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血脉论》释义(七)

《达摩血脉论》释义(七)

— 慈诚罗珠堪布

 

 

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 

“初发心人”,即初学者。什么是初学者?初学者与非初学者的区别在哪里?

关于初学者,有狭义、广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初学者,是指刚刚学佛的人。就狭义而言,比如有一种致命的毒药,非初学者服下后安然无恙,仅仅依靠自身修行的力量,即可化解毒药的伤害——但凡未达到这种境界的人,都是初学者。

文中主要指广义的初学者,亦即刚刚学了一两年佛法,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都不太稳定的佛教徒。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任何事情都可能影响他的信仰,他的修行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动摇。

有的道友学佛或打坐之后,家里发生了一些诸如自己生病、工作不顺等事情,就会联想是否与学佛有关或是打坐持咒造成的,于是惶恐不安,不敢继续学佛、打坐。这便是“初发心人,神识总不定”的典型例子。

 

若梦中频见异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 

“若梦中频见异境”,倘若频繁梦到一些异常现象,意味着会有一些特别的含义。

平时我们的梦大多没什么意义,偶尔梦见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属正常;但若是反反复复做一模一样的梦,则说明有一些特殊含义。具体来说,可能有下面两种情况:

其一,与前世有关。前世的一些痕迹被带到今生,导致会经常梦到同一个地方或同一件事情。这类现象不胜枚举,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国外曾有科学家参与调查,发现这与此人的前世经历有关。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一是通过催眠;二是确实找到了这个人经常梦见的某处建筑物等等。

其二,与未来有关。譬如有些一两年后死亡的人,会提前一两年反复梦见一些异常景象。

刚学佛的人如果经常做非常特殊的梦,可能会感到害怕,以致退失信心。这时该怎么办?“辄不用疑”,不要有什么疑问,也无需执著或恐惧。

为什么?“皆是自心起故,不从外来”,因为所有的梦都是从自己内心当中产生的,并非来自外界。

为什么从内心产生的就不用理会?前面讲过,内心是空性的,修持空性即可,其他的不需要管。这是达摩祖师从空性角度讲的。若从世俗生活的角度看,有些梦确实具有一定含义,我们可以根据梦所预示的问题,对当下相应地进行一些调整或准备。这些内容,密法里面讲得比较多。

接下来,文中列举了梦中可能出现的几个场景及其预示的含义。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说。

 “梦若见光明出现,过于日轮”,梦到整个世界一片光明,光芒甚至超过了太阳。这个“光明”,指的不是心的本性的光明(心的本性是本来清净的,故称光明),而是如阳光般的光明。

如果经常梦见这样强烈的光明,预示着什么呢?“即余习顿尽,法界性见。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余下的习气、烦恼即将断除,快要证悟、见到法界了。出现这样的梦境,是自己即将成道的预兆。

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也不要执著,否则会生起傲慢之心,令好的现象变成障碍。有些佛教书籍中介绍了特殊梦境的意义,譬如修金刚萨埵进行忏悔之后,梦到日轮和月轮——空中有太阳、月亮,象征着自己的罪过得到了清净。通过学习这些论著,就可以了解到梦境的含义。

“唯自知,不可向人说。”自己知道即可,不能告诉别人。四处炫耀自己做了什么梦,是不对的。

平常很多道友经常问此类问题,达摩祖师这里解释得非常清楚。对于梦到的各种事情,我们不能执著,也不要去跟别人讲,这样它就会自生自灭。如果对它很在乎,到处宣扬,由于自己的心理作用,原本好的预兆反而会变成修行的障碍,本来没什么意义的梦也会变成障碍,最后一定会引发生病、做事不顺等不良后果。

 

或静园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或大或小,莫与人说,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 

另一种情况,在安静的地方独处时看到一片光明——不是晚上做梦而是白天。这个光明,可能是如同朝霞一般的红色或黄色,也可能是如同蓝天、大海一般的蓝色。

这是什么意思呢?据显宗的佛经记载,一个精进修行的人看到类似曙光一样的光,意味着他很快就会证悟——就像清晨东方露出曙光,说明太阳快要出来了。

全世界70多亿人虽然身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有些人本身比较容易产生幻觉,这时候不要以为自己快要证悟、成就了;但也不能排除,有时确实出现了富有意义的光芒。然而无论怎样,切记不要执著。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与昼无异,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 

