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入行论颂词

入菩萨行论颂词

入菩萨行论

寂天菩萨·造论

释如石·翻译

梵语:菩提萨埵渣呀阿巴达绕

汉语:入菩萨行论

敬礼一切佛菩萨!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诸应敬我悉礼。

今当依教略宣说,趋入佛子律仪法。

此论未宣昔所无,诗韵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为修自心撰此论。

循此修习善法故,吾信亦得暂增长,

善缘等我诸学人,若得见此容获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愿心于生死,虽生广大果,

犹不如行心,相续增福德。

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

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

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为信小乘者,妙臂问经中,

如来自宣说,其益极应理。

若仅思疗愈,有情诸头疾,

具此饶益心,获福无穷尽,

况欲除有情,无量不安乐,

乃至欲成就,有情无量德。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如此福!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第一品终 Continue reading “入菩萨行论·善说海 入行论颂词”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5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1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本尊,观世音,诸佛总集;
–咒语,六字真言,诸咒总集;
–佛法,菩提心,生圆二次第·一切修行之总集。
知此,一切皆解脱,持颂六字真言。
  
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此外,一心根据上师指示修行,胜过依赖书本的知识智力。黄金和钻石愈提炼愈精纯,因而愈珍贵。对于上师传授的法教,透过精进的修行,我们的领悟会愈来愈深。佛陀说:“把我的话当黄金,切它、熔它、提炼它;仔细检视我的法教,不要只因为尊敬我而接受它。”佛陀的法教如同熔化和提炼的黄金。透过听闻,我们开始了解;透过禅修,我们的领悟愈来愈深广。持续专注地修行,非常重要。在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就是静坐禅修。禅定时,不要到处动,要安静地留在座位上。站起来只会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记住,上等修行者会磨破自己的坐垫,不会磨破自己的鞋底。

对治情绪比离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们离家修行,却有着更强烈的贪、嗔、痴,那么我们的行为对修行而言,是有害而无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对治。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4

《觉醒的勇气》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40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成就三无离。

身、语、意要永远从事正面的行为。当我们在做大礼拜、绕行佛塔之类的正面行为时,心意、语言应当与身体同步。当我们积聚语的善行时,例如念诵咒语,身与心要同时参与。当我们生起善念,身和语也要同时参与。如果做大礼拜或绕行佛塔时,我们聊天,或心中充满各种负面情绪,就如同在吃有毒的食物。所以,当我们做出正面行为时,身、语、意要一体行动。

修心无偏颇;
修行要遍彻。

修心不能有分别心,不要挑选对象,要针对一切,不论对象是否有生命。任何念头的生起,都应该成为修行的道路,而不是修心的障碍。这不能随便说说,要深入自心,真心实践。

恒修所无能避免。

对于无法逃避的困难,我们应当经常禅修。很多人要害我们,要与我们竞争,上一刻友善,下一刻没有任何理由就背叛我们;有时候,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也因为自己的业),我们就是不喜欢一些人。对于这些人,更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在困难的时刻。

要尊敬、服侍长辈、父母及上师。莲师曾说:“不要成为长辈心中之痛;恭敬地服侍他们。”帮助他们及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就是走上菩萨道。不要从事任何与此态度相左的行为。

不依赖余缘。

当我们拥有足够的衣食,健康良好,拥有一切所需,无忧无虑时,我们不应执着,也不该依赖这些好处。反过来说,当我们无法享有这种条件,一切不如意时,我们应当利用这种情况来激励自己的勇气,把困境当做菩萨道路。困难的时候,不能放弃;这反而是我们修持两种菩提心,把一切经验带到修行道上的最佳时机。

今当修主要。

在过去许多生世中,我们曾经历各种状况,曾经富裕,曾经被敌人战胜,失去一切。我们曾享尽天道的欢娱,也曾是政治迫害的受害者。我们曾是麻疯病患,或受其他疾病迫害。这一切快乐和痛苦的经验,并没有带给我们任何事物。此生,我们走上了佛陀阐述的道路,遇见许多有成就的心灵导师;这一次,我们要把握机会,让一切情境变得有意义,并且去做是最重要的事。

