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4 第一章 3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培养面对真谛的意愿

大多数的人在必须面对真相时,总是容易心生怨恨,再从怨恨生出否定,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自己不得不承认生命本质如幻或死亡事实的时刻。纵然死亡是无疑而普遍的真谛,但我们不肯去思维它,却习惯性地假装它不会发生——这也是面对大部分其他令人不安的真谛而难以「下咽」时,我们所采取的态度。真诚地希望成为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培养拥抱真谛的意愿与开放的态度,而非心生怨恨,因为佛法就是真谛。

佛陀直截了当、不加渲染或掩饰地述说了真谛,不论是针对无常真谛的恐怖、烦恼的折磨、世界的如幻本质,以及最重要的、深广的「空性」(梵 shunyata)真谛,他都从未给弟子们玫瑰色的眼镜片来柔化它们。所有这些真谛都不容易理解,甚至也很难让人愿意去理解,特别是对于习惯以情绪的满足与世俗的快乐做为目标的心灵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若有人得以听闻空性的教法,而且在知识上、实际上、情绪上都能容忍的话,这就是他们与佛法真正有缘的征象了。

如何珍惜佛法真正的价值

要学习珍惜佛法真正的价值,第一步就是要真诚地承认并全然接受这两件事实:轮回是无药可救的绝症,而且我们都深受其苦。这个病症虽然让人虚弱、昏沉、失去任何自我控制的能力,但我们仍坚信自己能处理并指使生命的每个面向,我们深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实上,我们当然完全无能为力,而且除非理解并承认自己病况严重,否则要真正珍惜佛法是无望的。每天自我提醒上述这两件事实是个好方法,一如病人需要定时依循医师的处方进行治疗,而且藉由这么做,你将扎下「谦卑」的基石。

一旦真心接受自己是虚弱、有病的,就会自然生起寻得疗方的动力,因而引导我们培养出「追寻之心」(seeking mind)。积极地寻求疗方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展开心灵旅途时,「寻觅」往往比「寻获」更为重要。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就是自己依赖来诊断病症的医生,而他的教法就是开立给我们治疗的处方。但在此末法时期,很少人能如此地看待自己的状况;相反的,我们对自己显然健壮的身体,以及得以拥有一切生活所需(甚至更多)而感到骄傲。正如康楚仁波切所指出的, 在优先顺序上,我们一向都把佛法排在最后。因此之故,如果让我们选择一口装满了深奥佛法的大箱子,或是一只装了致富闻名必需品的小皮包,多数人都会宁愿选择后者。

也许你会以为,一旦完全了知自己病了,想要找寻疗法的急迫感,就会让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做其他的事,但是对某些人而言,他们对佛法的渴望,是一辈子都在心灵之道上「浏览橱窗」所使用的藉口。很遗憾的, 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常都被那些有意避免任何苦修,而且号称具有快速、无痛心灵答案的宣传所欺骗。虽然善逝(Sugata)【译注8】的大乐之道(佛陀所指引的心灵之道)并不鼓励具有自我摧残倾向的苦行,例如自我鞭笞等,但毫不费力的心灵之道是不存在的。不幸的是,以修持佛法为名的「心灵橱窗浏览者」对自己所听闻、阅读的教法总是漫不经心、不加分辨,甚至连花点力气去影印一页纯正佛法的好奇心与兴趣都付诸阙如。他们从未想过要将所听闻的教法付诸修持。

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曾说,一般人与非凡的人都如此,甚至有些喇嘛与转世祖古也都想以简单的方法来修持佛法,而不想忍受太多的辛苦。虽然他们应该比别人更了解,但是他们对领受到的珍贵法教却鲜少感到珍惜,或做任何形式的供养,更不用提身、语、意或献身命的供养!他们喜欢那种无须立下任何承诺的法教,而且不但不积极寻觅上师创造所必要的因缘,反而期待这些都应该自动上门才对。

译注8:善逝(sugata)字义为“已达快乐”,“佛”,即以菩萨乘快乐之道抵达快乐果位—圆满的佛果。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3 第一章 2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培养出离心

