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奥秘 — 思考题

《因果的奥秘》思考题

 

1、“修学皈依之后思惟业果”,在次第安排上有什么道理?

2、为什么说引发一切善乐的根本是对业果的胜解信?

3、为什么要在思惟总别业果之后,再进入正行取舍之中?

4、叙述业决定之理。

5、如果不能对业果的决定之相产生决定的认识,会有何种过患?

6、叙述业增长广大之义。

7、以什么原因诸龙死没当生人天,乃至于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8、解释颂词含义:

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

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

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

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

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9、叙述未造不遇、已造不失之义。

10、解释颂词含义:           

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

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11、承许“未造业会遇”会有哪些过失?

12、承许“已造业失坏”会有哪些过失?

13、有情造恶业,果报只会成熟在自己相续上,为什么还要修自他交换呢?

14、举出和总的业果四条道理相违的世间邪见。

15、谈谈如何把业果的四条道理运用在日常修行上。

16、思惟总的业果道理,在转变我们的观念上有哪些效果?

17、世尊宣说十业道的用意何在?

18、为什么说十善业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圆满的根本依处?

19、口说我是大乘,实际不能防护十善业道,会遭到何种诃责?

20、说出杀生的事、意乐、加行和究竟。

21、为什么不能堕胎?

22、说出不与取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23、为什么偷盗十方僧物的罪过无量无边呢?

24、说出邪淫的事。

25、对以下观点,以佛法的智慧进行剖析:

①男女性交混乱,在国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②婚外恋没有触及任何法律条文,所以是合理的。

③性生活混乱是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人民生活达到一定富裕程度时必然出现的现象,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④性行为本身是自然的,与对和错无关。

⑤无性决不等于纯洁、高尚,对异性的向往、冲动和性行为不是邪恶、下流,而是生理与心理正常健康的体现,是合法、自尊、骄傲、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反,没有性欲望的人,身心是不健全的,有性欲望而得不到满足,是不人道的。

26、邪淫如何有害天伦?如何有害风俗?如何有害寿命?如何有害心术?如何有害人节?

27、对于居士来说,如何才能做到终身不二色?

28、以“性解放”思潮的影响将会导致何种社会问题?

29、君子不近声色,不过是叫人要淡爱欲,如果把爱欲视为毒蛇猛虎,不是有点太过分吗?

30、大富贵人往往多造淫业,为什么不见他们有报呢?

31、说出妄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32、妄语对自己的修行会有何种影响?

33、为什么不能轻易违背诺言或誓言?

34、有人说:生存在这个人人都说妄语的世界中,如果还是以诚信的方式待人,自己只会吃亏。请对这种观点发表评论。

35、妄语业泛滥对整个时代造成了何种影响?

36、说出离间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37、为什么不能赞成、支持或者随喜他人离婚?

38、为什么在师徒、寺院之间挑拨是非罪过非常严重?

39、说出粗恶语的事、意乐、加行、究竟。

40、说明贪欲圆满五相:①有耽著心;②有贪婪心;③有饕餮心;④有谋略心;⑤有覆蔽心。

41、说明嗔恚圆满五相:①有憎恶心;②有不堪耐心;③有怨恨心;④有谋略心;⑤有覆蔽心。

42、说明邪见圆满五相:①有愚昧心;②有暴酷心;③有越流行心;④有失坏心;⑤有覆蔽心。

43、闻思三毒圆满五相,对于修行有何帮助?

44、①从所贪供侍、名誉、供养、资产、胜生五方面,描述非圆满贪欲之相。

②就报复心理、幸灾乐祸心理,描述非圆满嗔恚之相。

45、①贪、嗔、邪见本来是意,为什么还有意乐、加行呢?