商人来到遍布珠宝的岛屿,却空手而返,他会无颜见人。对我们而言,也是如此。我们要善用现在修行的顺缘。如果能够让真实的菩提心生起,就算我们贫困、无名也没有关系。

佛法有两种面向:传授与修行。传授不过是嘴巴的工作,而许多听闻佛法的人却不修行。俗语说:“听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

对佛法而言,修行重于传授和讨论。佛法要真的去“修”。就算念诵百万咒语、从事各种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会有任何利益。如此一来,法教对我们无益,菩提心也没有机会增长。在所有修行之上,要勤修菩提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3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9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修三种不可退减。
  
即虔诚、热忱和菩提心。

对上师的虔诚心,是大乘一切功德的泉源。如果释迦牟尼佛本人现前,而我们缺乏虔诚心,就无法看到他的功德,也无法领受他的加持。佛陀的亲戚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没有把佛陀视为觉醒的人;他们误会并批评佛陀的一切行为,被自己的忌妒心战胜,最后往生地狱道。如果能够对上师生起圆满的信心和虔诚心,把上师的一切事业视为正面的,那么就算上师不是无上觉醒者,自己心中也会油然生起了悟的智慧。如同常啼菩萨27,透过对上师的虔诚而成就了空性。因此绝不能让自己的虔诚心退减。

修心是大乘法教的精华。它是从法教的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在佛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如果我们能够修持菩提心,就已足够。事实上,菩提心如同不可缺乏的药丸,我们不能没有它。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结晶。能够听闻菩提心,是多么幸运。宣说菩提心的上师,其仁慈亦无与伦比,因为菩提心本身是无比的伟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运用四种密法事业28,是为了让自己长寿或战胜敌人、土匪等等,那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目前的生活而已。


  
菩提心的法教是多么殊胜呀!只要能够在心中体验一点点都不得了!一刹那的负面念头,将使我们承受无数轮回的苦。反过来说,一刹那的菩提心,可以摧毁无数劫以来,一切恶行的果报。一念的菩提心,能够聚集一切功德和净行。出自这种动机的任何行为,都是属于海洋般广大的大乘事业。我们应当用欣喜和热忱的态度修持菩提心,这种热忱永不能退减。

让自己习惯于菩提心,如同保持花园整洁般,不让杂草、昆虫、木屑泛滥。让我们一起来修持菩提心,结合大乘和声闻乘的功德,使我们变成可以渐渐装满稻谷的容器,或渐渐滴满水的水皿。无论我们是在修持声闻乘或菩萨道的法门,或密咒乘的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一切行为都应成为菩提心誓言的支柱。就算在修行密咒乘,也应保证并肯定我们的菩萨戒。

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听闻、思索及禅修,都应被视为修心的助力。如果能运用菩提心,把一切纳入修心的道路,我们可以培养出不可思议的正面心态。用这个对治方法,可以改变一直以来所生起的负面情绪。用这种方式,让菩提心做为我们经常的朋友。

27 常啼菩萨(Sadaprarudita):法上菩萨(Dharmodgata,或昙无竭菩萨)时代的一位伟大菩萨,因自己的勇气、精进及对法的追寻而著名。

28 四种密法事业(Four tantric activities):又被称为四种证悟事业,即息灾、增益、怀爱、及解脱(也就是强迫将意识送往更高的存在境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中观系列讲座(八):《结语:清净圆满》

中观系列讲座(八):《结语:清净圆满》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7年4月9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结语:清净圆满”。这是中观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把之前的知识点做一个归纳,具体分五个章节阐述:清净观的原理;中观的应用;智悲双运的重要性;信心的重要性以及其它注意事项。

