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四千问》关于修心与修行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7.一个已经证悟的人是什么样的?没有了二元分别的心识,他的生活会改变吗?
无法描述。看上去他们甚至可能会比我们更像普通人,显现上他们可能会脾气极坏,或者极其挑剔,他们也可能像是患了疑病[16],总是在说自己生了病。我们无从知道。
好吧,我们自己作为有二元分别的人,永远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了证悟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到达那个阶段,诸如赞扬、批评、得、失、被关注或者被忽视等这些事情不会再对他有影响,那么我们只能猜测,这样的人会过怎样的生活。我想试着猜一猜也是好的。
8.仁波切,请问您见到过证悟了的人吗?有没有能作我们榜样的证悟了的人?
我个人愿意相信我看到过证悟了的人,就是我的上师们。把他们看作证悟的人是我的修行。至于他们是否已经证悟,这甚至不是一个问题。我必须把他们看作证悟的人,这是我的修行。
我强调这一点,因为所谓的榜样是非常主观的。佛陀被很多人看作是证悟的人,然而他的表兄及其追随者们并不认为佛陀是一个完美的榜样。我们如果认为某些人不是正确的榜样,那也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佛陀说过:“只有像我一样的人才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于使用自己的情感判断力与理智判断力。可以说,我们需要闻思来提高自己的理智判断力,需要实修来提高自己的情感判断力。即便是证悟这个概念,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个随意的、模糊的、理智上的概念。证悟不会是坏的,它最好是好的。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证悟的吸引力来自我们对今生拥有的不满足,所以我们寻求更高的东西,如果你在追寻某种精神之道,这是好的。不满足于你所拥有的,不满足于这个平庸的物质世界,真的以超越的、更高的追求为目标,是一件好事。是这种渴望与追求让你成为高尚的、精神性的人。
- [16] 疑病(hypochondriacs):总是感觉自己生病,反复求医,但又没有真正的临床症状表现。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