②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贪欲;

③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嗔恚;

④举例说明以贪、嗔、痴引发邪见。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 — 思考题”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九讲)

因果的奥秘(29/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甲四、深信业果之总结[1]分八:一、业决定之理  二、业的增上广大  三、善业的特殊规律  四、十善业道  五、等流果的思惟  六、生活当中的八因三缘  七、四力忏悔  八、破斥邪见

乙一、业决定之理

对此理要形成深刻的观念,不论是受果还是造因,一定要往业果上思惟。受果时,要想到这唯一是自己的业所感召;造因时,要想到未来的苦乐是由现在所造的业决定,再没有另外的作者。唯一是由善恶业感召苦乐,要决定此理,以它来转自己的心。比如,受苦时,知道这是恶业的报应,坦然接受,勤修忏悔,或者观想代一切众生受苦;享乐时,知道这是善业的果报,对行善发起欢喜心,进一步激励自己好好行善,或者观想将安乐奉献给一切有情。每天提醒自己,未来要获得安乐,现在唯一要努力修集安乐之因——善法上;要想远离痛苦,应防护不造身口意的恶行。因为一切乐苦唯一是由善恶业决定,要成办离苦得乐,除了在业果上抉择取舍之外,不会再有其他方法。

业在何处?业就在心上,起心动念就是业,只要有念,就有善恶,就有业,也就有未来的果报,所以我们何时不须谨慎取舍业果呢?业的善恶取决于心,心善业就善,心恶业就恶,所以作任何事之前,首先调整好自心,这是最要紧的。如果是恶心、无记心,应当努力转为善心,这样才会引生安乐的果。在没有离开分别心之前,我们一切都在业果中,所以业果的取舍和我们关系密切,在没有证入空性之前,不能离开业果的取舍,在证语空性之后,更会细致地取舍。二六时中,在自己的心念上,不断要将心转为贤善,能在心上止恶行善,才能真正遮止恶趣。

乙二、业的增上广大分六:一、由意乐的增上广大性  二、由对境的增上广大性  三、由所依的增上广大性  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上广大性  五、事的增上广大性  六、造业范围的增上广大性

一般来说,以微小的因会感得广大的果,比喻是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谷。知道业增上广大的规律,在因上就要防微杜渐,恶念生起时,应立即忏悔,善心发起时,要使它广大圆满。

虽然一切业都有增上广大的自性,但还有特殊的增上广大,就是由意乐、对境等造业的增上广大。以下具体说明:

丙一、由意乐的增上广大性

由意乐猛利或广大,导致业的增上广大。比如,行善有菩提心摄持比没有菩提心摄持,善业增上广大能力更大,而造恶有嗔心或邪见比没有嗔心、邪见的业力强大。所以行善时,首先要调整好意乐,下至应发起造作的菩提心,为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行善,这样是积聚大乘资粮。比如,每天上班,发起利他心工作,如此就成了积聚福德资粮。

丙二、由对境的增上广大性

由于特殊对境,使得稍做损害或利益,就会造成巨大的苦果或乐果。特殊对境是功德田和恩德田,包括上师、三宝、世间父母、师长等。经说,将十方众生关在牢狱中的罪过,不如扭过头来不愿看菩萨一眼的罪业大。相反,以欢喜心看菩萨一眼的功德,大于善待一般众生的善行。

所以,平常面对特殊对境时,首先应观察自己的心态,比如承事上师时,不能有负面心理,要常常发善愿:要尽自己的心令上师欢喜,舍弃自己的偏执。在家,父母是最深重的对境,心里要感念父母恩德,这样孝敬父母,就能培植大福德。进入寺院,见到三宝所依,应当以清净观,看成真正的三宝,提起恭敬心和信心后,再礼拜、皈依、供养。对出家人,只要是现僧相,就要看成真正的僧宝,不能看过失。如果能这样常常串习善法,修好自己的心,菩提道上敬上师爱道友,在世间敬父母爱兄弟,以对境的增上广大性,日日都能修集大福德。

丙三、由所依的增上广大性

所依就是造业者的身份。说到这一条,出家的道友们要珍爱出家身,出家人的身极其尊贵,如经中所说:在家人做一盏大灯,灯油象四大海那样多,灯芯象须弥山那样高,这样供佛的功德,不如出家人以小油灯供佛的功德大。反过来说,以出家身造一点恶,罪业也非常深重,比如在家人千百年当中造恶,不如出家人一天造恶的罪业大,所以身份高,对自己的要求也要高,不能三门放逸。既然出家现的是三世诸佛的清净幢相,就要自尊自爱,每天精勤于十法行,这样由所依的增上广大性,修福的效果极大。