“或夜静暗中,行住坐卧,眼见光明,与昼无异”,或夜晚安静之时,一个人行住坐卧间,在黑暗中看到类似白天一样的光明。

藏传密法中有一种名为闭黑关的修行方式,就是在没有一丝光线的房间里修行,大概24小时过后,眼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光,有的像星星一般闪烁,有的像彩虹一样斑斓。实际上,这些并不是外在的景象。科学家说过,我们看到的五颜六色都是自己大脑中的画面,物质世界根本没有颜色。同样,修行人在闭黑关时看到的稀奇古怪的光,看似是外在的东西,实则是从自己中脉显现的一种现象。

人在吃下某些药物、植物或吸毒后,眼前也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景象,看起来与现实毫无二致,令人真假难辨。事实上,这些逼真的现象,都是人的神经受到刺激后所呈现出的幻觉。连植物和药物都能让感官产生这么多错觉,可见我们的感官毫无可信度。一旦这些感官稍微有一点变化,整个世界便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确实说不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究竟为何。对此,佛教的观点是:外在世界并非客观存在,这些都是我们内心投射出来的画面而已。

有时我们看到的一些景象并非证悟的前兆,只不过是由于打坐造成的。典型例证就是前文提到的冈波巴大师的故事。他在闭关时看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对此,他的上师米拉日巴大师解释说,因为你的禅带太紧(打坐时修行人身上有一条从肩膀到膝盖下的带子),导致打坐姿势不正确,影响了体内气流的运行,所以就看到了那些景象。冈波巴大师把禅带调松后果然没事了,眼前的景象也随之消失。

《楞伽经》中说:“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虚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修禅定的人,有时候看到日形、月形、钵头摩(即莲花形的光),以及虚空中如火焰般的图纹等形形色色之物,如果执著这些现象的话,都会被引入外道。

这类现象有时会被人解读为鬼神作祟,其实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是鬼神的原因,而是自己的错觉。出现这类情况时,首先不用害怕;其次不要妄加猜测;再者无需执著,即使是比较吉祥的现象,也没必要沾沾自喜。这样一来,它就会自生自灭。这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不得怪,并是自心欲明显”,不要觉得奇怪,这种光明预示着自己心的本性即将出现——快要证悟了。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亦不得向人说。 

“或夜梦中,见星月分明,亦自心诸缘欲息”,晚上做梦时,见到月亮、星星,而且清晰分明,预示着内在的烦恼、业障即将息灭。通过修持忏悔等修法,过去所造的杀盗淫妄等各种业的因缘就快息灭了,上述征兆就会出现。

“亦不得向人说”,这同样也不能告诉别人。遇到这类好的现象,我们往往喜欢向人炫耀,明明知道不能说,可就是控制不住。这时一定要忍住,不能透露给别人。

 

梦若昏昏,犹如阴暗中行,亦是自心烦恼障重,亦可自知。 

若是梦到自己仿佛在一片黑暗中行走,说明自己的烦恼、业障比较严重。自己知道就可以,不必对别人说。这与前面吉祥的征兆不同,若想说也可以,但我们可能不太想说,况且说了别人也帮不上忙。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一点差异。在不修行的人当中,绝大多数看到的只是平常的现实世界,少数人却能看到诸如鬼神等一些很玄的东西(不排除有的是自己的错觉)。佛教的修行人,由于格外关注内心,致使心里会发生一些变化、调整,继而可能引起一些连锁反应,诸如看到各种光、看到佛菩萨或像冈波巴大师那样看到地狱之类的景象。

看到天堂也好,地狱也罢,都不要在意,知道这可能是由于坐上调整心态或修气脉明点(修气脉明点的人更容易出现)所导致的现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人们不会将梦当作事实,同样,我们就把这些现象视为梦境一般的存在,不要在乎它们。如此一来,无论好的或不好的现象,都不会影响修行,也不会干扰日常生活。反之,若是对其心生执著,就会障碍修行,甚至对身体造成伤害。

当然,并不是所有修行人都能遇到这类现象。前面讲了,虽然人体结构大致相同,但由于感官细节或前世习气的差异,有些人的意识非常敏感。比如有人说在某地见到了鬼神,别人去了却看不见。感官或意识不太敏感的人,看到的就是目前所处的三维世界;意识敏感的人,则比较容易接触到其他空间、维度的生命或物体,这绝对是事实。后者并非是修行导致的,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未修行过,仅仅是直觉敏感而已。这个直觉与空性无关,只会导致他们感受到某些特殊事物或即将发生之事。对于没有此类经历的人来说,也许会觉得有点不正常。但达摩祖师说,不用大惊小怪,这是心灵的一种正常反应。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根本无需在意。只要不去理它,它就不会对人造成任何影响。这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

