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五)
— 慈诚罗珠堪布
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
此处“自心”指的不是意识,而是心的本性,即佛性、光明。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分别”即分类。圣人有各种分类,如大乘佛教的佛与菩萨,小乘佛教的声闻和缘觉等。虽然声闻、缘觉的证悟境界不及佛菩萨那么深广,但至少他们证悟了无我,因此也属于圣人。
凡是圣人,就离不开证悟自心。虽然众生内心的本质都是佛性,但如果不证悟的话,仍是一介凡夫,证悟以后才叫做圣人。
第二,“分别”指分别念,即各种各样的念头。圣人的种种念头都不离开证悟的智慧,也就是心的本性。
有些人会想,圣人也有念头吗?当然有。八地菩萨以下都有念头,但圣人内心成千上万的念头都不离开证悟的智慧,所以没有烦恼,不会造业。
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
“心量广大”,证悟之后,心量广大,能够容纳所有一切。
《坛经》讲过,证悟之前,即使心胸再宽广的人,也会因为执著而无法容纳太多东西。当内心执著于你我他、内外、高低等,就永远达不到平等的状态。比如,当我们心中装不下自己比他人优秀,就会产生傲慢;由于攀比,尤其是嫉妒,当别人与自己一样或是超过自己的时候,便会不开心。
举个例子,在不知道同部门同事的薪资情况时,我们对自己不菲的待遇感到心满意足,但如果有一天,当得知自己的薪资比所有同事都低时,我们立刻就会不高兴,即便自己的薪水分毫未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心量不够广大,装不下别人的好,尤其是别人比自己好。而心量之所以不够广大,是因为内心有太多执著。
有时朋友之间也存在类似情况。原本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过得很好,但若有一天对方真的过得很好,甚至于超过自己的时候,很多人就不高兴了。其实朋友比我们过得好,并没有给自己造成任何损失,我们照样可以很好,为什么见不得别人好呢?这也是因为自己的执著,所以这也装不下,那也装不下,最后导致自己内心总是怏怏不乐。
佛经里讲得很清楚,心里若有一丁点儿执著,也会像毒瘤一样随时产生负面作用,令人难受不已。虽然在世间人的游戏规则中,上述情况被认为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其实这并不正常。不正常的原因,不是不符合某一个人、某一宗教或是某一学派的观点,而是这种想法会令我们痛苦、不愉快——即便对自己没有任何损害,依然能令我们的情绪陷入低谷。我想,大家对此都深有感触。
有了执著以后,我们即使再努力,也无法真正敞开心怀。普通人往往因为无法容纳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从而毁掉了自己的幸福感;世界上那些有权有势之士,也因为内心装不下种种,导致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然而,若有一天我们有机会进入内心深处,清晰地看到心的本性时,我们的心就会被彻底打开。此时的心就像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可以容纳所有的一切——这就是佛菩萨的心!证悟之后的内心是一个大平等的状态,因为心量广大,所以能够容纳下所有人。如果有人比自己强,我们可以努力迎头赶上或者超越于他,决不会因为他人胜过自己而感到痛苦。
当我们真的能够容纳所有一切的时候,生活中还能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呢?除非是基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身体产生了痛苦,进而使精神受挫而不开心。一般而言,大家都有吃有喝有住,生活条件已经相当不错,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许多烦恼无法控制的话,那就是因为还没有证悟,所以心量不够广大。如果心量广大,这些烦恼根本不会出现。
可见,心量狭小是导致我们不开心的主要原因,而在没有证悟之前,因为执著的缘故,导致我们的心量无法广大。所以大家要努力证悟。
“应用无穷”,证悟之后,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内心可以无休止地成长、发展,最后完全可以达到没有任何局限的佛的境界。如果内心修好了,在生活、工作、利他等各方面的应用都将是无穷的。
平时人们比较看重物质,原因是只要我们得到某样东西之后,随时都可以对其进行使用,效果来得既快又明显,所以大家在物质方面都非常投入、重视,不太注重精神。但其实精神同样具有非常广大的作用,只不过,一是我们不太了解精神的功能;二是不清楚该如何训练精神,以及训练之后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此外,我们还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物质,认为物质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像重视物质一样重视精神,那么精神在很多方面绝对可以应用无穷。例如健康方面,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类76%的疾病都与情绪有关。虽然早期的西方医学认为这纯属无稽之谈,但后来许多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一点。现在,西医普遍承认情绪的作用——正面的情绪会给身体带来正面的影响,负面的情绪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是心在健康方面的应用。
不仅如此,心还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自己生命的存在价值。人活在世界上,真正的存在感来自哪里?来自利他,来自对人类、社会和所有生命的贡献。这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先有利他的慈悲心,才会有利他的行为。
我们千万不要忽略内心的作用。一个人的幸福,尤其是生命的意义,根本不可能全部依靠物质来实现。虽然我们永远不会否认物质的价值和作用,但精神的价值更大,而且其应用是无穷的。
具体而言,是怎样应用无穷呢?
