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年12月18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师兄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个月一次的中观讲座。今天这节课相当于前面四节课的总结,将会涉及整个中观体系的核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显空二谛”,或者叫“现空二谛”——显现与空性无二无别的一种关系。

今天的内容大概分为:概要、名词解释、衍生的内涵、中观范畴内的二谛、常见误解、注意事项。

 

一、概要

 

二谛是佛法理论体系的核心、中轴。不管哪一个佛教宗派,都有它宗派自身对于二谛的认知。我们今天主要是站在中观的角度,来谈一下二谛的含义。

有两个颂词: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中论》

佛陀通过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第一个是我们所说的“世俗谛”,第二就是我们所谓的“胜义谛”,或者叫“第一义谛”。通过这二谛,佛陀为众生开显无上甚深的妙法。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中论》

如果有人不能够善加辨别二谛,那么他对甚深的佛法就无法通达其真实含义。这两个颂词都出自龙猛菩萨的《中论》,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偈颂。

 

二、名词解释

 

关于二谛,我们首先从字面上做一个解释。

二:数词,两个。

谛:真谛、真理、真相、真实。

二谛:两种真理。具体来说,即世俗谛及胜义谛。

世俗:世间、非殊胜、平凡境界、不究竟。

世俗,我们可理解为世间,或者说非殊胜——它不是圣者、成就者的那种境界,它就是平凡人的世界、平凡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究竟的状态。

胜义:超越世间、殊胜、究竟。胜义讲的是超越世间,它比平凡众生的境界更加殊胜,它是一种究竟的境界。所以,世俗与胜义有着一高一低的区别,可以说胜义谛的境界超胜于世俗谛的境界。

世俗谛:相对层面的真理

“相对层面”是指:它不是一个终极的、究竟的真理,它只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暂时获得认可的真理。

胜义谛:终极真理,即颠扑不破的真理。你通过任何方式去观察,它都站得住脚,这就可以称为“胜义谛”。

所以,胜义谛与世俗谛的区别是:能否经得起究竟的考验。

 

三、衍生内涵

 

1、物质的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

假设有一个杯子或者一个静止的物体,我们要去讨论这个物体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那么要看你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去探讨。 从宏观的层面来讲,我们眼前的一片树叶,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因为它就在桌上摆着,没有任何运动。但是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它的很多原子、电子等都在随时运动着。

所以,你想要得出“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要看你站在哪个层次去讨论。站在宏观的层面上,你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你必须要承认它是运动的。

从某个意义上讲,宏观就是一种世俗谛,它需要不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通过肉眼就可以认知。而微观可以说是一种胜义谛,通过精密的仪器、比我们肉眼更加具有能力的工具去探索,便会得出一种不同的结论。

所以,通过宏观与微观的比喻,我们可以相似地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的含义。

 

2、梦中与梦醒

第二个比喻就是梦中与梦醒。一个人正躺在床上做一个非常恐怖的梦,这是一种境界。当他醒来之后,梦中的境界全部消失了。

我们可以说梦中的境界是世俗谛,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梦中的那些东西并不真实存在。当他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你可以说他到达了胜义谛。在胜义谛的觉醒状态中,梦中的那些恐怖景象统统不成立。

 

3、佩戴墨镜

第三个比喻就是佩戴墨镜的比喻。

我们很多人都配带过墨镜。墨镜有什么作用?它对光线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我们透过墨镜看到的种种图象,都是偏黑色的。一个白色的奶油冰淇淋,它本来是白色的,但是你透过墨镜来看,它似乎就变成灰色了。也就是说,这个墨镜对你的认知起到一种转变的作用。

透过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你透过墨镜看到的灰色冰淇淋就是世俗谛,它不是真实的;你摘下墨镜后看到的白色冰淇淋就是胜义谛,它是真实的。所以,佩戴墨镜这个比喻也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世俗谛与胜义谛。

总结: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通过这三个比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考察的标准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你要说它到底是灰色还是白色、到底有没有那些恐怖的景象、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个层面上说。站在不同的层面,你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五)核心:现空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