如果世俗的快乐并非佛法的目标,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人想要投入于修行?一个富裕、开心又有强大个人安全感的人,很可能不会动念要踏入心灵之道。当然,每个人——甚至富有的人——都会经验到短暂的悲伤或无助,也都可能有过冲动想要掉头拒绝这个世界能够提供的东西。然而,这都不是真正「出离心」的经验,它与忧愁、无聊比较有关,就如被宠坏的小孩厌烦了玩具似的,我们只是迫切地需要一些改变而已。

蒋贡·康楚·罗卓·泰耶曾说,如果你的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轮回中有某个小部分可能还会有用,或甚至能对世俗问题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灵探寻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问题会自动解决,相信一切损坏的东西都会自动修补,相信在轮回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奋斗的,那就不可能培养出一种真诚的、完全投入的态度来修持佛法。对佛法修持者唯一有用的见地是:痛苦没有解答,轮回无法修补。

当我们思维死亡时,就很容易持守这个见地,因为死亡是绝大部分人类最恐惧的事情。从另一个方面而言,「生」却会引起非常不同的反应, 毕竟,「生」不就是关于美好未来的希望与允诺吗?然而,像印度学者龙树(梵 Nagarjuna)这种圣者就不这么想,龙树认为「生」与「死」同样的可怕,因为「生」意即回到轮回,佛法修行者应该恐惧它,恰如恐惧迫在眉睫的死亡一般。

龙树在《亲友书翰》(A letter to a Friend)【译注4】中说道:

如是漂流生死处 天人畜及阿苏罗

下贱业生众苦器 鬼趣兼投捺落迦(即地狱)译注5

(轮回如是,因此我们投生为天人、人,或为地狱中的众生,或为鬼、畜生;但你应知,「生」是无益的,它是众苦之器。)

生缘于老死 忧病求不得

轮回大苦蕴 斯应速断除

如其生苦灭 众苦珍无余译注6

(一旦有了「生」,伴随而来的是难以言喻的忧悲、疾病、衰老、欲求不得、死亡、衰颓等。简而言之,轮回是苦的聚集。设若能停止「生」,这一切的苦就不会再生起。)

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许会看似有正面的品质,然而它终将失败,因为在轮回中绝对没有任何事物会真正的成功。虽然这种心态非常难以培养,但是如果能够至少在知识的层次上去接受,它就会提供我们步入心灵之道必要的诱因(其他的诱因包括:试图去纠正世俗系统而愚弄了自己,或因而纠缠于其中无法脱身)。然而,从根本上而言,只有真正领会到轮回其实是多么的毫无希望且缺乏目的,初学者才会在心中生起追随心灵之道的真正愿望。

如同释迦牟尼佛以极大的悲心与勇气,对一位独裁的国王解释四种无可逃避的事实,它们终将摧毁一切有情众生:

  1. 我们都会老去而衰颓;
  2. 一切事物都随时在改变,这是绝对确定的;
  3. 一切我们所积聚或成就的事物,终会溃散;
  4. 我们终究免不了一死。

然而,由于我们强大的情绪与习气,因此,即使真谛就在面前直视着我们,我们也看不见。除了认知轮回的徒劳无功之外,修持佛法的要点在于它藉由促使我们舍离「世间八法」,因而能穿透我们的心,并减少我们对我执与世俗生活的执取。我们的修持也应当能强化自己对真谛的虔敬心,增加自己对出世间法的重视,不违犯佛陀教法的重点,并完全地契合佛陀的究竟法教。如果我们所谓的「修持」无法成就上述这些重点,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任何一种修持,不论它看起来多么有益,或多么「政治正确」,或令人感到振奋,如果它未能抵触你执着于恒常的习气,如果它状似无害,却鼓励你忘却无常的真谛与现象如幻的本质,那么它带领你所走的方向,终将与佛法完全背道而驰。