一、清净观的原理 

在上一次讲座中,我们简单地探讨了如来藏的相关法义,以如来藏的常识作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密宗的清净观。

关于“清净观”,学习前行的道友都应该清楚,在《前行引导文》的“闻法 方式”这一科判里, 提到了清净观的内涵(比如,把听法的场所观想为清净剂土, 把同修道友观想为空行勇士等,有很多殊胜的观想方法),事实上,不管是修各种本尊法门,还是修上师瑜伽,都需要有这种甚深的正见。

今天从原理上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

1、清净观的前提 

要证成清净观的合理性,我们首先要确定几个前提。

(1)万法的基础是如来藏 

如果没有如来藏,万法就不可能显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河大地、房屋、瓶子、杯子等这些显现,本质都是如来藏的化现;反之,若是没有如来藏,我们根本看不到任何的显现。好比没有电视机,就不可能通过电视机的屏幕,看到各种节目一样。因此,万法的基础是如来藏,这是第一个前提。

上节课我们讲到世俗谛中“假必依实”,一定要有一个现基存在。所谓的“现基”就是显现的基础。杯子、柱子、房屋等是显现,那么显现的基础是什么?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建立,如下【图1】所示。

图1

从暂时层面来讲。

轮回的显现是暂时的,是阿赖耶识的一个作用。阿赖耶识是轮回中各种显现的基础,它的本质也是空性的、如梦如幻的。

从究竟的层面来讲。

阿赖耶识的本性就是如来藏。所以,轮回显现的究竟本质、基础,其实就是如来藏,它是究竟的现基。

如来藏本身是远离戏论的,通过修行转识成智,将庸俗的心识转为佛的智慧, 完全现前如来藏之后获得佛果,是这样一个过程。

(2)如来藏的特性是大空性与大清净 

既然如来藏是一切万法显现的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具有怎样的特性?如来藏的特征不外乎两点: 

一个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

一个是大清净,没有任何垢染与不清净的成份。

这是论证“清净观”的第二个前提。

(3)凡夫感知到的世界是经过过滤的 

一个凡夫修行人,乃至一位十地菩萨,只要还有无明,他对如来藏的感知就不是完全充分的,可能是经过过滤的,被无明过滤之后,体验到的如来藏就会发生某种扭曲和变形。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经过我们凡夫的心过滤的,这是要证成“清净观”的第三个前提。

讲完这三个前提之后,我们来看“清净观”的原理,看这三个前提彰显了哪些甚深的道理。

2、清净观的原理

(1)不清净的事物是本来不存在的 

通过以上三个前提,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不清净的事物本来是不存在的。 

不清净的事物,如土木瓦砾、粪便,一般的杯子、柱子,这些不清净的显现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在实相中没有这些杯子、柱子,只有如来藏、大空性。杯子、柱子、山河大地在实相中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本来没有这些。比方说,一个人在做梦, 梦到了山河大地,梦到的这一切可以说本来是不存在的,当他醒来的时候,一切都不存在。本来没有不清净的事物,这都是无明的显现。

(2)不清净的显现是无明扭曲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会追问,既然没有这些不清净的事物,这些显现法究竟从何而来? 为什么我会看到它,听到它?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不清净的显现是无明扭曲的结果,因为你有无明,所以才体验到这些不清净的显现。本来是一个大清净如来藏,你的无明把它障蔽、扭曲了,最后体验到的是一个变形扭曲的结果,所以才会看到轮回当中的种种显现。

《维摩诘所说经》云: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菩萨要成就清净剂土,获得净土的境界,本质上不是在心之外追求一个净土, 而是在自己心的修持上下功夫,当心得到净化的时候,则佛土净。这是净土显现的根本原理。

比方说,一个人堕入地狱,地狱中各种刀山、铁水、火海等不清净的显现, 是这个众生业力成熟,由心所现的。当他在地狱中感受种种痛苦,消尽了恶业, 脱离了地狱,转生人间、天界之后,又看到种种相对比较清净的显现,看到非常悅意的公园、山河等也是他心的显现,是善业的显现。