“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五种感官所认知的外面的世界,“乃至施为运动”,以及行走坐卧等所有运动,“皆是自心”,都处于证悟、智慧的状态。
尚未证悟时,当我们的眼睛看到某样东西时,通常会有三种结果:一是贪心,看到喜欢、悦意的东西,产生欲望;二是嗔心,看到不喜欢的事物心生厌烦,乃至发展成愤怒;三是痴心,既不高兴也不讨厌,没有非常明显的反应,处于一种无明、无知、愚昧的状态——虽然感官接触到了,但内心没有进行分析、判断,实际上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尚未证悟的人,看到事物时内心就是这三种状态。
而已经证悟的人,虽然感官同样在起作用——眼见物、耳闻声等,但内心没有贪嗔痴,完全处于一种智慧的状态。这在大圆满或密宗里叫做“六根自解脱”。
一切时中,但有语言,即是自心。
“但”,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只”的意思;“自心”,要理解为“证悟自心”,而不是自己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证悟的人说话时,只有语言,没有执著。
普通人说话时,其语言背后往往附带很多情绪,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情绪;证悟的人说话时,只有语言没有执著。比如佛转法轮时,虽然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在说话,但他没有情绪和分别念。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如来色无尽”,佛看到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
普通人看见某样东西时会产生执著,因此视野是有局限的,无法同时看到其他维度或空间的事物。此外,我们的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而佛的眼睛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甚至可以像鼻子一样闻。佛的感官具有如是功能,所以“如来色无尽”。
“智慧亦复然”,同时,佛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
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色无尽是自心”。“自心”,即证悟。从世俗谛来说,由于佛的感官没有任何限制,所以我们看不到、听不到的,佛不仅可以看到、听到,并且能够在同一时间当中,看到不同维度、不同空间的物质,耳朵等其他感官也是同样。就胜义谛而言,由于佛看到了所有物质都是空性,在空性中当然不会有任何局限,所以叫做“无尽”。
“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一方面,佛彻底证悟了万事万物都为空性;另一方面,佛又“善能分别”。这不仅指能够清楚分辨颜色、大小等,而且能在一个原子、电子,最小粒子甚至更细微的物质上面,看到一个完整的宇宙!如《普贤行愿品》中所云,“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佛于一根头发端这么微小的位置上,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
凡夫的感官感受基本上都是错觉。我们会认为,一个电子上怎么可能存在整个宇宙?不可能的!在我们眼中,大和小永远都是矛盾、对立的。佛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在佛的眼里没有大小之分——大即是小,小即是大,整个宇宙即是一个粒子,一个粒子也是一个宇宙。因此,佛不仅可以看见我们所见的一切,还能见到我们永远也无法见到的事物。
佛陀在世时,印度有很多外道世俗的禅定力很强,他们的眼睛可以如显微镜般看见物质的深层结构,但因尚未证悟,还是有很多看不到。而他们看不到的,阿罗汉可以看到;阿罗汉看不到的,菩萨能够看到;菩萨看不到的,佛可以看到……境界越高,看到的世界越大。也就是说,智慧无限开发以后,对物质或者说内心的本质了解得越深入,在世俗中看到的世界就越广大。
普通人只能以自己的感官来做判断,科学家即便拥有各种仪器,最终还是要通过肉眼来观测。因为感官具有很大局限性,所以依靠感官永远无法看到世界的真相。佛打破了这种局限,既不用感官,也不用仪器,而是用智慧去观照,所以“善能分别一切”。
“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证悟的人,行住坐卧等一切运动都在智慧中运行。
普通人通过头脑和分别念来说话、做事,佛则是在智慧中运作这一切。不过,尽管我们现在是普通人,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开悟了,届时所有的行住坐卧包括睡眠,也同样可以在智慧中进行。
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那么,自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心无形相”,心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
无形相等于空性吗?不是。无形相的东西很多,比如氧气,虽然我们看不到它的颜色和形状,但它在世俗中有自己的作用,故无形相不等于空性。而我们的内心不仅仅无形无相,而且是空性的,犹如虚空一般。
“智慧亦无尽”,佛或证悟的人,他们说话、做事的时候,心处于无形相的状态,智慧也是无穷无尽。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因此说,佛看到的世界无穷无尽,其智慧也是如此。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色身即有生灭,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如来法身常不变异。
