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58 第八章 7

第二部 前行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相对菩提心

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

根据绒松巴(Rongzompa)的说法,初学者应该以众生做为生起悲心的对象,但他并非指众生是真实存在的。众生是一种幻相,他们的本质是「空」的,然而对我们而言,他们的痛苦轻易可见,如同空中的彩虹一般。对如此的对象所生起的悲心,不会被执着所染污,也永远不会让你精疲力竭;这种悲心无所局限、无穷无尽,而且丝毫不缺乏智慧。

根据弥勒菩萨的《大乘庄严经论》(梵 Mahayanasutraalankara),我们生起悲心的对象——有情众生,分属若干种类;

  • 渴望获得欲求之物的众生。
  • 受其「敌人」(他们的情绪)所影响的众生。
  • 饱受恶行苦果的众生,包括投生恶道,以及无法分辨对错而且不了解
  • 「因」、「缘」、「果」法则的无明众生,例如以为只有靠杀生才能生存的屠夫等。
  • 持有邪见,因而承受了「额外束缚」者(除了身为无明众生之外,他们还接受了有神论者的教导,所以背负了更多需要被澄清的邪见);以及喜欢世俗「有毒食粮」之享乐的众生。
  • 因憍慢而「迷失」的修行者;以及那些具虔敬心、精进又不憍慢,但因走入岔路而选择了如自我解脱道等较低法教者。
  • 仍需要积聚大量福德,所以尚属「力弱」的菩萨。

某些大圆满或大手印的修行者,如果他们修持的动机是基于对心性的好奇,以及想要更加理解的愿望的话,或许也应当被加入上面这个清单。对于修持任何法道的任何佛教的修行都应该发自对众生之苦的悲心。

愿菩提心——修持

如我们已知的,愿菩提心是初学者力所能及的法门。其修持从读诵大菩萨所着作的殊胜祈愿文,例如祈愿文之王:普贤菩萨的〈普贤行愿品〉,一直到避免任何可能毁损你愿心的行持都包括在内。乍看之下,这非常直接明了,因为你需要做的一切就只是一再地祈愿众生证悟成佛。不过,它确实有其难度,因此,你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来维系这个修行。

举例而言,有时你会觉得自己在假装,不论你如何想要真诚地修持,感觉就是不对。

或者,偶尔会感到真实,可是那种感觉立刻又消失了。所以,你要试着对自己的修持感到满足,不论感觉如何,甚至只是动动嘴皮而已都好,因为至少你已在付出努力。

众生是无明的,而且烦恼炽盛,我们今天渴望的东西,明天可能会完全排斥;心情也可能从一个极端摆荡到另一个极端,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却一无所知。即使你有钱能为朋友购买他们渴求的昂贵奢侈品,但你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贪欲吗?虽然大多数的众生还不知道,但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证悟,所以,要靠你来替他们做决定。

发下宏愿——「愿我带领一切众生证悟」,然后,无论发生什么状况,都要坚守纪律,依照自己的计划持续修行。下定决心,永远不要给予众生他们认为自己想要的,而只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也就是免于二元分别、执迷与纠缠的自由,以及免于不断落入「好」与「坏」两种极端的自由。要记住,经由发愿的修持,所有这些都能实现,因此,即使你感觉自己是在假装造作,也只管继续修持。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