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16 关于因果与轮回(9)

《八万四千问》关于因果与轮回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16.背负业债让我常焦虑,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业债已经完全清净?

当我们不再依赖于任何因与缘,我们就不再是业债的牺牲品。例如,如果你觉得需要有朋友的爱才能感到幸福,这意味着你还在聚集业债。

如果我们还想得到表扬,如果我们还被批评困扰,如果我们被忽略时感到孤独,如果名望让我们激动兴奋,那么我们有意识无意识地总是在寻找安慰或者安全感。

然后我们害怕不幸福,我们如此辛苦地工作、付出极大的努力,只是想要赢得赞扬、避免批评、得到关注,以及不被忽视。只要你还在做这些事情,你就还受着因缘约束,从而受到业债和它的果的约束。

17.我们必须修到哪个阶段才能不再造业?

何时火会熄灭?当木头完全耗尽时。当木头越来越少,火也会越来越小。但是由于不安全感,我们会倾向于添加更多木头。随着你在修行路上日益进步,会日益努力不去添加木头。所以自然地,当火没有燃料,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15 关于因果与轮回(8)

《八万四千问》关于因果与轮回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14.仁波切可否就共业进

举例来说,共业就像是日本海啸的受害者们所共享的业。有的受害者并非来自福岛,在海啸发生的那个时辰,他们可能只是在那里访问,然后就被困住了,因为这些特定的来访者有着相似的业,和那个地区的常住居民一样,要经历由海啸带来的相同后果。同样,在海啸中,也有一些人不仅没有死亡,甚至连一点擦伤都没有,这是非常令人诧异的。

另一个例子是,阿拉伯人有着拥有石油的共业,然而我们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一方面,这让他们很富有;另一方面,这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如战争等很多问题。

很多人难以接受看上去“无辜的”人们遭受共同的痛苦这一结果。但依照佛教的观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人是无辜的。如果你是一个轮回中的众生,那么你就不是无辜的,并且你是轮回众生的这个事实就意味着你曾经做过某些事情,导致你现在在这里。

 

15.我们经常听到发愿的颂词中说直到所有众证悟,这是可能的吗?是安慰我们吗?

通常,我们将这样的措词用于宏大而深远的誓人,作为心灵的技巧性训练的一部分,以便让菩萨们生起无量的愿心和见地,从而产生不可思议的勇气。从最开始,一位菩萨就必须训练自己在宏大的规模上去思考,所以在大乘的祈祷文中,我们从未听说只为一个村子的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而是总会听到“愿所有的众生证悟成佛”。

在更加微妙的层面上,我们说的“所有”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为“所有”不是什么令人生畏的事情。“所有”只是一个概念。如果帮助一个众生很容易,那么帮助所有众生可以同样容易。“所有”或者“无尽”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对于那些并不算是好菩萨的人来讲,比如我自己,即使“一个”也令人生畏。但“所有”对我来说并不像“一个”那么可怕,因为它太抽象了。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14 关于因果与轮回(7)

《八万四千问》关于因果与轮回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12. 修者如果追求天乘[6]的福报,追求自己的健康、富有和幸福,这样的修有效果吗?有意义吗?仁波切能否阐释福报和解脱的关系?

毫无疑问,佛法的究竟目标就是获得解脱。佛法的每一个技巧和方法,如果不能给你带来世间的幸福,起码也保证不会给你带来痛苦。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幸福的定义。但是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广义来讲,幸福和控制有着如此之大的关系——当我们的生活在掌控之中,我们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当我们需要依赖其他人或事的时候,比如说财务上或者感情上,我们总是感觉好像受制于那个人或那个条件。感觉自己需要依赖某个人,这本质上让我们觉得对自己或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权,这往往不是一种幸福的处境。健康问题和压力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怎样处理压力呢?薰衣草精油可能会有一点点帮助,可到头来还是要归结为我们有多少控制。换句话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盲目地、毫无理由地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因此注定在得不到时感到失望和压力。但当一个人有控制时,他或她可能会有一个希望,但同时也有另一个想法在心里说“这可能不会发生”,这种觉知让一个人有所准备,能够去接受和他希望的所相反的事情。

佛法中最基本的那些技巧,使我们能够思维慈悲心并了悟真理,应该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对自己的控制。我认为,我们找不到任何比佛法更能够让我们幸福、富有和健康的方法了。

 

13.我们知道,业是通过相续[7]传递到这世的,也就是说,业是多世累积来,并被阿赖耶识[8]收藏和传递。然我们的很多特质,如体特征、个性,甚思维习惯等都和遗传有关,这说明业也可以通过家族遗传传递吗?

