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

— 日月遍照学子笔记

— 2017年3月19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本次讲座的内容是:实相如来藏。如来藏是大乘佛教很重要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观所包括的范畴。

 

基础概念:自空中观、他空中观

 

在介绍如来藏之前,先来了解“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的概念。也许有些师兄会困惑,中观讲的是般若空性等,但如来藏属于第三转法轮,为什么在中观的讲座里谈如来藏?其实“中观”这个词语有广泛的含义,它即包含自空中观,也包含他空中观。而如来藏法门就是属于他空中观,是广义的中观范畴所包含的法义。

1、自空:否定某个概念自身的真实性。

例如在《中论》里,通过大缘起因、离一多因,抉择杯子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它是没有的,通过破除的方式来否定“杯子”这个概念的真实性。这是自空中观的一个常见的方式。

2、他空:承认某个概念自身的成立,同时否定在这个概念之上其他某个概念的成立。

举个例子,比如杯子和水的关系,如果说“这个杯子里没有水”,那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空”。因为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承认有这个杯子(也就是承认某个概念自身的成立);第二,否定杯子里有水(否定了“水在杯子里”这个概念)。

一是肯定,二是否定,两者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他空”的概念。

如来藏,其实就是属于他空。他并不只说破除,还有很多正面建立的相关的内涵,下面详细地去了解。

 

一、什么是“如来藏”

“如来藏”是一个不太容易解释清楚的概念,它有一些异名,包括:实相、佛性、真如、法界、法身、圆觉、胜义谛、大空性、大涅槃等,很多与实相相关的术语,都可以是如来藏的同义词,因为它们意义相同,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

下面分别解释“如来藏”这三个字的含义。

1、“如来”

“如来”是佛陀的名号(佛有十种名号:应供、正遍知、善逝、世间解等),“如来”有一种相合实相的意思。

2、“藏”

“藏”(zàng),有宝藏、胚胎的意思,侧重表达了它蕴含着很多殊胜的功德(例如:金矿中有很多金子)。宝藏,形容这个事物很殊胜;胚胎形容一种潜伏、潜在的状态,比如一个众生没有出生,还在怀胎阶段,我们说他是一个胚胎的阶段,相当于说这个众生没有明显的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来藏也有这层意思。

3、“如来藏”

“如来藏”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佛陀功德的宝藏,当中蕴含了智、悲、力等功德。

也可以解释为,胚胎当中的佛陀、潜伏或隐藏状态的佛陀。胚胎中的佛陀就是形容众生是未来的佛,现在还没有成佛。因此,众生具有如来藏,是说众生是佛的胚胎,是潜伏、隐藏状态的佛陀。

虽然可以说“佛陀有如来藏”,但更多时候,主要是在众生位的时候,说他有如来藏;成佛之后一般会说佛陀有法身,因为这个时候如来藏已经完全显露,一般会用“法身”、“佛果”等词来称呼。

4、“客尘”

“客尘”是与“如来藏”相关的词语,意思是:像旅客一样暂时留存的尘埃。

“客”指的是旅客,“尘”是尘埃。

“旅客”的意思是:暂时的、不恒常究竟的、不永久性的。好比我们到别人家做客,肯定是要离开的,不可能长期留在这个地方;包括去住旅店,一段时间后就去往别处。所以这是一种比喻。

“尘埃”形容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我们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尘埃比喻心相续中的烦恼客尘。烦恼客尘像尘埃一样起到遮蔽如来藏的作用,就像灯泡上面沾染了很多尘埃,光线会受到遮障一样。所以“客尘”是形容众生心中的无明烦恼。

 

二、如来藏的特点及属性

1、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学习如来藏法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知包括自己在内的众生都具有如来藏。

《大乘经庄严论》提到: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意思是,法性、佛性、如来藏遍于一切事物,没有分别,是清净的自性。这就是佛陀的本体,一切众生都具有这样的功德宝藏。

通过这个教证可以了知,不存在某些众生具备如来藏,某些众生不具备的情况。当然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观点,有一些宗派认为有些众生不具备如来藏,怎么修行也不会成佛。但是按照自宗了义的观点,我们承许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皆能成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后面会反复引用这一观点。

2、如来藏没有两个

既然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那么如来藏是不是像众生的数量一样,有多少个众生就有多少个如来藏呢?

