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

— 日月遍照 学子笔记

— 2016 年 8 月 21 日

 

PPT下载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中观系列专题。中观本质上是胜义谛的境界,超越了一切分别念,讲者如果没有证悟中观的空性境界,就如同盲人摸象,而我今天也只是以盲人的身份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此期间不敢保证所讲的内容都完全准确,若是有偏颇之处,欢迎各位道友及时指正,大家一起学习,共同交流。

在正式开展此次专题讲解之前,我做了一个小范围调研。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员缺乏中观基础,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希望本次专题难度适中。因此本次的教学目标暂且设立为基础知识的普及,后续再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这是我的一个初步规划。

 

总说——专题讲座的整体规划

本次讲解分为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重点,是因为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着重讲解这部分内容;难点的部分则适当省略,仅提供一些结论性、原则性的参考思路,相关详细的推导过程将有所省略。

也就是说,难点有可能几句话带过,重点内容会讲得更详细一些。从知识的角度来讲,最难的不一定是最迫切的,因此,本次的学习先保证重点,而难点部分稍作分析,点到为止。

其实大部分学员日常生活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学习中观方面的大经大论,即使有闲暇时间,也因为个人心力等原因无法独立专研,有力不能及的感觉。所以这次也算是一个快餐化的课程,给大家普及一些中观的基本常识。通过对这些常识的学习,不敢说我们对中观有多么精通,但至少有一个基础的概念。

本次专题将按照前译宁玛派自宗的观点进行讲述。中观有很多宗派,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大德,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各自的阐述。而此处不广泛宣讲宗 派间的对比、以及辩论等等,主要分享的是宁玛派自宗,尤其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每节课一个半小时左右,希望大家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1、涉及的主要话题

我们将对整个系列专题做一个总体的展望。今后有可能会涉及到的话题包括:

  • 我与无我,具体对“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相关概念进行剖析;

  • 大缘起因与离一多因;

  • 金刚屑因与其他因,也就是中观共同五大因;

  • 世俗谛与胜义谛,简称二谛;

  • 因明方面的三支比量。为什么要讲因明?因为今后会涉及中观自续派观点的辨析,里面内容与因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会用少量的时间就因明论释的一些基本常识做分享;

  • 自续派与应成派;

  • 略说三自性(二取与二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个法相。这部分内容会参照《辩中边论》和《瑜伽师地论》进行讲解;

  • 两种二谛之对比。所谓两种二谛是指在第二转法轮的显现与空性二谛,也包括第三转法轮的实相和现相二谛。我们会结合第二转和第三转法轮,就两种二谛的差别和联系做相关探讨;

  • 中观与唯识,介绍一些唯识宗的基本常识;

  • 自空与他空,这是一个重点内容。通常第二转法轮称为“自空中观”,第三转法轮称为“他空中观”;

此次中观系列讲座是广泛意义上的定义,不仅包括自空中观,也会涉及他空中观。初步规划,课程前三分之二的内容与自空中观相关,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观;课程后面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是唯识,如来藏等等他空中观的内容;最后再把它们两者联系在一起讲解。

  • 无遮与非遮。见解无遮或非遮,是《定解宝等论》中的一个支分的话题;

  • 有法与法性,涉及到《辨法法性论》中就万法的现象与万法的本质之间的种种关联做相关的甚深探讨;

  • 最后是中观的实践,分享日常生活中包括在修学密法之前,有哪些基本的中观训练可以去尝试。

以上对系列专题的主要内容做了简单的展望。下面对此次学习的关联论典做一个介绍。

 

2、相关联的论典

这次并没有遵循某一部论典的顺序解说,而是把多部论典中的重要内容汇集起来讲解。牵涉到的论典有《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以及很多学员正在学习的《入行论·智慧品》、《中观庄严论》、《定解宝灯论》、《他空承许狮吼论》、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这些都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著作,另外还包括《究竟一乘宝性论》、《解义慧剑》、《量理宝藏论》、《辩中边论》、《辩法法性论》。

总之,此次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如果能把本次专题的内容基本吃透,那么将来有机会正式学习这些论典的时候,会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下面开始正式学习今天的内容:《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一、什么是“中观”

1、“中观”常见的解释

(1)【中】:“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

所谓的“中”是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这是论典中的表述,如果转化为比较现代的语言)就是说,内心不停留在任何一种极端的状态,或者可以理解为不走极端。

那么什么是极端?前面所说的不住一切边,远离四边八戏,那么什么是边?什么是戏?