2. 修行的核心是认识心的本性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 

这里说广学多闻没有用处,《坛经》却说一定要广学多闻。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但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不同结论。

对于尚未证悟之人,广学多闻是有用的。虽然学习经论不能让我们直接证悟,但是可以起到间接的帮助。先从理论上了解空性,理论的认知可以推翻很多粗大的执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坐,经过深入分析便可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广学多闻非常有用,《坛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证悟者而言,由于已经见到了本性,也就不再需要广学多闻。正如《血脉论》所说的,“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

注意,大家一定不要理解偏了!佛经讲,即使是三地菩萨,也会为了听闻佛法而穿越整个大千世界去其他世界的佛前求法。三地菩萨已经证悟,但还未抵达最高境界,仍然需要学习。事实上,一至十地的菩萨都需要学习。佛经里有很多这类记载:东方的某尊佛去往西方的某尊佛前听法,某一刹土的佛到另一刹土的佛前听法。实际上,佛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不需要学习了,这样做只是一种示现,告诉我们闻法的重要性。因此,千万不要简单理解为,证悟以后不需要学佛,佛经没有用,这是错误的。

此外,达摩祖师还讲过,有些人只学了一两部佛经,就以为理解了佛教的全部教义,这根本不可能!佛经浩如烟海,况且其中很多表述还是话中有话,需要其他经论予以解释。所以,直接学习佛经是很难理解的。假如只懂得一两部就想当然地去讲经说法,极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需要全方位地了解佛教。

然而,现在人人终日忙碌,人生又短暂易逝,怎样才能做到全方位了解佛教呢?方法就是直接学习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撰著的几部论典。这些论典,是他们在掌握了所有佛经、八万四千法门之后,将其中的精华提炼汇集而成的。例如整个般若经的内容,被浓缩为只有短短不到20页的《中论》,菩萨们就是拥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因此,学习论典堪称是快速、全面了解佛教的最佳捷径。

“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开悟之后,没有继续修行,将证悟境界搁置一旁跑去读经、念佛,这样没有必要。

开悟之后,理应趁热打铁继续修持所证悟的空性,这时修空性比读经重要得多。比如,如果每天只能安排一个小时学佛,结果没有用来打坐修空性,却拿大部分时间去读佛经、念佛,这是错误的。这时候与其读经,不如打坐修空性——这里已经包含了佛经的精华。但是大家不要误解为,证悟后永远不需要念佛、诵经。这些照样需要!只是如果修空性和念佛只能二选一,则必须选择修空性!

“广学多知无益”,这句也是同样,如果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学佛,对一个证悟者来说,是应该修持所证悟的空性还是闻思呢?当然是前者!这时候理论并不是最重要的,从仅有的两小时中分出时间学习理论,太不划算了,应当全部用来打坐!达摩祖师的这类教言,应该这样理解。

但是大家一定不要片面理解为,只修空性就够了。十方诸佛将八地菩萨从禅定中唤醒,不让他们一直打坐。为什么?因为除了打坐之外,他们还有一些积累福报的工作尚未完成。因此,既要修持空性,也要积累福报,不能走极端。若只修空性,其他都不需要,佛为何不让八地菩萨一直修空性呢?八地菩萨能长时间停留在空性当中,可是他们的福报尚未积累圆满,所以还需出定去圆满自己的福报。福慧双修才能成佛,这两个都是需要的。

我们不要以为,禅宗不需要念佛,不拜外在的佛像,不供水、花……这是绝对错误的!八地菩萨尚且需要积累福报,更何况凡夫俗子?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当下所处的层次。有些问题理解错了,不一定对实修有什么影响,但若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理解错误,必定会影响修行。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

“神识转昏”,学多、学杂以后,就会越学越昏,以致迷失方向。这是为什么?因为回到世俗中了。本来可以停留在胜义谛当中,却花费宝贵的时间去学习很多知识,这样反而让自己更混乱。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证悟之后的首要任务和次要任务。

 

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设教只为标心”。“标心”,指唯一的目标。佛陀设计了很多教学方式,转了三次法轮,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表达心的本性。