“四大色身,即是烦恼”,由地、水、风、火四种物质或能量构成的肉体,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烦恼。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烦恼呢?“色身即有生灭”,因为我们的肉身有生有灭,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衰老和生病,这些都让我们备感痛苦,所以它是烦恼之因。
“法身常住而无所住”,心的本性则不同,它是永恒的法身,因为是空性的,所以也没有任何住处。
“如来法身常不变异”,法身是永恒的,不会发生变化,有变化的只是我们的肉身。
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生老病死等痛苦,都是因为一些表面的形式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如果进入内心的本质——法身,就会发现它其实没有任何变化,所以自然也就不会有烦恼。因此,学佛就是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级别,提升以后,就可以断除这些烦恼和痛苦。
现在的我们不仅身体脆弱,心理更加脆弱,甚至听不得一丁点儿非议。实际上,这些言语是最容易容忍的。为什么?因为声音不同于肉体,肉体遭受了打击,除了境界很高的修行人,普通人都会感到痛苦;而听到恶言恶语时,只要调整一下心态,便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影响——这个空气的压力波只能震动耳膜,根本不能震动我们的内心!然而,凡夫总是习惯性地去配合对方,如此一来,声音就不仅仅震动耳膜,还开始震动我们的心,痛苦也就应运而生。
我们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对方的言语令自己不高兴;但理性分析后就会发现,他人只是原因的一部分,主因还是在自己,如果自己不配合,别人说再多有影响吗?没有!《入菩萨行论》里讲得很清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诸多因缘组合而生,这就是所谓的“缘起”。因此,不要以为痛苦是别人制造的,更多的原因还是在自己。要控制他人的言论很困难,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不要去配合。所有心灵上的痛苦都可以这样解决。
佛教教我们如何消灭痛苦,不是依靠神鬼的庇佑,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个力量从何而来?来自于智慧。我们之所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痛苦,一是不了解痛苦产生的过程和因缘;二是虽然了解,但未曾训练自己的心。只要通过智慧看清这一切的来源和过程,再投入一些时间锻炼自己,这些心理上的问题都能轻而易举地得以解决。
除生病以外,现代人的痛苦很多都是心理痛苦。有时生病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打击,甚至比身体上的疼痛还要严重,导致病情更加恶化。其实,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可以分开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了,必然会促进药物的治疗效果,很多疾病也容易康复。这些道理佛教早就讲得非常清楚,现在科学界也逐渐接受了。
对心灵问题研究得最透彻的,应该是佛教。佛教很早就认识到,我们的心与物质一样,有着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科学对心灵的探索和研究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直至目前,心理学对此仍知之甚少,连意识是什么都尚未弄清,更何况它的结构及规律。正是由于大家对意识的愚昧无知,才导致了生活中的诸多无奈和痛苦。
大家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意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他们的知识面、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可以看出,这两种人的意识提升程度完全不同。若能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更好的方法,人的意识完全可以继续提升,并且潜力无限。
意识最终可以提升到什么程度?提升到菩萨乃至于佛的程度。准确地说,当我们的慈悲心和智慧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境界时,这就是佛。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付出相应的努力,必将获得巨大的回报。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诸佛心。
“故经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大家要知道,每个人先天就具有佛性。
“迦叶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本性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实际上也是本性,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正是证悟了这个心的本性。此处的本性与佛性、如来藏、光明是同一个意思。
“即此同诸佛心”,如果证悟了本性,那么,我们的心与所有佛的心都是一样的,都是佛心。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前佛后佛只传此心”,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传的都是这个心。尤其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传的就是心的本性、光明。
之前讲过,佛教的标志是法轮,其形象如同车轮。车轮可以转动,象征佛法代代相传,如同车轮一般不断地滚动。代代相传的是什么?当然不是贪嗔痴,而是贪嗔痴的本质,即证悟的智慧。
