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10 月 23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观系列讲座。本课距离上堂课时间较长,因为国庆放假稍微推迟了一些。星期天对于很多佛友来说比较辛苦,又要上班,又要参加共修和辅导,很多同学可能刚刚回家,非常随喜赞叹师兄们勤奋的精神!

本课学习的话题是《推理:缘起性空》,之前用一节课介绍了整个中观系列讲座的概况,第二节课介绍了一些基本概念,打好常识方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用的一些术语是以上节课的知识做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回忆起来。

 

一、闻思中观的功德

正式宣讲之前,首先温习一下闻思般若(中观)法门的功德。

 

1、佛陀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在佛陀 49 年的讲法中,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最长。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妙法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颂词中讲到“二十二年般若谈”,佛陀用了二十二年宣讲《大般若经》,通过佛陀的示现,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中观空性)法门的意义多么重大,佛陀不可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宣讲一个并不重要的法,由此可以认知到学习中观法门具有殊胜功德。

 

2、中观论典是通达《般若经》的钥匙

上师仁波切在《中论讲记》中开示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缘起空性之后,于《般若经》等众多经典中再再宣说了诸法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的实相。然而佛经浩如烟海,佛语深邃幽隐,薄地凡夫以自力无法通达其真义。悯于众生的愚痴蒙昧,龙猛菩萨撰著了《中论》为主的诸多论典,以理证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二转法轮的般若深义。”上面谈到《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篇幅非常广,意义非常深邃,作为普通凡夫人,不要说完全通达整部《般若经》,甚至一辈子当中都不一定有因缘把《般若经》完整阅读一遍。在这种情况下,又从何谈起能够依靠自力来通达这部经典的奥义呢?

因为照见了普通凡夫的困难,龙树菩萨以大悲心驱使,撰著了《中论》等中观著作、论典。通过快餐式学习相对简要的《中论》,归纳相关推理、法义,集中培训,有助于通达《般若经》的核心思想,包括《般若经》中的《小品般若经》,如《金刚经》、《般若摄颂》、《心经》等,通过学习中观,有助于深入领会这些经典的含义。我们应把学习中观看作一个非常重要的钥匙,打通这一关,将来阅读二转法论的所有经典都不会再有困惑。

 

二、名词解释

首先介绍“中观五大因”,也被称为“胜义理论”,指的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通过这种理论,可以抉择、探究胜义谛的境界,他本身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通达真理。

“因”,是推理的意思,因明中的“因”也是这个意思,中观五大因的“因”指的就是“推理”。为什么要推理?推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证成空性。之前讲过,“胜义理论”是探究胜义谛的推理工具,推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达胜义谛,通达空性实相。

“中观五大因”是指中观宗常用的五种推理。“中观”,指的是中观宗,“五大”就是五种,“大”是指主要,五种常见的、主要的推理。落实到具体概念,有以下五种推理方式:大缘起因、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这节课主要讲大缘起因和离一多因,下节课再介绍后面三种。

 

三、大缘起因

1、字面解释

什么是“大缘起因”? “大”,是殊胜的意思,表达了这个推理非常殊胜,具有超越的特征,可以成为推理之王,在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什么是“缘起”?这个词语在佛法中非常常见,可以解释为: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和合对应“缘”字,生起对应“起”字,进一步来讲,依靠种种条件关系而产生存在。种种条件、种种关系,指的就是“缘”。平时所说的“因缘和合”,“因缘”指的就是种种条件、种种关系。“起”,可以理解为产生或存在。

“大缘起因”可以这样解释:以缘起作为依据,证成事物是空性的推理。通过缘起为“因”进行推理,得出事物、对象是空性的结论,这就是“大缘起因”的基本定义。因为他被称为五大因之王,所以今天先从最重要的推理学习。

 