丙四、造业时间与数量的增上广大性

长期持续造业,比暂时偶尔作业力强。其实此理是普遍适用的规律,世出世间,无论造哪一种业都适用,不论学什么、做什么,只要坚持不断,做的次数和时间增长,就会越做越有能力。用在修行上,不论修何行门,只要能长久坚持用功,到了一定量,功力就会提升、就会有所突破。比如:持某个咒,如果能几十年坚持不断,持一句咒的力量就非常强。懂得此理之后,每天的功课、供灯供水等都不要间断。

丙五、事的增上广大性

比如一切法中,圣法是最上、第一、极为希有的,所以对圣法做十法行,超过其他世间善法的功德,相反,谤法、破坏法的罪过也是极为深重,远远超过一般罪业。

丙六、造业范围的增上广大性

同样是造一种业,如果受益或受害的群体范围大,业力就大。比如:著书立说,传播一种思想,制定一项政策等,业的增上广大性都比一般要强。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九讲)”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八讲)

因果的奥秘(28/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丁五、教诫须在违品上勤修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嗔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故须励力防护嗔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由“种子功能被损坏则不能生果”之理,论中教诫说:

虽然没有获得真能摧毁烦恼种子的殊胜对治,但是由于通过违缘能使烦恼种子功能伤损的缘故,即使遇到许多助缘也不会感果,内有情和外色法的因果大多是如此。因此,虽然勤修众多善法,但如果不防护嗔心等毁坏善根之因,那么按前文所说,善根果报将会从根本上被毁坏。所以,为了使善果不被毁坏以及使恶报不出生,重点应当放在“缘”上来修,即:在护善方面,必须努力防护能破坏善根的违品——嗔心、邪见等;在破恶方面,应当精勤修习能坏恶业功能的四种对治力。

丁六、定业若能清净,为何经说唯除先业异熟

上面说,定业通过具力的违品对治,则可清净。对此,以教证诘问: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惟除先业所有异熟,

有人问:如果连具有强大感果势力的定业都能无余清净,为什么经中又说:“唯一排除先业所有异熟”?

论中以“有密意”回答。“密意”是针对因位而说:

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经中所说:“唯一排除先业所有异熟”,意思是,一般在已经感发盲眼等异熟果的时候,现在再对治就难以净除。如果是在因位还没有感果的阶段,就容易遮止,所谓“能尽净有力之业”,密意就在这里。因此,上面说法没有过失。

下面宣说出处: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

《分别炽然论》说:“如果说恶罪能够彻底消尽,为何又说唯一排除先业异熟?”

“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1]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2]、未生怨、娑嚩迦、杀父及无忧等。”

回答:这个“唯除先业异熟”,意思是从已经领受生盲、独眼、缺脚、颠跛、聋哑等等自性的因果的角度,所以才这样说,也就是因位和果位分开,针对因位可说能彻底消尽,针对果位则说难以净除。为什么这样认定呢?因为如果业果已经转成异熟位的自性,这时不可能具有将它无余消尽的对治功能。虽然如此,但如果是在以尚未成就的因位的思心所(意乐)来造作积累善恶业的阶段,获得其余的思差别力,就能使善恶业永远穷尽。以不善业为例,当获得其它善法对治时,决定能使罪业功能永尽,比如,指鬘、未生怨王、娑嚩迦、杀父和无忧等。

下面略说比喻中的公案:

指鬘曾随外道老师学法,因为被外道老师念咒加持而生起恶心,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而且取其手指做成指鬘。当他正要杀母,以凑足一千数目的时候,佛显示神变教化他,使他从迷梦中惊醒。见到佛的金色身相庄严无比,他生起了信心而顶礼佛,并向佛忏悔自责。佛为他稍微说法之后,他便获得法眼净,信心纯一,随佛出家。后来,佛又为他说法,他便证得阿罗汉果。(详见《贤愚经》。)

未生怨王为了夺取王位而杀死父亲。《普超经》说,他依止文殊菩萨忏悔罪业,获得柔顺忍。命终之后,他堕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出地狱后,往生上方佛土,获得无生法忍。在弥勒佛出生时,他将再来这个世界,名号是不动菩萨。后来作佛,佛号是净界如来。

娑嚩迦的因缘:

往昔,在室罗筏城,有一童子刚出生时,父亲就离家一去不复返,母亲辛苦地抚养他长大。有一天,童子想出去和一位长者的女儿私会。母亲知道后,就把童子关在房间里,不许他出去。童子因欲火染心而生起大嗔心,拔剑杀死了亲生母亲。不久之后,童子明白自己造下极重的罪业,心里不得安宁,便到处寻求灭罪的方法。