有人会有疑问:前面说过“佛性本自有之”,既然每个人都本具佛性,那还需要传什么呢?这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一盏油灯的灯芯与油都齐全,但尚未点燃的时候,是没有光明的,点燃每一盏油灯,把光明传递下去,这就叫做代代相传。传法传什么?传光明,传智慧,这就是佛的“传此心”。
“除此心外,无佛可得”,除了这个智慧、光明的心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佛可得了。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驰求,终日忙忙;念佛礼佛,佛在何处?不应作如是等见,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
“颠倒众生不知自心是佛”。所谓的颠倒众生就是我们,因为凡夫所见的一切都是颠倒的。比如,我们看到的种种颜色,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眼前的桌子,组成它的真正物质是一堆原子、分子、电子,但这些我们都看不到。也就是说,真实存在的我们看不见,看得见的又是不真实的,这不就是颠倒吗!不仅视觉,其他感官也一样,因此叫做颠倒众生。这并不是佛在侮辱我们,事实确实如此。
“向外驰求,终日忙忙”,由于我们不了解自心是佛,一直都认为佛在外面,因此整天忙忙碌碌,不断地向外寻找。
“念佛礼佛,佛在何处?”许多人天天念佛、礼佛,认为佛就在大雄宝殿里。这样想就错了!在大雄宝殿里的,是由泥土、金属等材料塑造的佛像,并不是真正的佛。
“不应作如是等见”,“如是等见”即认为佛在外面,我们不应抱持这样的观念和执著。
“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只要认识自己的心,就会清晰地看到心即是佛,除了心以外,根本没有一尊所谓的佛。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万事万物都叫做相;所有相都是虚妄不实的。
之前说过,我们看到的颜色、形状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些是虚妄的相。对此,科学家的解释是,颜色、形状等是大脑里出现的一些画面。佛教则认为,这都是我们内心产生的错觉。二者其实是同样的意思。
“又云:‘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人在什么地方,佛就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因为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那么心的本性、佛性也就在哪里,所以不要到外面寻找佛,真正的佛就在自己心中。
“自心是佛,不应将佛礼佛”,自己的心本来就是佛,所以不要以佛去礼佛,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况且,内心的佛是法身佛,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外在的佛只不过是佛的形象而已。
一定要注意,此处讲的是心的本质,而现在我们的生活都处于心的表层上——只要身体稍微不适,或听到别人说一点点坏话,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佛了。之前也讲过否定因果的过失,这个特别重要,大家要区分清楚。
禅宗的这些见解非常高深,一定要正确理解,否则容易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从证悟的层面来讲,确实没有什么可以顶礼的,自心就是佛,但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话,佛也就不存在了。本来以为自己是佛很开心,又听到说佛不存在了,该如何是好呢?会产生诸如此类的问题。
又如,有些人认为,修禅之人不必顶礼、尊重佛像。这是不对的。虽然大家都明白佛像并非真正的佛,就像照片不是真人一样,但经过密法仪式开光后的佛像,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这就是佛的加持。即使未经开光的佛像,也是有加持和能量的,这源于诸佛菩萨多生累劫修行的力量和愿力。我们祈祷佛菩萨能得到帮助,原因就在于此。
虽然我们在修心的本性空性、光明的时候,不必依靠外在的佛,但是作为一名佛教徒,平时还是应该恭敬对待佛像、佛经。况且,修禅的人同样需要积累福报,所以也要供佛、礼佛。除非是修行境界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在禅定中就可以完成供养和礼拜,那么有可能不需要外在的佛。不过,即便是龙树菩萨这样与佛相差无几的菩萨,依然恭敬佛像、礼佛拜佛,更何况我们修禅定的普通人呢!
禅宗的一些观点言简意深,文字又不多,所以有时难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禅宗之所以强调不需要礼拜外在的佛,是因为我们对外在的佛有执著,带着执著去礼佛、供佛,从禅宗的境界来看,这是不对的。但对于尚未证悟、无法做到不执著的人来说,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逐步达到不执著的境界,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一定要把上述情况分清楚,否则会影响我们的修行。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亦切不用礼敬。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以下内容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密法里再再强调的,大家要特别注意。
“但是有佛及菩萨相貌,忽尔见前”。“见前”即“现前”。我们打坐禅修,甚至日常生活中,会突然间看到佛菩萨、本尊,或鬼神、护法等现前。这不是观想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看到的。这时应该怎么办?