虽然外在似乎有一个客观环境存在,但是在本质上这些都没有超越心的范畴,都是由心的清净或者不清净所化现出来的。下面通过(表1)介绍一下显现的三个层次。

表1

 

表格左边一栏是修行境界,分了三类:第一类是八地菩萨以下,包括一地到七地菩萨出定位的状态,小乘的阿罗汉,凡夫修行人以及六道众生;第二类是八地、九地以及十地菩萨,称为三清净地菩萨;第三类是佛,最究竟的果位。 

表格最右边这是实相(实相就是从未改变的意思),都是唯一的如来藏大清净。基于这个前提,三类行者的境界不同,所感知到的境界也不同。

第一类八地菩萨以下的行者,感知到的是有形有相的平凡显现。

比方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杯子、柱子、电脑、手机、自行车等,都是有形有相的平凡显现。这是离实相比较远的一种境界。

第二类修行人,见到的是有形有相的清净利士,以及佛菩萨的形象。

比方说八地菩萨可以现量见到清净利土、佛菩萨形象,他见不到这些不清净的平凡显现。

最后,佛的境界中,连有形有相的佛菩萨显现都超越了,他体验到的完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如来藏大清净的显现。

所以,三类行者的境界不同,就出现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中,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因为他与实相完全相等。八地以上的菩萨境界比凡夫高,因为有形有相的清净利土、佛菩萨的形象比较接近实相,比凡夫的显现要更加超胜。

所以观修一些本尊的法门的时候,把现在所处的地方想为清净利士,把自己观想为佛等,这是有根据的。通过这种观想,能够让我们相应于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能与实相更加相应,这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

下面再来看一下(图2),三个不同境界的人分别去看白海螺。

图2

第一类人带着一个黑色的眼镜,看到的是一个黑色的海螺;第二类人带着一个咖啡色的眼镜,看到的是一个咖啡色的海螺;第三类人摘下了眼镜,看到的是一个纯白色的海螺。这三类人分别比喻三种修行境界。

第一类带黑色的眼镜,比喻八地菩萨以下的境界。因为心还没有达到足够清净的状态,所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显现,这是黑色海螺的比喻。

第二类带咖啡色的眼镜,比喻三清净地的菩萨。他的心已经得到部分净化,已经达到较高的层次。在这个状态下,他看到的海螺就不那么黑, 虽然还不是纯白,但色彩还是浅一些,比较接近白色。

第三类人就代表佛陀,摘下了无明的眼镜,他的境界完全是实相如来藏的境界。

通过以上的比喻,我们进一步解讲读“众生本来是佛,众生与佛无二无别”,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二转法轮的解释方式。

在二转法轮的现相中,可以说众生不是佛。众生有贪嗔痴,佛有戒定慧;众生有烦恼,佛没有烦恼。因此,众生!=佛。这是在现相中的一个前提:众生不是佛,除非你通过修行成佛。

在二转法轮的实相中是大空性。众生是大空性的,佛也是大空性的,可以说众生和佛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大空性,“众生”和“佛”这两个概念都不成立。在这个状态下,没有任何概念可以突显出来,任何概念到了其中都是离戏论,都已超越。“众生”这个概念和“佛”这个概念是完全平等的,因为完全都不存在, 都不成立。因此,在实相中,众生=大空性=佛,众生就是佛,因为都是大空性。

这是用二转法论的实相角度来解释“众生本来是佛”。

“众生与佛无二无别”,这种理解方式就是三转法轮的思路。

三转法轮的解释方式。

在三转法轮的现相中,也可以说众生!=佛。凡夫的佛性如来藏是隐藏状态的;佛陀的佛性如来藏是已经显露出来的,他们的状态不一样,所以凡夫不等于佛,这是现相界。

实相当中,众生圆满具足如来藏,客尘不存在;佛也圆满具足如来藏,客尘也不存在。因此,众生=如来藏=佛,众生和佛与如来藏无二无别,可以说众生就是佛。在这个状态下,可以证成众生与佛是平等的,如来藏从未改变,本体从未生灭。这是从三转法轮来理解“众生本来是佛”。

