被石头砸到,而跟那只狗一样在相同的位置瘀血。我们要持续修持,直到有着像慈氏瑜伽一样的征兆。

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个很容易修持的法门。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此刻,我们正从不同上师处领受许多修心的法教。请把这些法教谨记在心!当这些法教被翻译出来之后,希望各位能够理解记忆。因为,这确实就是佛法。

⒅ 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大昭寺内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整理者注)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13岁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13岁

 

我到了十三岁,在九月十五的那天晚上,一切显现成为法性远离戏论之边的法界,过了一会儿,如同空中出现彩虹般,在空性清净虚空法界中,熊熊烈火燃及四面八方和周围的界域内,一位黑色忿怒圣尊,他身穿黑色大氅、手持弯刀,旃檀大棍插在腰间,十分恐怖,令人不敢正视,他说:“孩儿,你不要惊慌,莫要害怕。我是从上方天界而来,是慑服男性的方便殊胜忿怒尊,也是怀柔女性的智慧忿怒母,你自己这位上师的大护法也是我,对这位上师的后代制造障碍的有一个魔王名叫玛革占热。如果没有离开此处迁往他境,一定会导致如同梦境一样人财两空的后果。不要忘记把这件事转告你的上师记在心里,否则这个地方会成为废墟,靠山倒塌,河流被龙魔控制,如同云中的太阳一样吉凶交替,搬迁到其他地方至关重要,所以要记在心中。今年,对你的这个舅舅的寿命作障的凶暴魔王极其猖獗,谁也没办法制止。你如果从明天开始请求红黑仙巴夜叉的灌顶和传承并且精进祈祷、供养的话,不会受到魔王加害。”说着就杳无踪影了。

我将此经过原原本本告诉了上师,上师说:“他好像就是我所修的黑玛囊护法神,如果对别人讲述,他们会说‘小孩的梦没有什么真实性’,只会招致众人讥笑。不管怎么我还是把仙巴夜叉的灌顶和传承给你。”说完就赐予我灌顶传承,而交付教法并令我发愿。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9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 15

 

相对菩提心

如果我们依循以下本续偈颂的诀窍,我们将能够轻易做到交换快乐与痛苦的观想:

彼二乘呼吸。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气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极乐净土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尘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的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负重担。随着练习,观想会愈来愈容易。长期从事如此的禅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就会习以为常,你的觉受也会有所增长。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Khenchen Tashi Oser)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会从地狱道中解脱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道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从这个修行法门中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当持续修持,直到这类的征兆生起。

阿宗·竹巴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换法时——藏文称之为“通林”(tonglen),特别以犯下许多深重恶行的人为观想对象。在修持过程中,他们过去禅修所获得的领悟和觉受,常常会被蒙蔽,感觉障碍增加。如果出现这种征兆,不要认为我们在未来会承受痛苦。格西卡拉·贡千一辈子都祈请:“愿我代替那些积聚恶业的众生,投生地狱道。”他在晨昏重复这个祈愿。但就在他圆寂之前,他说:“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看样子,我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朝哪里看,眼中所见尽是花团锦簇的花园和花雨。虽然我一直祈请,愿所有众生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代替他们投生地狱,但看样子,我是去不成了。”这就是自他交换的成果。

⒂ 西方极乐世界净土(Pure Land of Dewachen):阿弥陀佛(无量光)的净土。净土就是佛菩萨之觉醒愿力,相应于众生功德所显现的境域或世界。投生净土的众生可以迅速走向证悟,永远不会堕入轮回下三道。我们也应该了解,任何当下智慧所觉知的地方,其实就是净土。

⒃ 阿宗·竹巴(Adzom Drugpa,1842-1924):蒋扬·钦哲·旺波的弟子,第二世蒋扬·钦哲·却吉·罗卓的老师,也是顶果钦哲法王的老师。他是一位伏藏掘取者,寻找佛法宝藏的人(见③),是宁玛传承中一位极重要的上师。