2、例子

现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何通过“缘起”来证成空性。

什么是“缘起”?水果的产生也需要缘起。水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观察了解,它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种子、土壤,然后把种子种到土壤中,同时要施肥、浇水,还需要阳光、温度、氧气等,甚至还需要遮除一些违缘,比如害虫和其他旁生的侵害。水果的产生需要很多条件,具足这些条件之后,种子才会发芽、开花、结果。所以水果的产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第二个例子,这是一个杯子,也有人称之为“杯具”,它的产生又需要怎样的因缘?首先需要原材料,比如陶瓷,或者金属,在此基础上,需要人去进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完工之后,还需要销售等环节,才能送到我们手里。这个杯子出现在我们面前,也需要很多条件。

 

3、基本思路

在凡夫人的境界中,轮回的各种显现都是缘起而产生,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果不可能凭空产生。我们来看一下基本思路, 缘起性空”,翻译过来就是因为“缘起”,所以“性空”。当我们再提及这四个字时,前两个字“缘起”是理由,因为有前两个字,所以后两个字才可以成立,因为有“缘起”,所以本性是“空性”。

 

4、复习知识点

在正式展开这个推理之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什么是“自性”?“自性”是实有的意思,包括“他”也等于“我”, 我”有真实的意思, 自性”有不受制约,独立自主的意思。而“无自性”,也就是自性的反面,非实有,无我,受制约,非独立自主,重点在不存在独立自主的本性。“自性”是独立自主的本性,“无自性”就是这种本性不存在。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三)推理:缘起性空”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1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7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二事舍命护。

一般说来,这指的是声闻乘、大乘和金刚乘的誓言,尤其是修心的特殊誓言。修心的誓言是:把所有胜利和利益归给他人,自己承担所有的亏损和失败,尤其是敌人的亏损的失败。如果我们正确地修持,修心将会有成果。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持守这两种誓言,我们既无法获得今生安乐、投生天道和人道的短期利益,也无法具足往生净土的长期利益。我们要不顾任何代价,遵守这些誓言,如同走在森林中,要保护自己的眼睛,免得让刺跑进去。

当学三种难。

这三种是比较进阶的修行:正念的修行、去除的修行,以及“断念”的修行。

第一个是正念。这是非常难的修行。我们要在烦恼生起的那一刹那,立即察觉。刚开始,我们很难保持足够的觉察力,来认清烦恼的生起。然而,当负面情绪生起,我们要分辨它们是贪、嗔或痴。

即使我们能加以辨识,也不容易用对治来去除它们。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无法控制的强烈情绪生起,我们无助地被它控制,但我们仍然要面对它,质疑它。它的武器在哪里?它的力量在哪里?它伟大的军队和政治强权在哪里?我们会发现,情绪只不过是一些不具实质的念头,本质是空的:无来处,无去处,无停留处。

当我们有能力去除烦恼之后,接着就是困难的“断念”修行。这意味着,我们依据所叙述的对治方法去除烦恼,如同一只鸟飞过天际,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要努力从事这些修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9 月 11 日

 

PPT下载

顶礼上师三宝!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各位亲晚上好。今天又进入每月一次的中观系列讲座的第二次学习,感谢大家的准时参与。

 

一、补充上节课知识点

在正式讲解本次内容之前,我想补充几个上节课的知识点。

 

(一)重点与难点

上节课我们谈到重难点的一种区分,一些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很难,必须要掌握;还有一些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很难但是非常重要,是不能够跳过去的;对于这两类内容,我会花比较多的时间讲解。第三类情况是:某一个知识点可能很难,但目前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不一定非常迫切,这种情况我会点到即止,不在上面花很多时间。关于这类非迫切的难点,我会标注一个扩展,表示这是在基础知识之外的一种扩展,暂时不了解也没有关系。

 

(二)中观和中观宗

我们都知道中观宗是一个宗派,事实上当我们在许多其他场合谈及某一个

佛法宗派时,是从社会学意义上全方位衡量和确定的,比如佛法的某种宗派,他有自己所遵从的某种经典、自己不共的特殊见解、根本的寺院道场,还有特殊的功课念诵音调以及穿着方法等等。这一系列全方位的因素聚合在一齐,我们就可以说这是某某宗派。