“若识心,何用看教?”如果已经达到目标,即认识了心的本性,就根本没有必要再去看教言文字了,因为已经体会到了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就像从未吃过蜂蜜时,可以借由看书了解蜂蜜的味道;当我们已经吃过蜂蜜之后,还需要看书了解吗?当然不用。达摩祖师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现在我们还未体验过不可思议的禅定力量、佛的各种神通等,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证悟很重要,同时也需要闻思,不能走极端。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随分过日。 

“若从凡入圣,即须息业养神”。“神”,指心、意识;“养”,即培养。如果从凡夫层面开始修行,最后进入圣者行列,也就是从没有开悟到开悟,在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息业”,息灭罪业,亦即忏悔自己的各种罪业、业障;其次要“养神”,培养心,即培养出离心、菩提心。

由此不难发现,“息业养神”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呢?“息业”,忏悔罪业的方法很多,其中最殊胜的是金刚萨埵修法;“养神”,四加行养出离心,五加行中的皈依养皈依心、菩提心的修法养菩提心。虽然这里没有提及具体修法,禅宗也不用四加行、五加行等词汇,但实际上达摩祖师表达得非常清楚,想要“从凡入圣”获得证悟,必须完成的工作就是四加行、五加行——这些修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息业养神”。所以,凡是谋求证悟的人,必须修持四加行、五加行。关于这一点,禅宗与藏传佛教非但不相违,而且可以互补。

特别是我们普通人,不比惠能大师那般上等根机,更是需要“息业养神”。若不修四加行、五加行,基本上可以确定没办法开悟。为什么?禅宗的开悟属于最高境界,修持方法极其殊胜,但我们目前的根机无法与之匹配,因此必须通过“息业养神”提升自己的根机,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唯有这样才能证悟。所以,四加行、五加行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不可或缺!

“随分过日”。“随分”,即随缘。大家平时经常说随缘,什么是随缘?就是随着因缘。根据自己的条件过日子,不强求、不攀比,这叫“随分过日”。

如果福报具足,不用特别努力便拥有庞大的物质财富,那么完全可以过一种优渥的生活,这是随缘。这种情况下,不必刻意过艰苦生活,做苦行僧,否则也是一种执著。比如,一个人本来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可是他觉得佛教徒不应该享有富裕生活,从而刻意让自己活得贫困不堪,这完全没有必要。

假如经济条件比较差,就不要艳羡他人然后拼命地追逐、攀比,要安安心心过俭朴的生活。人有不同的活法,我们应当选择契合自己条件的那一种,有什么条件就过什么样的生活。既然目前条件不宽裕,我们就坦然接受,把日子过得简单一点。其实,简单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也许你可以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不定那样更自在。

《慧灯之光》里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一文讲过,佛教徒的生活理应不堕两边,既不要刻意过奢侈的生活,也不必故意选择艰苦的生活。佛在《律经》中曾说过,假设你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便拥有一栋多达500间房子的大楼,你完全可以一个人享用——不仅作为在家人可以享用,作为出家人同样也可以。不需要考虑“我是不是不该住这么奢侈的房子?”然后刻意去换小房子住。不过,一定要尽量把所有房间利用起来,有的用来打坐,有的用来读书……否则就是浪费,浪费是不对的。又如,你拥有一件价值一万美金的昂贵服装,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你若能接受,都可以穿。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自赚无益。 

“若多嗔恚,令性转与道相违”,假如天天都在抱怨,比如觉得自己过得不如别人,于是抱怨父母、同事乃至社会,结果怎么样?修行会逐步衰退,根机、性格也会变得与佛法日渐相违。整日怨天尤人,怎么修行?尤其没办法修大乘佛教,所以不要有太多的抱怨。

“自赚无益”,欺骗自己是没有用的。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隐显不定,一切业拘他不得。 

“圣人”,指一到十地的菩萨及佛。是不是但凡证悟者都叫做圣人?不一定,证悟有很多层次,只有达到一地菩萨以上(含一地)的证悟者,才能称为圣人;一地以下的证悟者,仍然是凡夫。因此,凡夫也有证悟者,凡夫的证悟叫做初步证悟。

凡夫的证悟有什么用处呢?首先,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各种烦恼,比如愤怒、焦虑、抑郁等等;其次,可以逐步控制身体的感受,比如逐渐减轻生病时疼痛、难受等不适感。相对而言,解决精神上的痛苦比较容易,消除身体上的痛苦则比较困难,需要一些功夫。无论如何,凡夫的证悟还是很有意义的。

“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介凡夫,无法在生死中自在出没,因为尚未达到那样的境界,不具备那样的能力。生于何处,死后投生于哪里,我们毫无选择权,完全取决于自身的业力。