一天,他在逝多林听到比丘们念经:“若人作恶业,修善而能灭,彼能照世间,如日出云翳。”他心想:“我现在应当出家修种种善业来灭除罪业。”他便向比丘请求出家,受了近圆戒。从此以后,他精勤读诵教典,通达三藏,辩才无碍。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精进苦行,他说是为了净除杀母的重罪。比丘们把这件事禀告佛陀,佛告诉比丘们,为了不坏佛法,杀母者应当立即摈出僧团。

比丘被摈弃之后,并没有还俗。他前往边境定居下来,而且收弟子、讲经说法。弟子中有许多证了阿罗汉果。后来,他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就叫弟子为他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死后,他堕入无间地狱,在地狱中被猛火逼身,他误以为是在所造的浴室中。狱卒用杵击打他头部,当时他发起了善心,随即转生到四天王天的天宫。天人生天时都能了知宿命,同样,他也见到自己因凭借建造浴室供比丘洗浴的福德力而得以从无间地狱超升天宫。想到自己是因世尊的善巧方便才得以升天,他便前去拜见世尊,以报谢恩德。于是,他来到佛前,听佛说法而证初果。(详见《毗奈耶经》。)

娑嚩迦以因位思造了杀母的恶业,在还没有转为异熟果时,就获得了所余的善思之力,以猛利追悔心推动而精进苦行、讲经说法,命终之前又修浴室供僧。虽然他造下了严重的无间罪业,但是依靠不可思议的佛法僧对境,他在堕入地狱之后,又无间生天并且证果。所以,由因位忏悔具足四力,就可以永尽罪业。

“杀父”也是一个童子,他想和一女人做不净行,父亲知道后便把他关起来,他因此杀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他发露忏悔,净除了罪障。(详见《律本事》。)

“无忧”就是阿育王,他统一了全印度。最初,他奉行婆罗门教,非常残暴,杀戮兄弟、大臣、妇女,而且建造牢狱残害无数人民。后来,他改信佛教,成为大护法,大兴慈悲,施行仁政,在国内建立了八万四千大寺院和八万四千宝塔,而且派传教师到四方传法,使佛教在国外宏传。

以上事例都说明,通过修对治可以清净罪业、获得见道等成就。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八讲)”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七讲)

因果的奥秘(27/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己五、依于供养

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

依靠供养对治罪业,就是对佛、佛塔及寺庙,供养各种微妙供品。(供曼茶也是。)

先看供佛除障的因缘:

过去九十一劫时,毗婆尸佛出世,有一个城市名叫“满度摩帝”,城中有一位妙耳童子,他生了一个童子,具有十八种令人厌恶的丑相,身体和口中都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而且当他诞生之时,家里就发起了大火,财物都被烧得一干二净。当丑相童子能走路时,母亲叫他独自出门讨饭,但他不仅讨不到饭,还到处被人打骂,母子只能在饥饿之中煎熬。丑相童子内心十分痛苦,想到自己此生无福,又因这副丑相而被人厌恶,这样活着也没有意义,不如自杀了结此生。于是,他便爬到树上纵身跳下,身体摔伤之后,又更增苦恼。

这时,毗婆尸佛以佛眼照见他,便显现在他眼前。当佛光触身时,丑相童子的痛苦顿时消失。他见到佛陀相好光明,就生起了清净信心,于是脱下自己身上大约一尺长的黄色衣服,供养佛陀,而且采了一枝迦兰腻迦花,献给如来。以佛的神力加被,衣服大小正好合身,花也变得如车轮那样大,像伞盖一般停在佛的顶上。丑相童子看见这个情景,信心和恭敬心更加增上广大。他顶礼佛足而且发了大誓愿:愿我将来身有金色,以妙衣庄严身体,口中出优钵罗花香,并能成就无上菩提。

就在丑相童子发愿的同时,他的丑相忽然消失不见了,身相变得殊妙端严,如同金色。又有金色可爱的衣服自然从空中飘来,正好披在他的身上。空中纷纷降下迦兰腻迦花、优钵罗花等,而且虚空中传出宏亮的声音说:“奇哉!能在如来前种植清净布施的可爱种子,最殊胜的芽茎现已出生。”这位妙相童子,因为具有殊胜的福德,而被人民推为国王,活了六万岁,命终转生在兜率天。以后,不论他生在何处,身体都是金色,而且有金色衣服自然在身,诞生之时都是天雨妙花纷纷降落。