“亦切不用礼敬”,不管是佛的坛城、阿弥陀佛,还是观世音菩萨出现,切记不要去礼敬,也不要有任何的恭敬、敬畏等。什么都不需要做,只管继续打坐。这个非常重要。
冈波巴大师是米拉日巴尊者非常了不起的弟子,曾依止尊者学习13个月。某次打坐时,看到空中遍满观世音菩萨,而且每尊菩萨头顶处都有一个月轮。于是,他去请教尊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尊者告诉他,这既不是功德也不是过错,是你内在气脉明点运作导致的现象,无所谓好与不好,你不用管它。
又有一次,冈波巴大师在打坐中看到地狱的景象,感觉十分难受、恐惧。第二天,他再次请教米拉日巴尊者。尊者说,这是打坐时身体某个姿势不正确,导致气脉明点运作不正常,所以才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这既不是功也不是过,就让它自生自灭,不用管。
再后来,冈波巴大师还看到过很多本尊的坛城,米拉日巴尊者依然如前所说,这些什么都不是,不要去管它。果然,这些现象最后确实自然消失了。
修行人会遇到很多此类情况,既有好的状况,也有不好的,如近代一位断法修行人的真实故事。
断法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殊修法。修持时,要在神山或一般人不敢冒犯的地方,故意去触怒鬼神,鬼神发怒后立即会出现打雷、刮风等许多恐怖现象。而人在特别恐惧的时候,我执会格外突出、明显,断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平时不太明显的我执引发出来,再用空性的智慧将其断除。大家都知道《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就如同宝剑一般,可以断除我执。
这位断法修行人每次打坐时,房顶天花板上都会掉落一个像气球或动物的胃一样的东西,特别影响打坐。所以他非常讨厌,想要捅它一刀。有一天,他把刀放在边上准备动手,但临时又产生了怀疑,于是决定先去请教上师。上师告诉他:你先不要急于捅刀,在上面打个记号看看。他照做了,结果第二天一看,这个记号竟然出现在自己的肚子上!如果当时一刀捅下去,麻烦就大了。
还有,虚云大师当年在终南山修行,也许因为条件艰苦,有一天上午在茅棚打坐时,动了想吃面条的念头,结果下午就有一位女施主端了一桶面条来供养他。虚云大师平时都是过午不食,可是因为当天想吃面条,考虑良久,还是接受了供养。在用斋之前供佛、念咒时,女施主突然跑掉了,虚云大师起了疑心,等供完佛回来一看,原来桶里根本没有面条,全是毛毛虫!
这都是修行人遇到的真实情况。但是大家不用害怕,以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好或坏的情况都不太容易出现。不过,如果将来碰到这类情况该怎么办呢?所以还是要提前掌握方法,有备无患。
总之,若打坐时忽然现前一些殊胜的景象,我们因此非常高兴,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了,并对此产生执著,那就是着魔了!所谓的魔,就是修行的障碍。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切不用礼敬”,只管继续打坐。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我们的心是空性的,哪有什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呢?这些现象都是虚幻的,无需理会。即使看到地狱、魔鬼也不用害怕,心的本性本来光明,这些东西不可能真实存在。抱有这样的信念,就不会产生任何障碍,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如米拉日巴尊者所说,由于人体内在气脉明点的运作,人的感官会产生一些现象,与做梦一样,这些现象看似在外面,实际上根本不是。比如有时出现在眼前的某些东西,闭上眼睛一样可以看到,这就充分说明它并不存在于外界。那它在哪里呢?密法里解释得很清楚,它实际上在我们的中脉当中,通过眼识就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所以,平时这些看起来像是外在的佛或魔等,一概无需理会。
不仅打坐时会突然出现这些现象,在人死后的中阴阶段,同样也会看到很多佛以及各种恐怖现象,听到各种恐怖的声音。中阴的生命以为这些声音和现象都是外在的,其实都发生在他的头脑里,与耳鸣的道理一模一样。
此时,没有修行过的人会感到非常恐惧,而修行人知道这一切都是心的现象,便能淡然应对。“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如果在中阴身的时候能够用上这句话,那就非常好!