但是上节课我们谈到的中观宗并不是从社会组织模式上去定义的,而是见解上的一种区分。打比方说,你认可中观宗决择胜义谛的观点,持中观见,那么就可以说你是中观宗的随学者或修行人,虽然你同时可能是某一个具体佛法宗派的弟子。比如说你是天台宗的弟子,但你只要认可龙树菩萨、圣天菩萨的观点,就可以说你同时也属于中观宗。

 

(三)名词解释的通俗性与精确性

名词解释有很多讲解方式,但是根据我们上节课问卷结果,有三分之二或者更多的学员中观基础比较薄弱,过半数学员对中观完全没有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名词解释可能就需要尽可能的转化为世俗语言。

我们需要兼顾精确性和通俗性两个因素。综合考量之后,我可能会牺牲一部分精确性,优先保证通俗性。当然这种精确性的牺牲也大至会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虽然在个别情况下你通过详加考证,或许不是那么准确,但是在最初阶段的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解释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

另外,这次学习中观建议最好使用电脑,为了让大家更方便的复习,有很多知识点我会通过 PPT 来展示,而手机和平板电脑看不到 PPT。

 

二、名词解释

这次的题目叫做《我与无我》。我们首先从“我”和“无我”的定义开始。

(一)锁定目标——“我”

1、“我”的定义

既然说佛法的不共特点是有“无我的智慧”,而“无我”是对“我”的一种否定。那么在搞清楚什么是“无我”之前,我们有必要精确地理解什么是“我”。“我”这个词非佛教徒或世俗人都有某种程度的理解,不需要专门学习经论。我们会觉得:你我他,“我”代表我们自己,当然这也是一种定义。但是在中观中,“我”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我们总结出有两点:

(1)真实、实有(真实存在)

我们说“这个人我执很强”、“人我、法我”等等,都是指真实。认为某一个事物它是非虚妄的、非常真实的,这是一种缘“我”的执着。

(2)主宰,自主、独立性

所谓主宰是指自己具有绝对意义的自主性,不需要受制于其他事物、自己可以独立存在、独立对其他事物施加种种的作用,包括可以独立地生、住、灭等。所有的属性都是存在于它的独立性、主宰性之上。

所以“我”的核心定义就是真实与主宰。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两点,这是今后所有中观分析的根本前提。

2、定义的重要性

对于有过中观基础或者学过中观论点的同修来说,可能前面的内容会觉得比较简单、初级,但是对于对中观完全没有概念的师兄们来讲,这些是必须要打牢的基础。比如我要阐述篮球运动技战术的原理,在谈篮球战术之前,我必须要讲清楚篮球的规则:什么是三秒区,什么是挡拆,什么是非法掩护等。这些概念我们必须先掌握,否则直接跟他谈篮球技战术,他几乎是听不懂的。所以这节课相当于为后续更多的逻辑分析打一个概念、理论方面的基础。

我们首先从“我”这个最原始的概念切入。这里有一个教证“我谓主宰”,出自《成唯识论》。“我”的意思就是主宰。

3、人我和法我

(1)人和法

“我”可以分为人我和法我。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情、众生,它最直接指的是我们人类——你我他,在座的师兄们都可以说是有情,是“人”。除此之外,广义来讲,旁生、饿鬼等六道众生都可以被称为“有情”。

那什么是“法”?我们初学者对“法”这个词语容易产生误会,认为它是一种方法或法律条文。但是在中观宗的场合,“法”的范围非常宽泛,它指的是事物、概念。“事物”就是指客观存在的某个事物,比如桌子、杯子、须弥山、泰山、黄河、北京、中国、美国、月亮、我的手等等,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法”。第二种解释是“概念”,某一个概念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所指,比如长短、方圆、高低、上下、好坏等等,这些抽象的概念本身也可以称为一种“法”,也属于“法”的一种范畴。

“法”的范围非常广,我们可以说人也是一种“法”,因为人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说“人”也是一种概念。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一个叫做“人”的概念,所以“人”也是一种“法”。比如我们讲的“万法”,当我们讲“一切万法”,“万法皆空”时其实就把人和众生都包括在内了。

