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64 第九章 1

第二部 前行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所有前行修持的精义,是要把习性上的僵固的心训练得较为柔顺而灵活。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僵固的心而受苦,为何会如此?大都是由于我们很轻易地就屈服于情绪的反应。以及令我们生起情绪的对象——期待与恐惧。长劫以来,我们一切的思惟与感觉、一切的诠释,几乎都根基于期待或恐惧;而它们转而又将我们的心束缚于动荡的情绪之中,以至于它对情绪毫无任何控制力。因此之故,根据声闻乘的教法,我们需要「调伏」自心,菩萨乘的看法是「修」心使其有用,而金刚乘的观点则是去「认识」心。

然而,为了单纯起见,我们就用「修心」这个词。「修心」的第一步,是要反复地认知并思惟轮回生活的徒劳无益。如我们已知的,持续珍惜世间法的任何面向,就会让我们基本的心态产生漏洞,最终将危害到我们的佛法修行。因此,真实地认知世俗活动、物质财富与人情关系都毫无实义,是极为重要的。如我们已知,思惟四共加行(转心四思惟)是个好方法,能让我们鲜明地认知轮回终究是毫无结果的。虽然佛法蕴含了广大殊胜的教法宝藏,但是只要将「转心四思惟」的教法加以反复听闻与思惟,就能积聚无量的福德。

经由修持「皈依」,让我们将注意力从错误的法道转入正确的法道;经由「生起菩提心」,让我们从窄道趋入宽途(小乘趋入大乘),这是前行修持的前两项基础。接着,「金刚萨埵」的修持教导我们如何清除并净化承接佛法甘露的容器——我们的身、语、意。

根据金刚乘的说法,我们的色身与心同样都是法器,因此也需要清除与净化;菩萨乘与声闻乘的传统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法器,而且,虽然他们同意心需要调伏,却坚持身体只是心的奴仆,因而建议对待身体要如主人对待奴隶一般。做为奴仆,得以享有食宿的回报;然而评价必须小心不过度地放纵奴隶,以防被奴隶占到便宜。前文已引用过寂天的偈颂,这里值得再重复一次: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译注25】既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译注26】

然而,从金刚乘的观点而言,色身是我们自己最明显而具体的部分,因而在法道上的每个阶段都可用它来做为工具,而非只是奴隶或容器。因此,身体第一部分的结构、感觉、健康与滋养,无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在解脱道上都至关重要。

译注25:《入菩萨行》第五品〈护正知〉,第六十八颂。(《入菩萨行译注》,页77)
译注26: 同上,第六十九颂.(同上,页77)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