大圆满里讲了很多中阴的修法,其中关键有两点:第一,一切都是心的现象;第二,心本来就是空性、光明。明白这两点,所有的恐怖现象当下就会消失。也由此可知,达摩祖师的这些小论典,根本不是简单、普通的显宗论典,里面包含很多密法内容。
“若取相即是魔”,如果认为这是西方三圣或密宗坛城等现前,并对此产生执著的话,这就是魔,即修行的障碍。
有些现象原本不好也不坏,如果不去执著,对我们的修行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如果对此生起哪怕一丝执著,认为自己具有了一定的修行境界,这些立即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这与密法讲的一模一样。
“尽落邪道”,在修空性的时候,这些执著都是邪道。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礼者不知,知者不礼,礼被魔摄。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
“若是幻从心起,即不用礼。”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内心产生的幻觉;既然是幻觉,就无须顶礼。
比如我们打坐时,眼前出现了西方三圣,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幻觉。既然是幻觉,为什么要顶礼?此时不要放下禅定的状态,应该继续修持空性。冈波巴大师曾在打坐时看到贤劫的一千尊佛,第二天,他将此事汇报给米拉日巴尊者,尊者仍是同样的回答:这是你自己内在气脉明点的投影,既不好也不坏,不用理它,不要执著!因此,我们打坐时如果看到西方三圣,立即起坐磕头是不对的。
“礼者不知”,这个时候,不懂修行的人会立即起来磕头,因为他不明白这是什么;“知者不礼”,知道这是一种幻觉的人,自然不会去顶礼。
“礼被魔摄”,如果把幻相当作真实的西方三圣来顶礼,就会被魔摄持,因为执著之后,这些就变成了修行的障碍。
“恐学人不知,故作是辨。”以上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达摩祖师担心后来的修行人搞不明白,因此特意地强调,把这些道理尽量解释清楚。
对于打坐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密法里提供了很多解决之道,其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涵盖所有,也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不管看到天堂还是地狱,好的还是不好的现象,统统不予理会;要知道一切都是心的幻相,只管继续打坐,内心如如不动,不要在空性中动摇。这就是最上等的方法。
如前所言,这些现象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对它产生执著,就变成了障碍。比如修断法时,只要修行人不理会那些恐怖现象,对自身就没什么损害;只要有一点点执著,生起稍许恐惧,立即就会生病,甚至有可能死亡。就像手机发出信号,如果对方没有接收,这个信号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除非对方接收了信号,铃声才会响起。同样的道理,正因为我们执著于这些现象,所以它才会产生这么大作用。
经常有道友问,打坐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觉受,应该如何对待?实际上,这些绝大多数都是自己的错觉和幻觉,根本无需理会。人体非常奇妙,有时一些药物的作用也会影响神经,从而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因此,无论打坐还是梦中,看到这类现象都应泰然处之。即便真的是佛菩萨加持,我们也要淡定地继续修持,因为心的本性才是佛的法身,是三身佛中最究竟的佛。
我们学佛之人不能迷信。有些人看到彩虹、特殊的云彩,或类似的自然现象,马上联想到这是佛菩萨的瑞相,激动不已地跪地磕头,甚至热泪盈眶。这种狂热是不对的,我们要冷静、理智,用智慧对待一切。
比如大家看到的所谓的佛光,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便不在圣地,当我们四周全是雾,后面又有阳光照射时,身影的周围也会出现彩虹。也许这个彩虹的确来自于佛菩萨的加持,但它本身仍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不必盲目崇拜。
佛菩萨当然会以各种形式出现,但大家不要把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说成是佛菩萨,否则会让人觉得学佛的人是一群迷信之徒,影响非常不好。实际上,佛教是最讲道理、最尊重真理的宗教。因此,佛教徒不要太在乎这些外在的现象,如佛经中所说的,佛其实就在我们自己心中。
总之,如果将来修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感觉,一概不要理会,只管继续修持空性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达摩祖师强调的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以后如果遇到此类问题不需要再到处询问,这里已经回答得非常清楚了。大家一定要记住。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切须在意。
“诸佛如来本性体上,都无如是相貌”。“体”即本体,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胜义谛。这句话的意思是,诸佛如来的本体是法身、光明,这个上面不会有这么多的相貌。
大家都知道,密宗里有讲佛的坛城,坛城里供奉着诸如忿怒金刚、寂静金刚,男性、女性等各种各样的佛。此外,坛城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分。所谓不了义,意思是不真实、不究竟。所有我们看到和观想出来的坛城,都是不了义的,虽然我们通过生起次第的方法去修、去持咒,会对修行有帮助,但这并不是最究竟的坛城。真正的佛的坛城是什么?是我们心的本性,即法身佛,它没有相貌、颜色,也没有形象,这才是了义的坛城!