伟大的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译注7】说,当你修持佛法时,如果毫不费力就变得富裕的话,那你应该供养火供或做水供、荟供(tsok)等供施;如果你变得有名而吸引许多追随者的话,那你就应该将他们引导到佛法的修持上。虽然特意去讨好有财有势者并不具任何意义,但是如果这么做能让佛法利益某些众生,或出现某些善果的话,就无须去得罪这些人。更准确地说,以无上的佛法做为指引,就如同身为国王一般;一切所想都只是佛法,会让一个凡俗的人生变得殊胜;修持菩提心远胜于修持一般的宗教;而歇息于本然状态中,远远超过安住于任何一般的见地。

他同时也指出,虽然拥有人身就如同发掘到如意宝一般,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许多人都未曾经验过「悲伤之心」,因而浪费了自己珍贵的生命。虽然得遇上师比受封王位更值得庆祝,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虔敬心的人视上师是「不净」的,因而糟蹋了自己的好运。虽然一瞥「当下心」(this-moment mind)就如同亲见佛陀一般,但我们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精进的人让自心游荡而入于散乱。

译注4:《亲友书函》又名《龙树菩萨劝诫王颂》(Advice to King Surabhibhadra),十龙树菩萨为他的朋友禅陀迦王传讲的教法。
译注5:《龙树菩萨劝诫王诵》第103颂,《大正藏》第32卷,页753c。
译注6:《龙树菩萨劝诫王诵》第111颂,《大正藏》第32卷,页754a。
译注7:吉美·林巴(Jigme Lingpa,1729-1798)被认为是无垢友(Vimalamitra),赤松·得赞王(Trisong Detsen)与贾瑟·拉杰(Gyalse Lharje)三者合一的化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2 第一章 1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佛法会让我快乐吗?

快乐,是形容所有人类共同目标的一个概略名词。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然而「快乐」的意义以及如何去达到它,却是众说纷纭。

全世界数十亿的人们都深信,快乐仰赖于自己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他们梦想要过着一如好莱坞红人、名流般的日子,以及所有搭配其身份的派头,例如坐落于比佛利山的大豪宅,或使用工业用的烘干机来烘干一条手帕。然而,在真实的状况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寻梦者能将自己挤进洛杉矶。而且,就算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类似的理想场所,若是上亿的人都过着这种奢华浪费的生活,光是对生态所造成的后果,就会是一场浩劫。届时不仅是这些寻梦者,连同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再享有片刻的快乐了。

我有个澳洲学生道格拉斯(Douglas),他代表了另外一种版本的「快乐」。道格拉斯靠着政府的失业救助福利维生而毫无感激,「出离心」与「厌离轮回」是他避免工作的藉口。虽然他算是个佛弟子,但是深植的怠惰心以及缺乏个人的责任感,造成他纵然拥有很多闲置时间,他也不修行。像这样不必工作,又靠着别人的善意过日子,似乎带给他某种喜乐的感觉。但是像道格拉斯这种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习惯了依赖政府求助过日子之后,就会变得麻木不仁,开始认为这种无止境的财务补助是自己应得的权利。

很多所谓的「佛法修行者」者属于这一类,特别是在有慷慨社会福利制度的西方社会中,他们就如同道格拉斯一般,也利用佛法当作避免工作与责任的藉口,这是错误的。他们为自己所炮制的轮回版本,比起喜爱悍马(Hummer)的物质主义者之轮回版本还要糟糕,因为他们利用佛法将它做了精巧的伪装。

因此,在开始追求快乐之前,很重要的是必须先定义什么是「快乐」真正的意义。对于那些喜好奢华的火红名流或无所事事的浪荡子,我会说,要想达到你们所认定的快乐,佛法是毫无用处的。然而,如果你「快乐」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间的喜好与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么佛法也许就是你在寻觅的东西。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1 导言 6

导言 — 调整你的心

超越概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真诚地想要修持佛法的愿心,并非出于对自我快乐的欲求,也不是希望被人认为是个「好人」,当然更不是想要让自己不快乐,或成为一个「坏人」。真正想要修持佛法的愿望,来自于达到证悟的渴望。