当我们获得初步证悟之后,具备了一定的修证力量,虽然仍是凡夫,但不再全凭业力差遣,愿力已经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了。到时候,无论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是投生到非洲、中东等处于贫困和战乱的地区以帮助更多众生,都能够如愿以偿。

到了一地以后,业力的限制将消失殆尽,全部由愿力决定,可以投生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度化众生。一般来说,菩萨不会投生到无色界,因为那里的众生互相之间看不到,无法沟通,所以菩萨很难帮助他们。绝大多数菩萨会来到我们所在的欲界,因为欲界既有痛苦,也有幸福,而且人与人之间可以沟通,度化众生的条件非常成熟。

三地以上的菩萨,不再需要愿力,而是完全依靠禅定的力量投生。佛则没有真实的投生,完全自在,为了度众生需要怎样化现就能怎样化现,但是佛唯一突破不了的就是众生的业力。释迦牟尼佛圆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之所以没有这样的佛再次出世,就是因为受制于我们的业力。可见,佛也不是想来就来得了的,只有当我们具备了相应的福德时,佛才会出现。“圣人于生死中,自在出没”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隐显不定”。何谓“隐显”?就像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以佛的身份前来度化众生,这种明显的方式是“显”;如今佛同样在度众生,不过是以比较隐蔽的方式,也许化现为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也许是清洁工,甚至是屠宰场的工作人员或性工作者等等,这样的方式叫做“隐”。“隐显不定”是说,佛很自在,想显就显,想隐就隐;该显的时候显,该隐的时候则隐。

“一切业拘他不得”,这句之前讲过了,佛本身没有业,因此所有的业都不能控制佛。如果说控制,其实是众生的业决定了佛能否出现。

 

圣人破邪魔,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 

“圣人破邪魔”,圣者已经击破了所有的邪魔。

“一切众生但见本性,余习顿灭”,一切众生只要见到了心的本性,剩余的业力、习气很快就会灭尽。

“神识不昧,须是直下便会,只在如今。”圣者的神识永远清醒,没有无明,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不像众生一般愚昧。我们若当下证悟心的本性,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怎样做才能当下证悟呢?“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若想真正领会、证悟道,就不能执著任何事物。反之,若有执著,则无法证悟。

实际上,不执著和证悟是一种因果关系。二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当然是证悟在先,不执著在后。证悟之后,才能做到不执著,而非不执著以后再证悟。原文从字面看似乎在说:想要证悟,先不要执著。但实际上做不到,这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假如证悟之前已经不执著,就没必要证悟了。

“息业养神”,前面已经讲过了。

“余习亦尽”,这时剩下的习气也可以全部铲除。

一地菩萨已经断掉了很多烦恼,但仍然存在一些烦恼。从一地到十地,每提升一个层次,在证悟新境界的同时,也会断掉一部分烦恼。这相当于将证悟过程或者说断除烦恼的过程分为十个阶段。由此可见,虽说“余习顿灭”,但其实断除烦恼并非瞬间完成,而是逐步实现的。

“自然明白,不假用功”。“不假用功”,即不需要依靠用功。断除烦恼依靠的不是用功,而是证悟。

如果没有证悟,再用功也是徒劳的;如果证悟了,当下烦恼即可断除,根本无需用功。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打开灯,灯亮的瞬间,黑暗自然不复存在,不需要去铲除,因为光明的诞生与黑暗的消失是同时发生的。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违背圣意,终日驱驱念佛、转经,昏于神性,不免轮回。 

“外道不会佛意,用功最多”。此处的“外道”,仍然是指尚未证悟的人。他们由于没有证悟,不懂得佛讲的真正内涵即佛在心中,所以特别喜欢用功。

以达摩祖师的境界,四加行、五加行都属于外道的做法,毫无用处。但我们普通人的根机还不成熟,因此只能先采用这些外道的做法,待根机成熟之后,才能用得上达摩祖师心目中内道的做法,最终大家都会抵达同等境界。所以,其实并不矛盾。

这里达摩祖师真正的意思是,外道不明白佛在自己心中,从而向外觅佛,妄图从外面获取佛的果位,如此拼命努力实属徒劳无益,与佛果背道而驰。而我们修四加行、五加行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心中的佛——证悟。这与佛意完全吻合,达摩祖师是不会否定这类用功的。