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没有两个,就是一个,或者说是不二,也可以说所有众生共同拥有一个如来藏。

《究竟一乘宝性论》提到:

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

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

这里讲到“不二”,一切众生在本性当中是不二的,众生与诸佛在实相中也是无二无别的,因为如来藏没有两个,众生没有离开实相本性。如来藏没有两个,也表达了实相没有两个。我们经常说“一真法界”,也就是说实相是唯一的,没有两个真相,究竟的真理,究竟的实相是唯一的。如来藏就是究竟的真相。

3、客尘存在的时候,离开客尘之外找不到如来藏

客尘存在的时候,要去哪里找如来藏呢?你只要去客尘里寻找,可以说你认识本性之后,客尘就是如来藏;如果你完全抛除客尘,是找不到如来藏的。汉传有一个词叫“全真在妄”,就是说所有的真实都存在于虚妄当中,离开虚妄没有真实。这里有一个实相与现相的差异而已,后面再做解释。4、从来不曾被客尘污染过,客尘可以被消除

我们经常说如来藏被客尘遮蔽,所以众生在轮回中飘泊流转等等。那么在轮回流转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如来藏虽然被客尘遮蔽,但是它的自性、本性从来没有被污染过,恒时保持清净的本性。

《究竟一乘宝性论》当中提到的:

如虚空遍至,体细尘不染。

佛性遍众生,诸烦恼不染。

佛性是从来不可能被烦恼染污的。

《央掘魔罗经》(《指鬘经》)提到:

[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垢不可得。无垢性是佛性。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如油杂水不可得,如是无量烦恼覆如来性。佛性杂烦恼者无有是处。]

譬如把水洒在在油里,虽然油在水中,但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属性,无论如何混合、压榨,油和水仍然是分开的,水是水,油是油,最终油会漂浮在水上面,不会杂染水的本性。

同样,如来藏和客尘也是不同的本性,客尘虽然有遮蔽的作用,但是它不会污染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本身恒时清净,那怕一个罪大恶极的众生烦恼深重,有诸多罪业而堕入无间地狱,他的如来藏仍然是百分之百的清净,没有任何垢染。这是一个重要的属性。

5、常恒不变,圆满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

圆满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又叫“常乐我净”。《究竟一乘宝性论》有一个教证:“无垢功德具”,恒时具有各种功德。

《不增不减经》中也提到:

[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这里提到如来藏本具有不可思议的佛陀的功德,而且本身也是常乐我净,这是如来藏的一个特点。关于常乐我净的相关属性,本节课的后半部分会作相关的联系。

6、本来具足,不是重新产生的

世间很多事物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过程。比方说一个人开始没有钱,通过白手起家赚钱达到富翁的状态,这是一种重新产生的过程。而如来藏不是重新产生的,不是因缘和合的事物,它不是有为法。

有为法是通过因缘和合所产生出来的某种事物。比方说杯子的产生,首先要

有原材料,工人加工原材料后造出杯子,我们去购买它,这个杯子才能够被我们使用,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生的过程,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而如来藏不是因缘和合的,它从本初到现在,从来就没有不存在。

净心如虚空,无因复无缘,

及无和合义,亦无生住灭,

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

——《究竟一乘宝性论》

这个教证强调的是“常明无转变”。如来藏没有任何变化,它不是因缘和合,没有生、没有住、没有灭,不是重新产生的,这是无为法的特性,这点非常重要。并非众生本没有如来藏,通过辛勤努力就会获得;而是众生本来就具有如来藏,不需要重新寻找,不需要重新得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7、大空性,超越一切戏论

我们会用“不空”、“恒时有”等特殊的表达方式描述如来藏,但三转法轮的“空”与“不空”的含义,与二转法轮有所不同,后面会提及。不管你怎样去描述如来藏,它最核心的特点之一就是“大空性”。

如来藏基于大空性的前提而建立,它超越一切戏论和概念。

【佛体无前际。及无中间际。亦复无后际故。又复远离一切戏论虚妄分别。寂静体故。名为自然。】

——《究竟一乘宝性论》

意思是,如来藏本身远离一切戏论分别,有无是非的概念不能够遮障它,也不能够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去描述它,它是超越一切概念的、离戏论的,所以它是大空性的异名。大空性侧重于空性的一分,如来藏侧重于大光明显现的一分,这是它不同的侧重点。

8、如来藏不是凡夫的境界

凡夫有如来藏,但是凡夫能不能体验如来藏呢?最多只能相似地体验,想要完全彻底地体验如来藏,唯有佛陀才能做到。

【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意思是唯佛世尊,才能如实地、彻底地、究竟地照见如来藏。

【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这里明确宣讲,唯有圆满的正等觉如来,才能够彻底通达、照见、体悟如来藏的本性。如来藏者,不是普通阿罗汉的境界。

菩萨也只能相似少分地体悟。一些经论中提到:乃至十地菩萨,见如来藏大光明就好像在黄昏看物体,光线不足的时候,看东西不是很清楚。因此十地菩萨见如来藏,就像在黄昏看这些事物一样,不是非常清楚,唯有佛陀才能彻底认知、照见如来藏。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七)实相:如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