但是当“人无我”和“法无我”,或者“人我”或“法我”放在一起的时候,“法”就特指有情众生以外的一切事物。因为如果混在一起的话某些部分是重叠的,所以为了避免重叠当人和法在这个场合中同时出现时,“法”就特指人之外的其他一些事物。

《成唯识论》提到“法谓轨持”,轨是指它持有自己的这种特征、作用或者相关的属性。每一个事物或者每一个法,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或属性。结合前面对“我”的定义,“我”有自主的意思,它有独立性、自主性,不单单是“人我”,有情众生有独立自主的意思,“法我”本身也有一种自主性。比如对我们来讲外在的事物是我们之外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不是我自己。但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一下,以“法我”为自身的视角就会发现,它也有自身存在的自主性。所以所谓的自主性是相对的,只要是第一视角都有自主性。

(2)人我和法我

讲完人和法之后,我们看看什么是“人我”。我们经常会提到“人我”和“法我”。“二我”,就是“人我”加“法我”的意思。“人我”这个词其实有一个倒装,我们可以把它逐步转化。第一步把“人我”翻过来转化为“我人”。之后进一步转化,前面学到“我”是真实的意思,我们把“我”翻译成真实,并在一起“人我”就定义为真实的人。我们进一步再把“人”翻译为众生,那么“人我”就是指真实的众生。

同样来说“法我”,“法我”倒转过来可以翻译为“我法”,进一步翻译就是真实的法。前面所讲“法”就是事物、概念,所以“法我”的意思就是真实的事物或某一个真实的概念。通过这样转化我们就可以把“人我”、“法我”解释为某一个真实的东西。

4、执和我执

“执”是执着、执念的意思。它是一个动词,有一种意向上的表达,指抓着不放。我们内心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想法抓着不放,不会放舍、不会放下就称为一种执着。

需要注意的是“执着”在此处的含义与世间的定义不一样。在世俗语言中,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毅力,非常有恒心,我们会说这个人很执着、锲而不舍。但是在中观场合,“执着”是贬义词,它不是赞叹某一个人有恒心,而是形容这个人没有证悟空性,内心的执念、纠结非常多。

了解什么是“执”之后,再看“我执”。前面讲“我”是真实的意思,“我执”事实上是对“我”的执着、执念。那么“我执”就可以转化成对真实的执念。“我”分为“人我”和“法我”,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执”进一步转化为认为众生、事物真实的想法。

你认为某一个众生(包括你自己、家人、宠物、亲友等)实有、存在,这是一种我执。你认为瓶子、杯子真实存在,这也是一种我执。所以“我执”这个概念范围非常广,你所有的执着都可以称为“我执”,因为“我”包含了“人我”和“法我”,我们不能狭隘地把“我执”理解为仅仅是对自我的“执着”,如果是这样的话称为“人我执”更具体一些。当然有时候“人我执”也可以简称为“我执”,但是从这个词语本身定义来讲,“我执”包括对众生自己以及对其他各种事物所有的执着。

5、我执的分类

(1)人我执和法我执

知道什么是“我执”后,我们再进一步加个标签,“我”之前加个“人”。“人我执”就是对“人我”的执念。这也是一种倒装,把动词放到后面,或者把动词名词化。那“人我”是什么意思?“人”是众生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意思,“人我”就是真实的众生。对“人我”的执着就是对真实众生的执念。认为某一个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称为“人我执”。

这里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前面所谈及的“人”,“人我”、“人我执”,在某些场合按照比较标准的定义,指的是我们的自相续,比如你把自相续的五蕴,我自身的精神和肉体执为“我”,那么这个对象叫“人我”,这种执着叫做“人我执”。对于他相续众生的执着,有些时候可以定位为“法我执”,或者他相续的众生这种概念可以称为“法我”,这也是一种非常标准的定义。这方面不同宗派可能有不同观点,但我们要强调比较标准的定义,“人我”指的就是自相续,“人我执”也是对自相续“我”的这种执着。

