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认识佛教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教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
3.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也不相信佛教中因果和缘起[2]的概念,您对此有何看法?
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并不是不相信因缘,只是他们对于因缘的理解有限,因而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缘。他们不能接受全部的因缘,那是小小的心识弄不懂、想象不到,也够不着的。换句话说,他们或许能理解经历了家庭悲剧的儿童为什么长大后会变得抑郁,但他们不会去想这个。
人最初为何选择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再比如,父母送孩子去上最好的中学或大学,希望最后孩子能找份好工作。父母们相信自己已经尽一切可能来创造有利条件——有利的因缘,但很多时候,孩子依然没能找到好工作,或者第一天上班就被诊断出胰腺癌。父母或许会认为这很不公平,他们会痛苦,会怪罪他人,或许还会变得愤怒,尽管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愤怒。这说明他们忘掉了隐性的因和缘,那些因缘可能是在过去世中累积的。
所以,仅仅片面地而不是完整地理解因缘,使得人们陷入各种各样的希望与恐惧之中,并最终引向痛苦与悲伤。
我有个澳大利亚朋友,她是位坚定的女同性恋者,也是女权主义者,性格强势,思想活跃。有一次她来不丹看我,我在那里有位侍者,是个年轻羞涩的不丹男孩,他很少和别人交往,从来都不外向,当然不是讨女孩子喜欢的男生。那时候我旅行在外,回到不丹以后却找不到那位侍者,因为他和这位女同性恋者成了情侣。几个月之后,她甚至怀了他的孩子。渐渐地,她的发型、香水、穿着打扮等都从以前简练的男孩子气变得很女性化。
所以,我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因缘在等待着我们。有很多出人意料的事,就在生命的下个路口。对于普通人的心识来说,因缘是无法预测的。
4.可否请仁波切解释一下缘起性空,以及佛教中空性的概念?
不论你是否相信,完全彻底地理解因、缘和果就是理解空性。因为当你完全理解了因缘,就会认识到没有独立的、万能的、初始的因。
把三四根木棍立在一起,顶上放块木板,这时如果再在木板上放只杯子,突然间那东西就成了桌子。如果你坐在上面,它就成了椅子,而桌子突然不复存在,正像它突然出现一般。所以桌子或者椅子都是暂时性组合在一起的,然而,除了这样暂时而转瞬即逝的聚合物之外,没有一个初始的桌子或椅子。
那些相信万能力量的人相信一切都依赖其他人控制,而不在自己掌握;而那些只相信物质主义的人相信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这两种误解都会导致痛苦。
然而因缘不是很容易搞懂,所以人们总是不情愿去深层次地理解因缘。因为当你越来越深入接近因和缘的真相,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一个明显的事实——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究竟的因和缘。这样的认知使我们更加接近佛教空性的概念。
我推荐大家看一部叫做《罗生门》的日本电影,是黑泽明导演的作品,从不同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因为有不同的因和缘,所以没有一个故事是完全真实的。基本上这就是我们的情况。由此可以说明,缘起和空性是同义词。
[2] 缘起(英 Interdependent arising/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一切现象皆各由其特殊因缘之聚集而生的自然法则。一切现象,皆非无因而显现,亦非由无因之造物主所创造。一切事物均完全依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因缘,事物是不可能出现的。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