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50 乘(10)

《八万四千问》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22. 作为佛教居,很难同时追随多个传承。我们怎样做到既坚持个传承的修,同时又坚持不分教派的主张?

这很简单。比如当你头疼,你应该吃治疗头疼的药片。这并不意味着你应该谴责或者不尊敬其他的药物,或者向那些胃疼和脚疼的人推广头疼药。同样,对你来讲,如果某个传承能够启发你的灵感,让你受益,对你有效,那你就应该享受它,同时应该想,就像这个特定方法对你有用一样,其他传承里的方法也一定相应地对其他人有用。

23. 有没有法能把所有教派的优点都融合进我们的学习和修中?或者说,有没有这样做的必要?

实际上,没有必要融合它们。佛教方法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一个路径都是完整的。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外修声闻、内修大乘、密修金刚乘是一种很好的做法。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窍诀。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萨嘎月活动剪影

萨嘎(迦)月

2022年的萨嘎(迦)月从公历5月31日开始到6月29日。

藏历四月为萨嘎月。萨嘎月初七日,是释迦牟尼佛诞生日;十五日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十五日也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所以说萨嘎月是一年当中最殊胜的月份,在萨嘎月期间行善法,做善事,功德非常非常大,较之平时功德增长十万倍。

萨嘎月还叫素食月。在藏地,萨嘎月期间大多数人都会吃素。如果我们也发愿加入到吃素的行列,不仅功德比平时增长十万倍,同时,我们还能如滴水入海般得到所有吃素者的一切功德。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十个人共修观音菩萨心咒,一人10万,十个人就100万,那每个人所得功德均是100万,是十个人的功德总集。这是很重要的。

道场举办了噶当巴德协纪念法会:

道场的新经幡:

 

《八万四千问》49 乘(9)

《八万四千问》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20. 为什么我们只能在刚乘看到净观?其他教法中有这个概念吗?

因为金刚乘应该是以果作为路径的方法。即使在大乘中,果也是清净的,所以我们已经在这样思维了。就像你洗盘子的时候,你已经知道、接受并观想它们将会是干净的。

事实上,净观是表达在大乘佛法中所教授的慈悲的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式。在大乘佛法中,所有众生都如同你的母亲一样,他们应该得到照顾。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作为朋友出现,另一些人可能作为敌人出现,但在现实中,大乘佛法要求我们把他们同等地理解为如母有情。这就已经是净观了,即便用的不是那个词。

金刚乘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有情众生不仅是母亲,而且是本尊。把所有众生当做母亲,这样做从根本上是为了生起慈悲心——假设这些过去世做过我们母亲的众生是无明的,并被业和烦恼所禁锢,所以让他们获得解脱是我们的责任。

除此之外,金刚乘里,我们着眼于众生绝对的本性,即他们的佛性。所以他们不仅是无明的、可怜的、无助的母亲,他们的本质是佛。因为金刚乘以果为路径[14],并且因为成佛是果,所以你已经在众生里看到了果。这就像前面举过的例子,你洗盘子的时候已经看到了干净的盘子,特别是当你满怀信心时。

21.藏传佛教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教派?作为利美运动[15] 中最杰出的上师,请您谈谈各教派的异同。您如何评价宗派运动的意义?

我们应该给治疗不同病症的药品贴上不同的标签,以识别这是治头痛的药,这是治⽛痛的药,这是治鼻子痛的药,而不是说这是黑人吃的药,这是白人吃的药。

不幸的是,当大乘和金刚乘的修行者给佛陀的教法分类时,总有点精英主义的倾向。当人们说,“噢,那是声闻的方法”,他们总是有些看低它。实际上这会造很多不好的业,因为不管是他们看低的,还是他们自己所修学的,都是佛陀亲口教授的。所以笃信教派主义实际上是最有害的特质之一。教派主义也是人类最负面的习性之一,并且未来将成为佛教徒中最大的过患和弱点。

战胜教派主义将是件很难的事,但我认为,谈谈为什么它是个问题,至少是有益的。教派主义问题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文化上不是很先进的人们之中。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归属于某个俱乐部,或者某个党派,教派主义给他们带来安慰。

但是,在这个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当人们更加以理智为导向,我还是抱着一个希望,希望无宗派主义能够盛行。希望在像中国那样的地方,中国人足够聪明,会抛弃西藏的教派主义恶习。我担心有的藏人会刻意教授教派主义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的,但我却完全反对。

  • [14] 因乘与果乘(英Causal and Resultant Vehicles):因乘指小乘和大乘将修道视为获得解脱和证悟的成因的教法。果乘指金刚乘视佛性为本自俱生、视修道为揭示基本状态,因而将佛果作为修行之道的教法系统。
  • [15] 利美运动(藏Rimé):字义为“无宗派”、“无偏见”。十九世纪的利美运动指的是蒋扬钦哲旺波与蒋贡康楚洛珠泰耶整理萨迦派、噶举派以及宁玛派等传承的教法的共同努力。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48 乘(8)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16. 您可以谈谈不同的根器及其特质吗?很多学对于自己是什么根器都很好奇。知道这个重要吗?基本上没有是上乘根器,除了那些因愿力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可以这样说吗?