“法我执”,在我执前加一个“法”字,就是对“法我”的一种执着。什么是“法我”?“法”是事物的意思,“我”是真实的意思。“法我”就是真实的事物,“法我执”就是认为事物是真实存在的想法。

所以,只要我们对“我”、 “人”、“法”这些基础概念掌握足够熟练,那么“人我执”、“法我执”的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

(2)我执的进一步细分

1)俱生我执

“俱生”是与生俱来的意思。“我执”是认为众生、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与生俱来,不需要后天谁来教你,不需要去学习各种理论,生下来自然而然就会有的,不是后天训练而成的某些执着,就称为俱生我执。

俱生我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俱生人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我执,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人我执”就是认为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我们把它拼在一起: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认为众生真实存在的想法就称为俱生人我执。与此对应的是俱生法我执,我们只需要把“人”替换成“法”,把“众生”替换成“事物”就可以,与生俱来的法我执就是与生俱来的认为某一个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你生来下时看到一个瓶子,就觉得这个瓶子是实有存在的,它不是空性的,是独立自主的等等,这就是一种俱生法我执。

2)遍计我执

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遍计”,字面的解释是“周遍的计度”,是我们在内心中捏造、在意识中幻想出某种不存在的事物。这里指的是依靠后天错误的学习所产生的我执,它的前提是错误的学习。比如你学习了某种外道、其他宗教的观点,这种观点提出了某种错误的理念、某种捏造出来的概念,而你认为这些概念所诠释的对象真实存在,这就称为“遍计我执”。遍计我执不一定每个人今生都有,如果你学习过某些外道的论点、思想,你可能会有,如果没有学习过,可能不一定很明显。

遍计我执同样也有几种分类:第一种叫遍计人我执,“人”是众生的意思,“遍计”是捏造的意思,遍计人我执就是对某一个捏造出来的“众生”这种概念的执着,全面来说就是依靠后天错误的学习所产生的认为某种捏造出来的“众生”概念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说我们学《入行论·智慧品》时提到数论外道,它认为有一个“神我”,这个“神我”就是自我,可以说就是你自己,这就是一种对“众生”虚妄概念的执着,称为“遍计人我执”。

另外一个叫遍计法我执,“法”是事物的意思,“遍计”是捏造的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认为某个捏造出来的事物真实存在的想法。比如数论外道认为有个东西叫“主物”,是一个造物主,常恒不变,但这个事物在佛教看来是子虚乌有、根本不存在的。它是一种“遍计”,也是一种“法”,你认为这个东西存在,你就具有“遍计法我执”。

6、我所执

前面我们知道, “我执”就是对我、对真实的人或事物的执着。“我所执”这里特指的对我所拥有的众生、事物的执着。比方说我的房子、我的家人、我的手等等,凡是认为归你所有的东西就称为我所执的所缘对境。你内心的这种执着就称为“我所执”。所以我们可以把“我所”断句,就是“我所有”的意思,对我所有事物的一种执念。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二)基础:我与无我”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8 月 21 日

 

PPT下载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观系列专题。中观本质上是胜义谛的境界,超越了一切分别念,讲者如果没有证悟中观的空性境界,就如同盲人摸象,而我今天也只是以盲人的身份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此期间不敢保证所讲的内容都完全准确,若是有偏颇之处,欢迎各位道友及时指正,大家一起学习,共同交流。

在正式开展此次专题讲解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范围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员缺乏中观基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希望本次专题难度适中。因此本次的教学目标暂且设立为基础知识的普及,后续再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是我的一个初步规划。

 

总说——专题讲座的整体规划

本次讲解分为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重点,是因为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着重讲解这部分内容;难点的部分则适当省略,仅提供一些结论性、原则性的参考思路,相关详细的推导过程将有所省略。

也就是说,难点有可能几句话带过,重点内容会讲得更详细一些。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最难的不一定是最迫切的,因此,本次的学习先保证重点,而难点部分稍作分析,点到为止。