不管是哪一种解释方式,证成众生就是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见解,很多法门的修持都需要用到。例如修密法的时候,仪轨中首先要观想方法是空性,认知到这一点后,观想自己刹那间变成某位佛菩萨,观想种子字等。为什么要这样观想?如果你本来不是佛,这样观想可能意义不是很大,但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这样观想,能够和本来面目相应,能够回归到本来的状态,由于与实相相应的缘故,这样修下去就非常容易成就。

因此很多密法的修持,是需要这种甚深见解做基础的。如果在观修时,不认为自己是佛,不了解自己有如来藏,不认为在实相中自己与佛无二无别,完全不认可这一点,同时又强制性地勉强带着很多困惑去观想自己是佛,心怀忘忘, 觉得自己这样观想是不是对佛不恭敬等,这样的状态下想要成就是比较困难的。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正见,就可以非常坦荡地、爽快地去观想自己是佛。因为事实上我们本来就是佛,佛性从未增减,本来具足。

以上讲的是清净观的原理,下面谈谈清净观的意义。

3、清净观的意义

有人问:为什么要做清净观,有何必要?

(1)对治烦恼

清净观能对治烦恼。我们的很多烦恼,如贪心、嗔心、嫉妒、邪见等,都可以通过清净观对治。

一方面,当我们把自己跟其他众生都观想佛菩萨的时候,我们对众生会有恭敬心,也不会轻意生嗔恨心、谩骂侮辱对方等,乃至贪欲心、不清净的烦恼都可以被净化。

另一方面,这样观想有助于我们与佛菩萨相应。在观想自他都是佛菩萨的时候,是缘佛菩萨作意,所以容易与佛菩萨相应而获得加持,获得加持后心就会得

到调伏与净化。

因此清净观有很多必要,而且这种修法相应于实相。实相中没有烦恼,我们与实相越加相应,心就越加清净。这是第一个意义,对治烦恼。

(2)相应实相、加速成就

第二个意义是加速成就。因为相应实相的缘故,我们的心和真相处在同一个频率上,频道对接得非常匹配,这样修持下去就会很快成就。通过这种了义的见解去指导修行,修行会事半功倍。

修行时有没有正见,效果也是差别很大。例如,同样念一句佛号、咒语,以菩提心、空性见、如来藏的见解摄持去念诵,跟以怀疑心、无记心、不清净的心去念诵,功德肯定是不一样的。相应于实相,能够获得成就。

(3)增上信心、悲心

增上信心

一方面是对上师三宝增上信心;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增上自信心。了解自己本来具有佛性,本来具足佛的功德,就不会怯懦。

增上悲心

我们了解到众生本来具有佛性,但是因为无明愚痴,在轮回里漂泊,从而增长慈悲之心。有一个发心偈颂:

我与一切有情众,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意思是,了解到自己跟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我们就可以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圆觉经》中提到: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意思是,了解到这种虚幻的显现,本来无实有,佛性本自圆满,有这样的见解,菩萨就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总结:修密法需要空性见、清净观。

今天在这里学习的师兄很多是预科系加行班的学员,将来很有可能进入正科系的密法班,在密法中很多修法,是需要空性见和清净观的。

这次中观讲座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自空中观的空性正见,缘起性空的见解; 另一个是他空中观的如来藏的清净观。

假如别人问你学完中观讲座能想起来哪些关键词,你就可以说:“一个是空性,一个是清净;一个是自空,一个是他空”。把握这两个核心要素,就可以把握整个大乘佛法的精华。这是我们讲到的清净见的意义。

