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关于因果与轮回
—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1.轮回真的存在吗?
轮回的意思是“不断地循环往复”。但是究竟是什么在不断地循环往复呢?是无明[1]、行及其结果(根据十二缘起[2]的教法)——每一个创造另外一个。作为结果,轮回以一种既有序又混乱的方式,生动多彩而又痛苦地存在着,仿佛触手可及,就像一场噩梦。事实上,轮回的存在是如此系统,以致我们甚至忘记了它是一个幻觉。轮回就是这样强有力地存在和运转着,所以这不是我们应该开玩笑的事情。
关于十二缘起,请参见问题6. (两天之后的连载)
2.佛教中是如何定义“自我”的?
佛教对“自我”的定义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概念,在观待五蕴[3](色、受、想、行、识)之后,把五蕴短暂的聚合称为“自我”。虽然它是假名安立的,但任何人却都不应该掉以轻心,因为正如我前面所说,这个所谓的“自我”是如此完备而系统的假名安立,并且我们是这么习惯于它,以至于我们甚至已经忘记了它是假名安立的。它已然成为一种习性。
就像如果你有嚼酸东西的习惯,当其他人这么做时,即便那种酸的味道不在你的嘴里,你也会立刻流口水。习惯就是这样强有力地运作着。所以佛教认为,自我是相对地存在着——作为一种习性,一种假名安立的概念。
[1] 无明(英Ignorance):看待有情众生及外在器世界的错误方式,即认为器情世界为真实、独立、坚固和俱生的存在。
[2] 十二缘起 (英Twelve Interdependent Originations):广义上指轮回存在的过程。外在世界及有情众生被过去行为模式的习气以及习气与不协调的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推动,在痛苦中轮回,这个过程被认为依赖于十二个连续的支点,即十二缘起支(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包括:(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处、(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3] 五蕴 (英Five Aggregates):构成众生心理和生理五个面向。按照佛教哲学的观点,这些是我执的基础,它们包含色、受、想、行、识诸蕴。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