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11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祖先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样的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之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的生世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互相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人身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刹那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的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但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恒永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都如海市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那澜陀大学7,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都将如常,我们就会像在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从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体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纵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和心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7 戒香寺(Vikramashila)和那澜陀大学(Nalanda):印度最著名的两所佛教大学,直到十二世纪,佛教在诞生地印度没落为止。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