其实大部分学员日常生活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学习中观方面的大经大论,即使有闲暇时间,也因为个人心力等原因无法独立专研,有力不能及的感觉。所以这次也算是一个快餐化的课程,给大家普及一些中观的基本常识。通过对这些常识的学习,不敢说我们对中观有多么精通,但至少有一个基础的概念。

本次专题将按照前译宁玛派自宗的观点进行讲述。中观有很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大德,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各自的阐述。而此处不广泛宣讲宗 派间的对比、以及辩论等等,主要分享的是宁玛派自宗,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左右,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1、涉及的主要话题

我们将对整个系列专题做一个总体的展望。今后有可能会涉及到的话题包括:

  • 我与无我,具体对“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

  • 大缘起因与离一多因;

  • 金刚屑因与其他因,也就是中观共同五大因;

  • 世俗谛与胜义谛,简称二谛;

  • 因明方面的三支比量。为什么要讲因明?因为今后会涉及中观自续派观点的辨析,里面内容与因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会用少量的时间就因明论释的一些基本常识做分享;

  • 自续派与应成派;

  • 略说三自性(二取与二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法相。这部分内容会参照《辩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进行讲解;

  • 两种二谛之对比。所谓两种二谛是指在第二转法轮的显现与空性二谛,也包括第三转法轮的实相和现相二谛。我们会结合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就两种二谛的差别和联系做相关探讨;

  • 中观与唯识,介绍一些唯识宗的基本常识;

  • 自空与他空,这是一个重点内容。通常第二转法轮称为“自空中观”,第三转法轮称为“他空中观”;

此次中观系列讲座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不仅包括自空中观,也会涉及他空中观。初步规划,课程前三分之二的内容与自空中观相关,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观;课程后面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是唯识,如来藏等等他空中观的内容;最后再把它们两者联系在一起讲解。

  • 无遮与非遮。见解无遮或非遮,是《定解宝等论》中的一个支分的话题;

  • 有法与法性,涉及到《辨法法性论》中就万法的现象与万法的本质之间的种种关联做相关的甚深探讨;

  • 最后是中观的实践,分享日常生活中包括在修学密法之前,有哪些基本的中观训练可以去尝试。

以上对系列专题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展望。下面对此次学习的关联论典做一个介绍。

 

2、相关联的论典

这次并没有遵循某一部论典的顺序解说,而是把多部论典中的重要内容汇集起来讲解。牵涉到的论典有《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以及很多学员正在学习的《入行论·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定解宝灯论》、《他空承许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这些都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另外还包括《究竟一乘宝性论》、《解义慧剑》、《量理宝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

总之,此次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如果能把本次专题的内容基本吃透,那么将来有机会正式学习这些论典的时候,会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下面开始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一、什么是“中观”

1、“中观”常见的解释

(1)【中】:“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

所谓的“中”是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这是论典中的表述,如果转化为比较现代的语言)就是说,内心不停留在任何一种极端的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

那么什么是极端?前面所说的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那么什么是边?什么是戏?

  • “四边”包括:有、无、亦有义无、非有非无,这四者成为四边。

所谓的边,可以解释为“边见”,再进一步翻译就是偏执的见解。它形容不 在中间、不是一种正确的道、是有所偏颇的,称为边见。

  • “八戏”中的“八”是数字, 戏”是戏论的意思。 “八戏”包括: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者是成为八戏。

“戏”全称是戏论,可以翻译为:不合理的论调、言论,比如说戏剧、或者闹剧,直接诠释为虚妄的、不真实的。就像我们说这个人在演戏,它有一种不真实、不合理、不正确的意思。

“论”包括论调、言论、或者说内心当中的自言自语、观点,无论是否通过语言或身体对外表述出来,只要在你心中存在这种概念,戏论就已经产生了。

  • “四边八戏”是用四和八对所有的这一切概念,所有的边见做一个归纳。

可以说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在四边八戏当中,所以“四边八戏”可以代指一切概念,凡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概念,有、无、长、短、高、低、远、近等等统统可以属于四边八戏的范围。