如来是最殊胜的对境,丑相童子对如来福田至心供养,依靠这个善业力,当时就对治了丑相和贫穷的报障。所以,供养佛的福德有极大的净障能力。《赞应赞》说:“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边际。”

《福田经》说:有一位名叫阿难的比丘,他对世尊说:“我回忆起前世,在罗阅祗国作平民之子时,我的身体生了恶疮,医治无效。有一位道友对我说:‘你应当供养僧众洗浴,然后用僧众洗浴之水洗疮,病就能好,而且可以得福。’我听了之后,很欢喜地来到寺院,倍加恭敬至诚,而且以新井、香油、浴具等,供养僧众洗浴。然后,我用僧众的洗澡水洗疮,不久恶疮便痊愈了。以此因缘,我每一生中都是身体端正、金色晃耀,不受尘垢,九十一劫之中,常常获得清净,福德广远。今天,又值遇佛陀,心垢消灭,很快就证得了果位。”这是供养僧众而消除业障的公案。

己六、依于名号

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依靠名号对治罪业,就是听闻、受持诸佛名号,听闻、受持诸大菩萨的名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说:“如来名号,乃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之力,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

汉地晚课念八十八佛名号拜忏,也是通过念八十八佛名号和礼拜八十八佛来忏除业障。它的根据如下: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说:药上菩萨宣说了过去五十三佛名号之后,默然而住。当时,行者在定中见到过去七佛世尊中的毗婆尸佛赞叹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所说的这五十三佛,是过去长久安住在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的如来。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其余一切众生,听到这五十三佛的名号,此人在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如果有人能称念五十三佛名号,生生之处常能值遇十方诸佛。如果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则能除灭四重罪、五无间罪以及诽谤方等经典的罪业。以诸佛本愿的缘故,念念之中即能除灭如上诸罪。”

由这段经文可知,听闻、受持五十三佛名号以及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具有除灭罪业的巨大力量。即使犯下杀盗淫妄四重罪、五无间罪以及诽谤大乘经典等重罪,通过至心敬礼五十三佛,也都能除灭。

受持三十五佛名号、依佛忏悔的功德:

《佛说决定毗尼经》中说:“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

受持药师佛名号以及恭敬供养的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说:“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按经中所说,受菩萨戒和别解脱戒之后,如果有所毁犯,而能专念药师佛名号、恭敬供养,则决定不转生三恶趣。

听闻、受持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

《法华经》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是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受持地藏菩萨名号以及皈敬供养地藏菩萨的功德:

《地藏十轮经》说:“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嗔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嗔、或复邪见、十恶业道,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烦恼悉皆销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所以,如果能至心称名念诵、皈敬供养地藏菩萨,就可以无余消灭所造十恶业道的罪业。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七讲)”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六讲)

因果的奥秘(26/29)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观自在菩萨!

顶礼全知麦彭仁波切!

顶礼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

 

乙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忏悔  二、堕罪还出  三、以四力忏悔罪业  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  五、最初即须精勤防护令不犯  六、凡所了知的,须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七、凡所了知的须实修之义  八、赞叹正见、教诫珍惜业果之法

丙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修忏悔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如是虽然努力想使恶业不染污相续,但由于放逸、烦恼炽盛等种种原因,假使有所违犯,也决定不能放置不管,而必须努力修持大悲大师所说的罪业还出方便。

“还出方便”,即出罪方便。此处称佛为“大悲大师”,是因为佛悲悯犯罪众生而指点众多出苦方便的缘故。“大师所说”,即《地藏十轮经》《正法念住经》《金光明经》等中所说。

理证:罪堕(有法)必须忏悔,因为不可不思而放置的缘故。

“对罪业不可不思而放置”成立,因为放置罪业将产生不悦意果报,对产生功德有损害以及会障碍僧众作羯磨等,而忏悔则能产生相应的种种功德的缘故。

比喻:中毒或得病须以医药及时治疗遣除。

以下,对上述忏悔的必要性再稍加阐述:

首先,须了知目前我们相续中业力的状况。从时间上来看,不只是这一世,从无始以来到今生,其间有无量生世,我们每一世都造过许多罪业。《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合计我们往昔所造一切罪业,如果罪业有体相,则尽虚空界也不能容受。从种类上来看,我们对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违犯,造罪种类也是无量无边。从业的规律来看,已造业不失坏。如果未以对治力忏悔,这些业始终都会存在我们相续中。因此,我们的相续确实是危机四伏,如同埋伏了无数个等待引爆的核弹头。

这些黑业会造成何种影响呢?可以说是过患无穷。具体来说,这些业将会形成报障,业力一旦成熟,造业者就会堕入三恶趣中,千百万年感受深重痛苦,这是异熟果。而且,如果不忏除相续中的黑业习气,异熟苦果将会一再地反复现行,又因杀生、不与取等黑业,而会现前短命、多病、贫穷等等厄运,这就是造作和领受等流果。从增上果来说,众生相续中的黑业力,会感召器世界的灾难。所以,如果不励力忏悔,我们的根身、器界、造作、感受,决定无法避免灾难性的结局。因此,目前最要紧的,就是修忏悔法。平常皮肤上扎入一根刺,我们都会赶紧将它挑除,而过患比前者严重千百万倍的黑业正在相续中逐渐增上,我们为什么反而置之不理、毫不在乎呢?再不好好忏悔,最后确实只有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

从修道来说,我们虽想获得成就,但是不忏除业障,地道功德丝毫也不可能现前。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自续佛性如晶镜,忽然障尘极遮蔽。”所以,对末法时代障重凡夫来说,首先不修忏悔,恐怕无法成就。从寻求安乐来说,黑业能障人天增上生安乐和三乘决定胜解脱,所以欲求安乐,当前最重要的,是破除与安乐相违的业障。从圣教来说,我们都希望圣教兴盛,但是若不共同努力忏除业障,圣教也不可能兴盛广大,而且会逐渐衰微。

有人担心:相续中罪业充满,能否忏除呢?决定能忏除!因为罪业毕竟不是实有的法,它只是由忽尔的迷乱习气暂时造成的有为法,如果能以具足四种对治力忏悔,决定能够清净,所以对此应有信心。比如:以前指鬘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来,他依靠忏悔而清净业障,现生便证得阿罗汉果。未生怨王杀父,造了五无间罪,后来也以忏悔而清净罪业,如拍皮球弹起一般,很快就出离地狱、获得解脱。

古德说:罪业本无功德,但以忏悔可以清净,就是它的功德。我们如果能再再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都能清净。至心忏悔一次,也能清净千劫之中所造的罪业。《金光经》说:“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弥勒狮吼请问经》也说:“无知所造罪,一切当忏悔,智者若忏罪,不与业同住。”《毗奈耶经》说:“何者造罪业,善业可遮彼,如离云日月,照耀此世间。”《地藏十轮经》说:“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佛说在我的教法中有两种人,名为无所犯。一种是本来不犯之人,另一种是犯后惭愧、发露忏悔之人。这两种人在我的教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丙二、堕罪[1]还出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堕罪还出之理,应当按小乘别解脱律仪、菩萨乘律仪、密乘三昧耶律仪之中别别所说来了解。这些内容分别见于小乘、菩萨乘、密乘的戒律经续,主要有六个方面:一、依靠何者为忏悔对境;二、何种人必须忏悔;三、所忏的罪业;四、以何种方法忏悔;五、忏悔的功德;六、不忏悔的过患。对此,须从大小乘经论中一一寻求了解。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简要归纳,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中将会宣说。

丙三、以四力忏悔罪业分二:一、略说  二、别别广说四力

丁一、略说

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

《开示四法经》中,佛对弥勒菩萨说:“慈氏,假使诸菩萨成就四法[2],便能映覆已造的恶业增长。哪四法呢?就是能破坏现行力、能对治现行力、能遮止罪恶力、依止力。”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如前经所说,作已增长业是顺定受业,以四力忏悔都能映覆,何况是对轻微的不定业,自然更能映覆。以重例轻便知。

理证:忏悔罪业者,必须以四力净除罪业,因为依靠四力尚可映覆顺定受业,不定业更不必言的缘故。

比喻:以象、马、车、步等四兵,可以胜伏劲敌。 Continue reading “因果的奥秘(第二十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