“违背圣意”。“圣意”,即佛意。外道的用功违背了佛的意思。真正的佛意,是向内心寻找佛。向外觅佛,显然违背了佛的意思,因此在这上面下再大的功夫也无济于事。

“终日驱驱念佛、转经”。达摩祖师特别“瞧不起”只懂得念佛、转经等的修行人。他刚到中国时,与梁武帝的对话一开口便意见相左,无法沟通。虽然达摩祖师讲的是事实,但过于直白的表达,让梁武帝以及当时许多佛教界人士都难以忍受,更无法理解。

“昏于神性,不免轮回”。“神性”,指心的本性。为了得到外在的佛果而去念佛、转经等,实际上是自己把自己搞糊涂了,结果仍免不了继续轮回。

 

佛是闲人,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 

“佛是闲人”,佛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证悟了该证悟的境界,断除了该断除的烦恼,因此,佛已经没什么可做的事了。

“何用驱驱广求名利,后时何用?”“后时”,指下一世。拼命追名逐利,到了来世有什么用呢?根本徒劳无益。

 

但不见性人,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 

“但不见性人”,没有见到心的本性的人,即尚未证悟的人。

“读经、念佛、长学精进;六时行道,长坐不卧”。“六时”,是过去的一种说法,白天和夜晚各分为三个时段,共计六时。尚未证悟的人,诵经念佛,长期精进学习,整日行道,长时间打坐不睡觉……这些都没有用,仍然属于外道。

“广学多闻,以为佛法;此等众生,尽是谤佛法人”,以为这样就是学习佛法,但其实这种众生不但没有在学佛,而且都是诽谤佛法之人。

这就麻烦了,对吧?长年精进修行、广学多闻,自以为是学佛之人,结果却是在谤佛!因为这都不是佛的意思,佛法根本不是这些事情。那佛法是什么呢?它分为教法和证法两部分。教法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并不是真正的佛法,前文已经详细阐述过了;证法包含戒、定、慧,这三个其实都是证悟的智慧。证悟的智慧无有任何执著,没有可念的佛,也没有可转的经。念佛、转经等都是有执著的,属于向外求佛,如果说这是佛法,就等于诽谤佛法。

汉传佛教中,禅宗和净土宗对此也有一点分歧。因为达摩祖师讲的内容,让有些人觉得念佛、转经没有用,修禅的人不该做这些。其实这是个人理解的问题,两个法门一点都不矛盾。你既可以念佛,也可以打坐,甚至在进入禅定境界如如不动的同时,还可以念阿弥陀佛。这正是所谓一心不乱、一尘不染的念佛方法,属于非常高级的念佛方法,同时也属于禅。虚云大师等高僧大德,当年就是既念佛又修禅。

因此,一个人完全可以修净土的同时修禅宗,这叫做净禅双修。两者不但毫无冲突,而且这样修持更好。为什么?因为,如果在修禅方面没有太大成就,也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在修禅方面取得了很高境界,念佛也不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更有帮助——能够增上境界。由此可见,净和禅完全可以相互结合,这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既然如此,达摩祖师为何还要说一些非常重的话呢?达摩祖师传授的法门是无作法,即什么都不做的法,也称为顿教或顿悟法。这种教法在当时的汉传佛教里并不多见,属于一种极为特别的方法。达摩祖师曾说,他来东土的主要目的是传授顿教法门。因此,为了强调这一法门,很多时候他会使用比较严厉的措辞。

达摩祖师当然知道,顿悟法与净土等其他法门毫不违背。实际上他也会妥协的,在《血脉论》后文也讲到必须遵循因果规律,不能超越因果。但要推广如此了不起且鲜为人知的法门,必须使用一些与众不同的语言,极大程度地震撼到一些人,令他们重视并去听闻这一法门。反之,若达摩祖师只用一些稀松平常的语言,大家会觉得无非是老生常谈,没什么新鲜内容,也就不会特别重视。

基于这样的考量,达摩祖师对梁武帝毫不客气,直接说梁武帝所做的善法毫无功德可言。此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时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全都知道新的顿悟法门。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

虽然有些佛经里也有类似的话,但达摩祖师敢这样说,的的确确非常大胆!他有时会说得重一些,有时说得轻一点,全看当时听众的根机。无论怎样表达,其核心思想始终没有变。归根结蒂,达摩祖师唯一的意思就是,你要证悟自己心的本性,当证悟了心的本性时,就安住在这个境界中,所有的六波罗蜜多都包含在其中了。不仅达摩祖师,绝大多数般若经都是这样讲的,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