佛陀说,他无法拭去他人的苦痛,也无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解脱,这完全由个人的努力决定。所以你无法从其他人那里继承、删除或者下载因缘(业)。但是你出生在某个家庭,意味着你和家族成员之间有业的联系。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共业[9],利用这个连接,一个人可以影响其他人的业。例如,一个与我从未谋面、也是佛陀追随者的哈萨克斯坦人,就和我有着同为佛陀追随者的业的联系。

一般来讲,作为人类,我们有着类似的业。更进一步,出生在同一大陆、国家、省份或者村落里的人,有着更加亲密的业的联系。当然,这种联系甚至还可以变得更近,因为我们和成为我们的父亲、母亲、妻子和丈夫等等的那些人有着非常亲密的业的联系。

可以说,所有的美国人有一种共业,由乔治·华盛顿做他们的第一任总统。同样,北朝鲜人也有一种共业,由金正恩及其父金正日做他们领导人。这两个国家以相应的方式存在并运转着。

[6] 乘 (梵Yana,英Vehicle):乘是指佛教中不同的模式、方法或精神修持的道途。通常分为三乘(声闻乘、大乘或称菩萨乘、金刚乘),但也可以分为四乘(包括缘觉乘)或九乘(包括各个不同的密续乘)等。

[7] 自相续 (英Mind Stream/Stream of being):个体众生心识的个体性延续。

[8] 阿赖耶识(梵Alaya):八识中的其中一识。总基、基础、一切经验的结构基础和一切意识的根本藏识。八识是根据大乘瑜伽行派(Yogacara)传统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分类:共有八识——眼耳鼻⾆身五识、概念性的或思维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染污识”(也称“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9] 共业(英Collective Karma):业分共业和个业。共业指我们对于世界共同的感知。个业指我们个人的经验。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13 关于因果与轮回(6)

《八万四千问》关于因果与轮回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11.但是正义、由、和平、平等、少数群体的权利、孝道以及其他这样的价值值得我们追求吗?

轮回本质上是不完美的——不仅是有些部分不完美,而是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完美。严格来讲,从佛法的观点,即使像正义、自由、和平、平等、爱、家庭纽带、孝道等经常被颂扬的、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价值观,也被认为是不完美的,因为本质上所有这些价值都由无明而来。

我们注意到,一个人的正义对另一个人可能是完全的不公正;同样,一个人的自由往往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奴役;一些人的平等意味着对他人的剥夺;一个国家的和平可能带来另一个国家的压迫。所以这些价值实际上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会变化的。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如果你种下一颗有毒的种子,它就会长成一棵有毒的植物。即使看上去很美,即使现在无害,但总有一天它会伤害我们。轮回就是这样。

例如,孝道与家庭的纽带在亚洲很受尊重。像台湾这样的地方几乎不需要养老院,因为家人会照顾老年人。在美国有一些年老的母亲,她们的孩子是成功的百万富翁,可怜的母亲却很孤单,或者住在养老院,因为所有成功的孩子都忙着赚钱,没有时间花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在一个崇拜个体权利而非家庭纽带的文化里,孝道没有空间。

这个问题看似在西方更加突出,然而现在不仅只存在于西方,事实上正在成为当代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甚至也发生在像不丹这样偏远的地方。在当代世界,像家庭纽带这样的价值不再被珍视,讽刺的是,这激发了孤独、厌倦与疏离,继而又导致很多其他的问题,诸如滥用毒品和犯罪等。

轮回中的美德,比如孝道和家庭纽带,即使在某个方面是好的,但同时也是很多坏事的根源,例如贪腐和裙带关系。在印度尼西亚、印度,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因为总统把所有赚钱的生意的权利交给自己的儿子或表兄,首相把有利可图的修路合同授给自己夫人的远房表兄妹,事情往往变得很糟糕。这些皆因孝道而起。这就是为什么,在轮回中没有事情是完美的,正义和轮回中的其他价值也不是完美的。我想再给你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些轮回中“好的价值”可以是多么复杂,多么难以把握。当我还是少年时,我祖父有一位看上去非常优秀的学生,然而我祖父却对他表示深切的担忧,这使我非常困惑。这个学生家境富裕,性格也很好,为人诚实善良,总是在帮助别人,即使是从精神性的角度,人们也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位菩萨。