这里需要格外注意“中”这个概念,它也属于四边八戏。如果认为有一个“中”可以去实取,可以去取受,那么对“中”的执着,对“中”的概念也是一种戏论。

正如《三摩地王经》中说:“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我们用“中”来表达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事实上没有一个实在的“中”可以让我们去安住。

 

(2)【观】: 想法、看法、立场 、境界;智慧观照。

“观”指的是我们的想法、看法、立场、境界,这是一种通俗的解释;佛法中的止观双运,寂止和胜观当中的智慧观照也可以简称为“观”。

所以中观的“观”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前者用类比世间的词语,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简称“三观”,而我们学习中观,可以颠覆日常的这些三观,当然并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毁三观”(比如碰到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说自己三观尽毁),跟这个不一样。

中观它不仅可以破斥种种执着,固有的概念,也可以有所建立。中观在世俗谛中承认修道次第、因果规律、取舍原则,这些无患根识面前的显现等等,所以它能够重塑我们的三观,帮助我们建立起随顺修道,随顺实相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3)【 中 + 观 】= 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

以上对“中”和“观”分别做了解释,现在把两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中观做的一个基本定义。

 

2、“中观”的衍生概念

“中观”这个词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支分的术语,比如“所诠义中观”和“能诠句中观”。

 

(1)所诠义中观

它指的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所要诠表、诠释的意义;

 

(1)能诠句中观

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中观论典、著作。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语句指示意义,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具体指的是中观的论典还有相关的著作。

如果用月亮来比喻所诠义中观的话,能诠句中观就比喻为手,通过手可以指示月亮,旁人通过你的手势和手所指的方向,就可以望见月亮。因此,能诠句中观是诠释中观法义的一种载体。

在这里需要补充“中观六论”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引用的龙树六论,它具体包括:中论(全称《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精研论》)以及《中观宝鬘论》。这是个基本常识,尽量把它记下来,这是关于中观的衍生概念。

 

3、如何通达中观境界

如何通达中观的境界是今天的一个重点。学习大乘佛法的都会知道万法空性、如梦如幻等等这些结论,比如我们读《心经》就知道这些全都是空的,但是如果仅知道一个结论,有些时候心里还是会困惑,为什么是空的?不知道。《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我现在明明有眼睛、有耳朵、有身体,为什么说没有呢?我们想不通。因为仅知道一个结论不足以遣除我们所有的困惑。所以龙树菩萨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抉择万法空性的结论。

中观的特色在于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推翻传统的思维模式,趋入智慧的境界。今后所学的中观共同五大因等推理,都是基于逻辑推导,大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这方面学扎实以后,回过头来去看《金刚经》、《心经》等等经典时,就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40

《觉醒的勇气》

— 顶果钦哲法王 著

开示36

 

第七章 修心的指导

二境皆应忍。

透过对三宝的信心和慷慨布施,我们或许会因为业果的成熟,而变得富裕,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等等。此时,我们可能会想:“我有钱,我有地位,我最厉害,我出类拔萃。”如果我们这些修行者具有这种骄慢,对此生的执着将会增加,邪魔将会进入我们的心。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享受快乐、财产和影响力,而不起骄慢,我们将了解,这些事物不过是幻象、不具实质的梦,有朝一日都将消逝。对于所有聚合而成的事物,有一句话说:“有所积聚,必有所用尽;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我们应该告诉自己:“谁知道?或许明天我就要向这一切说再见。因此,我要把我最满意的事物、最好的财富供养上师和三宝。愿他们欣喜地接受,并加持我,让我在修行道上没有障碍。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美梦,但愿一切众生能够享受如我这般的快乐,甚至于更多的快乐。”

另一方面,当情况糟到无法修行,心中生起强大的烦恼和烦躁的情绪,与所有人争吵的时候,我们要想:“我知道一切如幻;因此,我不会让自己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我不做弱者!我要把他人的过患、贫困、疾病和死亡背负在自己肩上。”简而言之,我们要如是思维,只要珍贵的菩提心不退减,谁在乎堕入下三道?谁在乎失去财产?无论如何,我们要像握有珍宝的乞丐,绝不放弃菩提心。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