⒄ 格西卡拉·贡千(Geshe Karak Gomchung):十一世纪噶当派大师,波托瓦(Potowa)的弟子。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12岁

《一世敦珠法王自传》

— 索达吉堪布 译

12岁

 

我十二岁的那一年是马年,七月初九的晚上,一位童女肩上披着蓝锦缎的肩帔,下身穿着红色锦缎裙子,腰间系着黄绸缎的围腰来到,她说:“你和我结伴去北方的悉地城。”说完就牵着我的手前往。在彩虹光网萦绕之中,我们来到了非人空行城,那里,空行空行母如同集市般云集一处,位于中央的霓虹宫周围有小小的金刚杵串环绕着。在里面,邬金莲花生大士就像画像一样的装束、饰品无不圆满,他正在为空行母众传讲了义大乘密法。我在他面前恭恭敬敬顶礼膜拜时,莲师面带微笑用右手为我摸顶,之后说道:“善男子,愿三世佛菩萨心相续中的无分别智慧当下融入你的相续。愿你的相续得以成熟、解脱,从而将凡是结缘的众生引导至解脱果位。”紧接着又说:“你坐在我的跟前,认真谛听我所讲的这段话。”

我也听话地坐在前面聆听。

莲花生大士说:“你的这位嘉扬上师是除盖障菩萨的化身,他是你五世有缘的上师,你要听从他的言教好好学习文字,一定要善始善终。在你的晚年,会对该寺院大有利益,就如同在黑暗的岛屿重现天日一般。光明大圆满教法法主的那凑扬珠活佛是朗珠滚秋炯内亲自降临于世,还有我的事业教主玛万仁钦的真实化身阿那弘扬佛法,最后他以前降伏的涅莫那波切依靠发邪愿的力量而转生为尼隆的一个鬼魔,这个鬼魔对阿那制造违缘,使他的寿命缩短,以至于无法利益众生。阿那的百姓眷属以愿力结缘的许多人都成为你的所化弟子,而受持佛教正规。你以前出现过一些可怕的景象吗?”

我连忙汇报:“在我七岁的时候十二月十八的傍晚,我和大姐一起去找牛犊,当时看见一块磐石上面有一大堆血肉、脓水,姐姐惊呼:‘这是什么?哎呀呀!’极其害怕,我们姐弟俩急忙逃回家,把这件事的经过向爸爸妈妈讲述。父母都说:‘这是妖魔鬼怪在兴风作浪。’我带着巨大的恐惧躺下睡觉,刚一闭上眼睛,就觉得上方有血浪翻腾,好像湍流一样发出响声,简直要把人的头震裂,而且四面八方连同周围都是黑洞洞一片。我对着空中胆战心惊,根本不敢睡,就又起来痛哭一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每当我一闭上眼睛就会出现那种情形。特别是到了十岁十一岁以后,迄今为止,在上方没天下方没地空荡荡的界域内,总是有鲜血浪涛澎湃,还伴着红光,好似彩虹一样,从中放射出无量光芒,广大的器情景象显而无自性如同水月一般。依靠这种因缘,使我懂得了一切器情都是自现无实犹如梦境这一点。”

我陈述完了。

莲花生大士说:“善男子,那是空行母革德玛姆现前为你指示轮涅自现的教授,要认识本性,获得把握。”

他说完,这一切又销声匿迹了。

在我当初依靠外缘而产生恐惧的那天晚上,父母二人说:“这个孩子好像是中邪着魔了,明天要去请上师赐予灌顶、加持。”随后他们把我的头抱在怀里一直到天亮,可是这样并没有对我的恐惧感起到作用。

第二天,他们请来灿桑上师,请求做断法、灌顶和沐浴仪轨,还请上师授记。上师胸有成竹断定说:“这个小孩并不是中邪着魔了,昨晚一位空行母对我说:‘明天的那个小孩并非是中邪着魔,由于前世的因缘苏醒,那是开悟的兆头。’所以肯定不需要做驱魔佛事。”