除了建立清净正见之外,我们仍要警惕两种极端。

(4) 警惕两种极端

对于“众生本来是佛,我本具足佛性”的殊胜见解,有哪些极端的、错误的理解呢?

a)妄自菲薄

首先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有的修行人不敢相信自己本来具有佛性,始终心怀怯懦不敢承当,因为心过于懦的缘故,修道也很难精进,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把自己观想为佛,不是对佛的不恭敬,而是一种非常清净的佛慢,相应于实相。

如果我们真正觉悟,会发现我们与佛无二无别,这其实是佛教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其他很多宗教,皈依很多的神灵,但几乎很少听到皈依这个神灵之后,你可以变成这个神,几乎没有这样讲的,你永远会受到神的支配。但是在佛教当中, 佛陀让你修行,让你学佛,他的目的不是让你永远拜在他的脚下,成为他的子民, 他永远高高在上,你永远不能成为他,不是这样的。佛陀讲法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众生究竟成佛,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核心内涵,所以我们不能够妄自菲薄。

有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妄自菲薄,看似是一种谦虚、谦卑的状态,但其实有可能是一种傲慢。为什么这个众生不愿意相信万法本来清净,不愿意相信自己本来具有佛性?因为他对自己有限的根识和感观过于执著,乃至于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些平凡显现,而不相信不可思议的清净显现;他不相信除了这颗平凡的、庸俗的心识之外,还可以有不可思议的无分别念,无分别智慧,不认为有超越的境界, 对自己平凡的五根识过于相信,这本身是一种傲慢。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感观是有限的。从中观讲座的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始终在强调,中观的作用是推翻我们固有的平庸的执著,我们认为这个东西是真实的,是颠扑不破的,但通过中观推理了解到,其实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的,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类虽然能听到声音,但人类耳根感知不到的一些声波, 某些动物如蝙蝠、老鼠等却可以听到,人类的耳根接受的声音频段是有限的,人听不到的某些声波,用仪器就能测量到。因此,对人类来说一片寂静的房间里,你认为这个房间里没有声音,对另一个动物来说却是非常吵闹,声音很大。

同样,我们的眼睛能够感知到的光波也是有限的,比如红外线、紫外线,人眼就看不到,必须通过仪器去观测了解,而某些动物,它却能直接看到红外线, 它所看到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所以不能认为:“我没有看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我现在体验到的东西就是一切”,这其实有点固步自封,有点自我膨胀的嫌疑。其实我们眼耳鼻舌身, 乃至我们的意,都是非常有限的。

佛菩萨通过修行开发出非常超越的能力,能够通达这些事物,这些显现的范畴远远超过我们平凡人。有个教证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 圣道复益谁?”意思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识,其实不是究竟的正量。如果六根识是究竟的正量的话,为什么还要修行?我们不就能够通过平凡的感官去通达真理和实相了吗?而实事上并不是这样的。实相完全超越庸俗的感官,这是我们讲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b)避免散乱放逸

第二个极端,散乱放逸。有些人觉得,我本来就是佛,与佛无二无别,本来具足佛的功德,那干脆不用修行了,我已经成佛了。如果在这个状态下去杀人放火,散乱放逸,是非常危险的。

我们反复强调了实相和现相,实相当中你是佛,但在现相当中,你有烦恼, 佛没有烦恼,我们还不是佛。如果把二谛混淆在一起说:“因为万法皆空,万法本来清净,所以可以不用修行”,那我们可以说:“佛是不用吃饭的,你可以不用吃饭”,实相当中本来没有饭,吃饭这个概念在大空性中也不成立,那么你能不能不吃饭呢?如果你说:“我必须要吃饭”,就说明你不能超越这种束缚,证明了你还有障碍,只要障碍就需要修行,除非你是一位圣者的特殊示现。

因此,我们了解了二谛之后,需要量力而行,不能够混淆二,让自己处于自欺欺人的状态。这是第二个极端,散乱放逸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八):《结语:清净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