大致而言,人类都倾向于跟随大众所接受的规范,并以温和、有礼、受尊敬的态度来融入社会;矛盾的是,这也是大多数人想象修行之人应有的举止。若有佛法修行者被发现其行为不端,我们就会摇头,而且对她胆敢自称为佛弟子相当不以为然。然而,我们最好避免这种批判,因为「融入」并非真正佛法修行者努力的目标。就以帝洛巴(Tilopa)为例,他的样子极为古怪,如果他今天出现在你家门口,你大概会拒绝他进门。而你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很可能几近全裸,如果你幸运的话,他顶多穿了类似丁字裤的东西。他的头发从未接触过洗发精,嘴里含着抖动的活鱼,鱼尾巴还露在外面。你对这种人会有什么道德判断?「他!是个佛教徒?那只可怜的生物正被他折磨生吞!」这是我们神性、道德性、批判性的心在作用。其实,这种作用很类似世界上那些较为清教徒式、破坏式的宗教。当然,道德性并无必然的错误,但根据金刚乘的教法,心灵修持的重点是要超越我们一切的概念,包括道德性的概念。

在目前,大多数的人只能承受些微的特立独行,但是我们应该祈愿自己终能一如帝洛巴。我们应当祈愿,自己终有一天会有勇气,能够如他一般地疯狂而胆敢超越「世间八法」(eight worldly dharmas),对别人的赞誉或批评都毫不在乎。在现今的世界,这种态度是终极的疯狂。大家愈来愈认为,当自己受到钦羡或赞美时应该感到快乐,受到轻蔑或批评时应该感到不快乐。因此,那些希望被世人看成是正常的人,很难冒险飞出「世间八法」的巢穴。然而,圣者对此毫不在乎,因此从世间的观点来看,会认为他们是疯狂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不是为了快乐 — 前行修持指引》10 导言 5

导言 — 调整你的心

死亡的确定性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我们必须向上师、诸佛与菩萨祈请,请求他们赐予加持,让我们因而能衷心体悟死亡的确定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自己与所有认得的人都随时一步步接近死亡」。当然,我们都不是白痴,所以都知道自己不免一死。但我们还必须与更糟的事实相处,那就是自己何时会死,以及死亡将如何发生的不确定性。随着我们对因、缘、果的信任与尊奉愈加增强,我们更要一再地思索这个不确定性。

我们要常常提醒自己「死亡」与「业」,因为令人讶异的是,大多数的人很容易忘记这两件事。时常忘记「业」的一个明显征象,是我们有太多的抱怨——对佛陀、上师、丈夫、妻子、友人或街上的陌生人。例如,想象有个固执的人坚持要在悬崖边上的土路驾车,有人告诉他这条路很危险,而且饮酒驾车更是自找麻烦,但他完全忽视这些忠告。有一天,他喝得烂醉,又在悬崖边上加速前进,于是车子翻下了悬崖,在他摔落崖下石堆之前,在最后的几秒钟,他还在抱怨这是多么地不公平。这,就是人生的写照。如果能检视所有我们经历过的悲剧之因,就会发现自己是如何有系统而精确地安排了所有的因与缘,因而确保了我们所经验的果。然而,我们只是不断地抱怨!这显示出你对因、缘、果缺乏理解,且对佛、法、僧缺乏信心。

巴楚仁波切曾说,天底下并无所谓「佛法修持」与「世间法」两者都圆满的人。如果我们遇见某人似乎两者都圆满,那么他的善巧很可能只是根基于世俗的价值。误认为修持佛法会让自己平静,而且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个极大的误解。佛法并非一种治疗;相反的,佛法其实是专门设计用来翻转你的生命的,而这也是你来报名参加所想要得到的。因此,当你的生命四处碰壁时,为何要抱怨呢?如果你修行,而生活却未翻覆,那么这是你的一切所为皆未生效的征兆,这是佛法与「新时代」法门——诸如灵气(aura)、人际关系、沟通、舒活(well-being)、内在孩童(the inner-child)、与宇宙合一、拥抱树木(tree-hugging)等——的分别。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些花样都是轮回众生的玩具,也是很快就会令我们感到无聊麻木的玩具。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