  • “四边”包括:有、无、亦有义无、非有非无,这四者成为四边。

所谓的边,可以解释为“边见”,再进一步翻译就是偏执的见解。它形容不 在中间、不是一种正确的道、是有所偏颇的,称为边见。

  • “八戏”中的“八”是数字, 戏”是戏论的意思。 “八戏”包括: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者是成为八戏。

“戏”全称是戏论,可以翻译为:不合理的论调、言论,比如说戏剧、或者闹剧,直接诠释为虚妄的、不真实的。就像我们说这个人在演戏,它有一种不真实、不合理、不正确的意思。

“论”包括论调、言论、或者说内心当中的自言自语、观点,无论是否通过语言或身体对外表述出来,只要在你心中存在这种概念,戏论就已经产生了。

  • “四边八戏”是用四和八对所有的这一切概念,所有的边见做一个归纳。

可以说所有的概念都可以归属在四边八戏当中,所以“四边八戏”可以代指一切概念,凡是我们可以想到的概念,有、无、长、短、高、低、远、近等等统统可以属于四边八戏的范围。

这里需要格外注意“中”这个概念,它也属于四边八戏。如果认为有一个“中”可以去实取,可以去取受,那么对“中”的执着,对“中”的概念也是一种戏论。

正如《三摩地王经》中说:“所谓有无为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是故尽断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我们用“中”来表达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一种不得已的说法,事实上没有一个实在的“中”可以让我们去安住。

 

(2)【观】: 想法、看法、立场 、境界;智慧观照。

“观”指的是我们的想法、看法、立场、境界,这是一种通俗的解释;佛法中的止观双运,寂止和胜观当中的智慧观照也可以简称为“观”。

所以中观的“观”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前者用类比世间的词语,比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简称“三观”,而我们学习中观,可以颠覆日常的这些三观,当然并不是世间人所说的“毁三观”(比如碰到一个非常夸张的事情,说自己三观尽毁),跟这个不一样。

中观它不仅可以破斥种种执着,固有的概念,也可以有所建立。中观在世俗谛中承认修道次第、因果规律、取舍原则,这些无患根识面前的显现等等,所以它能够重塑我们的三观,帮助我们建立起随顺修道,随顺实相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3)【 中 + 观 】= 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

以上对“中”和“观”分别做了解释,现在把两个字放在一起可以解释为:超越一切概念的智慧境界。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中观做的一个基本定义。

 

2、“中观”的衍生概念

“中观”这个词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支分的术语,比如“所诠义中观”和“能诠句中观”。

 

(1)所诠义中观

它指的是超越一切概念的境界,是所要诠表、诠释的意义;

 

(1)能诠句中观

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中观论典、著作。也就是说通过语言语句指示意义,它是阐述中观理念的载体,具体指的是中观的论典还有相关的著作。

如果用月亮来比喻所诠义中观的话,能诠句中观就比喻为手,通过手可以指示月亮,旁人通过你的手势和手所指的方向,就可以望见月亮。因此,能诠句中观是诠释中观法义的一种载体。

在这里需要补充“中观六论”的知识,也就是我们经常引用的龙树六论,它具体包括:中论(全称《中观根本慧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精研论》)以及《中观宝鬘论》。这是个基本常识,尽量把它记下来,这是关于中观的衍生概念。

 

3、如何通达中观境界

如何通达中观的境界是今天的一个重点。学习大乘佛法的都会知道万法空性、如梦如幻等等这些结论,比如我们读《心经》就知道这些全都是空的,但是如果仅知道一个结论,有些时候心里还是会困惑,为什么是空的?不知道。《心经》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我现在明明有眼睛、有耳朵、有身体,为什么说没有呢?我们想不通。因为仅知道一个结论不足以遣除我们所有的困惑。所以龙树菩萨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抉择万法空性的结论。

中观的特色在于逻辑推理,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帮助我们推翻传统的思维模式,趋入智慧的境界。今后所学的中观共同五大因等推理,都是基于逻辑推导,大家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这方面学扎实以后,回过头来去看《金刚经》、《心经》等等经典时,就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Continue reading “中观系列讲座 (一)《导言-带你走进中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