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 71 第十章 2

第二部 前行

第十章 供养曼达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福德愈多愈好

你可以亲自试验并体会一下福德的力量有多大。先读某一本法本一遍,然后以你最大的专注与决心,认真地供养曼达几次。然后再去读这本法本,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解转变了,比起以前只能浏览每章节的要点,你现在能更精确地理解每个字的含意。你也应该尝试在供养过一些曼达后,回到先前让你感到厌倦的老师那里去领受教法,你的体验将会完全不同。如果在供养曼达前,你定不下心来,而且到处游荡的心让你感到沮丧的话,就先做「止」的修持。同样的,你修持的体验也将发生转变。

具有福德因而能接受法教是一回事,但是具有充分的福德能听闻法教,并且能正确地听闻,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之故,在法教开始之前的「供养曼达」传统,于焉建立。我们不仅在理解佛法的能力上需要福德,在法道上的其它每个步骤也都需要它,其中包括能真正地理解上师。具有足够的福德,你就能在上师生病、打哈欠或表现出愤怒时,以有益的方式来理解他的示现。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如果缺乏福德,即使上师像个天使,你也会找到批评他的理由,因而无法从此缘中受益。

福德如何产生?

在「皈依」部分曾提到,我们可以经由两种不同的资粮田来积聚福德。而佛法的独特处之一,就是这两者都同等重要。

让我们迅速地趋近实相的行为或条件,就能产生福德,而非只能藉由良善的行为,或针对短暂世俗成就(例如长寿或投生善道)的行为,才能积聚。当然,福德是有这种作用的,例如:如果慷慨施舍财物,我们就能获得丰裕的财富;如果具足安忍,我们的外貌就会吸引他人等。但严格来说,如果你未将世俗善行的结果回向一切有情众生的究竟证悟,而且这些善行也未能让你更趋近真谛的话,纵然它所造的善业可能让你感觉良好,你也无法积聚追求证悟者所渴求的那种福德。然而,如果刹那间你做了更趋近真谛的善行,无论它如何令人不快或不流行,也远比参与那些盛大、欢乐又夸张,却只能带来投生善道或其它世俗恩赐的善行活动,来得更有价值。

换句话说,你所积聚福德的「量」与「质」,并非取决于积聚的方法。依据菩萨乘的说法,某个行为所积聚的是福德或只是善业,取决于它是否基于二元分别的见地而行。例如,以二元分别的见地供养一公斤黄金,不必然就比供养一颗葡萄能积聚更多的福德。如月称(Chandrakirti)【译注27】所说,若无布施者、布施物与受施者的参考点,才能称这种布施为「出世波罗密多」;若对布施、布施物与受施者仍有极微细的执着,这种布施则称为「世间波罗密多」。(注1)

至于积聚福德通用的方法,其种类繁多,例如:慷慨布施、持戒、安忍、以实物或观想做供养、忏悔、随喜他人的好运,以及生起慈悲心与菩提心等都是。此外,皈依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还有,祈请圣者转动、长久住世也能积聚福德,它让让我们去除因过去世制造障碍而让人无法接受法教所产生的业果。

大乘佛法提供了结合智慧与方便的各种绝妙法门,既容易实践,又能带来不凡的结果。你也许会以为,想要积聚无量福德就得付出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巨大牺牲,例如供养自己的皮肉、骨头或房子等。但物质的供养并非我们唯一能做的,如果是的话,它就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系统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对这种激烈的行动都力有未逮。所幸,大乘法道具有适合所有修行人的智慧与方便,而非只适合富裕者。它提供了观想供养的方式,能积聚与物质供养完全等量的福德;换句话说,大乘之道简单、愉悦、不麻烦,但它的方法却能获得和物质供养等量的福德与智慧。

 

【译注27】:月称(Chandrakirti,600‐650)为中观应成派论师,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主张性空缘起,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皆无自性,他发扬佛护的传统,对论敌的观点采用「应成论式」,严格地只破不立,以破显宗,因此被称为「随应破派」或「应成派」。其著作有《入中论》、《明句论》、《七十空性论释》等十余部论著。其学说经由阿底峽完整地传入西藏,经宗喀巴等人的提倡而广传于西藏。

(注1) :《入中论》第一品〈菩提心欢喜地〉:「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密,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密多。」(《入中论讲记》,月称论师造论/法尊法师译讲,第28页,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二〇〇二年)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