如果细心揣度,其实莲花生大士的那段话中已经予以授记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8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14

 

 

相对菩提心

如果要让自己从被害中解脱,
如果要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换,
保护他人,一如保护自己。

当我们练习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快乐送给所有众生,是不智之举。因为众生无限,而你的禅修尚不稳定,如此你将不会从这样的修持中获益。因此,一开始先观想一个你爱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亲。心想,当她怀你的时候,受尽折磨,无法舒适地做事、用餐,甚至连起立坐下都有困难。但她始终爱你,关心你。当你出生时,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难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时,你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虽然如此,母亲把你这个不认识她的小东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干净,用爱心细心抚养。之后,因为你犯错而使她颜面扫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想着要如何保你周全。如果你的父母是修行者,那么等你长得够大,他们把你带入佛法,为你引介上师,领受上师法教。

事实上,幸亏母亲,你才能拥有殊胜人身。若不是因为她,谁晓得你是否能够获得人身?因此,你应该非常感谢母亲。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无数的前世,你就会了解到,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曾像今生的母亲一样照顾你。母亲用关爱的眼神注视着你,而非紧蹙着眉头。她叫你亲爱的孩子,把你抚养长大,保护你不受天气冷热及其他一切的影响。她用尽一切方法要让你获得快乐。就算她能够让你当上一国之君,她仍然觉得不够。因此,你要对母亲怀有无限的感恩。

如果一个人长大之后,不但没有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人们会认为他厚颜无耻,不知感恩。即便我们不是如此,但如果我们说自己尊敬父母,而却只照顾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实照顾父母,但只给予食物、衣着,甚至整个国家的财富等物质,这只能为他们提供一时的利益。相对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介绍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领悟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开始修行,例如禅修观世音的法门,才算真正成功地帮助他们,也为他们的来世奠下基础。我们必须一再为如母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不同的轮回状态中流转的众生,希望自己获得快乐。我们也像他们一样,为了相同的理由在轮回中流浪。因此,我们应该在当下下定决心,要回报众生对我们的慈爱,努力化解他们的痛苦。

众生饱受痛苦的折磨。地狱道的众生承受极热与极寒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承受饥渴的巨苦。畜牲道的众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众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的众生永远在争斗。天道的众生必须离开天道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恶行的结果,而善行是快乐的因。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负面行为的种子,如同向有钱人借钱的借据。即使经过多年,当债主拿出借据,欠债者就不得不还债。同样的,当我们累积善业与恶业的时候,业果或许不会像我们被刀划过一样立即显现,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行为必定会有其后果。我们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这些行为,或直接承受业果。总之,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也就是“苦谛”(苦的真理)和“集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们实际经历的伤害,例如地狱道的寒热,饿鬼道的饥渴等等。“集”是苦的种子——银行家的借据——若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造成影响。

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时把所有快乐的因给予众生。当我们禅观众生的痛苦进入我们的心,而自己真的开始受苦时,我们应当快乐地想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母亲。当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乐和善行时,我们应该忽视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众生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们必须努力创造一种环境,让如母众生能够在当下享受快乐,并修持佛法。我们应该祈愿他们迅速证悟,并随喜他们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持续地为父母着想,最后我们将能够关爱他们胜过自己。对于兄弟姐妹、朋友和爱人,也是如此。接着,我们应该把范围扩及所在的城市的每一个居民,然后扩展到全国。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观想,就可以试图容纳所有众生。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观想,我们的心态会渐渐扩大,情绪会愈来愈稳定,心中的爱会愈来愈强烈。因此,刚开始以父母为观想对象,最后扩及所有众生,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众生都曾像现在的父母一般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对众生深深感恩。我们知道如母众生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我们应当用强烈的慈悲培养一个念头:“愿我能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概括来说,我们要怀有强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财富和善行回赠给他们。如果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善行增长,我们应该不断随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