知道自己的根器并不那么重要,也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发愿自己能成为最好的根器。

17. 我们得具备适合的根器才能修行金刚乘吗?

是的,修行金刚乘必须具备合适的根器,本质上,适合于金刚乘的根器是开放的思维和对金刚乘的信心。

 

 

18. 如果有问您他们是不是修习刚乘的根器,您会如何回答?

我个人回答不了这个,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无明的众生。然而,就像我刚才说的,金刚乘主要的根器就是信心和开放的思维。你或许认为自己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对轮回有厌离心,等等。但是对抗旧的习气并真正摆脱它们的束缚是很难的。

同样,接受金刚乘里以一些难以置信的东西作为修持之路也是很难的。如果一个上师告诉你不要偷盗,你无法和他争论。从一个精神导师处得到这样的忠告是意料之中的,但是相反的就不在意料中了。如果一个上师让你去偷盗,能够没有任何怀疑地照办是很难的,你甚至会开始怀疑这位上师。

19. 请您谈谈净观,以及它在密宗修行里的重要意义。

“清净”这个词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应被误解为与“不清净”相对的“清净”。这里所说的“清净”超越了清净与不清净。当我们说到对上师的净观,如果在你的感知里,你的上师长了个鹦鹉鼻子,并不是说为了清净,你必须在感观上把鹦鹉鼻子改为人类的鼻子;而是说,你应该认为,无论是鹦鹉鼻子、人类的鼻子还是天堂里的鼻子,所有这些都只是自己的感知而已,其实没有一个外在的、实存的鹦鹉鼻子或人类的鼻子。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获得清净的或正确的感知的方法。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47 乘(7)

《八万四千问》 乘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12. 您对净宗的弟有什么建议吗?如果把刚乘和净宗的法结合到起来修,是否可以更快地去到净

修行者不一定要同时修持两种法门以迅速往生净土。但是如果两种法门都有,有点像是带了一块额外的电池。

修持净土法门靠的是虔诚与信心。那些希望往生净土的人必须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为此,修行者必须对我们习惯性的怀疑生起怀疑。当我们面向西方睁开双眼时,我们无法当下见到阿弥陀佛的刹土。我们的心识习惯性地认为阿弥陀佛的刹土不可能在那儿,因为我们看不到,也从未接到过一封来自阿弥陀佛刹土的信,为我们描述那里的样子。实际上,正是因为我们这样认为,所以我们看不到。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和思考,你会意识到,我们所有的怀疑都是基于非常琐碎而肤浅的理由,因为我们不敢超越惯有的方式去思考。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怀疑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以及我们通常得出结论的方式。然后,我们可以逐渐生起专一的、不退转的信心,相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就在那里。当我们达成了这样一种不退转的确信,我们就已经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了。

 

13. 刚乘中也有许多净的修持,那么刚乘者的标应该是什么呢?是应该发愿即证悟成佛,还是往,在那开始修证?

一般来说,在金刚乘中,往生到净土就是证悟。金刚乘是这样诠释的。

 

14.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发愿让所有其他的先去呢?

是的,当然,那是菩萨最基本的态度。

 

15. 认为自己修持的是大手[13]这样的不法门,所以对往的渴望也是种应该避免的执着;另外认为净法门适合,其他法门没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仁波切,您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盾?修者是否有可能吸收者的精华,并在常修持中加以利呢?

两者都是错的。前者没有理解净土本身就是没有二元分别的刹土,后者剥夺了佛教法门的多样性。有选择总是件好事,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剥夺自己的选择权呢?

  • [13] 大手印(梵Mahamudra,英the Great Seal):“大手印”是噶举派的禅定传统,由印度的大成就者萨惹哈(Saraha)传递给多个传承,现今继续由香巴噶举派(Shangpa Kagyu)持有。大手印是证悟心性的最直接的修持方法之一,也是金刚乘见地的基本构成部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