那时,我认为很奇怪,祖父对这位成功的好人和他的修行表达的忧虑与关切,比其他看上去没那么成功、没那么好,不修行,不那么善良和愿意帮助别人,优点少得多的学生要多很多。甚至当这位学生看上去所有事情都做对了,我的祖父还是骂他,还是批评、暗讽和不赞成。

但是现在看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有的时候,这些成功而优秀的性格品质可能成为危险的歧途,最终变成生活的目的,而使我们背离了悟真理的更高目标。事实上,这个天性善良的学生有一间闭关的小屋,但是我认为他从未呆在里面超过一星期,因为他很受欢迎,总是有人来见他。所以,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祖父对他比对其他人有更多的担心,为什么祖父真的想让他修行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八万四千问》12 关于因果与轮回(5)

《八万四千问》关于因果与轮回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9.有的做了很多坏事,却依然活得富有快乐,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首先,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正过着很好的生活,因为那只是一种表象——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不管怎样,什么是活得好而成功?是有权力吗?希特勒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却给他人、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痛苦,他真的成功吗?拥有这样的权力能叫活得好吗?

如果你问晋美林巴[5],怎样看待这样的人生——一个非常富有的加州人,开着保时捷,住在价值数百万美元、位于马里布悬崖边、俯瞰大海的别墅里,可以整天冲浪、整晚派对?晋美林巴会认为,是非常不好的业让这个人像一个彻头彻尾的傻⽠般浪费宝贵的人生。当然在世俗的传统上,我们会认为,这个富裕的加州人过得多么快乐啊,他是多么幸运啊——一种被《名利场》杂志和肥皂剧等培养出来的观念。

所以成功、富裕、权力以及“好的生活”,这些的定义都是如此相对。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财富是好东西。如果用于创造真正的利益,财富可以是好的。但财富也可能带来非常大的麻烦——有多少人为财富而产生致命的争执?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去世以后为了遗产而相互争斗?有多少国家为了⽯油而发动了战争?财富导致了如此多的问题。

在亚洲,我们通常认为,拥有很多财富是因为有很多福报,但这是非常文化性的理解。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幸运和福报的含义。

我们无从知道有很多的钱是否就幸运,也无从知道所有地方经济都繁荣是否是件好事,因为长远来看,那种繁荣的经济可能会毁灭地球。我们也不知道,如果在深圳能喝到新西兰的鲜榨猕猴桃汁是否是件好事,因为远距离运输导致的污染可能会让你心爱的孙女患上肺癌。

所以在佛教中,财富、好运和“好的生活”是以领悟真理的机会来衡量的。所以,一个像阿育王那样有权势又富有的国王,和一个像⽶拉日巴那样几乎没有足够食物的苦行者,都会受到同等的尊崇,因为他们两位都了悟真理。我们并不因为阿育王拥有比⽶拉日巴更多的金币就偏爱他。

10.历史上,有不少为了正义的事业——少他们的发是这样——上战场杀敌,为此甚忘死,但是他们杀了很多,会有什么样的果报?

一个人的正义通常是另一个人的不正义。为正义、自由、平等或者少数群体的权利而起的争斗,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值得钦佩、鼓舞人心,然而多半都有盲目的一面,并且是基于狭隘的视野。我们可能为了自己的村落、省份、民族或国家而战斗,但经常是以别人的损失为代价。

如果有一个为了全世界正义的宏大视野,任何人都不会高兴。我们的亲属会烦恼,因为我们没有优先考虑他们;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会认为我们在和他们耍花招。但是从那个大的视野来看,正义是地球上最大的玩笑和恶作剧之一,因为改善一些人的生活不仅以损害其他人为代价(就像那些廉价劳工,缝制着我们时尚的牛仔裤,过着悲惨的生活),也以损害其他物种和整个星球为代价。

从佛教观点看,任何源于无明和缺乏智慧的事情,无论是否以正义、平等或其他为名,都将造业,有的是善业,有的是恶业。对于一个佛教徒而人,终极的目标是不再造任何一种业,无论是善业还是恶业,而是从所有业中得到自由解脱。

 

[5] 晋美林巴 (Jigme  Lingpa,1730-1798):生于西藏南部充耶山谷里的一个村庄,是无垢友(Vimalamitra)与赤松·德赞王的双重化身。晋美林巴是宁玛派的重要伏藏师,《龙钦宁提》(Longchen  Nyingthig)法类的开启者。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