由此可见,密法里讲的与《坛经》和《血脉论》并无二致,而且这些实修窍诀在一般经典中难以找到,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
“切须在意”,因此,一定要注意之前所说的这几句话。
但有异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
“但有异境界”,修行时,只要有一些特别的境界出现,如冈波巴大师看到的地狱、佛、本尊的坛城,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物,以及日食、月食等自然界的种种变化。“切不用采括”。“采括”,古汉语理会之意。意思是这些都无需理会,只管继续修持,这样任何问题都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亦莫生怕怖”,也不要害怕。比如,当我们看到地狱或大自然的一些变化时,会认为不吉利,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这其实是没必要的。
“不要疑惑”,不要怀疑:我看到的是不是本尊?这是不是自己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标志?这些什么都不是,无需疑惑。
“我心本来清净,何处有如许相貌?”唯一需要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心本来清净,哪有这些相貌呢?知道这些都是幻觉就可以了。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惧;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堕众生位中。
“乃至天、龙、夜叉、鬼神、帝释、梵王等相”,乃至看见天人、龙、夜叉(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勇健暴恶,能食人,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鬼神、帝释天王、梵王等,“等”中包括佛和菩萨;“亦不用心生敬重”,看到佛也无需敬重;“亦莫怕惧”,看到地狱等恐怖景象,亦不必害怕。因为“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这个道理达摩祖师已经重复多次了。
“但莫取相”,只要不去执著这些相,就不会有任何问题。“若起佛见、法见,及佛菩萨等相貌,而生敬重”,若对佛有执著,看到佛的坛城等,就把它当作真实的佛,然后开始落泪、顶礼、烧香……结果会怎样呢?“自堕众生位中”,结果就是退回成普通的众生。
若欲直会,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若欲直会”,如果想直接证悟的话,“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无别语”,只要不执著任何一个相就可以了,无需更多言语。
“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佛经中说,所有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因此坛城也好,鬼怪也罢,都是不确定的、变化的,不存在任何实有的东西。
“但不取相,合它圣意。”只要不取相,就契合佛陀之意。
“故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所以佛经中说,离一切相,就叫做佛。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有些人会问,既然亲眼看到了佛菩萨,为什么不能顶礼呢?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见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皆是外道,总不是佛。’”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佛菩萨,也许是天魔(四魔之一)、波旬(魔王)、阿修罗(非天)示现的神通,目的是阻碍修行人的修行,让他们看见好的现象心生欢喜,看到不好的现象产生恐惧,最后这些都成了修行的障碍。
“佛是自心,莫错礼拜。”真正的佛是自己心的本性,不要礼拜错了。
不过,如果确实修成了本尊,也有可能见到真正的佛菩萨,这时如果把他们当作妖魔鬼怪的话,对我们的成就会有障碍。但是,即便看到了真实的佛菩萨和坛城,也要知道这些都是自己内心法身佛的投影,法身佛才是真正的佛,再殊胜的佛也无法超越心的本性。
综上所述,打坐中如果突然间看到佛菩萨出现,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由于内在气脉明点的运作,导致看到一些佛菩萨显现,犹如梦境一般。这种情况,对于修行既无帮助也无障碍,让它自生自灭即可。
第二,魔王波旬、阿修罗等为了干扰、阻碍修行人的修行,故意变化出种种佛菩萨的形象或坛城,让修行人生起执著,欢喜不已,然后产生傲慢,最终成为修行的障碍。
第三,看到了真实的佛菩萨,或佛的坛城。
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不要执著、理会、恐惧,也不要磕头、礼佛,继续安住在心的本性空性、光明中即可,这是最好的方法。
米拉日巴大师也说:“执魔为魔遭损害,知魔为心获解脱,证魔为空即断法。此魔罗刹男女相,未证之时乃为魔,制造障碍作损害,若证悟魔即本尊,一切悉地从汝生。”把魔当作魔执著就遭遇损害,把魔视为心的幻化或空性就能解脱。
《血脉论》里的这些内容,在显宗经典中一般不会出现,对于实修的人来说极具价值,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